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米勒,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

⑴一百多年前,傍晚的那抹橙红色的夕阳,撒在森林团团簇簇的树梢上,也铺满了巴比松那片遥远又空旷的原野。萧瑟的秋风疲惫地打着漩涡游走,卷来远处教堂的钟声。那位年轻的农妇停下手中的活计,直起身来默默祈祷,而她的丈夫摘下帽子,虔诚的神情定格在暮色将临的静谧里。晚霞里的枯草垛,小推车上的土豆口袋,悄悄告诉我们,这就是米勒的光阴。

⑵米勒的画笔锁住了那个秋日的神圣,他欣喜地把这幅画拿给亲友看,说:“这是祈祷钟声。”接着他高兴地补充道:“喂,你听到钟声了吗?”

⑶你听到钟声了吗?它美得那样朦胧含蓄,那种真诚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⑷“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米勒如是说。

⑸他用“人各有命”的宿命思想,把自己的无奈铭刻在画布上。于是,夕阳把他落魄的身影拉得很瘦很长

⑹1889年,当那些欧美收藏家聚集在斯克里坦家,争相观看被拍卖的米勒的杰作《晚钟》时,而我们那位边走边画的“行吟诗人”,却远离尘世的纷扰和喧嚣已十四年了。《晚钟》承载着米勒的爱,在这个没有了米勒的风景里颠沛流离,历经沧桑,像极了米勒的灵魂。

⑺虽然他最初完成这幅画的时候,坚信它是一幅旷世杰作,而卖出这幅画时,却不过是希望得到一千法郎的颜料钱,但实际上那时他被人嘲笑成大字不识的乡巴佬,他的画即使白送人也会遭到拒绝。早年丧妻的打击和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使他被迫制作一些模仿18世纪洛可可时期的绘画作品。迫于生计,米勒甚至不得不画些庸俗低级的裸体画。然而有时几幅画却还换不来一只小孩的鞋子。

⑻他声嘶力竭的挣扎喊叫:艺术!真能把人皮都剥掉。

⑼米勒画完了《晚钟》,好长时间后才找到一位买主,仅仅换回了他的颜料钱。后来这幅画辗转于伦敦、巴黎、比利时多位收藏家手中,价格不断攀升。最后由斯克里坦以12000法郎买回收藏,直到1889年在家中举行那次著名的拍卖。

⑽拍卖场内外挤满了翘首以待画落谁家的人,比肩接踵,简直没有立足之地。法国美术协会主席安托奈尔·布鲁斯托决心要为米勒的祖国──法国挣回颜面,他和美国华盛顿美术馆及其他收藏家一起参与竞争,拍卖在不断上涨的价格中愈演愈烈。当达到451000法郎时,美国富豪退出了竞拍。然而,未等布鲁斯托松口气,两个美国人坐特快列车从阿佛尔赶到巴黎,“接力”竞拍,气氛达到白热化阶段。在法国人民喊着“法国万岁”的呼声下,双方死咬着价位拼命角逐,最后布鲁斯托以55万法郎的巨额款项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此时,那些曾经不识珍宝的法国人,无限地崇敬起当时不值一文的米勒,把他看作“法国的骄傲”,并为《晚钟》流出激动的泪水。但这并没有结束这幅画的沦落史。拍卖后法国政府被55万法郎的高价吓倒,使它在美国展览6个月才重回巴黎。

⑾最终,肖夏尔以约合807000法郎的价钱买下《晚钟》,它才得以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在米勒的故乡在这个艺术之都永恒珍藏。

⑿然而,那个放牧童贞的米勒呢?此刻,他的灵魂澄净得像一汪水,握过油画棒的手心余香满溢。他曾两次企图自杀。46岁创作的《死神与樵夫》悲惨落选沙龙展,没有给他带来成名的希望曙光;50岁创作的《拿铁锹的农民》招来评论家嘲骂一片。

⒀曹雪芹说过,“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米勒和他都只能在各自的作品中寻找一个太虚幻境以度红楼残梦,把他们那早已洞悉世事的眼睛、那痛苦而又欢欣的灵魂,藏在艺术作品中,那灵魂只能像米勒的《晚钟》一样,带着他们的爱,抒情地旅行。

⒁过去的画布上都烙上了浅浅的颜色,岁月的味道很鲜美。晚钟那静谧的时光,郁郁沉沦地流淌在画布上,仿佛是米勒用针绣出,那枚记忆的银针也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⒂米勒一生中的痛苦也好,屈辱也好,至今是否完全得到了补偿?

