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7日讯——昨日,境内领先资产管理机构华夏基金和全球投资管理行业领导者、养老金领域专家富达国际宣布建立独家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将在目标日期基金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进目标日期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双方希望通过此次合作能充分发挥华夏基金的本土投研领先优势和富达国际丰富的全球养老金投资管理经验,强强联手,为投资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产品和服务。

近日首批14只养老目标基金正式获批,其中有9只都是目标日期基金。目标日期基金是一种以投资者退休日期为目标时点,根据不同生命阶段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配置,帮助投资者构建一站式养老金投资的产品。晨星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美国目标日期基金规模累计达到8800亿美元,成为最受投资者欢迎,市场规模和占比最大的养老类基金投资品种。作为养老金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富达国际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包括目标日期基金在内的退休方案。为香港、德国和英国的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以及跨国公司提供投资管理和行政服务,还为日本、挪威、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提供投资方案。此次战略合作,富达国际将以研究顾问的形式充分发挥其在全球成功发展目标日期基金的经验,为华夏基金目标日期基金的策略和发展提供建议。

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少杰表示:“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中国养老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并十分希望参与其中,支持这一市场继续健康成长,并帮助中国投资者更好地实现退休目标。根据我们近期和蚂蚁财富一起发布的首份《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中国年轻一代大体上对退休生活表示乐观,但对于实现他们的退休目标来说,他们的准备还远远不够。这份调查也突显了投资者教育和多元化的投资选择在年轻一代退休准备中的不可或缺性。我们相信,通过此次与华夏基金的合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在全球范围内积累的目标日期基金领域专业经验。我们在中国的养老业务发展策略独树一帜,我们相信对于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深入了解将是我们长期成功制胜之道。近期与华夏基金和蚂蚁财富的合作都将会为我们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摘编自《华夏基金与富达国际强强联手开启养老新时代》)

材料二:

(摘编自《富达国际及蚂蚁财富·2018中国养老前进调查报告》)

材料三:

老龄化已经是日本社会经久不息的话题,甚至被称为“国难”。老龄化问题是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极为深远,老龄化不仅导致劳动力短缺、消费低迷、通货紧缩、地方凋敝等严重后果,最为直接的表现之一还有养老的困境。

随着老龄化的高涨,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缴纳的人越来越少,难以为继,开始领取年金的年龄越来越晚,而金额却越来越少。这样,老年人的生活也面临很大压力。由于日本的养老金制度无以为继,所以日本政府还制定了延期支付养老金的法案。按目前的法案,每3年提高1岁,到2025年时,满65岁才能够领取养老金。由于并非所有老人都有经济实力入住老人院,因此,越来越多的单身老人“孤独死”,化为白骨后很久才被发现。

为了解决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不足以及养老金入不敷出,日本也在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其中一项是促进老年人就业。总务省的统计显示,老年人就业人数连续13年增加,达到770万人,创历史最高。就业者总数中,老年人比例达到11.9%,创历史新高。

而老年就业者中,每4人中就有一人是非正规就业的职员和从业人员。部分男女表示乐于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主要理由是“希望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工作。”日本的老年人就业率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

(摘编自《日本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困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对象中,56%的年轻一代和50%的非年轻一代尚未为养老储蓄,巳开始为养老储蓄的,50岁及以上的人占比最大。
B.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尚未开始为养老储蓄做准备,这可能会带来储蓄目标不足的风险而导致出现一些养老问题。
C.非年轻一代调查对象更趋向于选择“政府养老金”作为养老收入,占比最大,年轻一代调查对象则不然。
D.在调查对象中,选择“退休后至少兼职工作”作为养老收入的年轻一代和非年轻一代,人数是一样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标日期基金是经过实践证明,很受投资人欢迎的一种养老金投资产品,以投资者退休目标日期为目标时点,根据不同生命阶段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配置。
B.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少杰认为,中国养老金市场发展迅速,中国年轻一代大体上对退休生活持乐观态度,但对实现退休目标的准备还不够。
C.随着老龄化的高涨,日本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但仍然没有什么成效,这警示我国应该对老龄化问题予以足够重视。
D.日本老年人就业人数连续13年增加,日本老年人就业率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日本老年就业者中,25%的人是非正规就业的职员和从业人员。
【小题3】解决“社会老龄化,养老金不足”的问题有哪些有效途径?请结合材料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3 10:4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爱心如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他说:“白血病。”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的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他,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他望着爹娘笑了。
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都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摘编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
B.小说以医生的话“爱心如同韭菜”为题目,不仅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可以让娘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也彰显了本文播撒爱心的主题。
C.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
D.开头写他在医院,说明他是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事由,表明他已决定为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
【小题2】小说中的娘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儿子的“他”为捐献骨髓对娘采用了欺骗的方式。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

