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陌生人的拥抱

安谅

网上真是一个是非之地啊!有朋友给明人发来两则关于覃老弟的图片:一张是覃老弟在街头与毛头小伙子相拥相抱,另一张是覃老弟与一位妙龄女孩轻轻搂抱着的画面。不过,这张照片似乎又不像被PS过的,这倒有点蹊跷。

明人决定约覃考弟喝茶一聊。一笑之后,覃老弟便竹筒子倒豆子,把事情的由来说得清清楚楚。

那天,他上街,走到大拇指广场的入口,有一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站在那儿,眼光迎着他,对他谦恭地介绍道:“先生,我是在校大学生,正在做一项社会实验,您能和我握个手吗?”覃老弟略显迟疑了一下,但他迅速咀嚼着小伙子所说的话,又见他稚气未脱,书生卷气,便伸出手去。小伙子握着他的手,连着说了几声:“谢谢,谢谢您,谢谢您支持我的实验。”

他走了不过百步,又有一位长发披肩的女孩出现在他面前。他以为那女孩也是想与他握手的,所以,当她伸出手臂,他也不自觉地抬起了右手臂。不料,这位还蛮清秀的女孩竟然说:“先生,我能拥抱您一下吗?我们,这是一项实验。”覃老弟看着与自己的女儿差不多的小姑娘,心生一缕怜悯,微微点了点头,姑娘就双臂伸展,轻轻拥抱了他一下。只一会儿,女孩松开手,退后两步,向覃老弟欠了欠身:“谢谢您,谢谢您的支持。”覃老弟彬彬有礼地回道:“不客气,不客气。”“先生,您就不怕与陌生人拥抱吗?”姑娘又跟了一句。覃老弟仍是微微一笑:“冒险的事,总是会付出代价的,不过,这不会有太大风险。我相信这一点,也相信你!”姑娘双脸嫣红,朝他又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先生!”

刚与姑娘告别不久,又有一位小伙子在路旁候着他:“先生,我能问您要个手机号码吗?”这回,覃老弟有些警觉了:“你,要我手机号码干吗?”“先生,我们是在做社会实验,看您会给陌生人手机号码吗?我想,我也可以与您交换号码,算是交一回朋友。”小伙子说得语句有点结巴,但说得还是入情入理的,覃老弟于是也爽快地把手机号告诉了他,还问了他的姓名:他叫李让。他还自我介绍是H大的一位在校学生。他感谢覃老弟对他们活动的支持,最后也问了一句:“您就不担心被陌生人要了电话,会有风险吗?”覃老弟薄嘴唇一咧,肉鼻子往前一拱:“这又有什么太大风险呢!冒险的事,总会有代价相随,不过,这没什么的。”小男孩提出要和他相抱一下。覃老弟也和他拥抱了一下,然后告辞了。

 几周之后,有同事在网上发现了覃老弟与小男生相拥的照片,之后,他与女孩相拥的照片也出现了。他心里一阵气恼,怀疑自己被设计了。偏巧,小男生李让先打了进来。小男生充满歉意:“先生,这是我们的错,一位同学开玩笑,把您的照片发同学圈了,又有同学加了几句不该说的话,把玩笑开大了。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处理,马上就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结果。”

翌日,李让等几位学生在一位老师的陪同下,到覃老弟家登门致歉。老师说网上信息已被删除,犯错的两位学生已被警方处理。覃老弟又笑了:“这是冒险必定付出的代价,不过,我不是说过吗?这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我无所谓的。”说完,他的“覃氏调皮”又生动欢快地展现在脸容上。