⒃米勒,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

(注)米勒(1814—1875),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晚钟》是其代表作品。

【小题1】“《晚钟》承载着米勒的爱。”从第(1)段《晚钟》画面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米勒的爱主要表现为:爱上帝,         
【小题2】“于是,夕阳把他落魄的身影拉得很瘦很长。”这句话的含义是
【小题3】联系前文内容,对第⒁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889年《晚钟》拍卖的巨额款项,掩盖了名画背后的辛酸故事。
B.岁月真奇妙,时间会让人淡忘米勒当年的痛苦与屈辱。
C.回望米勒及其《晚钟》的沉浮经历,才能品味出炎凉世态。
D.“刺痛了我们的眼睛”指米勒作品的意境令后人流下感动的眼泪。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运用插叙手法,成功地把不同时空的场景对接起来。
B.第⑾段画线的状语连用三个“在……”,强调《晚钟》回归故土的曲折艰辛。
C.文章第⑾⑿段运用对比手法,使《晚钟》的艺术成就和米勒的痛苦人生形成强烈反差,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的同情和崇敬,讽刺了人们的无知和偏颇。
D.第⒀段用曹雪芹的例子来类比米勒,生动凸显米勒在艺术界的地位。
E.第⒂段提出的问题,意在引发读者对米勒《晚钟》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小题5】简析第⒃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6】《晚钟》费尽周折终归法兰西,而1860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的中国圆明园鼠首和兔首却依然在海外漂泊。请你给这些身份不明的收藏者写一段话,力劝他们帮助兽首早日返回中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3:2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莾莾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望着连绵的雨,老天爷仿佛也为失去一位勤劳忠厚的山民而流下了眼泪。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从未感觉到日子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他开始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悬崖上各色的花都挂出来了,花香弥漫,鸟儿飞翔。他的心境也渐渐开朗起来。又是一个转弯,这时牛车一阵抖动。往常也都是他耪着牛,父亲坐在车上,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 他也再次想起父亲。他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很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次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莫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艳的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相掩映都以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很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红苗每次她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红苗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抚着牛头,轻声安慰似的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控控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6月1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丝毫的单调。”说明了倾诉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这也为后文红苗的出场张本。
B.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艳的红”,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与生活的转变。
C.进山后的红苗被深山感染,融入青山绿水中。“觉得天地一下宽广了”,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流失的思索。
D.作者极力渲染山间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表现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抗拒;“远山”这个特定形象其实隐喻的是传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社会观。
【小题2】小说用拟人手法描写“老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体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主要有三类:物理类、数字类和生物类。物理方面的技术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由于这些技术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所了解:无人驾驶交通工具、3D打印、高级机器人、新材料。

数字革命正在彻底改变个人与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方式。比如,常被称作“已分配分类账”的区块链就是一种十分安全的交易协议。在区块链中,任何交易在获得记录与批准之前,都必须先由一组电脑进行集体核查。区块链采用的技术无须寻找保管人或中央分类账等中立部门作为中介,通过促成互不认识(没有信任基础)的人进行协作,从而建立信用。从本质而言,区块链是一种可共享、可编程、安全、可信的分类账,任何单一用户都无法控制它,但是所有人都能监督它。

生物领域尤其是基因方面,近年来,从一开始的降低基因测序成本和难度到最近的基因激活与基因编辑,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科学家们再也不需要反复试错,他们可以直接测试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引起哪些症状和疾病。下一步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编写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生物学将赋予我们定制有机体的能力。暂不考虑这一做法可能引发的深刻伦理问题,这些技术进步不论是对于医药、农业还是生物燃料的生产,都将产生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编选自《中国经济导报》2018.09)

材料二:

第四次工业革命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大部分简单问题正逐步被人工智能解决,大部分非创意性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越来越走向综合,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多学科、多领域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复杂问题越来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在工业时代,这种能力通过反复、标准的专业训练就可以实现。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简单问题已经被智能技术过滤掉,复杂问题成为真正的考验,解决复杂问题成为创意创新创业活动的常态。进入21世纪,我们更要强调能力问题,因此要打造“能力为重”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要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摘编自《杨宗凯: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人才面临哪些挑战?》2018.10)

材料三: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除了进一步补短板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制度建设谋远略。首先是要建立新技术应用的社会预见机制。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很多技术,背后的选择涉及伦理问题、涉及价值观念的问题,有些技术甚至可能涉及巨大的社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在科技政策研究领域需要有一种社会预见的机制,来探讨这些技术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背后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第二个关键叫作同步设计。我们应该吸取前几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教训,把很多对于伦理道德的思考,对于社会风险的分析,以及对社会影响的分析,在技术系统设计过程中就提前考虑进去。

还有一点,就是适应性治理。当我们的很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风险时怎么办?如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如果简单行事,一下子从政策和制度上把企业卡住,风险是没有了,但技术创新也无从谈起。对于这些新兴产业,一方面需要鼓励创新,鼓励其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对其产生的各种风险、对社会不利的影响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制。

(编选自薛澜《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中国准备好了吗》2018.07)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是一种可共享、可编程、安全、可信的分类账,区块链技术无须寻找中立部门作中介,使没有信任基础的人进行协作,建立信用。
B.近年来,生物领域基因研究已取得巨大成就,科学家们已不再需要反复试验纠错,就可以直接测试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引起的症状和疾病。
C.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多技术会涉及伦理、价值观念等问题,甚至面临巨大风险,因此应建立新技术应用的社会预见机制及早规避这些问题。
D.当科技创新发展遇到风险时,不能简单行事,一下子从政策和制度上把企业卡死,对于新兴产业,既要鼓励创新,又要进行有效的规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大部分简单问题和非创意性工作将由人工智能解决或代替,解决复杂问题将成为创意创新创业活动的常态。
B.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更多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因此,21世纪教育要以培养能力为重。
C.合成生物学能够定制有机体,这对于医药、农业及生物燃料的生产,都将产生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因此不必考虑它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
D.前几次工业革命,其他国家在技术系统设计过程中缺少对伦理道德、社会风险、社会影响的考虑,中国这次要吸取教训,要同步设计。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读,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直接“变现”,成了另一种含义的“知识就是财富”。另一方面,引入价格或经济回报因素后,是否会进一步提高人类知识分享与消费的效率,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秦洁《知识付费兴起原因探析及前景展望》)
材料二
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良莠不齐。纵观当下市场上的产品形态,无论是综艺式的说话课程、快速解惑的付费问答,抑或是读书精华,内容均呈现大众化、浅层化、覆盖面广的特点,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
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签约几个大V就能解决问题的。人们之所以愿意为知识“买单”,就是因为知识的可贵,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而是需要“肚子里有货”。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渠道,让更多的知识人参与到知识付费领域中,才能够解决知识付费“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腾讯网《“知识付费”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内容》)
材料三
图一  2015-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及预测

(数据: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图二网友最愿意买单的领域
(数据:果壳网和网易云课堂公布的《2016年知识青年付费报告》)
材料四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应对当下中产焦虑的“止痛剂”,也不仅仅是IP变现的另外一种方式。
知识付费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实际上是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是人类信息生产、获取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一对多转为多对多的一个阶段。最终,知识付费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但相比未来的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知识付费行业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检视。
(摘编自冯尚钺《我们研究了28家平台,为你揭开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知识付费的本质、优势,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付费潜在缺点的隐忧。
B.材料二表明,当前知识付费行业普遍存在内容肤浅、缺乏个性、广而不精等缺点。
C.材料三图二表明,最能决定网友付费的意愿是内容的实用价值,其次是兴趣爱好。
D.材料四表明,“知识付费”的崛起,不是技术的演进,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的兴起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将知识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会使人变得更加唯利是图,从而败坏社会风气。
B.2015年-2017年,我国内容付费用户的规模及增长率均成上升趋势,但预测2018年这二者均成下降趋势。
C.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对多相勾连的模式,将成为独立的有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D.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不宜寄予过高期望。
【小题3】怎样才能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台湾媒体消息,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辞世,享年90岁。