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但必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因,挖掘其蕴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西方思想家、史学家伏尔泰以此为基础写就《中国孤儿》,影响甚广。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困惑: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故事发生在分封制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士以下的人没有自己的土地,都依附宗主生存。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为其留下宗嗣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赵家门人唯一的希望。程婴献子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他们当时的行为不只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生存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创作这部历史题材的史诗胸怀。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剧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这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

史诗胸怀的有效传达同时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文学艺术有自己的叙事系统和逻辑规则,在编剧结构的房子里只有艺术形象才住得进去,美学价值的突破往往也会带来思想价值的突破。比如,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一个故事只有一个核心主人公,主人公往哪儿走,故事就说到哪儿,然后带出新的人物——在当下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写作时不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苏东坡对自己创作的总结。

今天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不同文化互相激荡、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我们就更加需要“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文艺工作者都应具有史诗胸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彰显当代价值,这是写作者应有的担当。

(摘编自刘和平《创作历史剧当有史诗胸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历史剧要正确认知历史,这需要创作者厘清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分析原因,挖掘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价值。
B.在当今的变革时代,文化多元,写作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史诗胸怀,有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代价值的担当。
C.要避免当前历史剧创作中出现雷人剧情、同质化等问题,关键在于创作者对历史要有正确的认知。
D.史诗是表现人类客观生活和主观心灵的庄严的文学体裁,历史剧达不到史诗的高度是因为创作者缺乏史诗的胸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伏尔泰《中国孤儿》与一些历史剧的对比,是为了论述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的认知。
B.文章举传统戏曲的例子说明创作要根据审美需求变化,引用苏轼的话说明创作要灵活自然。
C.文中提到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论证了文艺创作要遵循文学和美学创作规律。
D.文章开头提出了创作历史剧应具有史诗胸怀的观点,然后从史诗胸怀的建立和有效传达两个方面来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出现程婴献子的行为是因为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B.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不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
C.创作好的历史剧,需要创作者大量阅读和思考一手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历史背后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精神。
D.优秀的历史剧有助于人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可以让人们体味、思考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因此受到大众喜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秤收藏家

凌鼎年

梁歆臣是锦溪镇土生土长的老住户。他这人不抽烟不喝酒,就一爱好,喜欢老物件。在镇上,他也算资深的收藏家了。不过,他的收藏与众不同,他不收藏书画,不收藏瓷器,不收藏玉器,不收藏铜器,也不收藏石头,他单单收藏老秤,即杆秤。梁歆臣偏爱收藏杆秤,与他的外婆有关。

他外婆家有一杆老式的红木秤,堪称杆秤之王。外婆轻易不拿出,每到二十四节气的立夏这天,外婆就把那杆老式的红木大秤拿出来,挂在房梁上称孩子的重量,据说是个古老的风俗:胖了,谓之增福;瘦了,谓之消肉。梁歆臣记得很清楚,称男孩时外婆会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称姑娘时外婆会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外婆临终前,把那杆大秤送给了梁歆臣,对他说:“这是外婆唯一能传给你的东西,好好保存,留点念想。”

