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了全息影像和虚拟现实加持,不用去敦煌,就能欣赏飞天乐舞的精彩表演;戴上AR眼镜,穿越150多年的历史,一睹圆明园的金碧辉煌;在超级大屏幕上走入《韩熙载夜宴图》,加入一场古代的豪门夜宴……

在掌握庞大数据信息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从而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精准打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爆款”内容产品和服务,成为新风尚。

“在爱奇艺看一个电影、看一个电视剧,如果只想看男二号,通过大数据的算法可以做到只看男二号的戏份。”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耿聃皓说,通过个性化算法做到千人千面,打开爱奇艺页面都是根据用户观看过的视频的DNA匹配出来的。

腾讯集团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赵治认为,科学技术为传统文化带来无限活力。他举例说:“功能游戏不但有意思,而且特别强调社会治疗,有一种烧伤病人,每天给他用药仍然很疼,但是可以让他戴AR眼镜玩游戏,这样玩的过程中可以缓解病痛。”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文化和科技是新时代我国产业创新的两翼。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文化和科技二者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隔阂,文化领域对前沿科技发展和技术利用情况不清楚,科技领域则缺乏手段和路径将人文内涵与技术相结合。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该如何打通呢?续超前说,要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VR等技术浪潮对文化领域的颠覆影响,形成新一轮的文化科技融合:从单一要素融合走向全方位融合,从被动融合走向主动融合,从浅层次融合走向深层次融合,从区域内部融合走向产业链融合,从“文化+科技”向“文化×科技”的模式升级。

(摘编自张晔《当“文化秀”遇上“黑科技”》,《经济参考报》2018年11月5日,有删改)

材料二:

料三:

上周,备受瞩目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落下帷幕。峰会为数字中国建设勾勒出美好图景。

数字中国的未来令人期待,但在推进其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新问题、新动向仍需加以关注。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指数(2018)”显示,尽管数字中国的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区域分化趋势较为明显,区域间发展差距呈现出不断加大的态势。

从单个城市看,北京、广东、上海三地以其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数字中国建设持续领跑全国;从我国区域布局的4大板块看,东部地区数字中国发展增速为2.26%,高于中部的2.1%、西部的1.26%和东北的0.89%,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这一判断是基于数据中国大数据监测系统所汇集的5000多亿条数据资源,并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政府治理等多个维度,对全国各省区市数字化水平进行的全景式展现与分析。总体看,数字中国的发展态势,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保持着较高的吻合度。为了缩小差距,多省采取多项举措。上周,江西提出将着力培育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一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示范基地、一批中小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以及一批智能产业集群;湖北武汉提出将加快推进国家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4大基地建设,年内培育1家以上独角兽企业、500家瞪羚企业、1000家小中型企业和新增5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目标。

同时,各地“抢人大战”仍在延续。湖南衡阳启动“人才雁阵”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衡阳创新创业,最高可享受1亿元综合资助;河南首次启动“中原千人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中原本土人才发展,形成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相衔接的创新人才开发体系;武汉则通过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诺贝尔奖及世界领军型产业科学家等举措,构建多层次、全产业的人才“金字塔”体系。

(摘编自张倩《抓住“数字中国”建设机遇》,《经济日报》2018年4月30日,有删改)

材料四:

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其中,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数字中国建设功不可没。按照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到2020年将突破1万亿元。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执行总裁王叁寿认为,目前数字中国战略实施进展顺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地方政府在推进数字中国战略过程之中,依然停留在以硬件建设为主,忽视了对政府数据、城市数据应用以及相关价值的激活。全球约有一千万台服务器被闲置,占到市场规模的30%,几乎浪费了300亿美元规模的IT基础架构投资。”同时,王叁寿认为“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缺乏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体系的支撑。美国开源技术固然可以借鉴,但是绝对不可形成依赖,我国亟需全面研发关于数字中国战略的相关核高基技术,紧盯短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争取早日实现自主、可控,牢牢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切实保障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摘编自王叁寿《目前数字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北国网》2018年7月