(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陌生人的拥抱”意蕴丰富、引人深思,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巧妙地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覃老弟之所以答应与陌生的女孩拥抱,只是因为她看起来与自己的女儿长得差不多,看见她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缕怜悯喜爱之惜。
C.覃老弟面对陌生的小伙子也爽快地把手机号告诉了他并表示没有“什么太大风险”,表明他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信任的关系。
D.小说视角独特、洞察入微。作者通过看似信手拈来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映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篇幅短小,意味深长。
【小题2】小说中画线处三次写到覃老弟的“笑”,三次“笑”的含义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主要特点?这样安排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5:3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文,完成 下列小题。
谁在惦记着你   刘继荣
①快下班的时候,我无缘无故地喷嚏连连,同事说,谁在惦记着你呢?
②窗外没有阳光,天空是制服般的冷灰,连微笑也是公式化的,谁在惦记着我呢?
③谁会惦记着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气温,谁会惦记着你很久以前说过的一句话,谁会惦记你是不是不 开心,又 是谁惦记着你在深夜里发一个短信给你?
④想起一个人,一个许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她曾经说过我不美丽,也不勤劳,也不勇敢,可是我善良,我是 她从任何搜索引擎上也搜索不到的好友人选。
⑤上大学时,她在我的下铺,不爱说话,每次我感冒都会从下面缓缓升起一个杯子,是我最讨厌的温吞白开水, 然后是更令我厌恶的各种颜色的药片,喝光水,把药就顺手夹在床头一本同药一样枯燥的书里。后 来我偶尔打开那 本书,里面黄黄白白的小药片那么精致而玲珑,那些经年的药片,像是当时没有认真看后来才读懂的留言,整本都
有清淡的药香,一下子,鼻子酸,眼睛也酸,忽然就有了感冒的症状,才知道,感冒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滋味。
⑥日子如流水一样地过,奔波在烟火红尘里,永远地忙忙碌碌,不知不 间,我们在人海里走散了,失去 了彼此的消息,可是我仍然牵挂着她,相信她也一定会惦记着我,那些曾经从心底开出的花儿,在匆匆的流年里会老去, 所有的花瓣都飘零之后,却留下了一粒粒晶莹的种子在某一个不能预见的日子,繁花会开满光阴的两岸。
⑦窗外已经开始飘雪,细碎的沙粒一般的雪,满天满地无处不在。
⑧也许惦记着我的是年迈的双亲吧?他们打电话来永远是那几句:家里都好,你很忙,不要惦记我们。 可是他们却一直一直地惦记着我。
⑨雪大起来了,大片的雪花旋转着飘飞着,落下来,落下来,纤巧的落花,厚厚地堆积着……
⑩“刘继荣,刘继荣!”谁在大雪里锐声叫我的名字,我连忙答应着,随即一个小小的身影冲了过来,我 的儿 子已经泣不成声:“你的手机怎么总是联系不上?预报今天有寒流,有大雪。以为你跌倒在雪地里,你怎么会这样? 刚才我喊妈妈,那么多妈妈都跑过来,我只好叫你的名字。”自从我生一场大病之后,他常常是 天气预报的热心小 观众,关照我添减衣服,而且关照好自己不要感冒,有时候他絮絮叨叨地告诫我的时候,我真的会怀疑他是不是只 有十岁。
⑪“要过马路了’小心车!”那么熟悉的声音。我过马路的时候,永远都是让人担忧的心不在焉,最早是父母
无数次地叮嘱我,并且不辞辛苦地送我去学校,后来在外地上学的时候,总是好朋友挽住我的臂,和我一起过去。再后来是老公紧抓住我的一只手,现在他到外地了,我的孩子又抓住我的手,他第一次焦灼地喊 的是:汽车,小心 啊,快让开!我妈妈要过马路了!
⑫仿佛我是一辆坦克,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车撞坏。他喊得那么响,匆匆过往的行人,淡漠的脸上都 有了明亮的笑意。
【小题1】文章开头三个问句,连用三个问号,表达效果强烈,请加以分析。
【小题2】对画线句“感冒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滋味”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引出了作者对失去消息的朋友的牵挂。
B.流露了作者为当时没能及时表达感谢的遗憾。
C.暗含了作者将美好的回忆化作抵抗病毒的勇气。
D.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感恩。
