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载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27: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读书日”感怀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但是,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时至今日,在广大的农村仍有绝大部分的人,也不知道“读书日”为何物。

②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然而,就我们今天的阅读现状来看,着实令人堪忧。首先,我们的公职人员,包括干部、公务员、甚至教师,能安安静静坐下来,认认真真读点书的,已经是为数不多了。过去“一份报,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机关阅读写照,早已成为历史。代之的是逢场作戏,迎来送往,再不就是玩一阵扑克,或者搓几圈麻将,来打发时光,离下班还有个把钟头的时候,就忙着联系“饭局”或者洗澡、唱歌什么的。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不学无术和平庸堕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一群人聚在一起,很少有以往那种慷慨激昂的高谈阔论,特别是一些享有特殊权力的诸如司法等部门的年轻人,不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难免会野蛮执法,甚至冤枉好人。在这种风气的蔓延和影响下,连最庄严的学术殿堂也在“倾斜”,许多教师,甚至大学教授,热衷于急功近利,不是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而是走旁门左道,剽窃成风,学术造假,骗取名利,已成难以治愈的沉疴和痼疾。不是么!当年的陈景润,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里,默默无闻,矢志不渝,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摘取了科学“皇冠上的明珠”。而从那以后到如今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政治清明,春风荡漾,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大好机遇,但我们在纯学术领域里的重大突破性研究,却呈现出了“万马齐喑”的尴尬境遇。直到2006年6月3日,数学大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才使国人的心情稍稍得到了一点安慰。

③再者,在我们的广大农村,提起读书,更是令人汗颜。本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更应该享受一点高雅的文化生活。可恰恰相反:读书却成了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遥想在那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许多农村的有志青年,尽管食不果腹,却还在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诸如《青年近卫军》、《红楼梦》、《暴风骤雨》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不少的农业科技书籍,汲取着精神食粮,并率先垂范,不懈努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然历史进入新的时期,在阅读条件十分优越的今天,反而没人读书了,电视机刚进入寻常农家的那几年,还废寝忘食了一些时日。而现在呢,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节目质量的日趋下降,除了孩子们还在看动画片和战争片外,电视机也在日渐受着大人们的冷落,大量的空闲时间,都耗在了甩扑克、玩麻将等消磨时间和耗费精力的事情上了,白天黑夜连轴转,甚至忙得忘了孩子自己也不吃饭,有时,还因为块儿八角的输赢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前几年就曾经有人把此种“稀里糊涂”的痴迷戏谑为“八亿农民九亿赌,一亿不赌‘二百五’”。近几年的农村现实,还真应验了这句话的深刻性,因为在我们周围的农村就有这样的说法:现在不会玩麻将,还真不能串门了,人家到处都在玩,咱跟个憨子似的,不随群儿,根本没人理。就这样玩来玩去,玩物丧志,玩掉了人生的意义和安身立命的本领。如此浑浑噩噩,沉沉溺溺,使农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几乎成了“天方夜谭”,在家里,教育子女,以骂娘为主;在外面,以腰包的鼓瘪,瞪眼的大小,拳头的软硬,来衡量一个人在村里地位的高低。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没有规矩和格式,大都由着个人的性子,法盲和念过书的文盲在不断涌现。集体主义观念已丧失殆尽,脏、乱、差现象在日趋严重,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也在日益凸显,乱占耕地,滥建住宅,破坏环境,野蛮横行,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④在这种几乎拒绝读书的社会风气的感染和滋养下,不学无术成了一种时尚,也因此,书店里许多的文学名著和科技类书籍,无人问津,布满灰尘。而那些武打、凶杀、色情、猎奇、探秘、迷信、算卦等,还有什么《厚黑学》以及《邪教经》却备受人们的青睐。造成了许多人的价值观的错乱和人生观的困惑。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给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⑤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应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对那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人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在今年“世界读书日”来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又一次提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为了共建和谐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

【小题1】写出高中课本中谈及“阅读经典”的一篇课文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中列举大量数据,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中“却呈现出了“万马齐喑”的尴尬境遇”一句中“万马齐喑”的意思是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完全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B.从陈景润之后的四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纯学术领域里少有重大突破性研究。
C.“一份报,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农村青年读书现状令人担忧。
D.《厚黑学》以及《邪教经》备受人们的青睐,却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E.“世界读书日”的设立能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
【小题5】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当今社会阅读现状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义与利之外

①“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②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借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真情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

③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辩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④“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的一句时髦口号。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⑤我曾经嘲笑廉价的人情味,如今,连人情味也变得昂贵而罕见了。试问,不花钱你可能买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丁点儿恻隐之心?

