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西方在饮食、服饰与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从现实来看,每一种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因而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
具体来说,在服饰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侧重于外在的气质,西方则侧重于内在的舒适;在饮食环境方面,中国侧重于热闹的气氛,西方则侧重于宁静与优雅;在住房方面,中国侧重于稳定,西方则侧重于自由。因此,每一种消费习惯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自的合理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获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首先表现在消费方式趋同化的趋势。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持续深入,国际贸易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固定地区的闭塞模式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区域性的商品消费需求也随之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需求。例如说,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完全不能通过一个人是否身穿李宁的运动装,是否吃麦当劳快餐来判断这个人的国籍。总之随着当前世界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各类商品的无国界流通,中西方人民的消费方式日益趋同。
此外,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还表现在对待各类具体消费方式的理性判断上。这一点在货币消费和信贷消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在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彼此碰撞中,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具有了理性的认识,而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从现实来看,西方消费文化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消费文化在其先进理念上也必然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当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汲取西方消费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为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积累经验材料。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消费在习惯上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住房等方面,双方各有优劣。
B.中西方在消费观念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不对等的,大致说来,西方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
C.在消费习惯上,中国侧重于外在气质,这有其合理性,正如西方侧重于宁静与优雅一样。
D.消费习惯的不同,主要在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沉淀与积累,因而一个民族的某种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主要釆取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从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证,逻辑顺序如水而下,自然明晓。
B.开头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观点,指出中西方几项大的消费习惯存在不同,但不分优劣。
C.在第二段里,作者通过详细举例进行对比论证,分析准确深刻,说明了某种消费习惯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D.第三段论述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涉及文化传播、精神思想、消费观念等方面,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双方的现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想避免西方不正确的消费理念,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
B.西方精神消费写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随波逐流。
C.消费方式是多方面的,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要具有理性认识,不应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D.中西方的文化不同,生活环境与条件也不一样,因此西方一些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0 12:3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 月 26 日,在 2019 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18 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8 年短视频和网络转载领域版权秩序得到明显改善,但图片作品侵权案件爆发式增长,公众号抄袭、非法转载现象严重。报告建议加快推进《著作权法》修订进程,促进交易平台透明化。

报告认为,2018 年,我国 5G 发展进入快车道,新技术与内容产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模式。版权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行业监管愈加严格,提升了用户的付费意愿,商业模式进一步升级。2018 年,用户付费已占网络版权产业整体市场规模近 50%,用户付费和广告收入双引擎驱动的盈利模式得到进一步稳固。

 

报告认为,2018 年,我国网络版权保护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不能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侵权盗版方式“去中心化”增加版权保护难度,内容产业“重产轻质”,创新能力不足,版权国际应对面临更多挑战。

另外,2018 年,图片作品侵权案件呈爆发式增长,公众号抄袭、非法转载现象严重,案件区域集中态势非常明显。刑事案件中,游戏作品仍然是“重灾区”。

对此,报告建议加快推进《著作权法》修订进程,完善版权制度体系,鼓励创新激发原创动力,创新版权治理模式,推动版权信息共享,促进交易平台透明化。

(摘编自《网络版权报告:图片侵权爆发式增长,公众号抄袭现象严重》,《新京报》2019 年 4 月 26 日)

材料二


注释:在线视频广告营销收入指在线视频企业或者门户网站旗下的视频平台获得的全部广告投放金额,包括在线视频企业旗下细分产品平台;版权分销是指公司向著作权人购买独家作品版权后,又将该作品版权再分销给其他公司,然后从中赚取差价的模式;用户付费指企业的视频业务通过用户获得的付费额,包括会员费、单次点播付费等;其他是指在线视频平台在前述几个业务细分之外的业务规模,例如娱乐相关硬件的售卖、电商业务等。

(摘编自《2017 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研究报告》)