【小题3】简析第11 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本文为抒情散文,故事发生在雪天。请分析环境 写对推动情节的作用。
【小题5】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叫“对写法”,又叫“一笔两面”。或是“对面落笔”。即明明主人公对对方有所思念,但并不直接叙述。而是从对方下笔。请从此角度,对本文的写作构思进行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晨,我漫步在幽辟的小路上,只见两旁梧桐树枝桠斜出,一树树的花朵,像是  ① 。一阵风吹过,飘浮在湿润空气中的梧桐花香便四处弥散,沁人心脾。置身花香之中,一种乡愁油然而生。
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梧桐树,像一位安详慈爱的老母亲。每年呢喃的紫燕从南方将春天衔来,别的树都(竞/竞)相开花发芽,(焕发/散发)出勃勃生机。可是,梧桐树却不动声色,单等杏花、桃花、梨花相继凋谢了,它才发出嫩芽,绽放出一树浓郁的紫,   ②   ,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流连嘻戏其间,给花艳景明的季节凭添了些许风韵。当落霞在天空渐渐(消逝/消失),一树繁花在微风中摇曳,暗香伴着袅袅的炊烟浮动在小小的庭院里。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辟 沁人心脾B.呢喃 油然而生
C.凋谢 流连嘻戏D.凭添 安详慈爱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竟 散发 消逝B.竟 焕发 消失
C.竞 散发 消失D.竞 焕发 消逝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 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B.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 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C.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 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D.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 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宁,完成下列小题。
“轴心时代”的概念是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及目标》-书中提出的,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这600年间,印度、中国、古希腊、伊朗和以色列地区不约而同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由他们提出或在其手中成形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各大文明之后2000多年的走势。按照这一论说,“轴心时代”的思维方式一直在深刻地影响我们,或者说我们的精神生命一直为其所塑造。
这种论说虽提供了学术话语上的一些便利,却不乏局限性和束缚性。因为它很可能遮蔽或淡化了“轴心时代”之前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例如埃及文明崛起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文明大约也在同一时期兴起。不仅有大量文献,而且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遗址来证明这两个文明的存在和演进以及当时文化之高度发达。中国文明的诞生相对较晚,但也早在公元前8世纪之前就相当发达了。夏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黄河中下游一带存在过的商,有大量青铜器传下来,也有不少相关文献流传至今;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的周是一个更伟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历史上的“西方”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非现在欧洲和北美等地所能涵盖。现代西方文明有两个源头,即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都属于“轴心期”文明。但西方文明最终的起源还可往前追溯到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这两个文明都是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祖先。
