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①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之辂车②乘马,三返不受,公不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遂让不受。

(《晏子春秋》)

[注]①寿:保。 ②辂车:大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何乘不之甚也(美好)B.三返不受,公不(高兴)。
C.公不说,召晏子(急忙)D.民之无(礼仪)。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及国游士,皆得焉。 ②君将哀而之乎。
B.①弊车驽马,奉其身。 ②若甚怜焉,而卒祸。
C.①公使梁丘据之辂车乘马。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德。
D.①臣无以禁    ②虽我死,有子存焉。
【小题3】下列句子中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梁丘据)三返不受。
B.然(臣)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
C.(民)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
D.遂让不受(辂车乘马)。
【小题4】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之甚也?
②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
【小题5】联系全文,你认为晏子具有怎样的品性?请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2 12:4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之。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道业解惑   受:同“授”,传授。
B.今世以无忌惮相 高:以……为高。
C.古人姓氏,道听未 审:仔细。
D.作《续师说》以之 谢:道歉,谢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是为师者罪也 句读不知
B.羲敢冒今世之无耻哉    出人也远矣
C.宁虚其位,待后之学者  作师说贻之
D.羲老失学     吾尝跂望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小题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辩,字景宣,少好学,博通经籍。正光初,举为秀才,为太学博士。以《大戴礼》未有解诂。辩乃注之。其兄景裕为当时硕儒,谓辩曰:“昔侍中注《小戴》,今汝注《大戴》,庶纂前修矣。”节闵帝立,除中书舍人。属齐神武起兵信都,既破尔朱氏,遂鼓行指洛。节闵遣辩持节劳之于邺。神武令辩见其所奉中兴主,辩抗节不从。神武怒曰:“我举大义,诛群丑,车驾在此,谁遗尔来?”辩抗言酬答,守节不挠。神武异之,舍而不逼。孝武即位,以辩为广平王赞师。永熙二年平等浮屠成孝武会万僧于寺石佛低举其头终日乃止帝礼拜之辩曰石立社移自古有此陛下何怪及帝入关,事起仓卒,辩不及至家,单马而从。或问辩曰:“得辞家不?”辩曰:“门外之道,以义断恩,复何辞也。”孝武至长安,封范阳县公。历位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加本州大中正。周文帝以辩有儒术。甚礼之,朝延大议,常召顾问。迁太子少保,领国子祭酒。赵青雀之乱,魏太子出居渭北,辩时随从,亦不告家人。其执志敢决,皆此类也。寻除太常卿、太子少傅,转少师,魏太子及诸王等皆行束情之礼,受业于辩,进爵范阳郡公。自孝武西迁,朝仪湮坠,于时朝廷宪章、乘與法服,皆令辩因时制宜。皆合轨度,多依古礼。性强记默识,能断大事,凡所创制,处之不疑。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累迁尚书令。及建六官,为师氏中大夫。明帝即位,还小宗伯,进住大将军。帝尝与诸公幸其第,儒者荣之。卒,谥曰献,配食文帝庙庭。隋开皇初,以辩前代名德,追封沈国公。

(节逸自《北史·卢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两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熙二年/平等浮屠成/孝武会万僧/于寺石佛低举其头终日/乃止/帝礼拜之/辩曰/石立社移/自古有此/陛下何怪/
B.永熙二年/平等浮屠成/孝武会万僧于寺/石佛低举其头/终日乃止/帝礼拜之/辩曰/石立社移/自古有此/陛下何怪/
C.永熙二年/平等浮屠成/孝武会万僧/于寺石佛低举其头终日/乃止/帝礼拜之/辩曰/石立社移/自古有/此陛下何怪/
D.永熙二年/平等浮屠成/孝武会万僧于寺/石佛低举其头/终日乃止/帝礼拜之/辩曰/石立社移/自古有/此陛下何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来的意思是马驾的车,古代有时也特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来借代帝王将相。
B.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时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C.束脩,古代礼物,即捆成一捆的十条干肉,也特指人学敬师的礼物,或给老师的酬金。
D.追封,对死后的人,为了追念其生前的种种影响而给的称号,有一定的纪念性意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辩博通经籍,受到大儒称赞。卢辩为《大戴礼》作注释,被当时的大儒卢景裕称费,说他注解的《大戴礼记》差不多汇集了前贤的著述。
B.卢辩直面威逼,守节操不屈服。卢辩奉节闵帝之命到邺城慰劳齐神武,却被神武强迫着去拜见中兴主,卢辩坚决拒绝,神武不得不放弃。
C.卢辩以公废私,坚守为官之道。随从孝武帝去关中时,卢辩来不及回家,就只身骑马跟从,他认为在外为官之道,应该用大义割断私情。
D.卢辩创制典制,受到朝廷重用。孝武帝西迁后礼仪颓败,卢辩因时制宜创制了各种典章制度;因卢辩能断大事,所以升迁,官至尚书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文帝以辩有儒术,甚礼之,朝廷大议,常召顾问。
(2)帝尝与诸公幸其第,儒者荣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 。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鄂、杜①间风物,则喜气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仲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署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①蓝田、鄂(hu)、杜:均为地名,在今西安附近。②结夏课:参加科考的文人在夏日会集读书习文称“结夏课”。③靳:吝惜。④辋川:关中地名,王维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矣C.乎D.焉
【小题2】对本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是近于“序”的文体,本文是为送友人归秦中作的赠序。
B.首段叙写秦中山川壮丽、人情质朴,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从原文明显可见,作者向往田园生活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局混乱。
D.本文笔触含蓄委婉,叙述了恬淡闲适、清高自守者的生活情趣。
【小题3】第②段是怎样抒写作者对秦中的向往之情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4】第③段议论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三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选文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文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选文三: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易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改变 ④替
B.①驻军 ②执掌事务 ③交换 ④被
C.①驻军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改变 ④给予
D.①军队 ②管理事务 ③交换 ④是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B.④⑤⑦C.②③⑧D.①⑥⑧
【小题3】选出给下列句中“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项伯杀人,臣活之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⑤与之同命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⑦欲诛有功之人⑧此亡秦之续耳
A.①/②③⑤/④⑦⑧/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D.①/⑤⑥⑧/②③/④⑦
【小题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战国策》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西汉刘向整理,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
C.司马迁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