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抵押

梅寒

十几年前,母亲拿着一本厚厚的账本儿走进镇银行的大院。

那位银行主任大约头次遇到这样的贷款户拿一本厚厚的账本儿前来办理贷款,他听母亲条分缕析地讲完,一口茶差点就笑喷了:喊,这位大嫂,我们这里是银行,不是福利院,你家孩子读书要用钱,还债要用钱,我很同情,但原谅我们不能给你办这个貸款,贷款要有担保有抵押。

那账本儿上,记的是我家欠着亲威朋友的两万多块钱的债。

母亲大约是头次听到“担保”“抵押”这样的新鲜词儿,她原以为来贷款只要跟他们讲清贷款的理由就好。

担保是什么?抵押是什么?母亲满脸茫然。

银行主任耐心地给母亲讲了大半天,站起来要送母亲出门。谁料母亲听完那些竟然笑了:要担保,要抵押,这好说啊。

银行主任举到半空的手又落下了:你家有可抵押的财产?当然有啊。母亲满脸的茫然已经变成满脸笃定。

可母亲接下来的话,却让那位主任彻底地哭笑不得了:我家有房子,但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住哪里?我家有一头老牛,还值点儿钱,也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家耕地就没有办法……

有什么可抵母亲还要喋喋不休地说下去,银行主任却没有耐心了:这位大嫂你家到底还有押?我们这里可忙……

有啊,俺有仨孩子,抵押给你们吧。

母亲此话一出口,全柜台后面的头都抬起来,一双双眼睛齐刷刷投过来。

母亲就当没看见,依旧几自说下去:俺有仨孩子,大闺女在北京读大学,二闺女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小儿在市里读中专。俺们家穷,是不差,可俺穷是为了供俺孩子读书。学费这么贵,地里出产这么少,不借不贷,孩子咋读得了书啊?有困难,找政府,不是你你们说的么?这不,俺就来找政府了。你想想,俺家就在那里,长不了腿跑不了,你们想啥时找就去找。俺们孩子在那里,一天比一天能耐,等他们都读了书长了本事,就只管赚钱给国家做贡献了,到后候,莫说你们贷我们三万两万,就是贷个十万八万,俺仨孩子一人担一份儿,说不定不到一年就还上了。何况,俺们现在也还年轻,能劳动……何况,你们这也是积德行善的事,是给国家培养人才……何况……

母亲的话匣子被打开了,“何况何况”地说下去。听得银行里那些工作人员全都咧嘴乐了。大约也是那天银行主任心情好,他竟然被母亲的一篇长篇大论给说服了,破例答应给母亲想想办法。

第二天早上,母亲拿着我们全家人的身份证,乐颠颠地去办理了三万块钱的货款手续。完了,一一给我们打电话告知:现在咱们全都是一根儿纯上的蚂蚱了,你们都给我听好:你们都被我当抵押抵押给银行了,你们都得給我好生混……咱得说话算话,到时连本带利一厘不少还给国家……

此后,就是我们一家人漫长而又艰辛的还贷路。

那三万块钱,母亲拿出两万五,把这些年的新账陈账都一一还上了,还剩下了五千块钱,当流动资金。买了几只羊,买了几窝长毛兔,又买了几十只下蛋的鸡……可一年到头賺的那几个钱还填不了利息的一半。三万块钱不但没能按时还上,欠款倒是驴打滚一样越滚越多了。

母亲却不恼。她依旧是那一句:你们好好混,混好了,那些钱总有还上的一天。

她跟父亲,年年都为还那笔昂贵的利息在奋斗。可母亲却再也不用低声下气在众人面前含着小心说话了。她也不怕跟人说自己穷,甚至还扬言说自己是村上最富的人家:一个庄户院儿里一下子供出三个大学生,你问问,十里八乡可有?

