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迟行

蒋勋

(1)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手臂,承载着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独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

(2)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

(3)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是暂时供人停留。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

(4)“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懂得在路旁的亭子稍做休息,四处浏览,而不只是匆匆赶路。

(5)如果人生是一条路,从生到死,我希望这条路是高速公路,一通到底,快快走完吗到或者,我更希望在这条路上,可以多一点迟延,多一点迂回,多一点过程,多一点停留。

(6)人类最早只是步行,步行的空间范围很有限。把台北市旧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不只是台北,所有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空间,范围都不太大。欧洲许多老城市,像意大利的Siena、翡冷翠,西班牙的Toledo,都还可以完全用步行游览。老城市的巷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久用脚走出来的路。

(7)步行可以达到的空间范围不大,步行的速度缓慢,人类慢慢地走着,在步行的速度里思考,随时停下来,观察季节的变化,看天上星辰移转,等待太阳落山,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生命的状态,探索宇宙的现象,思维信仰的价值。他们一步一步走着,好像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维的节奏,因为可以慢慢步行,有了崇高的宗教,有了深沉的哲学,有了悠扬跌宕诗歌的咏唱。

(8)或许,我们已经遗忘,人类最初的文明,是在漫长步行的路上,一步一步,缓慢行走出来的结果。

(9)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步行队伍的画面。在古老的印度,修行的僧侣,手上捧着钵,一步一步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走到河边,洗脚沐浴。洗完脚。在树下铺了座位。静静聆听佛陀说法。

(10)我步行去了恒河边的鹿野苑,也步行去了已成废墟的那兰陀,在玄奘读书的经院,体会步行者思想的节奏。我在雅典卫城铺了大理石版的山路上徘徊迟行,想象古希腊的哲人如何一边走,一边议论哲学。他们的步行也好像一种逻辑,每一步都条理分明。荷马的吟咏唱叹,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点一点,也都是步伐的节拍。

(11)我步行走去灞桥,黄埃漫漫,仿佛还听得到桥下的流水,桥边杨柳依依,送别的人与告别的人缓缓走来,送别和告别,时间都很长,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可以吟诗唱和。仿佛因为步行,也就多了许多心事。“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女子在门前凝视,脚印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满了绿苔。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

【小题1】第(11)段中“劝君更尽一杯酒”是_____(诗人)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请写出这句诗的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1)段说“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喜欢“亭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第(6)、(7)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上古老的城市都是由人类的脚步走出来的。
B.欧洲适合步行的老城市易产生哲学家和音乐家。
C.步行利于人类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深化思想。
D.步行利于人类反思历史,认识现实和把握未来。
【小题5】除句式外,第(9)、(10)、(11)段划线句有什么特征?请加以赏析。
【小题6】文章第(11)段划曲线句运用了排比手法,其作用是:
【小题7】文章行文思路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6 07:4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袁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填词须有词牌,据清人所编《词谱》统计,传世词牌有826调,算上变体就有2306种之多。词的句式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

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论道:“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而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怡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恰如词在宋以后的遭遇那样。柳永《鹤冲天》词写男女惜别之情:“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永遇乐》词写无奈之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悲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悲的抒发中,在害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其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大江东去”(《念奴娇》)的放歌、辛弃疾“千古江山”(《永遇乐》)的抒怀,皆可为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表现宋词市井文化品格的一项是
A. 通过歌伎之口来娱悦听众。
B. 既宜于雅乐,也宜于俗乐。
C. 情趣能与市井听众产生共鸣。
D. 语言通俗,字句易于听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人吟诗,为了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往往一本正经;而填词时对音律和内容较少顾忌,比较自由。
B. “诗之境阔”指诗反映社会生活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词之言长”指词能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C. 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双重品格的基础。
D. 词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有其豪放的一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词又被称作“诗余”,是因为近体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 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充满了活力,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C. 宋代以后,词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也就意味着元明清时代大多数词作的市井文化品格被削弱。
D.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句非常直白,毫无费解之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古寓言内的猫鼠

