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新世纪的双刃利剑

1865年孟德尔定律的提出,是现代遗传学建立的标志。在此基础上,一百多年来生物技术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基因正日益取代化石燃料、金属和矿藏而成为新时代的原始资源。因此,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将发生比过去上千年还要深刻的变化:食物和衣物由大型细菌培养槽即可获得,供给更加充裕,价格更加低廉;复制和克隆的动物成为寻常之物;父母可以选用体外人造子宫生育后代;奇妙的基因修饰和基因治疗,将纠正人的遗传缺陷,并延长人的寿命;人们可以得到自己详尽的遗传蓝图,远眺自己的生物学未来……

种种美妙前景,是否意味着生物技术将成为新世纪的救世主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生物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利剑,人类势必为其所得而有所失。美国著名的科学评论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生活技术世纪》一书中,冷静地告诫我们须对今后的选择多加权衡。比如,基因剪接技术使人类制造遗传工程生物的梦想得以实现,自然界中前所未有的生物诞生了。然而,“二次创世纪”物种进入生物圈,将带来巨大的潜在生态危机。这就如同玩生态轮盘赌游戏,一旦“中选”,超级杂草、抗性细菌、新的超级害虫、新病毒,将可能使生态系统崩溃。还有,新的遗传技术更可用于生物武器的设计,生物战中细菌和真菌造成的世界性遗传污染,将产生大规模毁灭植物、动物和人类的致命性灾难。里夫金将生物技术类比于当年的核技术,认为假如生物技术应用于军备竞赛,所产生的破坏力将远非人类所能想像。比如,“在华盛顿上空投放100千克炭疽孢子,可以杀死300万人。”

生物技术所带来的问题不限于此,比如,基因修饰这一工具将导致新优生文明的产生,人们将被打上遗传烙印,经受程度不同的遗传歧视,等等。

种种问题令人不寒而栗。里夫金将他对生物学考察的方方面面尽显于读者面前,正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他并非单纯地罗列生物技术的利与弊,而是给读者的思维留下充分的游弋空间。诚如读者所言:“这不是一个对技术本身说‘是’或‘不’的问题。”人类的未来会如何,关键在于对新技术的运用方式,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小题1】“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生物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利剑,人类势必为其所得而有所失。”文中的 “双刃利剑”具体指的是什么?
【小题2】生物技术将给人类带来哪些严重的问题?请分点概述。
【小题3】下面对尾段“种种问题令人不寒而栗”一句在文中所起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的总结B.上文的总结
C.二、三段的总结D.尾段的领起句
【小题4】文章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第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2 12:45: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重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 文艺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要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状态中,这是"中和之美"的基本要求。
B.今天,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经历的大多也不是生死抉择,时代也不会有悲欢离合,"和风细雨"是生活的主旋律。
C."中和美学"切近我们今天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就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D.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最深处的"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刺激性和消费性为本质特征的文艺创作,虽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来获得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
B.贯穿着"中和美学"的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的文学是不沉于时间渊薮的。
C.当下文坛,一些与商业文化亦步亦趋的创作,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
D."中和美学" 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的主体部分,因此,当代作家要自觉地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B."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更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更要有精神的深度。
C.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等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的作品不符合 "中和美学"的主张。
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层层论证,每段先亮出分论点,然后列举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山村
沈祖连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却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是和谐的。小山村有一个杂货店,这就是城里的百货商场、超市;小山村有个肉摊,这就是城里的菜市场;小山村有一个小酒馆,这就是城里的饭店酒家;小山村有间小屋,小孩在这里认字,这就是城里的学校;小山村还有一个卫生室,这就是城里的医院。而我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卫生室里发生的。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凡腰痛腿痛手脚痛及各种无名肿痛,经他治理,没有不好的,这是他祖上传下的绝技。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凡此种种疼痛,医生总要使用一种很独特的草药叫“一粒珍珠”,也叫“一粒金丹”。刚从土里挖出时,呈银白色,就像一颗颗珍珠,而经太阳一晒,便慢慢变成金黄,活脱脱一颗颗金丹。看不出这小物竟有神奇功能,病人痛得咧着嘴来,经过一番拨弄,多是笑着走出去的。
据说是医生的先祖当年游历海南,在五指山遇到奇人,才得此偏方。到了医生手上,已传了四代。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座低矮小瓦房。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村人也全都住这种小瓦房。
当然,既是小山村独家医院,只凭一个单方是不行的,见天有几个这样的病人,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这样每天看病抓药的人就门庭若市了。
不管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做笔,瓦片做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次顺序,不乱不弃。来的都是本村本乡,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插队。
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打开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头发都变白了。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问,是来看病吗?