后来,锦溪镇上最后一个做杆秤的范老伯过世了,他儿子在外地工作,回来处理他老爸的遗物,对于老屋的那些杆秤,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准备廉价处理掉。梁歆臣凑巧遇上了,一看大大小小有百多杆秤呢,有红木的,有柞栎木的,都是上等木质的,梁歆臣越看越喜欢,一咬牙就包圆买下了,回去后,被他老婆一顿臭骂。

不过从此后,他开始收藏杆秤。每次出差,他一有闲就跑古玩市场,见到好的杆秤就买下,还去乡下、小镇寻觅老式杆秤。一晃三十多年,他的藏品中,有金杆秤,有银杆秤,有铜杆秤,有玉杆秤,有象牙杆秤,有骨杆秤。大的几米长,小的半尺不到,叫戥子秤,称金、称银、称中药材的。

梁歆臣收藏杆秤,他老婆一直是反对者。她认为收藏书画、瓷器、玉器等,都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而收藏杆秤这种淘汰货,既占地方,又浪费钱,如果把这些钱放在股市,说不定旱翻了几番了。但他依然沉湎其中。

有记者来采访他:“杆秤为什么是十六两一斤,而不是十进制的?”梁歆臣答曰:“相传杆秤是苏州的范蠡发明的,他采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做标记,共十三颗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就是十六颗星,一颗星代表一两。如果商家少一两则减福,少二两则损禄,少三两则折寿,因此,杆秤又称公平秤、良心秤。”梁歆臣还写了一本《杆秤史话》,收录各式老秤,以及与秤有关的典故、传说,评价还不错。可这是自费出版的,老婆意见更大了,认为他赚钱无术,用钱无数。

梁歆臣的儿子三十出头了,还没有结婚。据说买不起房子是重要原因之一,这成了梁歆臣的心痛。有一天,梁歆臣的老婆接了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自称姓范,问梁歆巨收藏的杆秤愿不愿出手,他可以给个好价钱。梁歆臣的老婆一听就来劲了,说:“给我儿子准备婚房就换。”过了几天,姓范的又来电话说:“要房子可以,但必须用梁歆臣收藏的杆秤来换,并立下文书,永不反悔。”梁歆臣的老婆兴奋得一口答应,但冷静后,她又觉得此事要做通老公的思想,还有点难度。可这是给儿子准备婚房的唯一机会,绝不能失去。

有一天,老婆见老公心情很好,就抓住机会说:“儿子有女朋友了,但女朋友说了,有房子,马上结婚,没有房子,吹灯拔蜡。”梁歆臣无奈地说:“现在这房价,哪买得起?”老婆说:“有老板愿意给你房,但看中了你的收藏。”“啥?看中我的杆秤?不行,不行,万万不行!”“你的收藏重要,还是儿子的婚事重要?你太自私了。天底下哪有你这样的爹?要秤还是要儿子,你自己选吧!”梁歆臣痛苦万分,但为了儿子,他决定与这位老板好好谈一谈,就算嫁女儿,也得嫁个好人家吧。老板邀请梁歆臣去他公司看一下。梁歆臣没有想到老板是个儒商,那公司像个园林似的,假山、亭子、水榭、花房,一应俱全。那办公大楼更是挂满了名人字画、雕塑、古玩等,还辟有专门的书画室与茶室,很有文化氛围。梁歆臣放心多了。

喝茶时,老板说他是范蠡的后代,听说杆秤是他先祖发明的,感情上不一样。而他公司信奉的理念就是诚信经营,与杆秤的公平、不欺的内涵相吻合,因此就有收藏杆秤的意向。他还说,让一个收藏家割爱,这很难。不过有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他准备开个老秤博物馆,聘请梁歆臣任馆长负责管理,工资照发。

