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表

董益新

这是江南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小镇狭长的弄堂里两个黑衣人一闪而过,在一处高宅大门前停了下来,黑夜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条小缝,吴掌柜提着风灯,半张麻脸从门缝里露了出来:“你们找……”话未说完,风灯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门随即关了个严实。

满脸大胡子的黑衣人举手便要擂门,另一名清瘦的黑衣人赶紧按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你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大胡子应了一声,便蹲了下去,不再说话。

吴老爷正在书房里看着《朱子家训》,刚沏的明前茶冒着氤氲的香气,书房的正墙上挂着一福吴老爷自己临摹的大字:难得糊涂。吴老爷见吴掌柜跌跌撞撞闯进来,便皱皱眉头,问:“什么事?”

吴掌柜结结巴巴地说道:“又来了,老爷,又来了……”

“谁?”

“昨天来过的那个大胡子又来了。”吴掌柜说完,赶紧用衣袖揩了揩额上的汗珠。

吴老爷“哦”了一声,旋即问道:“来了多少人?”

吴掌柜说:“两个人。”

吴老爷站起来,在书房踱起步来。

昨天也是个阴雨天,酉时未至,天已落黑。当铺刚要打烊,一个穿黑衣的大胡子却像风一样闪了进来。大胡子熊腰虎背,鼓鼓的腰间扎着条腰带,一进当铺,就掏出一块鎏金怀表。吴掌柜一见,顿时眼睛一亮,循例问道:“您贵干?”大胡子伸出拇指和食指,在吴掌柜面前一亮。吴掌柜吃了一惊,赶紧问道:“当多少?”大胡子还是不说话,伸出一只手晃了一晃。吴掌柜说:“这个数目,得老爷作主,先生里间请。”吴老爷看看大胡子,又看看鎏金怀表,转身对吴掌柜点了点头。须臾,吴掌柜端来一个托盘,托盘里码着五叠大洋,一叠十块,正好五十。吴老爷又把鎏金怀表往盘里一放,一起推到大胡子跟前。大胡子正要开口,吴老爷却摆摆手,说:“这钱是我捐的。天黑路远,壮士快走吧。”大胡子呆了片刻,弯下腰去,向吴老爷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夜雨中。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

俄顷,两个黑衣人跟着吴掌柜鱼贯而入。吴老爷连忙起身让座,问:“两位壮士夜深而来,必有要事,还望直言相告。”清瘦的黑衣人欠欠身,说道:“吴老爷,我们是专程向您道歉来的。”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把它放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一看,正是昨天那块鎏金怀表。吴老爷微微一笑,把怀表推还给清瘦的黑衣人。吴老爷指指大胡子,说:“昨天,我已说过,那点银元是老朽自捐的。”

清瘦的黑衣人说:“昨天,我是让他来当表,没叫他来募捐。这表是我去国外留学时买的,跟我十多年了,还好使。”清瘦的黑衣人说罢,又把怀表推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连忙说道:“壮士误会了。老朽开当铺三十多年,多少长了点见识,这法兰西的名表,少说也值一百多个大洋。你们打鬼子除汉奸,老朽早有耳闻,只恨认捐无门。”

清瘦的黑衣人见吴老爷依然不收,便说道:“村有村规,国有国法,部队有部队的规矩,如果你不收,我岂不带头坏了规矩?望您成全。”

清瘦的黑衣人说罢,长身而起,又是长长的一揖。吴老爷问:“壮士是……”

清瘦的黑衣人欠身答道:“在下姓何,单名一个冲字。”

吴老爷一听,赶紧站起来:“原来阁下就是让鬼子闻风丧胆的何大队长,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啊。如此说来,这怀表我更不应该收了,你打鬼子用得着。”吴老爷说完,又把怀表推到何大队长跟前。

何大队长见吴老爷决意不收,便站了起来:“吴老爷美意,在下心领了,失礼之处,还望多多海涵。我们后会有期。”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转身与大胡子飘然而出,瞬间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转眼到了秋天。这天哨兵忽然给何大队长送来一个包襄,说是一个满脸麻子的人送来的。何大队长拆开一看,包里都是部队急需的药品,其间还夹杂着那块鎏金怀表和一封信。信上写道:

何大队长台鉴:鬼子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毁我村舍,老朽之当铺也被掳掠一空矣!我六尺男儿必手刃之而后快,然老朽老矣,空负报国之心。明日,有一队鬼子要来镇上运粮,镇南塘西桥乃粮队必经之地,望何大队长务必奔袭之。此表暂作定金,日后老朽另当重谢!