是啊,不看病跑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儿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支,塞到医生嘴上,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啥烟,这么香?
香吗?那就留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三块五一支。
啊?那可不敢要啊。
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显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问,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你。
不用找了。说着便扶着男人往外走。那人走了,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人又来了。照样是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是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向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
好几天没见那人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停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好一会儿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小题1】下列关于小说的内容与特色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经的小山村的人们固守次序,即便到村卫生室问病抓药,也丝毫不走样地恪守“瓦片排号”的约定俗成。患者就医,只需一块瓦片便见诚信。郎中悬壶济世,本来讲究次第有序。
B.后来小山村的秩序与平静被一辆“贼黑贼黑”的小轿车打破了。小轿车载来了城里富人的心性和行事方式,来人仅仅以一包“大中华”,就取得了看病优先权。
C.小说的结尾精妙,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那斜睨的眼神,一定包含了睥睨、酸涩甚至依恋和惋惜。
D.小说用轻松自如的笔触写一个凝重的话题,语言简约,精致,唯美,为了节省篇幅,大量使用跳跃度大的句子;而与此同时,却让一些字眼和词组反复多次出现,这既是作品题意表达的需要,也是一种艺术反差,从中不难体悟作家的苦心和功力。
【小题2】小说开头的两段文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医生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请简述其变化的过程。
【小题4】小山村的村民的健康权被剥夺了,小山村的和谐失去了。这个中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 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小题1】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B.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C.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D.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秋颇有成见。
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小题3】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田青
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目前,很多人把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学,而且只讲典籍,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窄化和不全面的认识。我曾经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概括为“三根柱子两层楼”。
大家都知道最简单的物理原理,不能少于三根柱子才能撑起一个物体,所谓三足鼎立。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就是儒、释、道。这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所谓“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儒释道三者在构成中国人的人格方面是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缺一不可。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每个家长让孩子读书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在中国人看来,最大的出息莫过于治国平天下。
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佛教进入中国有2000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超过许多人的认识,如果从我们现存的汉语当中去掉佛教传来的语言,我们恐怕就不能说话了。为什么?汉语中很多都是佛教中传来的词。比如我们常常说的“世界”这个词就是佛教词汇。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古代雕塑,从敦煌、云岗、龙门,到乐山大佛,大部分来自佛教,如果不讲佛教雕塑的话,中国几乎就无法撰写雕塑史。