材料三

走好网络版权保护之路,当务之急是要探索建立适应当下需要的版权保护模式。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传播方式,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网络聚合等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智能语言、网络直播、电子竞技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对网络版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适应网络时代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复杂性、裂变性等特点,要通过健全版权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技术手段,编织更加严密的版权保护网。另一方面版权交易平台滥用诉权谋取私利的歧途,启示我们,唯有在版权的确权、授权、交易、使用上找准各方利益平衡点,版权保护才能发挥其“保护和激励原创,促进文学、艺术、科学繁荣”的作用。

没有一个良性的版权市场,不会有版权事业的长足发展。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版权保护交易市场,关键在于多方合作。作为监管单位来说,要厘清版权所有者、交易平台、使用者各方的行为边界,以规则意识破除市场交易的乱象,奠定版权市场的基石。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来说,依法依规开展经营业务是底线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要优化产品服务的模式,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交易方案,推动行业风气转变。而对于媒体和公众而言,任何时候版权意识不能丢,尤其是在使用网络作品时,避免“拿来就用”,做到“规则紧绷”。市场参与各方形成强大合力,方能推动版权保护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摘编自高兰《网络版权保护,多方合作才能行稳致远》人民网 2019 年 4 月 26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告营销收入占比 2012 年至 2020 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各业务营收中始终是占比最高的项目。
B.在版权网络视频行业各业务营收构成中,用户付费收入占比 2017 年前逐年提升,预计 2018 年至 2020年期间变化不大。
C.娱乐相关硬件的售卖、电商业务等其他收入占比 2017 年较前一年降幅较大,但预计到 2019 年占比将再次超 20%。
D.在各项业务中,用户付费收入占比是增幅最大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版权保护逐渐取得成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8 年短视频和网络转载领域版权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这直接表现为 2018 年网络视频用户付费收入在网络版权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占比近 50%。
B.我国网络版权产业整体市场就内容产业方面来看,需要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这样就能够避免版权国际应对面临的挑战。
C.随着 5G 快速发展,网络侵权行为将呈现隐蔽性、复杂性、裂变性等特点,需要加快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版权保护模式。
D.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版权保护提出了新挑战,也为编织更加严密的网络版权保护网提供了技术支持。
【小题3】在新时代,做好网络版权保护需要哪些方面的力量参与?他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揭秘石家庄人“最幸福”幕后
程丽娜·谢鑫名
“石家庄在294个城市中幸福感排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其中首设“幸福感指数”,排名一经推出,立刻在省会引起热议,“你幸福了吗” 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石家庄既不是经济最发达的一线城市,又不是自然环境优美的江南水乡。得这个第一,凭的是什么?” 针对幸福感排名第一,有市民欣慰,也有市民疑虑,更多的人想了解,这个第一是怎么来的,排序的依据是什么。
昨天下午,记者连线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主要负责人赵恒博士,深入解读幸福感出炉的台前幕后。
记者:这次城市竞争力报告怎么增加“幸福感指数” 这个指标?
赵恒:以前,城市竞争力排名基于综合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产业层次、发展成本、收入水平等指数。我们做了四年的回顾,2001、2005、2009、2010总体上来说,平均指数在上升当中。但出现一个情况,经济发达程度与幸福感呈现了“倒U” 现象。
记者:什么是“倒U” 现象呢?
赵恒: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开始的时候是正相关的,但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负相关了。中国现在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从调查来看,一些发达城市幸福感的指数,并不是很高。
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程度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二者并非直线关系。我国城市居民总体上比较幸福,但一些发达城市的幸福感程度并不符合其发达程度,如香港、上海、台北等。这说明我国城市也开始呈现发达程度与幸福感的背离现象。
增加幸福感指数这一指标的目的就是,希望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目标协调发展。
记者:大家很想知道,幸福感竞争力排名是怎么出炉的?
赵恒:这项调查从去年就已经着手,历时约半年,涉及经济、住房、交通等关系民生的诸多问题。调查主要以市民自己的主观评价为主,实行5分制,让市民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打分,最后经过统计获得“幸福指数” ,选出最幸福城市。
这项调查没有专门为市民设定答案,有一定开放性,市民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并发表见解。因为这次是首次尝试对城市的幸福感进行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并没有特别细化,而是让市民根据大方向进行回答。调查分很多指标,最终形成分数。
记者:您参与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对石家庄有什么印象?
赵恒:为更科学地进行排序,我们选了全国294个城市列出2001、2005、2009、2010四个年份,进行回顾性的一般和重点调查。
一般调查294个城市都有,使用的是短卷调查,涉及的问题较少,有6个指标。重点调查则针对其中的33个重点城市进行长卷调查,其中也包括石家庄,最后按14项指标平均得分排序。两者综合得分发现,人们对未来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信心(也就是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发展是否看好)分值平均最高,人们对就业状况打分最低。同时显示,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最满意,收入状况和交通状况最不满意。我的印象中,四个年份的回顾性调查中,石家庄在2001年、2005年幸福感竞争力综合得分还不突出,但在2009年和2010年上升到了第一位,其中2010年的得分是89.36分,比平均值高出13.30分。