何大队长看罢来信,在桌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大声地叫道:“好!”

(选自《短小说》)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并没有直接介绍出场人物而是用“黑衣人”代称,两个“黑衣人”在阴雨之夜拜访,增添了人物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塑造了吴掌柜的形象,用吴掌柜开门禀报时的“慌”,反衬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
C.小说语言很有特点,既有口语又有书面语,吴老爷与何大队长的对话使用了不少书面语,说明何大队长不仅能打鬼子,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D.小说中的鎏金怀表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作为线索贯穿整篇小说,最后怀表被当做抗日的定金支持了抗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小题2】小说插叙大胡子当表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吴老爷还是何大队长?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02:0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造纸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以《后汉书》为代表,认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发明年代为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这种说法的支持者众多,甚至被纳入历史课本。而唐宋时期的部分学者则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西汉初期已经有纸,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非发明者。如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两种观点各有支持者,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西汉的纸张,如陕西西安东郊出土的灞桥纸和扶风县出土的中颜纸、甘肃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悬泉纸等,似乎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支持,成为西汉有纸的有力证据。
但也有学者对此有质疑,其根本原因是对“纸”的定义不同:一些学者认为出土的西汉纸多数质地粗糙、厚度不均,纸面还能看到麻筋,上面大多也没有字,而纸张作为书写载体,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这些质地粗糙,很可能不是作为记载工具的“麻片”,并不能称为“纸”。但是支持者则认为,该纸只是制作粗糙,没有蔡伦纸精细。正是由于定义的差异,争论进入长期对峙状态。
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另辟蹊径,运用传统工艺调研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当下仍然存在的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从而提出西汉纸是中国古纸,蔡伦并非造纸术发明者,而是改进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此次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得到广泛认同。
李晓岑长期对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进行调查研究,他发现,这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压榨、上墙烘干。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近年来,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的介入,学者们对出土的西汉纸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西汉纸较厚,原料为麻纤维,有些纸张甚至经过了简单加工,竟然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的质地粗糙、厚度较厚的纸张有相似之处。于是李晓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术是非蔡伦系的浇纸法造纸术的“继承者”,西汉出土的放马滩纸等正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因此是纸无疑。他还发现,有的西汉纸经过了加工,例如在利用偏光显微镜分析悬泉纸时发现了淀粉颗粒,表明该纸经过淀粉加工,这也让我们对早期纸张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为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出现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时,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造纸术的传播研究也涌现出新成果:中国古代造纸术分两波向外传播:最早向外传播的是浇纸法,从中原地区传播到甘肃、新疆、云南,甚至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等地区,而抄纸法是中国造纸术外传的第二波。
(摘编自《蔡伦发明造纸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已有部分学者认为纸张不是蔡伦发明的,西汉初期已有,近年来有更多人倾向于这个观点。
B.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C.少数民族地区用“浇纸法”造的纸还在使用,西汉墓出土的“纸”和其制造方法相同,所以可称为“纸”。
D.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纸法”的造纸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了关于造纸术的起源的两种说法,而并没有说明到底应以哪种为准。
B.文章中主要用李晓岑教授对于纸的研究的一些成果证明了西汉时期就有纸张的观点。