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与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不同,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都是。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根与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的标识和符号。我曾经在一个大学讲课的时候请学生们设想一下: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不识字,甚至只有一个乳名,他是传统社会中几亿人中的一个。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二十四孝”故事,甚至,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知道“精忠报国”!他虽然一字不识,但是他会给你滔滔不绝地讲杨家将,讲岳飞传,他知道赵子龙,知道关云长,也知道秦桧……他爱恨分明,有强烈的道德感,邻居家有谁不孝顺父母他会谴责,会不齿!请问:他从哪里知道的忠孝廉耻?从哪里知道的仁义理智信?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在这些丰富的,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不但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生动的历史知识,还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就是这些使每一个中国人保持着他的基本人格,他会健康地度过一生,他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从而保持了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5000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30年的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更多的东西,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______)年12月04日 《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与传统是一个民族再现辉煌的重要条件,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B.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广博,不仅仅是儒学,认识、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是要全面认识它的内容。
C.佛教虽然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它在进入中国的2000年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
D.中国人的人格主要是由儒释道三家学说构成,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三者相融合,缺一不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人看来,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理想中,能够“治国平天下”是最被看重的。
B.中华传统文化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如诗词等;二是由底层平民创造的底层文化,如戏剧等。
C.文化的载体有多样性,一类是以文字为载体,如唐诗宋词等;二是以语言为载体口口相传,如民俗等。
D.以语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尽管处在“楼下”底层常常被很多人忽略,但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与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已成为民族的基因。
B.深层的道德感、生动的历史知识和“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可以使中国人保持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C.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我国的社会建设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建设过程中日益流失。
D.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信与自豪的支点,不再自卑与自残,在不断反思中前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走了,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天地之春
母亲走了,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什么时候走的,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凌晨四点还给她喂过水,七点钟给她换尿片时,我以为她老人家正在熟睡,没敢惊扰她,只是把她臀部轻轻抬起,身上还是暖和的,然后我就做早餐去了。父亲给她洗脸时,发现有点不对头,急急忙忙跑出房间,对我说:你娘是不是走了?我说:怎么会呢?她在睡觉。话虽这么说,我还是有点不放心,心里有点疙瘩,因为当时换尿片时,她的手凉凉的。我赶忙跑进房间,一边喊娘一边试她的气息,气息是真的没有了。但是我还是不相信,一遍又一遍的喊娘,她嘴角都没有动一下,眼睛紧闭着。我不敢确定,待请来我的医生大哥后,方确认我的母亲真的走了。
母亲真的走了,她没有告诉我时间,也没有给我留下任何一句话,走得很安静,走得很安然。
我看着躺在床上的母亲,她没有痛苦的表情,和熟睡一般。我轻轻地走到她床边,一边摸她尚有余温的身子,一边为她轻轻地盖好被子,生怕她给冷着了。我多么希望母亲能动一动,然后睁开眼,看我一眼,我再看她一眼。但一切都是徒劳,我知道我的母亲真的走了。
我的母亲就这样走了,我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我很平静,冷静的思考如何料理她的后事。
