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发光二极管简称为LED,由含镓(Ga)、砷(As)、磷(P)、氮(N)等的化合物制成。LED被称为第四代照明光源,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指示、显示、普通照明和城市景观照明等领域。

发光二极管在现代社会具有广泛的用途,如照明、医疗器件等。这种电子元件早在1962年出现,早期只能发出低光度的红光,之后发展出其他单色光的版本,时至今日能发出的光已遍及可见光、红外线及紫外线,光度也提高到相当的光度。

在能耗方面,LED灯的能耗是白炽灯的十分之一,这是LED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现在的人们都崇尚节能环保,也正是因为节能的这个特点,使得LED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同时,LED灯内部不含有任何的汞等重金属材料,体现了LED灯环保的特点。现在的人都十分重视环保,所以,会有更多的人愿意选择环保的LED灯,全球LED照明渗透率达到52%。

(摘编自《科普中国》)

材料二:

LED产业正处于稳健发展期,目前全球可以分为四大地区。一是欧美地区,以通用照明为主攻方向,产品特点是高可靠性和高亮度。二是日本,在通用照明和背光显示等方面其技术都处于领先地步,并且兼顾通用照明、汽车、手机和电视等多领域。三是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以背光显示为主线,出货量大但毛利率低。四是中国大陆,主要业务范围为户外显示屏、照明灯等领域。

全球LED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的主要增长于室内通用照明、建筑照明、景观照明、背光源和户外LED大屏幕等爆发式增长,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LED在通用照明领域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并且汽车照明、小间距LED显示屏等应用的继续拓展有望迎来LED行业新一轮爆发。

近年来,随着LKD芯片材料技术进步和控制技术的不断提升,LED显示屏综合性价比优势日益突出,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传统的单双色显示屏。

近年来随着LED发光效率的提升、综合成本的逐步降低,以及政府大力推广节能政策,LED通用照明迎来超快速发展期,我国LED照明市场渗透率短短几年内即由2011年的1%提升至2016年的42%。

2012—2022年中国LED照明产业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摘编自《2018年中国LED行业发展现状及价格走势分析》)

材料三:

8年之后,号称打造“永不落幕的LED照明行业展贸平台”的广州光谷黯然退场。广州光谷是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一期项目,于2011年11月开业。其拟汇集LED及照明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打造成集产品研发设计、金融支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采购平台。有报道认为,广州光谷没落背后折射出的,是LED产业探索的转型之痛。然而,相关行业专家表示,事实并非如此。

广州光谷本身先天不足,地理位置偏远,加上后天招商引资工作也跟不上,关门歇业,实属正常市场行为。广州在很早之前就提出“光谷”概念,但一直没有发展起来。随着LED产业火了之后,为了搭上政策便利,相关单位就把“广州光谷”定位为全球最大LED及照明展贸平台。

广州光谷的落幕对LED产业影响并不大,实际上是近10年来LED交易市场退出或转型的一个缩影。随着LED产业走向成熟,如果仅把发展眼光放在灯饰卖场综合体布局上,广州光谷的没落结局则早已注定。

LED产业发展到现阶段,已过了增速的最高峰,趋向平稳,并进入深度调整和洗牌阶段。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LED产业初期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比如出台相关推广政策、资金补贴等。可一旦产业进入成熟阶段,自然而然会转向纵深发展,靠市场自由调节。LED产业现在很健康,根本不用别人喂它吃“补药”了。

《2018中国LED照明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18年,在内忧外困背景下,产业整体发展增速放缓。但预计全年增速将为12.8%,行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7374亿元。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9年8月6日)