王尔龄

①创作需要想象,持此说者不乏其人。但是奇思幻想之作,也未必不能在生活中见其大略。关于创作与幻想的关系是个大题目。不贤者识其小,我就来个大题小做,说一点小品、小说中的猫鼠故事吧。

②柳宗元有一则托物寓言的小品,传诵甚广。永州某氏,子年生,属鼠,由此爱鼠,不畜猫,且禁童仆击鼠。鼠类相告而群至,饱食而无祸。后来某氏迁居,继往者借来五六头猫,又用阖门、灌穴、捕击诸法灭鼠。宠鼠之事,世所罕见,宠而至极,若永某氏者恐怕不会实有吧,出于柳宗元的想象,大概可以断定了;但他一定见过类似的社会现象,构思这篇寓言式小品,以击鼠辈,则其意甚明。

③捕鼠是猫的天职,明宋濂的《狸狌》却写了畏鼠之猫。狌身如狸、貌似虎,是野生的猫,卫人束氏却偏偏喜好畜养。文中说,南郭有士患鼠,某次一鼠堕入瓮中,他急借束氏畜养的一头狸狌,携之回家,要它入瓮捕捉。“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鼠无论怎么大,总不如猫,何况狸狌又是形体大者,竟然对之“怖甚”,被它啮足,只得奋力跳出陶瓮。鼠跌入后跳不出来,足见鼠体既不如狸狌之硕,鼠力亦不及远甚。

④狸狌之畏鼠仅出于寓言铺叙之需,实不足信。然而近年曾见报载天津的一段小新闻,一猫遇鼠,惊恐的却是猫,猫逃鼠追,恰恰与宋濂寓言相合,尽管他是为“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而假托的故事,可又被生活中的实例所证明。他的奇幻文字并不荒诞,荒诞的是竟有如此反常的情形;当然,它属于少遇的异闻,自不待言。有的贪官被行贿大户呼来喝去,不敢违命,亦畏鼠之类也。

⑤清蒲松龄有一则《宫鼠》,先叙“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制之,辄被食”,后述复得一“毛白如雪”的异国狮猫,放入门扉,鼠从穴中出,向之奔袭,狮猫避让,逃者自逃,追者自追,上下跳踉,鼠已喘息,狮猫突啮其首,置之死地。文中称狮猫此举在于“用智”,自然是小说家之言,喻指对付按剑匹夫亦当如此。猫奋其力捕鼠,原不足为奇,初以示弱麻痹对方,然后施强,使它不能遁于穴,始为异耳。如今所畜之猫,成了宠物,养尊处优,以不捕鼠为常事,遇则熟视无睹,甚至互作玩伴,不知是否可以看作异事。若说置荣辱于脑后的官员与黑社会中人称兄道弟,举杯言欢,岂必无之,我们已经在揭露贪官的新闻里见识过了。

⑥古人尽管有奇思幻想流入笔端,毕竟不可能一无所遗,社会上、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总有许多难以预储笔下。比方说有这样一则报道:母猫失去了新产下的幼崽,遇见一窝五头刚失去母鼠的小鼠,猫喂之以乳,五鼠亦依儇其怀,亲如母子,前人的小品、小说似乎不曾作此等想象语。至于日后是一直相安无事以终,还是相敌相争而滋生何种结局,则不得而知。今之善作寓言者大可驰骋想象,有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寓言故事也就能以焦墨点睛了。