C.文章先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纸工艺,又介绍了西汉纸的纸张成分,找到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呈现总分总结构,开头两段提出问题,中间两段分析问题,最后确定纸张出现时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有人质疑“纸”的定义,灞桥纸、中颜纸、悬泉纸的出土就可证明西汉有纸了。
B.如果没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就无法证明少数民族造纸术传承自古法。
C.出土的西汉纸张被发现有淀粉颗粒,这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加工纸张了。
D.从对造纸术起源的探寻过程来看,科技的发展可能会解开许多历史考古存在的谜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陈焕镛——生物学界的“周作人”
智效民
①陈焕镛是中国植物调查采集的创始人之一。他1890年出生在香港一个官宦人家。陈焕镛14岁那年随父亲的一位朋友去美国读书。大学期间,他了解到中国珍稀植物的标本大多保存在欧美等国,以至于要研究中国植物就必须远渡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为此,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就立刻回到中国,投身于植物和昆虫的采集调查工作。
②回国以后,陈焕镛首先去海南岛五指山采集标本。五指山虽然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却是一个人迹罕至、瘴气弥漫的地方。当时的海南岛对于科学界来说还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陈焕镛被誉为第一个到海南岛工作的科学家。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他曾经摔伤手腕并感染了恶性疟疾。最后,他因为遍体鳞伤,不得不被人用担架抬了回来。
③康复之后,陈焕镛把他在海南岛采集到的标本包装好,暂存在上海招商局轮船公司的仓库里,准备运往波士顿做进一步整理研究。不幸的是,由于这个仓库失火,他在海南岛采集的标本也被烧毁。因此他原计划在中国工作一年后返回波士顿的想法随之取消。
④1920年以后,陈焕镛先后在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执教,于是他把在海南岛采集的标本复份运到南京,保存在东南大学生物系的标本室内。不料该标本室所在的大楼在1923年意外失火,致使这些标本化为灰烬。至此,陈焕镛在海南岛辛辛苦苦采集到的标本全部被大火吞没。
⑤1925年,东南大学发生“易长风波”,致使许多教授纷纷离去。1926年,陈焕镛向校方告假一年,返回香港度假。第二年,他接受中山大学聘请,担任了该校植物学教授。随后,他创办了农林植物研究所,下设标本室、图书馆和植物园等机构,并与国外同行建立了标本交换关系。紧接着,他把采集标本的范围从广东扩展到广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
⑥进入上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陈焕镛领导的华南植物研究所也发现了许多新的物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⑦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打断了这一进程。由于战争来得过于突然,所以北平的静生生物所、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等机构,都因为缺乏准备,致使许多标本资料不是落入敌手,就是被战火焚毁。陈焕镛得知这一情况后,在日军进攻广州之前,就把农林植物研究所的标本和图书分批运往九龙,保存在陈氏家族的一个仓库里面。
⑧迁港之后,农林植物研究所在陈焕镛的领导下,获得“国际声誉日隆”的美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被日军占领,因有人举报农林植物研究所是“重庆敌产”,遂遭日军搜查,致使所内15万号珍贵的植物标本、4000余部中外图书和许多仪器陷于险境。因此,如何才能保护这批珍贵的科研资料,乃是陈焕镛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⑨正在这时,汪伪政权的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汝珩来访,表示只要陈焕镛将农林植物研究所搬回广州,就可以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为此,陈焕镛召开全所会议,决定迁回广州。对于这件事,陈焕镛的同事何椿年在1952年的交代材料中说,当时陈所长表示:“目前只有先将本所物品设法脱离日寇掌握,将其运回中国大陆的任何地方,才有归还祖国的希望。他本人愿将名誉生命孤注一掷,做最后挣扎。所中同仁,有愿留者则听之,但须准备杀头处分;不愿留者,设法筹集川资,送返内地。”抗战胜利后,陈焕镛因为附逆受到法律追究。这种情况与周作人有点类似,当年周作人留在北平,也承担了保护北大财产的任务。不同的是,周作人被判处多年监禁,而陈焕镛却获得“不予起诉”的结论。这是否反映了大家对文人和科学家的不同要求?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选自2014年6月18日《齐鲁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焕镛,著名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祖籍广东新会,1890年6月6日生于香港。1919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森林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1年1月18日逝世。
②1946年6月17日,检察官以汉奸罪对周作人提起公诉。周作人说他参加伪组织的动机完全在于维护教育,抵抗奴化;说他在任伪职期间,忍辱冒死,虚与委蛇,保全了北大等校的图书仪器,使北大文化机关各种设备有增无减。周作人的辩护律师力陈其冤,改判其有期徒刑十年。
(摘自王吴军《周作人:隐居与附逆中的纠结者》)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使自己研究中国植物不需远渡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陈焕镛从哈佛大学毕业后立刻回国,投身于植物和昆虫的采集调查工作。
B.作为官宦子弟的陈焕镛,为采集标本在海南岛得病受伤;但世事难料,所采集到的标本在先后发生的两次火灾中全部被大火吞没。
C.在抗战爆发之后,陈焕镛就把农林植物研究所的标本和图书分批运往广州,使它们不被战火焚毁,不致落入敌手。这表明陈焕镛有先见之明。
D.日军占领香港后,陈焕镛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困守香港,标本很可能会被日寇掠夺;返回广州,标本虽能保存,自己却会背上汉奸的罪名。
 
