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
⑴一百多年前,傍晚的那抹橙红色的夕阳,撒在森林团团簇簇的树梢上,也铺满了巴比松那片遥远又空旷的原野。萧瑟的秋风疲惫地打着漩涡游走,卷来远处教堂的钟声。那位年轻的农妇停下手中的活计,直起身来默默祈祷,而她的丈夫摘下帽子,虔诚的神情定格在暮色将临的静谧里。晚霞里的枯草垛,小推车上的土豆口袋,悄悄告诉我们,这就是米勒的光阴。
⑵米勒的画笔锁住了那个秋日的神圣,他欣喜地把这幅画拿给亲友看,说:“这是祈祷钟声。”接着他高兴地补充道:“喂,你听到钟声了吗?”
⑶你听到钟声了吗?它美得那样朦胧含蓄,那种真诚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⑷“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米勒如是说。
⑸他用“人各有命”的宿命思想,把自己的无奈铭刻在画布上。于是,夕阳把他落魄的身影拉得很瘦很长。
⑹1889年,当那些欧美收藏家聚集在斯克里坦家,争相观看被拍卖的米勒的杰作《晚钟》时,而我们那位边走边画的“行吟诗人”,却远离尘世的纷扰和喧嚣已十四年了。《晚钟》承载着米勒的爱,在这个没有了米勒的风景里颠沛流离,历经沧桑,像极了米勒的灵魂。
⑺虽然他最初完成这幅画的时候,坚信它是一幅旷世杰作,而卖出这幅画时,却不过是希望得到一千法郎的颜料钱,但实际上那时他被人嘲笑成大字不识的乡巴佬,他的画即使白送人也会遭到拒绝。早年丧妻的打击和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使他被迫制作一些模仿18世纪洛可可时期的绘画作品。迫于生计,米勒甚至不得不画些庸俗低级的裸体画。然而有时几幅画却还换不来一只小孩的鞋子。
⑻他声嘶力竭的挣扎喊叫:艺术!真能把人皮都剥掉。
⑼米勒画完了《晚钟》,好长时间后才找到一位买主,仅仅换回了他的颜料钱。后来这幅画辗转于伦敦、巴黎、比利时多位收藏家手中,价格不断攀升。最后由斯克里坦以12000法郎买回收藏,直到1889年在家中举行那次著名的拍卖。
⑽拍卖场内外挤满了翘首以待画落谁家的人,比肩接踵,简直没有立足之地。法国美术协会主席安托奈尔·布鲁斯托决心要为米勒的祖国──法国挣回颜面,他和美国华盛顿美术馆及其他收藏家一起参与竞争,拍卖在不断上涨的价格中愈演愈烈。当达到451000法郎时,美国富豪退出了竞拍。然而,未等布鲁斯托松口气,两个美国人坐特快列车从阿佛尔赶到巴黎,“接力”竞拍,气氛达到白热化阶段。在法国人民喊着“法国万岁”的呼声下,双方死咬着价位拼命角逐,最后布鲁斯托以55万法郎的巨额款项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此时,那些曾经不识珍宝的法国人,无限地崇敬起当时不值一文的米勒,把他看作“法国的骄傲”,并为《晚钟》流出激动的泪水。但这并没有结束这幅画的沦落史。拍卖后法国政府被55万法郎的高价吓倒,使它在美国展览6个月才重回巴黎。
⑾最终,肖夏尔以约合807000法郎的价钱买下《晚钟》,它才得以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在米勒的故乡,在这个艺术之都永恒珍藏。
⑿然而,那个放牧童贞的米勒呢?此刻,他的灵魂澄净得像一汪水,握过油画棒的手心余香满溢。他曾两次企图自杀。46岁创作的《死神与樵夫》悲惨落选沙龙展,没有给他带来成名的希望曙光;50岁创作的《拿铁锹的农民》招来评论家嘲骂一片。
⒀曹雪芹说过,“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米勒和他都只能在各自的作品中寻找一个太虚幻境以度红楼残梦,把他们那早已洞悉世事的眼睛、那痛苦而又欢欣的灵魂,藏在艺术作品中,那灵魂只能像米勒的《晚钟》一样,带着他们的爱,抒情地旅行。
⒁过去的画布上都烙上了浅浅的颜色,岁月的味道很鲜美。晚钟那静谧的时光,郁郁沉沦地流淌在画布上,仿佛是米勒用针绣出,那枚记忆的银针也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⒂米勒一生中的痛苦也好,屈辱也好,至今是否完全得到了补偿?
⒃米勒,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
(注)米勒(1814—1875),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晚钟》是其代表作品。
【小题1】“《晚钟》承载着米勒的爱。”从第(1)段《晚钟》画面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米勒的爱主要表现为:爱上帝, , 。A.1889年《晚钟》拍卖的巨额款项,掩盖了名画背后的辛酸故事。 |
B.岁月真奇妙,时间会让人淡忘米勒当年的痛苦与屈辱。 |
C.回望米勒及其《晚钟》的沉浮经历,才能品味出炎凉世态。 |
D.“刺痛了我们的眼睛”指米勒作品的意境令后人流下感动的眼泪。 |
A.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运用插叙手法,成功地把不同时空的场景对接起来。 |
B.第⑾段画线的状语连用三个“在……”,强调《晚钟》回归故土的曲折艰辛。 |
C.文章第⑾⑿段运用对比手法,使《晚钟》的艺术成就和米勒的痛苦人生形成强烈反差,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的同情和崇敬,讽刺了人们的无知和偏颇。 |
D.第⒀段用曹雪芹的例子来类比米勒,生动凸显米勒在艺术界的地位。 |
E.第⒂段提出的问题,意在引发读者对米勒《晚钟》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