【小题1】下列有关LED及其产业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LED由多种化合物制成,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早期光度低颜色单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B.作为第四代照明光源的LED灯,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照明的普遍选择,是因为与白炽灯等传统灯具相比,它在节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C.在世界范围内LED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在日本,LED产业不但具有技术方面的巨大优势,而且发展领域广阔。
D.近年,我国LED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技术进步是LED显示屏应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LED通用照明市场迎来快速发展则是多方促成的结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LED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室内通用照明、建筑照明、户外LED大屏幕等的迅猛增长,可能会引起新一轮行业大爆发。
B.从2012年起,我国LED照明产业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其中2012年到2020年,我国LED照明产业规模扩大数倍,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C.曾经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推广政策、提供资金扶持才能顺利发展的LED产业,目前正经历着由成熟到纵深发展的时期,可以依靠市场调节走向未来。
D.虽然LED产业增速的最高峰已成过去,2018年我国LED照明产业面临内外困境,产业发展增速放缓,但相关数据表明,LED产业发展仍然较为乐观。
【小题3】为什么相关行业专家认为,不能把“广州光谷”的没落归结为探索LED产业的转型之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1:0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纽约时报》1月2日报道,中国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此前从没有航天器曾在此着陆过。布朗大学的行星科学家詹姆斯·黑德说:“这是国际上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历史性一步,首次对月球背面的‘未知区’进行地表探测。”

报道称,如果任务成功,就可以回答有关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的基本问题。例如,关于月球的形成和早期演化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谜团,而这些谜团反过来又为整个太阳系的历史提供了线索。太阳系的早期历史是激烈的,那时,大型天体撞击岩石行星并留下陨石坑,有些陨石坑直径趯过600荚里。但是,能证实这个动荡的过去的大多数证据已经消失,被时间抹掉月球背面保持着其年轻时的原始记录,尤其是古代天体撞击月球表面的次数。珀杜大学的行星科学家霍根博士说:“太阳系早期的历史被锁在月球背面的岩石中。”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嫦娥四号的成功落月,表明我们具备了全月球到达的能力,基本上可以到达月球任何一个地点。在科学任务方面,嫦娥四号将进行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分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吴伟仁解释说:“着陆器、巡视器将会考察着陆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我们会得到第一张月球地下的剖面图,还会探测着陆地区的物质成分、月壤组成等。与此同时,还将测出月球背面的准确温度。”

此外,在月球背面开展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也备受关注。“月球背面可以屏蔽电磁干扰,能够填补在地球和其他地方无法开展的100KHz﹣1MHz射电天文观测空白,有可能观察到40亿年前宇宙早期爆炸的暗黑地区的无线电波,将在行星际激波、日冕物质拋射和高能电子束产生机理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孙泽洲说。

(摘编自冯华《翩然落月背,再赴广寒约》,《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搭载了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的有效载荷,将为人类科学研究和空间探测发挥重要作用。围绕一些主要科学载荷,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

对于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的测量在国际上属于首次,这是中国、德国合作的有效载荷,中方首席专家张珅毅研究员介绍,该载荷安装在着陆器上,核心目标是测量月球表面粒子基本辐射情况和危害程度。

张珅毅告诉记者:“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因此深空中宇宙粒子时时刻刻会打在月球表面如果航天器在月球上登陆,会受到粒子的损伤和影响。那么载人登月之前,进行辐射环境的测量和辐射风险度的评估,能够为月球的开发和载人登月做好前期准备。”

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的另一个附加功能是进行水资源的信息获取。张珅毅表示这个载荷具有中子测量的功能,因而能够推断行星表面或者内部是否含有氢资源。此外,该载荷还可以对日地间太阳风暴粒子加速和传播机制进行研究,也能测量月球表面的氧化铁含量,分析月球形成和演化过程。

红外成像光谱仪

红外成像光谱仪载荷副主任设计师徐睿介绍,该载荷由上海技物所研制生产。红外光谱仪是将颜色更加细分之后对每个很窄的带宽颜色进行成像,因而观测的尺度更加微观,可以看到月面0.1米分辨率的月表矿物特征,同时,还能够在红外波段对目标的光谱成分进行有效探测。

徐睿告诉记者,紅外光谱仪是唯一一台器上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设备。使用该载荷,利用太阳的被动光源获取太阳光照下的反射光谱,可识别已获取光谱与何种物质匹配。