E.因为周作人是文人而陈焕镛是科学家,所以他们虽同因附逆受到法律追究,但最终周作人被判多年监禁,而陈焕镛却“不予起诉”。
【小题2】作为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陈焕镛有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陈焕镛视为“生物学界的‘周作人’”?结合材料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于 2016 年 9 月 25 日在贵州省平塘县建设完工,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FAST 直径 500 米,高差 173 米,由球冠形反射面、馈源舱、索网等几部分构成。它的索网结构会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钢索网上活动的 4450 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使它有着国际一流的灵敏度和综合性能。

FAST 的创意经过 10 多年反复锤炼,其间对主动反射面、光机电一体化的馈源支撑系统、高精度的测量与控制、接收机等多项关键技术开展了长达 14 年的合作研究,凝聚了来自多家科研单位的众多中国科学家的创新研究。建成启用后,它将成为对脉冲星、类星体等各种暗弱辐射源进行精密观测的利器,有助于解答宇宙初始混沌、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演化等领域的谜团。

(摘编自吴东格《“中国天眼”凝聚中国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 年 8 月 22 日)

材料二:

它时强时弱、若隐若现,仿佛穿越亘古蛮荒而来;它源自茫茫宇宙深处,是名副其实的“天籁之音”。它就是根据脉冲星信号振幅转换为声音后制作的一段音乐,蕴含着等待破解的宇宙之谜,深邃而神秘。这段神秘“天籁之音”只有短短 30 秒,却是贵州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的“镇馆之宝”,而捕捉到脉冲星信号、探测其振幅的就是中国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2016 年 9 月,FAST 建成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进入试运行、调试阶段。一年来,FAST 敏锐地捕捉各类信号,取得振奋人心的发现。10 月 10 日,FAST 团队在京举行发布会表示,“中国天眼”探测到优质脉冲星候选体达数十个,其中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的脉冲星达 6 颗。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其中两颗脉冲星的具体信息。一颗自转周期为 1.83 秒,距离地球约 1.6 万光年;另一颗自转周期为 0.59 秒,距离地球约 4100 光年。它们分别由 FAST 于今年 8 月 22 日、25 日通过漂移扫描发现的。

FAST 超乎寻常的表现一举实现了中国在脉冲星发现领域“零的突破”,为世界射电天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界因此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

(摘编自张保淑《“中国天眼”捕捉宇宙“脉冲”》,《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 年 10 月 14 日)

材料三:

面板和馈源是决定射电望远镜探测威力和探测精度的核心要素。它的“锅”越大,“阅读”到宇宙深处的信息就越多。FAST 反射面总面积 25 万平方米,相当于 30 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FAST 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 4450 个反射面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任意方向的天体。

作为最精密的天文仪器,它采用光机电一体化的馈源平台,加之馈源舱内的并联机器人二次调整,在馈源和反射面之间无刚性连接的情况下,可实现毫米级指向跟踪,确保精确地聚集和监听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