记者:石家庄排名第一,优势在于什么?
赵恒:首先从调查结果发现,内地城市环渤海最佳。环渤海区域表现不错,人们的幸福感打分均值为79.48,与其他内地区域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西北地区均值最低,为74.23,39个样本的离散程度也较高。东北区域虽然只有34个样本城市,但离散程度却是所有区域中最大的,中部区域却有着较低的离散程度。
石家庄属于环渤海城市,其中一个优势就是离散程度较低。所谓离散程度,是统计学一个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得知,环渤海城市的市民们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最小,说白了这里的人们相对朴实,较容易满足,还有发展空间。
不见得发达的城市幸福感就强。当然,经济实力是幸福的最基本,有些城市有一定经济基础,而且发展空间大,人们的幸福感就能充分突出。比如,一个城市起初大家都骑自行车,发展几年后都开上了私家车,由蹬自行车变成驾驶轿车,人们的感觉当然是美滋滋的。也就是说,和之前相比,这几年石家庄的建设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了。
记者:您觉得石家庄幸福感第一应当如何保持下去?
赵恒:幸福感是阶段性的,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或上升,或下降。关键是,这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看经济实力,只追求GDP,相应的设施和政策必须要跟上去,简单地说就是要关注民生。我们呼吁,中国的城市要从各种硬指标转向各项软指标的竞赛,因为我们最在乎的是“如何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
(摘自《燕赵晚报》2011年5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访谈的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前三段交代了采访的话题、原因、对象,是整个采访的提要。首句突出热点话题,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第三段交代采访对象的身份,体现权威性。
B.石家庄在294个城市中幸福感排第一,而北京、香港等城市幸福感指数不太髙,这表明不发达城市幸福感较强,相反,发达城市幸福感未必强。
C.增加幸福感指数这一指标,目的是希望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目标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民生,从各种硬指标转向各项软指标的竞赛。
D.这次幸福感调查主要以石家庄市民自己的主观评价为主,让市民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打分,最后经过统计获得“幸福指数” ,因此可信度低。
E. 这几年石家庄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幸福感就增强了,可见只要坚持经济高速发展,关注民生,注重保护、改善环境,居民的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强。
【小题2】简要概括并说明“石家庄在294个城市中幸福感排第一” 是怎么评出来的。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一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竖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低徊默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责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⑧当我踱进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他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世风、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诟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今人。我本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龌龊的世俗,给徐渭以真挚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笼。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拜谒青藤书屋 拜谒:拜访、参拜、拜见、瞻仰
B.已大相径庭 大相径庭:大致相同
C.那样的卓尔不群 卓尔不群: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D.痛斥龌龊的世俗 龌龊:肮脏丑恶
【小题2】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作者在结尾说:“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这句话意蕴深远。实际上,当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有很多像徐渭这样逝去的孤绝的生命在天地间却得以永生。请你结合阅读经验,谈谈对此的认识和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科学有一些定义、定理,人文社会科学虽然没有这种叫法,但每个学科在基本理论上都有些公认的原理,而且无论是实证性文字,还是理论著作,也都有一个学术规范的问题。引据的准确可靠,论证的充分,推理的严密,是所有的论文都应该做到的,这些就不用说了。对于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了解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所有研究论文都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海内外学术研究的惯例,一篇有分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首先必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一个简单的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国内在此问题的上做法比较灵活,但一般的学术专著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则一定要有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有这个要求?第一,说明自己在该领域掌握的信息有哪些,是不是对重要研究成果都有所了解;第二,说明这个课题有没有研究的必要;第三,说明可供利用的成果和主要材料有哪些;必须要推翻的旧说是什么。所以对一篇有所创新的严谨的科学论文来说,这部分内容是不能少的。当然,这也不能成为“科八股”的第一股,无论需要不需要,都先引一大堆材料,自己却并无新见。有的学者是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地在有关地方标出;有的论文虽然并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论文围绕前沿问题,所辨析很有针对性,也未必要在文前先作回顾。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不纯粹是论文格式或写论文的方法问题。