1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息影像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支持下,人们能更直观地感受文化的魅力,未来,科技将在更多方面助力文化传播。
B.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在当前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人工智能、VR等为代表的技术浪潮或许能解决这一问题。
C.2014到2018年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产业规模增长率持续上升,其中,2017到2018年间产业规模的增长量最大。
D.近年来,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为人文内涵与技术相结合提供一种路径,有助于消除科技和文化之间的隔阂,也可能为传统文化带来活力。
B.数字中国发展指数(2018)显示东部发展增速最快,这正是由我国“数字中国”的整体发展良好的形势决定。
C.当前,为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控制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我国已经构建起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体系。
D.武汉通过吸引诺贝尔奖及世界领军型产业科学家等举措,构建多层次、全产业的人才“金字塔”体系,说明地方政府把推进数字中国战略的重点放在吸引人才上了。
【小题3】如何提高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落后区域的发展水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06:4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虚实之间
我国史书写作传统中本有所谓“实录”之说,谓作史者应甄录事实,据实而书。现代许多讲史学的人,视此为金科玉律。却不知此仅为一偏之见。怎么说呢?史本有重口说与重文录之别。谓史应记实事者,书写文录之史学传统才会这么说。如果是口说传统,则根本无此要求。不但无此要求,甚至还会认为历史可以完全与事实无关,只是寓言。
《左传》家征实,主张史就是据事直书。《公羊》家则说《春秋》或其他史书多是寓言,未必真有其事。清章太炎《读太史公书》曾力攻以史书为寓言之说,云:“甚矣,曾国藩之妄也。”其言曰:‘司马迁书,大半寓言。’史家之弊,爱憎过其情,与觏观失实者有之,未有作史而横为寓言者也。……若寓言者,可以为实录哉?”(《文录续编》卷二之上)实则以寓言者并不止曾国藩一人,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崔适《史记探源》都曾阐发史为寓言之义。因此我们只能说这是两种史观的对诤。
口说者旨在发明文外隐曲,文字本非所重,更不必执着。文录者,谓史为史事之记录,必须确实不虚,因此两者分疆,颇不相侔。后世史书写作传统,较偏重于“以文字记录事实”这一思路,则是理势所必至的。
在小说中,也发生了这种差别和争论。由于小说本属口说系统,稗官野史,虽或亦录诸文字,但巷议街谈、道听途说,本不以征实为其宗旨,文字记录,也不被视为“定本”,依据某一记述,可以再不断讲说谈论演申传述下去。宋元“话本”以及后世所谓“演义”,就很清楚地在名称上揭示了这种性质。然而,文字系统也在小说中出现之后,便开始有人以征实的要求来检视小说了。
晋隆和(263年)中,有处士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当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为《语林》,颇为流行,然因记谢安语不实,为安所诋,书遂废。又,晋王嘉《拾遗录》十卷,有萧绮序,言书本十九卷,二百二十篇,绮“删繁存实”,合为一部,凡十卷。这都是在小说中要求记实之例。后世讲史演义,更是在这一点上备受批评。站在书写传统立场上发言的学者文人及史家,一致抨击小说叙述虚饰不安、添油加醋、捕风捉影,认为史书写作就应该是征实求真的。“历史又不是小说”,“历史小说或传记文学,可能太偏于文学而失真,所以不能等同于历史记载”,史学家们总爱这么说。
这样的争论,在现今史学界实在意义非凡。因为历史究竟是真实抑或虚构的争议,也正发生在当前史学界中,而其中也涉及了“叙述”的问题。
(摘自龚鹏程《文化符号学——中国社会的肌理与文化法则》,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实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被史学界认为是金科玉律的“实录”之说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B.主张实录的历史学家重视文录,认为作历史应该记录实事,必须确实不虚。
C.章太炎批评《史记》中的作品大多是“寓言”,说明他是秉持实录史观的。
D.后世史书较偏重于“以文字记录事实”是和实录传统史书叙事发展相关的。
【小题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左传》家重视口说,认为就是据事直书,要记录历史上发生的实事;《公羊》家重视文录,认为历史多是寓言,未必真有其事。
B.小说原来属于口说系统,本来也不是为了记录真实发生的史事,后来逐渐具备了征实的特点,文字记录也逐渐被人们视为“定本”。
C.宋元的“话本”,可以依据一定的文字底本不断讲说谈论演申传述下去;后世的“讲史演义”,则是在话本的基础上增强小说的纪实性。
D.学者们认为,历史不能等同于小说,我国写史传统强调的是实录,而小说叙述不免有虚饰不实之处,这反映了这些学者的书写传统立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知道,第二次大战中,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外务省的密电曾被中国特工破译,情报也确实送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手上,可惜罗斯福不相信中国人有此本事,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以致美国海军遭受惨重损失。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成功破译日军密电的功臣究竟是谁?这一直是个谜。作家吴越历经数十年研究、探访,积累了多方面珍贵史料,终于使这位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浮出水面——他就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密码破译天才池步洲。
1908年,池步洲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一个农家,因家贫无力上学,童年时代池步洲是在放牛、割草中度过的。直到他十岁那年,二哥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全家迁到福州,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池步洲才有机会上学。凭着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他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以优异成绩修完了别人要用十二年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为了培养这个天赋甚高的弟弟,哥嫂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毕业后,池步洲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并娶了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白滨英子为妻,婚后育有一儿二女,一家人其乐融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心想回国参加抗战的池步洲历经周折,毅然携妻子及子女回国。为此,他的妻子白滨英子与自己的日本家人断绝了关系。
回国以后,池步洲通过同学的介绍,到“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机密二股”(“中央调查统计局”的前身)去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
当时池步洲是个十足的书呆子,在驻日大使馆工作好几年,居然不知道“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是个特务机关,只以为那是政府的一个直属机构。他之所以能够“入污泥而不染”,没有参加特务组织,是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觉得这样一个爱国青年,不应该让他蒙受污垢,就没叫他填表、宣誓。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驻日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根据当时情况池步洲判这是日美开战的先兆,结合此前译出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作了两点估计:一,时间可能在星期天,二,地点可能在珍珠港。他把译出的电文拿给组长霍实子看,并提出自己的判断,霍实子点头称是,霍实子拿着密电译文跑步送交毛庆祥,毛阅后立即亲送蒋介石,蒋也立即将密电内容通知美国驻重庆使节。至于罗斯福总统接到情报后为什么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一说麻痹大意,一说忍痛牺牲,究竟为什么,只能说是历史永远的谜团了。