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均非原生文明,而是因毗邻埃及和两河流域这两个原生文明,利用其技术、理念成果崛起的后发或次生的文明。众所周知,亚非大陆产生了四大原生文明,即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四大文明”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大平原或水网密布的大河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区,而非诞生在希腊或巴勒斯坦那样的干旱、贫瘠且交通不便的土地上。
古希腊曾是一片荒蛮之地,只是在大量引进东方元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技术等方面发生“东方化革命”以后,才发展壮大起来。同样的,希伯来人的先祖在两河流域学到了很多东西,《圣经》中的创世纪、大洪水、诺亚方舟等故事便是最明显的例子。再后来,游牧的希伯来人又客居埃及几百年,学会了农业和定居。
完全可以说,没有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便没有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同样地,中国文明在“轴心时代”之前,已有夏商周的丰厚积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时兴的学术概念,便有意无意夸大其重要性。那几百年里产生了老子、孔子、佛陀、以色列先知和希腊哲学家,的确非常重要,但之前的文明历程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同样居功至伟。“轴心时代”概念的确给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但我们不能受其束缚,跟在西方学者后面亦步亦趋,过分夸大“轴心时代”的重要性,仿佛之前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
(阮炜《如何看待“轴心时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轴心时代”这种论说只关注人类发展史上某一阶段的文明,可能没有看到在此之前人类文明所取得的成就。
B.“轴心时代”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与他们相关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各大文明之后的长期走势。
C.中国文明的诞生虽比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要晚一些,但文明相当发达的夏商周时代也在“轴心时代”前。
D.卡尔·雅斯贝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并认为我们的精神牛命一直为历史久远的“轴心时代”思维方式所塑造。
【小题2】下列关于“古希腊文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所说的西方只是历史上的“西方”的一个部分,古希腊文明也只是现代西方的文明源头之一,更不是西方文明的最终起源。
B.古希腊文明存在的时间主要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是利用紧邻的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发展起来的后发或次生文明。
C.“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其诞生地都与大河相关,而希腊只有干旱、贫瘠且交通不便的土地,故古希腊文明不是原生文明。
D.“东方化革命”指古希腊人向东方的两河流域文明学习,而经过“东方化革命”,古希腊从一片荒蛮之地发展壮大起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兴起的时间都远在“轴心时代”之前,这其实是对“轴心时代”学说的一种继承。
B.希伯来人的先祖深受古希腊人的启发,他们也向两河流域文明学习,《圣经》申的创世纪、大洪水、诺亚方舟等故事都日可以作为证明。
C.如果说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是古希腊和希伯米文明的先导,那么在中国,夏商周文明也居功至伟,它们也是“轴心时代”的先导。
D.“轴心时代”学说只是一个时兴的学术概念,它否定历史,仿佛历史上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些都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和局限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窝子 宁新路