⑥不过,无须怀旧。想靠形形色色的义的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⑦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⑧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   )你所信奉的教义,(   )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惟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⑨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

⑩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小题1】分析①—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⑧段空格处的项是
A.不是   而是B.是  不是
C.不是   也不是D.既是  也是
【小题3】阅读第⑦段,分析义和利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小题4】分析第⑧段两次以写作为例的不同作用
【小题5】概括第⑨段的段落大意。
【小题6】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B.在义利之外,还有“至人喻于情义的人生态度。
C.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
D.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亚热带

竺可桢

亚热带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是一个过渡地带。它首先有一个高气压,所以一般称为亚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的位置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在北半球,这高气压脊冬天在北纬30°,到夏季北移至北纬38°;在南半球,冬天在南纬28°,到夏天南移至南纬35°。亚热带高气压带的南北移动影响到风带的移动,介于亚热带与赤道之间有所谓东北信风带(北半球)或东南信风带(南半球),介于亚热带与高纬度之间有所谓西风带。信风带与西风带的气候迥然有别,在西风带经常有风暴,天气冷暖、晴雨不常;而信风带内则除少数小范围热带风暴外,天气比较稳定。但有代表性的亚热带气候实际上只限于大陆的西部或大洋的东岸。所以,单从气候学观点出发,有必要说明亚热带的范围和气候特征。

要划分亚热带,可从不同的观点出发,而最重要的是从发生观点和实用观点出发。所谓发生观点即追求亚热带气候形成的原因,如高气压的移动、风带的变迁、气团的进退等。所谓实用观点即分析亚热带地区的生物资源与温带、热带的生物资源有何不同之处,以及亚热带气候对于作物生长发育和越冬的影响等。划分亚热带最好能把这两种观点同时顾到;如不能兼顾,则从地区的经济建设出发,实用观点更为重要。

苏联气候学家谢良尼诺夫认为:亚热带的夏天应与热带无别,但冬季较冷,最低温度常在零度以下,可以种温带作物;在亚热带,农作物一年可以二熟;以积温4000℃为其北界,但在沿海则积温可略小,北界的纬度为43°~44°。但亚洲东部为季风气候带,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气候严寒,使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如橘子、柠檬、茶树、竹子等不但不能在北纬43°的东北或内蒙立足,即便在北纬35°的淮河流域亦难繁殖。所以从北半球看来,亚热带的北缘并不和纬度相平行,而是大陆西岸纬度较高,东岸则较低。

中科院地球研究所的气候分区是从实用观点出发的。从实用观点看,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次收获。至于干燥度,虽与温度同为气候上的重要因素,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定亚热带的指标为积温4500℃~8000℃,最冷月的气温为2~16℃,无霜期自240天至365天。谢良尼诺夫所定的亚热带北界的积温4000℃,在东亚似嫌过小,因为冬天西伯利亚寒潮有时可以使亚热带纬度地区温度降至零下10~15℃,使多年生长的亚热带植物冻死,所以平均积温不能不略高。北界的最低月平均温度为2℃,与波哥乡所定苏联指标相似,但在我国沿海一带,这一指标尚嫌太高,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无霜期,北界为8个月,南界则平均终年无霜,但特寒之年,则虽在海南岛也可能有霜。

从上述指标看,我国亚热带的北界接近于北纬34°,亦即淮河、秦岭、白龙江线直至东经104°,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也靠近一年两熟的北界。亚热带的南界则横贯台湾的中部和雷州半岛的南部,即在北纬22°30'-21°30'左右。据美国气候学家勃莱尔意见,亚热带的南界应为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他认为一月份平均温度到18℃时即无霜冻的危险。但我国最冷月平均温度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这条线,从地植物学着眼,热带植物的分布以北纬21°30'左右为其北界,故认为最冷月16℃等温线和积温8000℃作为我国亚热带南界比较合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热带髙气压带位置在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这影响到地球上风带位置的变化。
B.亚热带与赤道之间,一般天气无常;亚热带与髙纬度之间,一般天气比较稳定。
C.因为我国冬季气候严寒,所以有些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不能在东北、内蒙立足。
D.中科院地球研究所从温度、霜期以及它们对作物影响的角度来规定亚热带气候。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燥度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
B.谢良尼诺夫确定亚热带北界的积温为4000℃,作者认为这一数值在东亚似乎嫌小。
C.我国沿海地区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在特寒之年,即使海南岛也可能有霜。
D.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南界,最冷月最低温度只有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冻这条线。
【小题3】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对亚热带划分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心中老磨坊

钟法权

①在我的记忆中,磨坊已经是非常遥远的景象了。哪曾想到,几十年后的2016年盛夏,在美丽的甘南,偏僻的冶力关镇池沟村,我见到了仅存于记忆中的磨坊。

②池沟村的磨坊建在穿村而过的河沟上。河沟不宽也不深,也就一米五多的样子,水深不到一米。只因坡度大,水流湍急,垂伸于水中的木头桨叶,在激流的冲击下,匀速地旋转起来。磨坊里的石磨便开始了运转,喂进磨口的麦子,经过石磨碾压,出磨时变成了面粉。

③磨坊没有地基,地基是横在河沟上的两根粗实的圆木。磨坊不大,充其量10个平方。房子是木板房,天长日久,风吹雨淋,木板房如缀满补了的衣服一般。那一块块补了的颜色有深有浅,深的已经发黑,浅的已经发灰。磨坊如今像一头卸了套的老牛,立在河沟上,一派沧桑。好在磨坊下的水,一刻不停哗哗地唱着同一首歌向前奔流。蹲在磨坊一旁抽旱烟的老农说:“磨坊停歇十多年了,房子也破旧不堪,可我们一直不会得撤掉它。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吃的粮食都是水磨磨的,可以说是磨坊供养了我们池沟村一代又一代人。”