FAST 研究涉及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等。未来,FAST 关键技术成果还可应用于诸多相关领域,如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

(摘编自张天南《“中国天眼”知多少》,《解放军报》2016 年 9 月 26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眼”主要用于观测宇宙空间的多种暗弱辐射源,有助于解答有关宇宙起源及其演变过程等诸多谜团。
B.脉冲星发出的信号振幅时强时弱,若隐若现,深邃神秘,很像优美的音乐,是人类捕捉到的真正的天籁之音。
C.探测到的脉冲星的自转周期之快、与地球的距离之远和宇宙信息种类之多,都能验证“中国天眼”的灵敏度。
D.数十万平方米的反射面板,并能够随着天体的移动自由调整方向,是“中国天眼”探测威力非常重要的保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眼”工程的落成启用,表明中国科技和制造工业能够跻身国际一流,中国在宇宙科学领域将会有更多的作为。
B.“中国天眼”在短时间内就有重大的发现,捕捉到新的脉冲星振幅信号,实现了中国在脉冲星发现领域“零的突破”。
C.馈源制造的精密水平能够影响射电望远镜的探测精度,而射电望远镜探测的灵敏性与馈源和反射面的连接方式有关。
D.“中国天眼”工程汇聚了国际众多领域的高科技制造成果,其关键技术已应用于诸多大型工程的高精度制造方面。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和报道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青狮

何休

“三十夜的火,十五日的灯。”

在别处,元宵十五闹花灯,在禾村,作兴的是狮灯,因狮子是森林之王,大家深信狮子能镇邪送福。狮灯分红狮与青狮,面具颜色为红色的是红狮,青色的是青狮。红狮代表友善,青狮带着杀气。扛红狮,来意是向宝地求几个钱谋生,请多关照;扛青狮,那是我凭真本事跑江湖,贵地有高人不服,请随时赐教。

正月十五清晨,当打禾坪里扎下一队竖有“李”字大旗的舞狮队时,整个禾村却沉默了。

锵,锵锵!狮子出巡了。

禾嫂没有心思做早饭,从楼上翻出一个狮头,用绳子小心翼翼地放到地面上。狮头的颜色褪得差不多了,眼鼻凹陷等处未来得及褪落的地方,能看到青色。

十八年前,与禾村相隔八十里路的李村,组了一队青狮来禾村,领头的名叫李长富。当青狮来到禾嫂家时,丈夫何永康朝李长富抱了抱拳。李长富是守方,何永康是攻方,“兵器”就地取材。何永康随手扯了根扁担,李长富随手操了条长凳。比武开始了,一点也不似现在的电影电视里武打片精彩。一阵乒乒乓乓后,李长富被抵进门旮旯。吁吁喘气中,两人都扔了手中的“兵器”,何永康一抱拳,说了声“承让”;李长富还个抱拳礼,说了声“多谢手下留情”,教人将狮头留下,自己换上备用的红狮。

禾嫂用湿抹布将狮头擦拭好了之后,放在八仙桌上,并用一块红布盖好,然后找来一挂百响小鞭炮,用红纸包了十块钱,专等狮子来家里“巡视”。锣声却绕过了禾嫂家。禾嫂知道,李村的狮子是要巡视完全村后,最后来她家巡视,然后体体面面地把那只停放在禾嫂家十八年的狮头给请回去。

何永康十年前离开了人世,儿子何代兵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是一身好功夫,这是李村人迟迟不敢来的原因。去年过完端午节,一辆警车呼啸而至,把何代兵带走了,两个月后,法院开庭,判处何代兵两年有期徒刑。儿子在建筑工地干活,端午节快到了,大伙等着工钱过节,老板却拒发工资。老板说,发包单位不给钱,我也没办法。何代兵七曲八拐地找到发包方负责人的家,大白天潜了进去,偷出现金与存折及贵重物品一大堆,然后抱着这堆“战利品”到派出所自首。何代兵以为自己这是义举,不必负刑事责任,但他错了,因为他触犯了法律。当然,何代兵偷贪揭贪的事,惊动了市委市政府,节前垫付了民工的工资。