母亲说得没错,债是越还越少的,到点就会还完。

母亲的那笔“巨債”总算是还完了。不但还完了,还有了她平生以来的第一张银行卡,我们姐弟几个都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安了家。平日里寄钱給她,她不舍得花,全存上,自己还养鸡养兔子,弄点掌花钱,也存上。

你还存那么多钱干嘛?现在也缺不到你们钱花了。回老家,劝母亲不要再那么省俭。

母亲笑笑,半天,才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年缺钱缺怕了,从来没有过银行卡。当初为贷款把你们几个都抵押了,想想都怪对不住你们。现在有钱了,就想使劲存使劲存,把那张卡存满,你们姐弟个个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我们闻听母亲此言,笑得眼泪都喷出来了。大半生都没拥有过银行卡的母亲,哪里知道那张小小的卡会是一个无底洞,怎么存也存不满,一如她这一生给我们的爱,怎么给也不嫌多。

可是,娘啊,你把一生都抵押給我们了,我们拿什么还啊?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塑造母亲形象运用了侧面描写,如“(银行主任)一口茶差点就笑喷了“全柜台后面的头都抬起来”“工作人员全都咧嘴乐了”等。
B.事实上可以作为银行贷款抵押的老房子、老牛,母亲却认为不能抵押:而不能抵押的孩子她却拿来抵押了由此可见,母亲无知无畏。
C.小说大量运用口语、地域性的方言,使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如“喊,这位大嫂”“一天比天能耐”“乐颠颠”“使劲存使劲存”等。
D.小说叙事以第三人称“母亲”为主,中间穿插运用第一、第二人称尤其结尾“她”我们”“你”“我们”人称的转换更利于抒情。
【小题2】母亲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抵押”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38: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220万次。登陆平台,点击诗人名字,就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第一次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阂,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他就利用大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材料二:

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越多,人们做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因此不能单看数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

图1: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晚点率对比

图2: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在西海岸五大机场航班晚点率

自1987年起,美国交通部就要求航空公司上报每个月的晚点记录。在最近的报告中,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家,晚点率最低。在竞争对手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形势一片大好。但1991年的夏天,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却宣布破产,这与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有关。

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时只关注四个对象:客机、到达机场、客机数量和晚点频率,而忽视了天气条件、载客率等,又加之在统计平均数时,对某些指标进行过度加权后,两个公司的平均晚点率就完全走向了反面。

(摘编自美国冯启思《对“伪大数据”说不:走出大数据分析与解读的误区》)

(注)统计学认为,在统计中计算平均数等指标时,为了考虑到每个数量在总量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不同可以给予不同的权数,这样的做法就叫加权,即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事实上,没有重点的评价就不算是客观的评价。

材料三:

近日,《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据介绍,《方案》旨在运用大数据概念和技术创新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口试点省份包括:天津、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当前由于农业数据的共享开放不足,导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数据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大量存在。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认为,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农业生产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摘编自《<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公布:打破信息孤岛共享涉农数据》)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1数据支持以下结论:整体上,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正点到达的表现要胜过阿拉斯加航空公司。
B.图2数据支持以下结论: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在每个机场的正点到达率均低于阿拉斯加航空公司。
C.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最终走向了破产,这与分析人员所关注的评价对象不够全面有着一定的关系。
D.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否则统计结果会有偏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是国内文学研究领域首次利用大数据的个案。
B.王兆鹏的研究引起了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的关注,这说明海内外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大数据的利用还是有一些共识和期待的。
C.冯启思认为数据越多,人们的分析就越多,烟幕弹也就会更多,所以不能只关注数据的表象,要敢于对“伪大数据”说不。
D.从《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的试点省份分布来看,说明我国当下利用大数据推进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
E. 大数据的使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得一些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因此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信息化的当下我们该怎么对待大数据研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欠半堂课
王琼华
来村小当老师时,他才十五岁。支书帮他挑着行李,一头被卷,一头两捆书,领着他到了村小。支书撂下行李,把扁担往地上一戳,跟村民嚷道:“刘老师来啦,那些塞烟囱掏麻雀窝偷毛桃跳橡皮筋的大小子黄毛丫头统统有书读了!”村民看看刘老师,有的捂嘴,有的咧嘴:“哎哟喂,这新老师还没扁担高呢。”
  一晃几年,跟刘老师一直好着的女友大学毕业,来村里看他。那个时候,刘老师已经长得比扁担高出一个半脑袋了。人家女方没挑他别的什么,就图他一表人才,心地善良,对人铁了心的好。村里人都嚷嚷着要吃喜糖,但很快,村里人张张脸又像打了一层灶灰,开心不起来了。原来,刘老师是被招上门去当女婿,结婚前要调到县城教书去。
  那天,刘老师坐着手扶拖拉机要去县城见丈母娘。出村口没几里地,司机发现二十个孩子正在前头哼唷哼唷举着笨重的锄头挖路。刘老师跳下手扶拖拉机,一边往前走一边嚷道:“你们娘老子上个月才把这路修好,怎么要毁掉……”
  看到地上扔着的那堆书包,他把后半句话吞进了肚里。
  人,也往回走了。
  孩子们欢跳着,像过年一样。支书叹道:“我的大脑袋还比不上这些孩子的小脑袋好用。”那晚,支书在刘老师屋里坐到半夜,倒来倒去就是扯着一句话:“这村子前前后后来过二十几个老师,数你的课讲得来神。我们全村老少一块打灯笼也找不到像你这么好的老师。”
  从此,村里人都叫他“刘来神老师”。
  又有一次,外地一所学校来挖人。
  刚好,刘老师在县城大礼堂作报告,题目就是《我的“来神经”》,讲他如何把课上得让学生不打瞌睡、不挖耳朵孔,男生不玩女生的长辫子。结束时,教育局长给他披上大红花,拍拍他的肩膀,他成了“先进”。
  散会后,他搔搔后脑勺跟来挖他的人说:“这节骨眼上,我怎么好意思走人?”
  再后来,他就在村里成了家。支书当的媒婆,娶的是村里最漂亮的女孩。支书跟女方家里说:“嫁给刘老师吧。以后有孩子了,学费由村里出。”支书又跟刘来神嘀咕:“看看那牛,哪丘田不是一样犁?你这家啊,总得有个做饭洗衣服的。”
  好些年后,邻村干部来取经,问起支书:“这刘老师到底是怎么被拴在你们村的呢?我们村的老师还在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
  “给他在村里找个女人!”
  说了这话,支书有点内疚,晚上便到刘老师家里坐。支书感叹着说:“我知道,女人留不住你。”
  刘来神一笑:“还不是支书你留下了我?”
  支书摇摇头,又看看刘来神,说:“我说错了。你也没说真话。我哪有本事留下你?”
  刘来神摸了摸饭桌上的一沓作业本,轻叹一口气,就不出声了。
  一晃又是二十几年,刘来神要退休了。学区安排一名女大学生来接班。才上了一天课,孩子们便发现新老师不见了。支书冒着雨跑到学区找主任,人家把双手一摊:“你就是从水缸里爬出来,我也不能把人家捆着去吧。”
  看到开学半月了还没消息,刘来神便找到支书说:“还是我先上着吧。”学区倒是同意了,但不能拿全工资,不能拿教龄补贴,也领不到教师节慰问金。学区主任抱歉地说,这是规矩啊,上面也不会多拔钱。刘来神似听非听,“嗯”了一声,继续上课。
  慢慢地,村里人发现,刘来神老师又成了一个矮子,比扁担还矮。
  他背驼了,还经常干咳。天天晚上他的干咳声都要把半村的人吵醒。
  老支书说:“上城里医院去看看吧。”
  刘来神说:“没事没事,吃了几十年粉笔灰,怎能不咳几声?”
  又咳了。眼泪都咳了出来。
  “还是去看看吧。”老支书给刘来神背上拍了几掌。
  “还有个把月就放暑假了。”
  又去上课了。结果,倒在了讲台上。
  丧事办得热热闹闹的。出殡那天,县教育局派了个代表来。学区主任也来了,鞠了三个躬,又匆匆忙忙走了,说要上县里开会。
  长长的送葬队伍出了村口没多远,突然停了下来。
  村口外的大道上跪着二三十个学生,他们不肯让送葬队伍往前走。老支书看到是自己的孙子在挑头,上前就骂开了:“滚开滚开,真不懂事!耳朵都给泥巴塞了,你们这是干啥呢——”
  孙子抬起一张泪脸,哭着跟老支书说:“爷爷,刘老师不能走,他不能走!他还欠我们半堂课没上完呢!”
【小题1】小说围绕主人公刘老师服务农村教育写了哪些关键事件?请简要概括。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倔强诗人牛汉