④池沟村的磨坊并没有因为时代进步了而被当作多余之物拆掉。不由得让我想起老家磨坊的命运,心里好不感叹。我老家也有一座磨坊,那磨坊要比池沟村的大。老家的磨坊全由清一色的青石条砌成,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有人称它为好看的石房子,更多的人则叫它石磨坊。石磨坊一共3间房,一间是磨米磨面的加工房,一间是园粮食的仓库,一间是磨坊主人睡觉做饭的房子。那磨坊建在河岸边上,石磨靠悬在水里的木桨带动,可以说省人省力。用现在的话说,是典型的绿色工业。

⑤磨坊一年四季生意兴隆,四邻八乡的乡亲,都会挑着装满稻谷的箩筐,到磨坊加工。我自记事时起,就常随父母到磨坊磨米磨面。当大人在磨坊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我则坐在磨坊山头前一棵大柳树下的石条上,欣赏那冲击桨叶之后一泻十米之远的水流,那水柱是白色的,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水落在河滩时,深滩被水流冲出比簸箕还大的水窝,那水纹用力地向外扩散,最终又被上游的来水所覆盖。

⑥周而复始,石磨坊、大柳树成为我儿时最美丽的乡村风景。随着电力的快速发展,电磨很快替代了水磨,磨坊自然而然受到冷落,加上年久失修,如今磨坊只剩下残墙断壁。那棵二人牵手才能环抱的柳树,据说被磨坊的主人砍伐,做了自己的寿木。为什么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坊能够被完好地保留,而我故乡那用石条砌成、远比眼前木板磨坊坚固百倍的磨坊,却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

⑦星星布满了整个宇宙,月亮与繁星的光辉将山村照得如同白昼。我望着眼前轮廊分明的磨坊,它仿佛是一座神殿。月光下,抽着旱烟的老农对我说:“你不知道,用水磨磨出的苞谷和面粉是多么好吃,蒸出的慢头是又软又甜,煮出的玉米糊香甜可口,用水磨加工谷物,省工省时省钱省力。现今的年轻娃太图省事,没有耐心到磨坊加工粮食,习惯拿钱到镇上的粮店去买现成的来面。”

⑧如今的池沟村早已今非昔比,全村的人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楼前养着花草、种着蔬菜,不少农家将沟里的水直接引到庭院里,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味。池沟村以磨坊为中心,修建了休闲广场和文化墙,古朴与现代的反差,勾勒出池沟村新农村的独特韵味,成为甘南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⑨磨坊虽小,在池沟村上了岁数人的心里它却最重要;磨坊虽旧,在面貌一新的池沟村它却最为显眼;磨坊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可它却成了池沟村人永远的回味。在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池沟村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人们眼中,磨坊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

⑩水在轻声歌唱,磨声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摘编自《解放军报》2017年3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由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坊勾起了“我”的回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心中的老磨坊做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B.文章前半部分写池沟村的磨坊,极力写此磨坊的破旧与空间的狭小,目的是衬托自己家乡的磨坊不仅坚固而且空间很大。
C.“我望着眼前轮廓分明的磨坊,它仿佛是一座神殿”,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在自己心中磨坊的地位是神圣的。
D.心中的老磨坊代表了艰苦朴素和不忘根本的精神,在作者看来,这些精神是有价值的、值得回忆的,但是今天它们正在淡去。
【小题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文中说:“磨坊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科学家们探讨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等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术语,AI(人工智能)的名称和任务得以确定。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各类人工智能公司数量统计

(摘编大数据文摘《15张图表看清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材料三:

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摘编自新华社《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材料四:

中国许多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来鼓励人工智能的创新。贵州已经成为中国的“大数据产业基地”,苹果、阿里巴巴、腾讯、高通等互联网巨头都在该省成立了新的大数据中心。重庆市成立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办事处。中国其他地方,如雄安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也纷纷将人工智能定位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增长引擎。

然而,中国如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还需要弥补几项重大差距:在公司数量上落后于美国,尤其是核心部件和技术流程方面;在创意和底层研究方面也不及美国。另一潜在挑战是地缘政治。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对其国家安全存在潜在威胁。因此,针对敏感度高的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美国想要严格审查有关跨境投资。然而美国政府提议削减“智能系统”上的拨款,对中国来说将是潜在机会。中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政府支持和财政奖励,吸引美国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在中国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

中国若要成为人工智能的全球领导者,仍需不断努力和创新。中国具有实现该目标的资源和人才,再加上有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中国对于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的地位似乎志在必得。

(摘编自《亚布力观点》2017年11月刊《中国是否会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领导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
B.人工智能自上世纪50年代诞生后,理论和技术日渐成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带来的科技产品必将超过人的智能。
C.《规划》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D.中国许多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来鼓励人工智能的创新,贵州、重庆等地的人工智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题3】中国想要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应该如何做?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