锵锵的锣声由远而近,绕个小弯,狮头就能看得真切了:刚刚喷青的狮头,青得发绿,两颗白色的獠牙露在外边,凶猛得有些吓人。禾嫂忙从灶里点燃一支香,左手捏着那挂小百响,来到门边等候“狮子”大驾光临。队伍渐渐近了,除了李村的舞狮队外,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禾村半大小伙,也有几个成年人。禾嫂看到禾村人当中,有几张脸上写着愤怒。

锵锵锵!锵!锵!锣声震耳欲聋,狮队到了门口。禾嫂赶紧吹红那支香头,就着香头点燃那挂小百响。

李长富的儿子李尚武,提着一个灯笼,引着狮子先在厅里转一圈,然后再到三间正房里转了一圈。

禾嫂把十元钱的红包递给李尚武,李尚武接过红包,插在上衣的口袋里。李尚武挥挥手,锣声停了。

焦点聚在李尚武身上。

李尚武放下手中的灯笼,双手摘下舞狮人的狮头,像捧着满满一碗油,小心翼翼地放在八仙桌上,扯开盖在旧狮头上的红布,将两个狮头并排放在一起。有人递来了香烛和祭品,李尚武把祭品一字排开,点起了香烛。人群静得出奇。

李尚武神色凝重地斟了三杯酒,对着狮头鞠三个躬,然后拿起酒杯,将杯中的酒一一泼在地上。突然,李尚武猛一转身,抱拳朗声说:“各位,大家都看到了,我刚刚与何代兵比了一场武,我李尚武输了,输得很惨,这青狮我给何少侠留下了。”说罢,李尚武朝狮队喊了一声:开路!