地窝子在大山深处,那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这群十八九岁的新兵,被一辆卡车拉到了贺兰山的一条深山沟,执行开掘隧道的国防施工任务。
这里山很高,沟很深,咆哮的狂风襄着沙石飞奔着,吹打得山石“啪啦啦”作响。山上没草,也没树,兵们望遍大山,见不到一砖一瓦的建筑。营房在哪里?连长说,就在这沟里,就在你们的脚下,但得你们亲手去盖。
纳闷,这大沟两面是山,山上是石,没有一块平地,怎么盖房子?我们正困惑,连长带着几个腰粗背圆的老兵走了过来:“你们看着,房子就在这铁锹下!”连长的话刚落。老兵的锹就把尘土扬上了天。他们三下两下,便在山坡上挖掘出3米多深、20多平方米的大坑。坑在这些五大三粗的老兵们的手下,拓展得很快,一会儿工夫,坑壁被修打得平平整整,地上还铺上了五花石。接下来的活,手脚更麻利。他们在大坑的上面搭上橡子或者木板,再在橡子上面铺上油毡,再在油毡上面抹上泥巴,最后用木条和油毡钉一扇门安上。这样,一个能住十多个人的地窝子,仅用三五个小时就盖好了。有新兵问,这“土坑”能住人吗?老兵脸一沉,扯起了嗓门:这哪叫土坑,叫地窝子,记住!你在哪儿也找不到这冬暖夏凉的地窝子。地窝子,好形象的名字!我们如法炮制,很快,大山深处就出现了一溜儿的地窝子。
已到炎热的夏季,没有水、没有树、没有草的大山,被炎炎的赤日和来自腾格里沙漠的热浪,晒烘得石山欲燃,四处生烟。那厉风,那烈日,无遮无挡,扑你而来,吹烤得兵们皮肉钻心似的疼痛。不到一天,那一个个赤露白嫩的胳膊上,就被揭掉了厚厚的一层皮。
大山的石虽然是滚烫的,风虽然是流火的,沟虽然是燃烧的,但有让兵们慰藉的地方,那就是地窝子。一钻进地窝子,就会把烈日醅暑、狂风飞沙关在外面。地窝子虽然有点阴湿,有点昏暗,还有被狂风刮进来的浓浓的呛人尘土,但兵们不在乎这些。因为它湿中透着凉爽,与恶劣的外面相比,那就是“天堂”了。尤其是在炎炎赤日的中午,从热浪里钻进地窝子,清凉扑面而来,抚你的肤,抚你的心,顿时会赶走你身心的问热和烦躁。这时,如若躺倒在铺,便能很快入睡,大解困乏。
地窝子虽避暑,但怕雨。如罘雨下得猛,下得连日不停,房上的泥巴会被雨水泡透。这样就成了天上下大雨、地窝子里下小雨了。这种情况发生在白天还好,如果发生在晚上就惨了。有一次,一连下了4天雨,雨水把房上的泥巴泡透了,这儿漏,那儿滴,被子浸透了,褥子也湿了。不能躺着睡,只能坐着睡。待雨停了,天也亮了。这一夜,兵们就光听老天下雨,忙着“接”雨了。
刚有秋意,贺兰山就寒风如刀了。大风吹打在人脸上,如针刺刀割。那年,兵们要在大山里过冬,但谁也没有惧怕,因为有地窝子。寒冬的地窝子,是让兵们感到欣慰的地方。外面虽然冰天雪地,寒凤袭人,地窝子却温暖如春。钻进地窝子,那被冻了一天的身体,很快就暖和了过来。一夜过去,个个感觉浑身舒展,筋骨生热,满身添劲。
大山的环境虽然艰苦,但兵们的欢乐一点也不少。老班长能歌善舞,他组织了一个地窝子演唱队,一有空就编小歌舞、小演唱。说的、唱的、演的都是连里的人,身边的事。演唱队每月给大家演出两次晚会,不长时间,他竟把全连的官兵,从头到尾演唱了个遍,把有意忍的事儿唱了个遍。记得老班长有一个自编词演唱得很棒,听了让我至今难忘:“咱文书,个子不高身体小。身体小,别小瞧,吃得一点也不少,一顿能进十蒸包。十个蒸包不白吃,扛上石头不惜力,脚下生风快如兔....”词编得顺溜,加上他那夸张表演。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多少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起那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想起那响彻大山的笑声。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难忘”地窝子开头,又以“常常想起”地窝子结尾,中间详细回忆与地窝子有关的人和事,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同样是面对新兵的疑问,连长耐心解答而老兵语气粗暴。文章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意在批评老兵对待新兵的不友好态度。
C.文章既从正面描写了地窝子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等,又借描写贺兰山区的自然环境和官兵们的切身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
D.文章通过描述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来表现官兵们献身国防、以苦为乐的崇高精神,这种以小见大的选材方式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
【小题2】什么是“地窝子”?它有哪些特点?
【小题3】为什么说地窝子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谴责受害者是什么毛病