牛汉,一个粗矿、野性、倔强的名字,我没想到他的外表也是粗犷的,身材高大得像是个体力劳动者。83岁了,有些驼背,就像牛弓起背一样。脸黑黑的,轮廓分明,苦难的岁月在上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他走进大街上的人群里,人们会认为他是个乡村野老,绝对不会想到他是个大诗人。

他的话不带拐弯,是直着从肚子里出来的,思想和情绪都那么外露。

交谈中老人多次提到冯雪峰,我问:“您和冯雪峰私交很深吧?”我约略知道牛汉与冯雪峰原是同事,并为冯写过诗,而且写的这首《半颗树》编入新进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我说:“说一说怎么写《半颗树》的吧。”

“那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我们在一个连劳动,但不在一个排,经常见面。他干活不偷懒,还光脚下地呢。有一天,记得是夏天,他穿了件单薄的衣裳,袖管裤管挽起来,露出细细的胳膊和腿脚,瘦骨嶙峋的样子,站在水边,我联想到山坡上的一棵”树——是半颗树,被雷劈了一半,就写了这首诗。可惜他没熬到‘文革’结束。”

我想,牛汉不也曾经是暴露在荒原之下的那伤残的半颗树吗?
老人回忆“文革”,又引出了初中新教材中的课文《华南虎》的写作话题。“那是1973年6月,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麦收后休息几天,我跟另外两个人以去韶山革命圣地参观为借口,坐火车去了桂林。到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我震动了。”老人至今还记得老虎的样子:背对着观看的人们,不愿意理睬,“那趾爪破了,流着血,流着血啊,墙上也留下血印。”一时间,牛汉仿佛看不见周围的人群,听不见人们的声音,心里只是震动着、摇曳着、感应着老虎内心的痛苦。“我看着老虎,就想到我自己,我就是那只老虎啊。”他当时萌发了写这只老虎的冲动,回到咸宁便落笔成诗。
《华南虎》讲述着笼中老虎的痛苦和绝望,最后写了幻觉:“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里既是幻想又是事实,事实就是当时他听驯养员说老虎不叫则已,一叫声音大得很,好可怕;幻想就是最后的描写由静到动、由悲哀到振奋,展示出气冲霄汉的气概。他写这首诗,是用语言文字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精神意志的不可摧毀。
《我的第一本书》是又一篇初中新教材中的课文,里面有这样的话:“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中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说是没有幽默,可是文中处处显出幽默,记得选编教材讨论课文时,这篇待选课文中的幽默情景让在座的所有人都乐了。
牛汉十五岁参加革命,背井离乡,一去不复返。他小时候的“幽默”故事刚一开始便告结束,“荒寒的”景象紧随了他的一生。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悲观过,我一直乐观,我相信自己没错。”“我写了一辈子诗。我的诗与我的生命不可分离,那不是第二生命,而是第一生命。”这是牛汉在会上吐露的真言。
他还讲到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的言语交锋。对方说:“牛汉,你一贯写的是‘小我’。” 牛汉反问:“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大我’。” 牛汉怒气冲天:“我的‘小我’是有理想、有志气、有血有肉的人!你的‘大我’是无血无肉、空空的什么都不是的人!”又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牛汉从北京城东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赶到会场,迟到了。此人又莫名其妙地批改道:“牛汉,这么多人等你,你总是自高自大。”我想,这恐怕不是个人意气之争,而是两种思想之争,两种人格之争。
牛汉真的从来就没有“悲观过”吗?在这次诗歌研讨会上,老人回忆往事时情难自已,对着众人痛苦地说:“我一生的教训太多了,太多了,唉……”声音沉下去,脸也低下去,几乎要落泪了。
首都师大的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内骨,这是当代中国文人最缺少的品格!”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依次记述了诗人牛汉的外貌、主要作品的创作经历、人物品格等方面的内容,人物形神兼备,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牛汉为朋友冯雪峰创作了诗歌《半颗树》,是因为冯雪峰瘦骨嶙峋,外在形象很像山坡上被雷劈了一半的伤残的半颗树。
C.牛汉的《华南虎》写的那只老虎虽然被困笼中,痛苦绝望,但依然拥有不羁的灵魂。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精神意志的坚不可摧。
D.虽然“荒寒”的景象伴随牛汉一生,但他从来没有悲观过,把诗歌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有了诗歌就有了精神支柱。
E. 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略得当,有多处引用,既写出了人物的经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小题2】本文有哪些类型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牛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小题4】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媚骨,这是当代中国文人最缺少的品格!”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北京四合院风情

