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邂逅霍金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室,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有看完。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的。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①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②hàn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小题1】根据拼音填入汉字:①:_____ ②hàn:_____
【小题2】请解释“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中“洛阳纸贵”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从全文看,邂逅霍金前后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是:未见霍金前,_______;见到霍金时,_________;回味思考后,为之庆幸。
【小题4】为什么说霍金是幸运的?请分两方面加以说明。⑴__________⑵ __________
【小题5】对文章结尾“……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一句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4 09:49: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 。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
B.儿子不能回家过年,母亲在遗憾中过年时却收到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小说具有可读性。
C.小说结尾的语言描写耐人寻味,虽然是“含泪笑着”,但这一细节与收尾的省略号,却表明母亲对儿子无法回家过年的深深失望。
D.小说以“回家过年”为题,但当兵的儿子却并未回家过年,这一设计,既体现小说构思的新颖,有丰富了儿子与母亲的形象,凸显小说的主旨。
【小题2】请概括儿子的形象特点,并欣赏小说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小题3】小说中对“风雪”的描写可谓浓墨重彩,请结合文本欣赏其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生也如跨栏

人生也如跨栏。

毫无疑问,曾经的“跨栏王”刘翔一路跑来可谓顺风顺水,意气风发。

13岁时他获得上海市少年田径锦标赛乙组冠军,19岁打破男子 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和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平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2006年7月12日,他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金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2007年8月31日,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上,他又以12秒95获得冠军,从而成为首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然而,当古巴田径运动员戴伦·罗伯斯2008年6月13日在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跑出了12秒87,打破了刘翔创造的12秒88原世界纪录,人们满怀期望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罗伯斯一决雌雄卫冕冠军时,刘翔却因伤退出了比赛,冠军由罗伯斯夺得。

雄鹰折翅,刘翔一下子从“神坛”跌落下来。懦夫!骗子!装病!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虽然大部分人满是宽容、同情和理解,但谩骂、质疑和轻视仍长期弥漫。

其实,刘翔的脚伤已积重难返,北京奥运会前的一些比赛他是咬牙硬挺着的。北京奥运会在候场时他狠狠地用右脚踹墙壁,以痛止痛。在休息室里,师傅、指导和队医,三个人摁住他的脚,在他右脚跟腱处不停敲打,让疼痛处麻掉。当时他鬼哭狼嚎地叫,整个身体都在发抖,浑身直冒冷汗。

这些外人怎能知道。期望愈高,失望愈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谁让你是英雄。 接下来是治疗脚伤,远赴美国。

他躺在手术台上,主刀医生克兰顿惊呼:“你是怎么坚持的!翔,你知道吗,跟腱处的伤势,就等于你的鞋底里藏着很多小沙子,你天天踩着他们训练、比赛,你,太不可思议了,你太幸运了,否则早就可能倒下了……?”

其实,刘翔本来早就要“倒下”,“ 刘翔加油”、“ 刘翔哥哥加油”及至“刘翔叔叔加油”,让他很感动,他不想大家失望,所以他一直在勉强坚持。

经过治疗和康复,2009年9月20日,黄金联赛上海站,刘翔以13秒15拿到亚军,但他心中的那口气还是顺不过来。他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进一步突破了,“我脚不行了,我不想比赛了,我只想混到退役算了……”

“我们也不要求你太多,你还年轻,要学会珍惜。你现在退役我们也没意见,但是这个结,只有你自己去解开。你要记住,人的一生要跨过无数的栏,你现在所经历的只是其中一个…‥”

那一夜,父子俩泪眼相对。父亲的这些话,刘翔牢牢地铭记在心间。

2010年5月23日晚,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只跑出了13秒40,名列第三,甚至还排在史冬鹏之后。

对此,刘翔并不沮丧。他深知,他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他现在不是在和别人比,是在和自己跑。于是,他与师傅孙海平开始了一段从零开始的真正复兴。他们又两次赴美进行康复治疗。20多天的美国训练,刘翔瘦了8斤。之后是科学的、系统的、大剂量的训练,刘翔也跑到过13秒以内。师傅说:“重夺世界冠军,这不是白日做梦。”

2010年11月24日,经过27个月的沉寂和洗礼,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有保留地以13秒09打破110米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外界齐声高呼“王者归来”。 刘翔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刘翔豪气十足地向罗伯斯下战书,要把世界纪录抢回来。

人生是在跨栏,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打破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出了比赛,虽然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但大部分人仍能以宽容、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他。
C.因伤退赛的刘翔,面对挫折、责难、误解曾经情绪低落,甚至不想参加比赛,这样写更显内容客观、真实,刘翔的形象也更为丰满。
D.“父亲”的话有理解,有安慰,有疏导,也有期待,正是这番话,解开了刘翔的心结,使他彻底地战胜了自己。
【小题2】结合传记内容,简要分析刘翔能够在挫折中“跃上辉煌之巅”的原因。
【小题3】刘翔在挫折中跃起的故事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

同类题3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
A.乐器的种类配置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D.乐器的演奏技巧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
D.编磬,“磐”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小题3】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墓碑后面的字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竭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橘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雨水冲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在奔跑,踉跄,直至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为1966—1995,活了29岁。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大概常常想到母亲,我想,这恐怕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在节日,在有成绩或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他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莲的孩子或许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

大树在风中呼吸,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农妇直起腰,看我进入哪一家投宿。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它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小题1】文章第二节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文中划直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小题3】说说文中划曲线的句子的作用。
【小题4】不属于作者认为的“墓碑后面的字”所表达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深意的一项是(  )
A.字为心声,只有为词语流泪才能感动其他人,使用汉字尽量挥霍,歪曲,作假是不可取的;
B.为词语流泪与这个人的真实而感人的经历有关,也与民族的特性(心理)有关;
C.由此引申出我们要善待文字,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归宿(精神的窝);
D.表达一个孩子对已故母亲真切的思念。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字大,歪歪扭扭,如在奔跑、踉跄、直至摔倒”,此一句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对孩子拙笨的书写状态的担忧。
B.“‘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是说妈妈永埋地下,想念妈妈却永不得见且无能为力,让人内心深为震撼。
C.文中例举颜真卿、司马迁、方苞意在说明并强调孩子的孤苦无助,进而写出了人世间人情的冷漠与世态的炎凉。
D.文中结尾处将文字与周围的山川草木作比,主要是想表明,文字因为记录了人 间真情而具有了感人肺腑的力量。
【小题6】文中说:“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联系自身的读写实践,谈谈你对汉字“芳香高贵的成分”的体察与感悟。不少于60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
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
②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要用到茶。唐朝人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两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③“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就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选用急流之水,也不能选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时,第一次的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串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④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需要,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展示茶道,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以及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⑤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
⑥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因此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掺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⑦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还可以消除人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⑧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的东西,而茶叶中含有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又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这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品。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盛,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⑨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人们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⑩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营造了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原文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唐代的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这也说明了中国的茶文化不仅蕴含着和谐的理念,还包含着秩序的理念。
B.人们饮茶时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与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不谋而合,可见茶文化与道家文化关系密切。
C.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促进了儒释道文化的发展,而儒释道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D.人们只饮第二次的茶汤,强调饮茶的量要适度,认为通过茶道就可以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