⑦今值鼠年,原想写点古代鼠事以应景,可是写着写着却偏离正题了,倒像是以今事去应对古人笔墨了,于是赶紧收梢,或可稍免纵笔难收之讥吧。

【小题1】文中提到的柳宗元,字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提到“奇思幻想之作”,对此文中举了一些例子,除了“永某氏宠鼠”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用与“永某氏宠鼠”结构相同的短语概括)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的“鼠辈”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④段中说狸狌之畏鼠“实不足信”,说它“不足信”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5】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永某氏的故事是出于柳宗元的想象,但他一定见过类似的社会现象。
B.束士所养的猫把老鼠视为异物,不敢去捕捉,结果反被老鼠啮足。
C.生活中竟然确有如宋濂笔下的畏鼠之猫,如此反常的情形,堪称奇闻。
D.蒲松龄所写的狮猫,以不捕老鼠为常事,遇则熟视无睹,甚至互作玩伴。
【小题6】请驰骋想象,给第⑥段提到的母猫故事加一个寓言式的结局。(5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午的树是平庸的
詹 丽
中午的树是平庸的,如果你有过早晨和傍晚从我的办公室望出去的话。
有太阳的早晨,我来办公室,坐定后,都要静静地看一看窗外的树。太阳从窗斜对面远处的山梁上照过来,初夏,穿过山岭上的树林。有雾或者轻雾的早晨,阳光是一束一束的,立体有质感的样子,斜斜在树身上,让人想起从教堂高高窗户上掉下的阳光。山洼的树,一半儿站在幽深里,一半儿站在阳光里。山岭上的树,站得比房子还高,它们站得很有样子,似乎是俗话里想攀高枝儿的模样。它们在攀一个尘世看不见的高度。一棵树就如一个人不断丰富完善的人生。不断按自己的天性和意愿伸展开放,把自己的绿流进叶,把自己的香流进花,把自己的甜流进果实。冬天,大树落光了叶子,阳光,让它们的每一根枝条都清晰可见,让它们活得对自己一目了然,知根知底。也让我们看清它的恣肆和奔放。
只有早晨的阳光能让一棵树处于两个世界,两种色彩,两种心情和姿态。站在山洼里的树,阳光还没有漫下它的腰,它下半身儿迟重的身体,也带着薄薄的慵懒,薄薄的涩。只有早晨的阳光才可以让一棵树在两个时间段里醒来,也只有早晨的阳光能让同一棵树上半身是个年轻诗人,下半身是个老人。如同人格分离,如同某人站在人群里举着火焰,如同那走在街上发梢发亮的人。
总是冬天,我下午放学的这个点儿,夕阳总在西边那一堆悬铃木后面,携带山顶上的晚霞,不管不顾地红透半边天。放学后,我喜欢在办公室呆一会,写写文字,听听音乐,静一静。然后,每次收拾完,一拉开门,夕阳汹涌的红,裹挟一副美得让人发呆的画卷,几乎把门倒。每到这时,我总是在走廊上这头儿走到那头儿,那头儿走到这头儿,想把所有的朋友天南海北鸟雀般唤来,和我一起分享,欢呼。可,最终,只有我一人站在这山里,水一样火一样的黄昏里,倚着门,或者扶着楼栏,不住地深呼吸,或者急得直叹息,总觉自己一人消受不起,多浪费啊,多奢侈啊。
我在山里住了许多年。冬天,晴朗的傍晚,一个人的寂静的校园,落日总是让我感动,忘情。从我所站的这个位子望过去,那一堆高大的悬铃木,在校园西边那一排平房后面不远处。逆着光,平房以及房前的院子,都是幽暗的,仿佛为身后那堆夕阳中燃烧的树做铺垫。幽暗的院子,逆光中剪影般的平房,窗户亮着朦胧的灯光,鱼鳞样的布瓦以及中国传统民居那简洁的轮廊线条,美得童话一般。可是,往上看,突兀地,那一堆树就站在房子后面,树梢上架着落日,在逆光中,拿着无数黑树枝,蓬蓬勃勃,点燃了一般,哗哗地燃烧着,还有树丫上两团黑色的喜鹊窝,也在燃烧。也许那排平房是为了给那一堆树完成视觉过渡,可是,连彤红彤红的太阳也肯低下身来,成就这一堆不同寻常的树。不知是不是这个独特的角度,光线造就了这神奇的画面和效果。我在别处从没有看过这样的落日,几十年都没有。
大美经常让我这个山里人撞见,美得让我不敢动,美得让我如此孤独,美得就想在这大山里地老天荒。
可每次我在办公室楼栏前久久站立,看着又大又红的太阳在那推树丫间静静滑落以后,当我下楼,走过校园,走过那排平房,沿着那排平房旁的坡路往西走到坡顶,走到平房背后,发现那些刚才还高大辉煌的树立马失去了神采,如同中午的树,平凡得一无是处。它们都站在夕阳里,在一览无余的空旷里,疲沓倦怠,一脸昏黄,寒风里似乎有些瑟缩。夕阳在浩大的天空中,光线散乱,没有那堆树,夕阳仿佛也失去一个完美的参照物。某一个角度,某一刻,光线,如带翅膀的神,给一棵树灌注了灵魂。
也许,早晨,我和树,眼睛里都带着新鲜和苏醒。我想,只有相信神的人,才可能遇见神。遇见神,遇见神性的树,都需要机缘巧合吧。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
(1)斜斜在树身上:
(2)几乎把门倒: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可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会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傲,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热,低头一看,是一滴滚烫的老泪。鹞爷看着飘逝的风筝,多么困惑,多么茫然……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指出第一段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赏析。
【小题2】文中写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4年联合国召开“有障碍者生活环境”专家会议,提出“无障碍设计”概念,它是指消除对使用者构成障碍因素的设计。这里所指的“使用者”原来主要是指有生理障碍的人群,后来“有障碍者”概念的含义又有所扩大,还包括孕妇、儿童和老人,以及背负重物或受伤的人员,甚至包括暂时遇到不便的人,即所谓有困难者。