(新华网)

材料二:

余光中先生走得有些遗憾。他曾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今天,诗人溘然长逝于海岛,长江黄河若有知,应会为他歌一曲。

(人民日报《余光中的江河深处》)

材料三:

下面是余光中先生接受澎湃新闻的一段采访(有删改):

澎湃新闻:但是大家喜欢的还是你那些抒情、浅显得诗文。

余光中:这是我写作的一面。我的有些诗文比较深,但对那些真正前卫的朋友来说,这也算不了什么前卫。有的时候,我任其自然,用最单纯的语言写最单纯的意念。最典型的一首就是《台东》:“城比台北是矮一点/天比台北却高得多/灯比台北是暗一点/星比台北却亮得多/街比台北是短一点/风比台北却长得多”。台东大学把这几句话拿去刻在了墙上。我觉得雅俗共赏是一种乐趣。有人要我写点诗做实用,我大半也认为是一种挑战。作为一个诗人,不要老是埋怨这个社会不读诗,不需要诗。问题是,社会需要你的时候,你能提供什么服务。在铅笔上,在运动衫上,我都把这种事情当作挑战。诗可以实用,可是别商业化。“中山大学”2000年过20周年校庆时他们要我为校庆题两句话,我就写:“20岁的活力,2000年的新机”,他们就印在T恤衫上。垦丁公园里也做环保袋、运动衫,上面的题词也有我的。古人是到处写诗的,写在旅馆墙壁上,写给歌伎。

澎湃新闻:听说你很喜欢鲍勃·迪伦和琼·贝茨?

余光中:我对媒体和朋友讲,除了我的家人之外,还有一些精神上的家人,比如凡·高,我还翻译了一本《凡·高传》;还有一个家人就是王尔德,我翻译了他很多东西;还有就是披头士,他们曲高和也众,充满了自信。他们藐视社会但并不捣蛋,歌词也很有深度,比如《Let it Be》等。

澎湃新闻:大陆读者对你的认识只是一个面向的余光中,那个乡愁的、抒情的、课本上的余光中。这是否有点遗憾?

余光中:深入了解我的人是不多。我开玩笑说,粉丝不嫌其多,知音也不嫌其少。这个情形也很正常。那天和孙甘露(注:上海作家)对话时,有一句没有说,我当时说到读古典诗的作用,其实我还想说,中国的小说家一定要会写诗,比如《三国演义》里“有诗为证”,《红楼梦》里更不用说了。以前,小说和诗是不分的。

澎湃新闻:从那天和孙甘露的对话中看得出,你最推崇的还是中国古典文学。

余光中:我觉得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还是中国古典的诗文。胡适当时就讲:要有国语的文学,先要锻炼文学的国语。意思就是说,白话文文学也不能够大白话写来写去。所以我写诗写文,都酌量用点古典的好处,这样比较耐读一点。因此,在民进党执政的时候,他们要把国文课中的文言文锐减,把《论语》《孟子》变成选修课,我就写了很多批评文章,好几个回合过招。很幸运,媒体站在我这边。那个“教育部长”杜正胜是许倬云(注:台湾历史学家)的学生,本来就研究中国古代史的。

【小题1】阅读材料三,选出对原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光中先生认为现代社会对诗是有需求的,只是诗人的创作不能实用,没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B.从访谈中我们能看得出,余光中先生对艺术涉猎极为广泛,不仅是诗歌,还有绘画、音乐均有所成就。
C.大多数的读者喜欢余光中先生抒情、浅显得文章,大陆读者对余光中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乡愁》,对此,余先生认为,他个人的诗文创作也有较深的,但深入了解他的人并不是很多。
D.余先生对中国古典的诗文情有独钟,他说过:“要有国语的文学,先要锻炼文学的国语。”所以他对刻意的在自己的诗文中斟酌古典诗文的用词。
【小题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敬献给余光中先生的挽联哪一项是不合适的(   )
A.异居为异客,梦断家山,读到乡愁空哽咽;天路到天堂,魂归故里,算无船票自徘徊。
B.两岸心头,乡愁一缕寻滋味;此生注脚,艺德九旬泽大荒。
C.光照千秋,中兴伟业,两岸共圆梦;情融万载,赓续乡愁,九州同挽余。
D.先生溘逝,白鹿还原真世事;长者永存,黄泉不复大文豪。
【小题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如果让你为余光中先生写一篇悼词,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写作,请列出你的写作内容要点。