马薇薇

①安全是人类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要求。但是,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却往往会以“谴责受害者”和“寻找替罪羊”的心态,使自己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
②什么叫“谴责受害者”?当不幸的事发生时,受害者本应得到我们无条件的同情。然而事实是,在礼貌地表示同情之后,我们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觉得他们之所以受到伤害,应该也有罪有应得的一面。这种现象就叫做“谴责受害者”。
③最常见的就是每当爆出女生被侵犯的社会新闻,总会有人说:“唉,所以女生穿着打扮,真的要保守一点儿,不然太危险啦。”这些话,貌似苦口婆心,但是言外之意其实很明显——如果不是你穿着太暴露、晚上不回家、交友太随便,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④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拿放大镜对着受害者,非要从他们身上挑出点儿毛病才心安呢?其实,这不是因为冷血,而是因为恐惧。剑桥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家法恩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自我剖析。本来,她的研究主题恰好就是人们对受害者的谴责心态,按理说她本人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这种尴尬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当时,法恩刚生完小孩不久,推着婴儿车在家周围散步。在公园的长椅上,她遇到了一位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女性,看自己孩子的眼神很是感伤。聊起来才知道,后者刚经历丧子之痛。然而,在这位女士诉说伤心往事的时候,法恩坦承,她没有感同身受的悲伤,反而心里涌现出无数恐怖的指责——你这位妈妈,当时肯定哪里疏忽了,才导致孩子夭折。
⑤所以,同样是母亲,本来应该感同身受,但是法恩却不可遏制地表现出一种攻击心态,这是面对恐惧时自保的本能在作祟。这种恐惧感强烈到,即使一辈子都在研究这种心理现象的专家,也会在轮到自己的时候,表现出“谴责受害者”的态度。原因很简单,这是他们唯一能感到心安的方式,因为不能允许自己想到这是自己,或者家人和朋友也可能遇到的事情,所以他们就一定要在受害者身上找出跟自己以及关心的人不一样的地方。
⑥“谴责受害者”思维再上一个台阶,就会演变成“寻找替罪羊”,这在心理学上叫“替代性攻击”,也就是为了宣泄怒火,让无辜者受伤害。最常见的替代性攻击就是无缘无故乱发火,比如员工上班被老板骂,于是回家跟老婆吵架,老婆憋了火就打孩子,孩子去学校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同学家长一生气就在办公室里骂自己的员工……负能量的传递,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无人幸免。
⑦当然,直接发火,还只是替代性攻击最低阶的表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其实也知道自己是鸡蛋里挑骨头,是因为在别的地方受了气,才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而更高级的替代性攻击,表面上更温和理性,实质上则更为可怕——因为它是通过貌似理性的方式彻底把无辜者妖魔化了。比如说,每当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美国右翼政客总喜欢在外国人身上找理由——为什么美国失业率那么高?一定是外国人把就业机会给抢走了。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多社会问题?都是因为外国人非法跑到我们这里来。只要稍有常识就能知道,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和社会问题,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原因。归咎于外国人,这个判断本身就很幼稚。但是,很多投票的美国公民就是愿意为这种说辞买账。因为只要找到凶手,只要知道该向谁生气,他们的痛苦就会下降。
⑧总之,人是一种需要找理由的生物。小孩在刚开始懂事时,不是总爱问“为什么”吗?他们可不接受“我不知道”这种严谨的说法。即使给他们一个非常胡扯的答案,也总比没有答案要好。事实上,大多数人问“为什么”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安心。而在面对不幸和痛苦的时候,我们对原因的渴求就会更加强烈,特别需要有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不幸的人会是自己。
⑨所以,心理辅导师在为患者解除心理痛苦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让他们坦然接受这个不幸运的事实。如果不能放下“寻找凶手”的心态,你的脑子里就会一直开启替代性攻击的雷达,就算找到一个可以宣泄情绪的对象,看似出了气,其实这个心结还是没解开。
⑩总之,人们需要安全感,远胜于需要事实。悲剧越严重,越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越是容易去谴责受害者,寻找替罪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倾向,才能公平地对待受害者,并且不受情绪干扰地去思考——究竟怎么做,才会使我们更安全。

(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加点的词语“罪有应得”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典型的“谴责受害者心态”的事例使上文定义更易理解。
B.进一步探究“谴责受害者心态”这一负面情绪背后的实质。
C.形象化地阐述“谴责受害者心态”的表现形式及主要危害。
D.直接为下文分析“谴责受害者心态”的原因及发展作铺垫。
【小题3】下列对“替代性攻击”这一概念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替代性攻击”是谴责受害者思维发展的一种替代品。
B.“替代性攻击”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事件原因的探寻。
C.“替代性攻击”是人们为了获得安全感而产生的心态。
D.“替代性攻击”的核心特征就是负能量循环往复传递。
【小题4】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对第④段提出的“为什么我们会拿放大镜对着受害者,非要从他们身上挑出点儿毛病才心安呢?”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
【小题5】结合全文内容,对“究竟怎么做,才会使我们更安全”这一问题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