(摘编自刘诗瑶《嫦娥袖里揣了哪些宝》,《科技日报》2019年1月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球背面保持着其年轻时的原始记录,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可为整个太阳系的历史提供线索。
B.作为唯一一台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设备,红外光谱仪可以识别已获取光谱与何种物质匹配。
C.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将完成对月球更加微观的观测,可看到月表矿物特征。
D.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表明了我国已经具备了基本上能够到达月球任何一个地方的能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球背面可以屏蔽电磁干扰,在这里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能填补在地球和其他地方无法开展的射电天文观测的空白。
B.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登月的任务是测量月球表面粒子基本辐射情况和危害程度,以及进行水资源信息的获取。
C.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能观察到40亿年前宇宙早期爆炸的暗黑地区的无线电波,将在行星际激波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D.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之所以能推断月球是否有水,就是因为该载荷具有中子测量功能,能够推断是否含有氢资源。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嫦娥四号着陆器的月球着陆,会对人类的月球探测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入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D.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C.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D.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B.“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D.“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江南可采莲

费振钟

忽然想起一句不平常的话,优美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对那些在江南走过的人来说,太容易遭遇优美了。例如在六月,我指的是农历六月,江南采莲的六月,这个日子里,到处都流动着一种令人心旌摇荡的优美,请问谁可以躲避,谁可以拒绝?既然不能躲避不能拒绝,那么,就只有沉溺。是的,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①。这是谁说的?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②。这是谁说的?

于是妖童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③。这是谁说的?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④。这是谁说的?

耶溪采莲女,见客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⑤。这又是谁说的?

多少人走过江南的六月,多少人说过采莲时节的情景。所有这些人似乎在整个六月里,都为这种优美所诱惑而伫立在江南的莲塘边。他们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当场为六月江南优美的采莲写歌作词。他们的这些歌和词,表明他们沉溺之深,以至于千年之后仍然看到他们在江南莲塘边无以自拔。

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什么时候,采莲成为江南民间盛大的审美活动,只怕难以断定。总因为江南的莲塘太多,荷叶太盛,莲花太艳,就让民间凭借他们朴素的想象造出了一个称做荷花娘娘的女性偶像,她一出现,就获得了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的热情拥戴。她们决定把荷花娘娘的生日定在六月,因为六月实在是个热烈喜乐的季节,因为六月也实在容易表现少女少妇们无遮无掩的风情。于是,六月里,荷花娘娘生日的喜庆日子,少女少妇们十分精致地打扮起来。她们梳了头,描了眉,脸上搽了薄薄的胭脂;她们穿了红颜色的衣,绿颜色的裙,披了绣花的披风,然后集中到了荷塘,在这里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莲舟是小小的,素手是纤的,笑语是款款的,情意是浓浓的。她们的小船划到哪儿,香风妖雾就飘到哪儿,哪儿就有挡不住的风流与意韵。

说起来是采莲,可后来采莲已经不重要了,在这样美丽的荷塘里,采莲显然成为一个美丽的谎言。少女少妇们为什么如此妖娆,难道她们仅仅是为采莲吗?不是!她们是要到这儿唱歌。还有哪里比在荷塘里一边荡舟,一边唱歌更合适她们的地方吗?没有!她们要唱情歌,情歌是要有环境唱的,情歌是要唱得含蓄的,情歌是要用比喻的,这一切要求都能在荷塘里实现。所以,她们的歌就唱得大胆起来了,就唱得深情起来了,而且也唱得"乐而不淫"了。什么“低头弄莲子”,什么“莲子青如水”,还有什么什么,假借了眼前的莲叶莲花莲子,把心中对于情人的爱恋和怨,亲近和想念,热望和怅惘,都唱出来了。她们唱得那么冲动热切,又那么委婉缠绵,如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连那些鱼儿,听她们的歌声都听得晕乎乎的游来游去不知方向,而做出"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的傻样子。