梁歆臣一听,开博物馆不是自己梦寐已久的吗?太好了。这范老板一定懂心理学,怪不得他生意做得这么好。

他连忙说:“如果让我当馆长,工资我不要。我一定尽心尽力把老秤博物馆管理好。”半年后,梁歆臣双喜临门:儿子结婚,老秤博物馆也正式开张了。梁歆臣笑得嘴都合不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梁歆臣收藏杆秤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对杆秤了解之透、投入之深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痴迷于杆秤文化的收藏家形象。
B.购买杆秤的老板的公司的文化氛围浓厚,可见他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儒商,他对文化的喜爱和梁歆臣的老婆对利益的看重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收藏家的故事。“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等俗语的引用,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
D.范老伯的儿子对杆秤毫无兴趣,梁歆臣的老婆也认为收藏杆秤没有经济价值,暗示了杆秤所处的社会环境,透露出作者的隐忧。
【小题2】小说以收藏杆秤、研究杆秤、置换杆秤为主要情节,已然完整,那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A.
【小题3】文章结尾处写“梁歆臣笑得嘴都合不拢”,他的“笑”里有几种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车位

王明新

我在另一个小区租房住的时候,有天加晚班回来,在小区外兜了好几圈没找到空车位,只好把车开进小区碰碰运气,没想到真有个空车位。我知道小区里的车位都是付费私家车停车位,但想到这么晚了,也许这个车位的车出了长途,或许车主今晚不回来了,犹豫再三还是把车停了进去。谁知道第二天我上班去开车,发现车身两边各被划了长长的一道,真够黑的!想找车位的主人理论,一是没有真凭实据,再者自己理亏在先,只好吃了个哑巴亏。

后来我买了房,搬离了那个小区。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很晚才能回来,为了避免回来没处停车的尴尬,我咬咬牙,一入住就买了车位。现在车位越来越紧张,幸亏我动手早。再慢一步就买不到了。一天晚上我开车回来,发现自己的停车位被另一辆车霸占着,不由在心里骂道:谁这么不长眼?车位上明明写着“付费私家车停车位”还敢往里停。我想教训教训这辆车的主人,便从车里拿出一把螺丝刀,打算给这辆车弄点“皮外伤”。

就在我要动手的时候,两个保安走了过来,我下意识地把螺丝刀装进了裤兜,向保安投诉,说这是自己的停车位,却被别的车占了。保安先向我表示了歉意,然后说天这么晚了,不好大张旗鼓地找人,打扰居民休息,要不麻烦您去小区外面找找看有没有空车位。见我站着不动,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一位保安主动提出来帮我去找,并一路小跑出小区。

真是倒霉。我开车出了小区,在那位保安的帮助下,转了20多分钟才勉强把车停下,停车的地方离小区大门有好几百米,明天上班至少要多走10多分钟路。

这样一折腾,晚睡了一个多小时。我越想越生气,打算第二天早起一会儿,给那辆车留个记号,让车主往后长点记性。谁知第二天没能按时醒来,上班要迟到了,想到下了楼至少还要多走10多分钟,我更来了气。我摸摸裤兜,昨天放进去的螺丝刀还在。我急匆匆走到我的停车位,那辆车早已溜了!我恨恨不已,心想这次算你逃得快,如果还有下次,肯定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正当我要离开的时候,无意中看见在写有“付费私家车停车位”的铭牌上有张纸条,纸条在晨风里飘呀飘的,本来以为是被风刮来的废纸,但它飘呀飘呀飘的,怎么刮不走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揭起胶粘在铭牌上的纸条,纸条下面还有一张50元面值的人民币。开门见喜,这是哪路财神眷顾我?我急忙去看纸条上面的字:车位主人,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喝醉了,是代驾帮我把车开回来的,占了您的车位,实在对不起,再次道歉!