刚才戴着青狮头的小伙子,已经换上了温顺的红狮头。锣又敲响了,狮队中有人放响了一挂千响电光炮,震得满屋子嗡嗡回响。

(文化传承)青狮有史以来就寄托着人们驱魔避邪、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在佛教的典籍中,青狮就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与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齐名,为佛教的两大神兽,故在民间有舞青狮的习俗,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慢慢疏远了它,淡忘了这种传统民俗。作者出于一种眷恋,把它写下来,希望土生土长的非物质文化不要随着时代而逝去,愿新一代的年轻人能记住特色民间文化:舞青狮。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人物不多,但构思独特,层层设疑,而悬念就蕴藏在看似平和悠然而又富有张力的叙述语言中。
B.何代兵自认为的“义举”,成了他被判刑入狱的依据,却又令李尚武折服,这说明在李尚武的心目中,何代兵所做的事是值得肯定的。
C.禾嫂没有心思做早饭,是担心代表胜利和吉祥的青狮头,这次随着丈夫的去世和儿子的入狱而被李村舞狮队夺走。
D.李尚武的“换狮头”行为,不仅暗示了李家父子两代人磊落的胸襟,也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朴素的侠义精神和善良品性仍然在民间延续。
【小题2】小说以“青狮”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小题3】有人评价本文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现实佳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救人
三石
  我觉得还是应该再采访一下他。
  一件如初夏的信江水一般温暖的事情。
  沿信江河往上,拐过森林公园,便没有那么热闹了,冷冷清清的,只有几个好静的人散步游玩。然而一个失恋的女孩,却打破了这里的清静。
  她跳进了信江河。
  开始的时候,几个散步的人并没有注意到什么不对,只有他,从女孩整齐的衣装中感觉到,女孩绝对不是下水游泳。
  于是,他跳了下去,跳进了信江河。当然,在跳进水的一刹那,他没有忘记呼喊一声“快来人哪,有人落水了”。
  可他不会水,或者说是水性极差的那种,他在水中扑腾着,眼见要沉入水底,更别说救女孩了。好在他入水前的那一声呼喊,引来了一对散步的恋人,他们冲了过来,先后跳进了信江河。
  恋人中的男孩将失恋的女孩救了上来。而让他没有面子的是,恋人中的女孩费尽力气,将足有70公斤的他打捞上岸。
  次日的晚报刊登了这则暖人的新闻。
  这新闻便是我采写的。
  而我想,是否能为这则新闻做一个后续报道?
  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原因种种,但他的特殊身份应该是其中之一。
  他是个不小的领导,在当地算得上是号人物。他应该不会水,一个不会水的领导,为什么会在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下水救人?是什么促使他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答案或许只有他能告诉我。
  在他那间宽敞气派的办公室,我再次见到了他。
  他并不想接受我的采访,态度很坚决,直到我退而求其次,表明只是想解答一下内心的疑问,同时还动用了他的一位老领导的关系——他的这位老领导恰巧是我的长辈,他才勉为其难。
  所以,我至今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正式采访。
  事情的经过极为简单,没有必要过多赘述,我只是直接表达内心的疑问。
  “是的,我不会水。”他很坦然地说,“我是西北人,老家一片黄土高坡,只有几个小沟小渠,最深的时候也不会过腰,所以我从没有学过游泳,典型的旱鸭子。”
  “可你一点儿都不会水,怎么没有丝毫犹豫便跳进水中去救人?初夏的信江河,水流湍急,难道你就一点儿没有考虑自身安危吗?”
  “谁说我没有犹豫?”
  “你犹豫了吗?”
  “我当然犹豫了,只不过时间很短,也就几秒或者十几秒吧。”
  我点了点头,赞赏地说:“你犹豫了,说明你考虑了后果,在这种情形下,你仍然义无反顾下水救人,我觉得更加高尚。”
  他笑了。
  不知为什么,他的笑给我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所以我问:“你为什么这么笑?”
  他沉默了,没有立即回答。
  于是我追问:“你为什么不回答?”
  他仍没有回答,却反问我:“你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我除了下水救人,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你为什么这么说?说一句你可能不爱听的话,你的选择可能是最糟糕的选择,原本人家只需要救那女孩便可以了,因为你贸然下水救人,救援的人还得救你。”
  他又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他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眼睛看着别处,说:“其实,我下水不是为了救人,我是救我自己。”
  我瞪大了眼睛,表情绝对云里雾里。
  他继续说:“你知道,在这个不大的城市里,我也算是个知名人士了,认识我的人不少。那天散步的时候,一路上有不少人跟我打招呼,当时的情况是,如果我不果断下水救人,以我的身份,事后肯定会有闲言碎语,指责、谩骂可能会铺天盖地。所以,虽然我不会水,虽然我也有些犹豫,但只能跳下去。至于跳下去之后怎样,那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说完这段话,他又笑了,却是苦笑。
  我恍然。虽然潜意识中也认为他的这种想法多少有点儿道理,但我还是表示了不同意见,我说:“你不会水,这是能够解释清楚的,我想公众也是能够理解的。”
  “解释?你认为我有解释的机会吗?有人会相信我的解释吗?”他的语气咄咄逼人。
  “万一,我是说万一,在场的人都不会游泳,即使会游泳,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将你救上来,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说到这儿,我顿住了,但我想他能明白我的意思。
  果然,他盯着我,一字一顿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跳下去,我可能被水淹死;问题是,如果不跳,我可能被唾沫淹死。”
  时值初夏,我竟然打了个寒噤。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采写了这则暖人的新闻并希望做后续报道是因为“我”天真无知。
B.“他”多次拒绝“我”的后续采访,直到“我”动用“他”的一个老领导的关系才勉强同意解答“我”的疑问,是因为“他”想保持自己在大众眼中的美好形象。
C.小说结尾写的我竟然打了个寒噤是因为“我”为“他”近乎冷漠无情的理智行为感到震惊。
D.小说多处前设伏笔,后予呼应。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为严谨合理。前因后果分明。
E.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与一般的叙述紧紧相连,这使小说在形式上显得很简洁,但又没有影响文意的表达。
【小题2】小说中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标题是“救人”,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以此为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