我找来了救护车,一路扶着用棉被裹着母亲尸首的担架,从恩施出发,把她送回了她天天口中念叨着的“我要回家”的二百公里开外的老家。
大夜那天,随着道士先生一遍又一遍催人泪下的唱词,我的两个姐姐哭得死去活来,我的大哥也抑制不住嚎啕大哭,我的二哥强忍住眼眶边的泪水,我的弟弟抽泣着。而我,出奇的冷静,我不时地摸摸我母亲的棺材,不时的看看我母亲的遗像,棺材冰冷冰冷的,点在棺材一头一尾的油灯发出昏黄的光,只有母亲的遗像显得那么安详而慈祥,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母亲正静静的看着我,四目相对,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下葬时,我的弟兄姊妹哭声震天,好像要极力唤醒我死去的母亲,或许想把这种悲恸带到遥远的天国,让我的母亲听到。而我,做着我该做的事,我使力的铲着泥土,一铲一铲的送到我母亲的坟上,我想把我母亲的坟堆得高高大大的漂漂亮亮的,然后我去烧香磕头,我想让那带有浓浓冥钱味的风带走我对母亲浓浓的哀思。做完这一切,我又觉得我安然了,平静了,我连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终于走了,带着她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走了,带着她那一副蹒跚的腿走了,带着她那只能挪动半边的身子走了,带着她一生八十四年的沧桑走了。母亲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潸然泪下的回忆。
我是去年腊月初七把她老人家接到我家里的。自从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长期吃苦的准备,我想尽办法让她老人家吃好穿好睡好,我尽可能的抽出时间陪她老人家说说话,唠唠家常。有好心人提醒我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哦。我想,我一定能够做到。
我为我母亲亲自做饭,饭做得软软的,温温的,然后一口一口的喂下去。
我为我母亲换尿片,尿片是我爱人买回来的护理垫,一买就是两件。我每天几乎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为她换一次,很多时候,我都是趁着课间急急忙忙赶回家换尿片的。
我帮我母亲解大手。母亲便秘,非常痛苦,每次我都是用手去抠,每当我抠出一颗颗钢珠似的硬硬的粒团时,我就觉得母亲一定是一次次的轻松。
我为我母亲洗澡,每隔两三天就洗一次。每次洗澡时,我都事先把水温调好,把座椅摆好,然后回到母亲的房间把空调温度调好,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我就抱着我的母亲,快速的来到洗手间,从头到脚给她细细的洗一遍。一边洗一边和她嘻嘻哈哈的说着话,引得她老人家咯咯直笑。母亲的头发是一根一根的银丝,我就想着她年轻时候的一头青发;母亲的奶干瘪瘪的,我就想着是我吸干了她的乳汁;母亲的背枯瘦得只剩下一张皮,我就想着我小时候她背我的情形;母亲的眼睛深深的窈陷下去,我就想着我每次上学时她凝望我的眼神。想着想着,我就笑了,我觉得我是那样的幸福。
我就这样幸福着,感动着,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
母亲有时候也“不听话”。母亲“不听话”时,我就哭了。
我哭过两次。
一次是我下班回家,看到母亲正拿着一张一张的尿片在玩,我一把扯过这一张一张充满尿臭味的尿片,装进垃圾袋里,我提醒着母亲,我大吼着母亲,她用茫然的眼睛望着我,似笑又似无奈。当我把垃圾袋放在门外处时,我哭了,我知道母亲在一天天走向无知和衰亡。
还有一次,也是母亲的“不听话”。那天早晨起来,父亲正与母亲大声说着什么,我推开门,走到母亲床边,询问根由。母亲说她要下来走走,我知道这是绝对不行的,她已瘫痪几年了,但父亲禁不住母亲近乎命令式的央求,把护理床的扶手放下了。父亲回到了客厅,我去做饭。过了一会儿,父亲又在大声喊我,我跑进房间一看,我的天啊,母亲一屁股坐在地上,仔细一看,母亲的右半身青一块紫一块的,我当时大发雷霆,直骂她怎么这样不听话,我生气的不抱她上床,父亲使出浑身的气力才把她挪上了床。骂归骂,我还是请来了医生,为她买来了药,一边给她擦药一边继续“教育”她提醒她,看着母亲身上的伤,我知道母亲是痛苦的,我就想痛在我身上就好了。这都怪我一时疏忽大意啊,要是我极力阻拦父亲,也许没有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想着想着,我的眼眶就湿润了,我跑到洗手间,放声大哭。哭完我也就释然了,我知道母亲一天坐牢似的生活确实难受极了,她的一切要求都是正当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做得不好的,是我。
母亲真的走了,母亲留给我的满是回忆,满是思考,满是留恋,又满是坦然。
母亲好像又还没走,时时有她的笑容,处处有她的身影。恍然间,我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开门给她去换尿片,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母亲住过的房间看她是不是端端正正的坐着或躺着,睡觉前我还要推开门,看她是否睡着了。
我知道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现在,母亲真的睡着了。
我知道我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我还有我高龄的父亲。
有一条路,我要执着的走下去。
愿我的母亲在天国安宁!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现实---回忆---现实的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有叙述,有描写,感情真挚。
B.文章写母亲大夜那天兄弟姐姐的哭声和泪水,是为了渲染气氛,反衬“我”的冷静,一滴眼泪都没有。
C.文中写“我哭过两次”。之所以哭,是因为“我”体会到服侍母亲太艰辛了,有一种巨大的压力,“我”感到深深的无助。
D.“有一条路,我要执着的走下去”。这一条路指尽孝之路,体现了作者在侍亲之路上的义无反顾。
【小题2】划线段落在文中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小题3】母亲走了,为什么“我”一滴眼泪都没有?请结合原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