在那一瞬间,我像被点了穴,一时竞动弹不得。

(摘编自《羊城晚报》2018年4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位是行文的线索,也是“我”内心矛盾冲突的转折点。“我”占用别人车位,车子被划花;“我”的车位被他人占用;有心报复,车又开走了;失落时又见纸条。
B.“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里的人物,这给人以“亲历”感,仿佛“我”遇到的这件事是真实发生的,使小说的叙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C.“真是倒霉”一句透露出“我”对两位保安的厌恶心情。保安向“我”表示了歉意,一位保安主动帮“我”找停车位,破坏了“我”给那辆车弄点“皮外伤”的计划,刻画了人物形象。
D.小说情节简单,却有波澜。通过对比,讲明了车位被占用后的两种结果——“我”的车被划和“我”收到别人占用“我”的车位离开后留下的现金和歉意纸条,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在那一瞬间,我像被点了穴,一时竟动弹不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请结合作品探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半歌声
安谅
初春的子夜,依然寒冷砭骨。街头人车稀落。夜风,舔弄起了一张纸片,它时而半空中飘舞,时而匍匐在地面上,喘息着,抵抗着风的侵扰。
明人刚为一部作品画上句号,一时无法入眠,就到街上溜达几圈,就看见一个佝偻着腰的老人,裹着老式的围巾和中山装,在街上踽踽行走。他走得很慢,像是在寻找或者等待什么。明人迎面走来,他停了步,弱弱地问了一句:“你见到那个街头艺人了吗?”明人正想着自己的心事,有点恍惚,下意识地摇了摇头,顾自走了。后面传来老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 
那一声叹息把明人的心神又抓了过去。他站住,回望,老人已转身蹒跚而去。明人迟疑着是不是要快步追去,因为他感到了老人不可名状的失落。
他迟疑着,老人的苍老的背影渐行渐远。
忽然,街头想起了一阵悦耳的声响。明人定了定神。循声望去,那盏路灯下,出现了一个人影。稍顷,一个男人低哑的歌声,在吉他的伴奏下,在夜晚的街头飘掠。
与此同时,他瞥见那个苍老的背影也停滞了脚步,凝然不动,如树,好一会儿,他才缓缓转身,蹒跚着回走。
那边的歌声在冷寂的夜晚,显得苍凉深幽,甚至有一种悲壮。明人轻步走过去,他想, 此刻街头卖唱的,必是十分困苦落魄的艺人,他从口袋里摸到了一张十元纸币,准备赐予艺人。
却是一个精壮的中年男人,正闭着眼投入地歌唱。手指在吉他的弦上熟稔地拨弄着。
那位老人在马路对面又站住了。他仿佛在侧耳倾听,身子骨都在激动地颤栗。
明人走近艺人,掏出纸币,塞入艺人冰凉的手心。艺人猛地睁开眼,五指伸开,毫不犹豫地推辞了。明人尴尬间,男子轻声耳语:“这位老年痴呆了,没法和我们交流了,每晚,只有我的歌声,能唤醒他,让他早早地回家。”
明人惊讶了。他禁不住又瞥了老人一眼。他看见老人正注视着他们,像街头的一尊雕塑。
男子又轻声说道:“他很孤独,神情整日暗淡,但只有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男子继续说道。
明人的心弦被拨动了,他想告诉他,刚才那老人还在记挂他,他不像是个痴呆者。这时,老人竟迈着难以想象的矫健的步伐,快步走来。他像一个阳光少年一样,向艺人,还有明人道了一声,“你们好呀!”
他还老友似的拍了拍艺人的肩膀,说:“你唱得挺棒,很到位,只是个别词没唱准。”说完,他竟亮开嗓子哼唱了起来。
这回,艺人也吃惊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老人朗声笑了:“你不知道,这是我年轻时所作的最后一首歌,我以为没人会知道这首 歌,没想到,这些日子,在街头天天听到了你的歌声……”
“爸爸!”明人忽然听到一声呼唤。是艺人!他此时扶住了老人的臂膀说:“爸爸你是 真正的艺术家!我们,回去吧……”
老人的眸子闪亮,他似乎点了点头,面带微笑,与艺人相伴而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一张纸片的拟人化描写,烘托并渲染了夜风侵扰的具体场景,表现了初春子夜的寒冷和孤寂。
B.老人的叹息透露内心不可名状的失落,明人的心被那叹息声抓住,但迟疑中他错失了老人,说明救人当及时。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表现人物,如“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表明儿子善解、善待父亲。
D.熟悉的旋律、亲切的音符能唤醒痴呆老人灵魂深处的记忆,这正印证了歌声温暖生命、艺术点亮人生的道理。
【小题2】小说以“夜半歌声”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