应该说,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学术上的重大成果、重大推进和突破,无不借助于前人所奠定的基础,或从前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汤炳正先生为拙著《屈原与他的时代》写的《序》中,对我的研究方法,有三点特予肯定。汤先生的第一点说:

推翻前人的旧论,创立自己的新说,这是学术界惯用的公式。“不破不立”,这当然是对的;但对我国千百年来的学术遗产,是不是也存在个“有继有立”的问题?亦即善于在继承优秀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这次我读逵夫的书稿,见他在不少的篇章里,首先是接受前人的学术遗产,然后层层论证,步步推演,结果竟得出一个全新的概念。这其间,继承与创造,浑然一体,确实难得。

汤先生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国学根底深厚,又能吸收国外的新的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视学术的规范。他没有一篇论文是随感式的论述,都是扎扎实实,进行严密论证的。我在屈原研究上受到汤先生多方启发,也受到鼓励。汤先生上面所指出这一点,尽管我做得还不是太好,但确实是我在研究工作中所长期奉行的原则。

其次,采用前人主要观点、说法,应予注明。这一方面是学术规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学术道德的问题。收在本书中的论文,对文本、作者的考订与探索为多,我都尽可能做到注明此前学者的看法,自己同意者加以引述、利用;不同意者如影响很大,便提出商榷,加以辩驳。如《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中引述杨公骥先生之说四十余处,均已“杨公骥先生说”或“杨说”表明。其中《敦煌变文》校补部分,自己阅读之时写了一些札记,整理成文时,将当时所能找到的书、刊物都借来,一一查对,此前学者们已经谈过相同意见者即删去;意见有部分相同可资利用者加以引述,有所不同而不得不辩者,即加以辩证。

(节选自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

【小题1】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都有些公认的原理,它们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定义、定理,不管是专题研究报告,还是系统的理论,都要遵守学术规范。
B.一篇有创新观点的严谨的科学论文,首先要回顾一下当前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
C.创立自己的新学说,可以先破后立,即推翻前人旧说后再创立自己的新说;但也可以“有继有立”,在继承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
D.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既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基,也要吸收国外新的研究方法,还要重视学术规范,不能凭想当然进行随感式的论述。
【小题2】对文中“科八股'的第一股”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八股”指的是格式僵化、材料堆砌,没有自己新见解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其“第一股”指的是无论需不需要,开篇千篇一律地先引一大堆材料。
B.一般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开头也会综述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遗留的问题,但这是论文规范,不能一概算作“‘科八股’的第一股”。
C.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在文中并标出;或者虽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对问题的辨析有针对性,这都打破了“第一股”的僵化模式。
D.“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意为“科八股’的第一股”问题的存在,有论文格式和写作的模式化原因,也有个人学术风气不正等的主观因素。
【小题3】“学术规范”应当遵循哪些原则?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