同类题5

   混子

胥得意

混子——这是刘群的外号。老兵这么一喊,他保准一个响亮的“到”,两脚跟一靠,往你身边一站,挺有素质的。但人名声在外,混子早已大名远扬,所以不了解底细的人差不多都忘了他叫刘群。

其实,混子是个不错的兵,干起活来像个小拖拉机,有使不完的劲儿。美中不足是小毛病太多。队列中不允许讲话,可他总讲。连长眼一瞪,他舌头一伸,闭了嘴,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谁一找他做思想工作,嘿,他保准有说不完的理由,什么“人无完人’’啦,“洁玉微瑕”啦,弄来弄去,不知道是谁在做谁的工作了。拿混子背地里的说话,就是非气气干部不可。

混子要退伍前半年,听说连里要分来一个新排长。得到这个信儿,混子别提多兴奋了,连夜找了几个“小混子”召开紧急会议:哎,我说,明天要来新排长了,咱好好气气他,反正咱们是混子。

排长来了。排长长得特苗条,往队列前一站,像条龙。混子直乐。在大家互相介绍时,混子说,我叫混子,战友们都这么叫,排长你以后也这么叫吧。排长笑着握住混子的手,使劲握了一下。混子痛得一咧嘴,赶忙往回收。排长眼睛盯着他说:“以后你就别混了。”说着用手正了正他的帽子。

全排的兵都喊他混子,惟有排长一本正经地喊他刘群。每当这时,便有老兵笑着提醒排长:“他叫混子。”

自从排长来了以后,混子真混不下去了。一点点小错误在排长眼里都是毛病。排长也真有耐心,说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好了,非得从一个很遥远的话题开始,听着听着就扯到正题上来了。每天晚上不把台灯讲倦了,不把混子讲得脸红三层,那他不会躺到床上向混子伸出手说那句话:“有信心改正就握住它。”然而混子一次次动情地望着排长在空中的手,却没勇气伸出自己的手。

终于,一个落着雨丝的夜晚,混子握住了排长的手,同时也把排长的心握得一片潮湿。

混子变了,老兵都说。“本来他就不是混子,只是你们叫他混子。”排长说。

当北方第一场雪飘落的时候,军营悲壮的季节来临了。在那一排排最后一次列队的老兵队伍中,没有领花和军衔的肩膀丛中,哽咽着无数泪水浸透的离别之话。 

上列车时,混子从退伍老兵中挤到排长面前:“排长,你没来之前,我有时都忘记了自己的乳名,每一次听到你和我哥一样叫我乳名,我就感到有一种亲情,因为你从没叫过我大名。” 听着这个被评为“最佳老兵”的士兵的倾诉,排长才想起混子退伍证上“刘群”俩字儿前面还有一个“张”姓。

火车开动了。刘群从车窗中使劲朝连长及战友们挥动着手。排长冲着列车声嘶力竭喊了一声:“混子!” 混子没有听到。

【小题1】下列各项对于这篇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请将该题答案填涂在机读卡第16题的位置)
A.离别时刻,排长“声嘶力竭喊了一声‘混子!’”这里面既有排长为混子成为“最佳老兵”的欣慰,更包含了浓浓的战友情、兄弟情。
B.这篇小说的语言朴素而富有表现力,并且不乏抒情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也是这篇小说特色,有的细节描写内涵丰富。
C.这篇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但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两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刻画得真实而自然。
D.这篇军旅题材的小小说告诉我们,做战士的思想工作要耐心细致,只要有耐心、决心,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小题2】“混子”之所以成为“混子”,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请简要回答。(15字以内)
【小题3】文章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请简析文中画线短语的含义 。
答:⑴“把台灯讲倦了”
⑵“把混子讲得脸红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