这就是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由于她们,江南似乎进入了一个歌唱的时代。这个歌唱的时代,标志就是《采莲曲⑥》。如果说,从前我们在《诗经》中没有听到江南的歌声,那是由于江南属于未化的荆蛮之地,那么这时候,六月江南采莲的日子里,不绝如缕的《采莲曲》,就足以与《诗经》美了。当然,对于江南那些热烈地在荷塘里歌唱的少女少妇们来说,她们不会有这种认识,也不必有这种认识。她们只是出于本能的情感和欲望而略带放肆地歌唱,无意之中却让她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并由此创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世俗之美。由于这种世俗之美中包含了江南女性充沛的生命气息,所以它格外动人,格外富于感染力和诱惑力。难怪那些在六月里伫立在江南荷塘边的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荷塘,不仅仅因为这些采莲少女少妇们的美丽颜色,更因为女性生命激情的歌声,才会使他们沉溺如斯。

也许,江南的采莲到这里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它全部优美的特点,因为它不只是写实,它更富于诗意的想象。它的优美因为想象的作用而被放大,以至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在江南诸多堪称经典性的审美事件中,还有比采莲更为突出醒目的吗?

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江南采莲这种世俗性的优美活动场面,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文人们的赏荷。这主要是文人们的心思发生了变化,他们似乎觉得采莲这样风雅的事情,应该归文人所有,他们自以为比乡村里的少女少妇们更有高尚的情趣,于是文人为了他们的风雅和高尚,离开那些自然散布于大泽深水之间的荷塘,跑到自家的小花园里挖了一块属于他们的荷塘。这样的荷塘大也不过一二亩,开放的荷花多也不过十数枝,文人就在这儿整天地顾盼流连了,他们喋不休吟诗作画,只不过为了说明他们自己怎样与荷花莲叶一样,心志清远,性格高洁。与江南民间那采莲的盛大热烈场面相比,文人的赏荷,显得多么寒酸,多么装腔作势,而他们孤芳自赏的心理,与江南少女少妇们的欢歌,又显得多么无聊,多么狭隘自私。

世风日变,如江河日下,由于文人们审美上的利己主义所产生不良影响,江南可采莲的优美日子,便一去不复回了。

(注)①出自汉乐府民歌《江南》。②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③出自南朝梁元帝《采莲赋》。④出自唐朝皇甫松《采莲子》。⑤出自唐朝李白《越女词》。⑥唐朝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小题1】请在括号里为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妖童女(    )   歌( ) 素手纤( )
怨( ) 美( ) 喋不休( )
【小题2】作者连续引用描写“江南采莲”的诗句并反复问“这是谁说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请依据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4】从“江南采莲”到“文人赏荷”,作者如何评价这两种审美感受及审美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学历史的,不懂美术,但我喜欢吴冠中先生的画。我们同来自“诗画的故乡”宜兴,吴老画中的山、水、树、田、燕子、人家,不管是丰满毕露的,还是 柔情似水的,我都熟悉。我觉得吴老的画有中国文化的神韵、意境,却又与中国传统画不同,不是一律的灰,雾霭沉沉,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情谊。那舞动的 春之线条、燕之灵动,那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白墙灰瓦的江南民居,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很美,喜欢看,看了很感动。我常想,能画出这样的画的人,一 定有一颗至真至美的灵魂。 

吴老的文字印证了我对他的画的感觉。《百日谈》是他模仿薄伽丘《十日谈》来谈自己的身世的,“非年谱,非正传,皆此生活所见所感,啼笑因缘”。我还 记得但是一口气读完《百日谈》的心情,真的是畅快淋漓。心中有真情,胸中有境界,撼动人心,感动人情。这就是吴老。90多页的书稿,描绘90多年的人生。 书稿没有多余的话,却有鲜明的思想,最真淳的情谊,,读来不仅可以感受吴老几十年来的风雨画程,更可以触摸到一颗激情澎湃的“赤子之心”。 