无障碍设计首先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例如步行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专设的卫生间、公用电话、兼有视听双重操作向导的银行自助存取款机等,进而扩展到工作、生活、娱乐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几十年来,这一设计主张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体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刘静、李理《产品的无障碍设计思想与研究》)

材料二:

各类型无障碍设施整体普及率明细图


■实地体验    ■大众感知

(注)大众感知调查:指被调查者仅对无障碍设施进行评价,而无实地体验。

(摘编自中消协《2018年百城无障碍设施调查体验报告》)

材料三:

2012年8月,国务院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依法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政府责任和社会义务。《条例》实施7年来,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得到全面推进,无障碍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无障碍建设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内容已由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过渡到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从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筑、信息发展到无形的制度、行为习惯、社会心理。但是建设无障碍城市,最大的障碍还是在观念里。当前,还有很多人尚未认识到无障碍设施的通用性,认为只是残障人士需要,是对小众的特殊照顾,使用率不高,但会大大增加城市建设的造价成本。真正的无障碍,首先不是设施的无障碍,而是观念的无障碍。要破除无障碍建设面临的“观念里的障碍”,根本在教育。日前,深圳市正着手开展无障碍启蒙教育,将全面无障碍城市基本知识纳入全市中小学课程教育内容,这可谓抓到了根本。

(摘编自中国财经《我国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推进》)

材料四: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日本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无障碍设计规范,涵盖各个产业领域翔实的设计标准,保证了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规范化、合理化,减少了后续不必要的改造工程,日本的无障碍建设及通用城市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从1994年开始,日本就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建筑等设施的设计进行约束。无障碍设计离不开市民的参与,自1971年开始,日本一些高龄人士和残障人士自发参与到无障碍设计研讨中来。他们每月召开会议,并将关于无障碍设施使用的感受及意见反馈给设计者。相关研究机构与社会组织也是推动日本无障碍建设的重要力量。日本福祉无障碍和通用设计学会便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组织。它的目标是集中考虑人居、环境、交通、生活等各方面,涉及法律、社会福祉、工学等各方面,对无障碍和通用设计进行研究和开发。

(摘编自半月谈《“无障碍城市”依然有障碍》)

【小题1】下列对“无障碍设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障碍设计最初是针对有生理障碍人群的设计,是为了消除对使用者构成障碍的因素。
B.无障碍设计是集中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进行的设计。
C.无障碍设计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
D.无障碍设计的标准应力求完备,有利于建设出合理化和科学化的城市无障碍环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各类无障碍设施普及率分化严重,设置的盲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便利。
B.每一个人都会对无障碍设施有一定需求,“障碍”并非特例,它具有普遍性。
C.无障碍设计可以改善我们的物质环境,但对人文环境、信息环境改善很小。
D.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项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小题3】我国目前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