林徽云

林语堂先生在《动人的北平》中写道:”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随着城市改建,老北京四合院消失得越来越多,只有少数一些片区被保护下来,有幸住过四合院的人都不会忘记它的好。四合院通常门脸不大,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环境安静优雅,自然古朴。院子通常花木扶疏,一到春夏就姹紫嫣红,温馨清香。北京的大型四合院,像以前的王府和有钱的大户人家,院子里都要种牡丹、玉兰、海棠,春天就赏玉兰、海棠、牡丹、芍药,到了金秋则赏菊花、桂花等,像以前的恭王府、现在宋庆龄故居里的西府海棠,花开之时,如云蒸霞蔚,也算是京城一绝。

小户人家的四合院就没那么讲究,大抵牡丹、玉兰、海棠太贵气,普通人家压不住,多在院子里种些月季、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最常见的是丁香花,因为丁香极容易繁殖,春天从母株旁挖出从根部滋生出的小株另栽即可,即种即长。北京丁香常见的有紫、白两色,丁香开花时花香馥郁,开花季节常常满院清香。还有一种特别的丁香叫做“暴马丁香”,花期要比紫、白丁香的花期晚,五月中下开黄白色的花,“暴马丁香”算是佛门圣树,我国一些寺院中都用“暴马丁香”来代替佛门圣树“菩提树”,所以把丁香种在院子里也算是有菩萨保佑、得道成佛的意味了。

老北京四合院讲究“天棚、鱼缸、石榴树”意境,院落搭建天棚,既可遮阴,也可观赏藤萝美景,紫藤多种在院子西南角。春季开花时,芳香四溢,花呈坠挂状,花色以蓝紫色和淡紫色为主,花开时坐在紫藤架下赏花品茶,谈古论今,甭提多惬意了。夏季炎热,骄阳似火,在藤萝架浓荫下乘凉,顿时进入清凉世界,暑汗全消。南城宣武很多古代文人故居四合院里多有名藤,最著名当属纪晓岚故居门前的紫藤,紫藤为纪晓岚所植,已有三百年历史,他在《阅微草堂笔记》写到此藤:“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老舍先生在纪晓岚故居改造的“晋阳饭庄”吃饭时,也曾写诗云:“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厅几许,庭前十丈藤萝花”。

南城老区大杂院多,住的多半是小百姓,通常一个院子有好几家人杂居,大家挣钱不多过着平常生活。日子平平淡淡也有岁月真情,平常邻里邻居互相帮忙,互相照顾老人孩子,没事串个门吃个百家饭。大杂院里花木不多,多半有几棵槐树月季,各家堆积的杂物箱子和自行车占了院子的大半面积,院子里房间多半也没翻修,上洗手间只能去院外的公共厕所,洗澡要去公共浴室。

而东城西城一带的四合院经过现代化翻修,房间各种洗浴设备齐全,比高级公寓更好的是环境清幽,还有花木扶疏的大院子,地上的房间冬暖夏凉,透明大玻璃窗的采光特敞亮,廊柱上的雕花图案各异,精美异常,由专业技工绘制而成,绝非普通人家可有。待到春夏,院子里玉兰海棠盛开,香气阵阵;待到寒冬,白雪覆盖,一片洁白衬着红墙碧瓦,腊梅清香阵阵,混着书香墨香沁鼻,这里文艺又清贵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皇城京味。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直接引用林语堂在《动人的北平》中的文字来表现老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B.文章点明了老北京四合院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饱含作者惋惜之情。
C.老北京四合院的门脸通常都不大,但人们大多会在院子里种植花草树木,四季景致不同。
D.北京南城老区有一种大杂院,小百姓常杂居其间,在平常生活中往往体现出邻里深情。
【小题2】文中写纪晓岚故居的紫藤、老舍的诗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概括文本中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