在《百日谈》里,吴老最直率地贡献了他的美术观点。从印象派开始的欧洲现代艺术更加吸引他,尤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这部分内容和他后来反复申明的 形成与抽象的关系一脉相承。吴老说,美术美术,掌握“术”容易,创造“美”却困难.因为形式固然关键,“美”却是在无中生出的有。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气、 韵、虚、节奏、运动,是艺术中确确凿凿存在的主要角色。这讲的是无法之法,无用之用,是对灵魂的强调。 

吴老还谈到“创新”是他的风骨。吴老是以创新型、思想型画家的激进姿态出现在中国画坛的。他的艺术展取名“叛逆的师承”,他的清新的画和犀利的思想 带给画坛的影响都不亚于地震。但人们不得不一致承认,他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方向。在打通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隔阂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他 要创新,要叛逆,有艺术的新样式,但他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中体西用”,他说很简单:既学习传统,又吸收外来。他留在法国,学习了西方,却又回到自 己的国土上,画自己的乡土和人民,孕育出新时代的中国画,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的画。我看他是“全盘西化”了!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我看也不能再退缩了,该学学吴冠中! 

当然,是吴老的《百日谈》更是给普通读者看的,因为里面有一个最“质朴无华”的人生,真正的人生。 

很多人看吴老,是因为他头上的光环:他是当代中国最具震撼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家。很多人觉得他很成功,希望从他的成长历程中吸取点经验教训,就 是现在最流行的“砺志”。我觉得不能这么看。他以最纯真的心灵,面对污浊的人世,总比别人多出几倍的感受,爱、恨、悲、悯,揉碎了,还能保持最初的样子。 所以艺术家的果实,是他流血的纯真的心灵孕育的。吴老自己说:画家,那是路边的野草,被人践踏而仍吐出晶莹的花朵,是黄山石隙中生长的松树,缺乏足够的营 养,依然倔强生长而终成风骨。 

他的伟大,于他的“真”。而葆有“真”,是多么不容易!他是孤独的,寂寞的,是老庄笔下的质朴的人。最伟大的其实也是最简单的。质朴,根源于土地,所以才有大爱,才能创造出大美。 

吴老在巴黎街头每天一个三明治;他和妻子不需多说的无怨无悔;他因为老乡亲切地叫他“老吴”时的快乐;他住在总统套间里的浑身不自在;他对自己画作 的爱憎分明——处处都让人感动得掉泪。在“人亡道衰”,物质极度丰富,精神极度贫乏,追名逐利的今天,吴老的人生无疑使一副清凉剂。吴老值得我们宣讲的, 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尽情表达自己,按照自己的真性情来生活。在吴老一幅幅瞬间凝聚永恒的惊世画作背后,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和最平凡的人生。 

(摘编自2010年8月《人物》)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冠中先生认为美术中的“术”固然关键,但“美”才是艺术中更加重要的,是无中生出的有。那抽象的气、韵、虚等,是艺术中存在的主要角色。
B.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展取名“叛逆的师承”,表明了他的艺术创作思想:既要学习传统的,吸收外来的,又要创新,要反叛,要艺术的新样式。
C.人们认为吴老是当代中国最具震撼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家,希望从他的成长历程中吸取点经验教训。对于这些认识,作者都进行了否定,认为不能这么看。
D.吴冠中先生认为,画家“是黄山石隙中生长的松树,缺乏足够的营养,依然倔强生长而终成风骨”。这个生动的比喻是突出强调其艺术上的“创新”风骨。
E.通过本文的记述,我们能具体了解吴冠中相声的风雨人生,了解他的美术观,和他对中国现代绘画的重要影响。文章歌颂了他至真至美的人生。
【小题2】文中画线句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我看也不能再退缩了,该学学吴冠中!”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存在哪些问题。
【小题3】吴冠中的“至真”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文章开头说:“我是学全文,历史的,不懂美术。”有人说这句话是闲笔,有人说这句话十分必要。你赞同那种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