1943年4月18日清晨六点,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两架专机,由六架战斗机护航,从拉包尔机场起飞,但被美国空军紧紧咬住,穷追不舍,最终一架被击落在拉包尔机场附近的原始森林中,加一架被击沉于附近洋面的深海底。第二天,搜索终于在原始森林中找到了坠机的残骸,山本五十六手握「月山」军刀,横倒在飞机残骸的旁边。
事后,日本方面对山本出巡的日程何以泄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因为日本海军的密电码4月1日刚刚更换,不可能那么快被破译。日方只能根据种种迹象妄加推测,有的说日本海军内部有潜伏特务;有的说是因为两艘美国潜水艇袭击马琴岛,缴去了密电码本;还有的说这一段时间,所罗门群岛上空被击落的日军飞机上携带的密电码本被破译了。而真实的历史是,这份密电是池步洲破译出来的。
抗战结束,池步洲因反对内战,不愿继续为蒋介石效劳,于1946年秋带着妻儿回到家乡福建闽清乡下种田,侍奉老母。
1951年4月,在全国镇反运动中,池步洲因“抗拒反动党团分子登记”罪被捕入狱十二年。十年动乱中再度受到冲击。
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在上海巧遇当年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这两位八旬老人,一个证明当年池步洲虽身在中统,但确实没有参加过特务组织;一个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霍实子还特别指出他曾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那份密电,因此不但无罪,而且有功。1983年4月1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为池步洲作了彻底平反。
晚年,池步洲陪伴妻子回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2003年2月4日,池步洲在神户辞世,享年96岁。根据老人生前“重返祖国,埋骨故土”的遗愿,他的骨灰被送回中国安葬。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池步洲十岁那年,二哥带领全家迁到福州,池步洲才开始上学,后来哥嫂看到他非常聪明,就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
B.池步洲凭借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修完了小学到高中全部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C.白滨英子是一位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为了和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的池步洲结婚,断绝了与日本家人的关系,婚后他们育有一儿二女。
D.池步洲回国后虽然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得机密二股”做破译日本密电码的工作,但由于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就没有让他加入特务组织。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37年,池步洲历经周折,携妻子及子女回国参加抗战。由于十足的书呆子性格,被同学利用,进入“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特务机关工作。
B.池步洲借助美国缴获的密电码本破译出山本出巡的日程,使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的两架专机起飞后被美国空军穷追不舍并击毁。
C.池步洲通过截获了一份驻美大使的特级密电准确判断出日军可能偷袭珍珠港,但接到情报的美国国总统罗斯福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
D.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的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他才得以洗涮罪名彻底平反。
E. 池步洲爱国情怀始终如一,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回国参加抗战,他反对内战,即使晚年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还是保持着中国国籍。
【小题3】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想起苏州
胡跃先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小花伞。苏州的婉约细腻大抵就在那一城一水,一花一叶了,是的,苏州的城是梦幻迷离的,天下园林在江南,江南园林在苏州,可见她的风姿绰约。拙政园的大气,留园的小巧玲珑都好似一幅幅醉人的写意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燕子来时月满西楼,也有吴山点点愁。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楼里都是一个个散发着幽香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动人的歌谣和图画。
想起苏州就想起唐伯虎,想起唐伯虎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想起桃花庵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歌》和《落花诗》。在月夜孤凄的夜晚,在红消香断的白天,吴门四才子和吴中四杰的唐伯虎踏歌而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是唐伯虎的潇洒。
“别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又是痴迷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再看他的《落花诗》,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是不是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些相似呢?是的,简直与林黛玉一个口吻,一样的哀怜。再看林黛玉也是出生在苏州,也许就是拙政园或留园的大家闺秀,10岁以前她就在那里吟诗绘画做女红。那青砖黛瓦,绿树红墙,还有那一溪的桃花,成就了她一生的聪明,也注定了她的冰肌玉骨。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寿年不终,早早地夭折了,带走的是红楼的遗恨,带不走的是苏州的雨,苏州的风,苏州的春花秋月,苏州的小桥流水。我们在记住黛玉的同时,也记住了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是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难道不认为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和她的兰香蕙质不就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吗?
黛玉姑娘手中的那把小花伞又传过了百年,那三月的雨仍是那样多情和柔软。我是二十年前去的,在苏州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人。就在虎丘山下,我邂逅了秋香,她和唐伯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绘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鹜,只在山林。虽然在我是梦的幻影,然而,我思故我在。我见到的游人,以及那一个个红男绿女难道不是秋香和唐伯虎吗?你看他们多么相爱,多么风流袅娜。
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
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他挥刀砍下他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红,孙武带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而成就了千秋兵学宝典《孙子兵法》。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所以世界上的东西绚丽总是暂时的,唯有平淡才是永恒的。天心月满,人有几何?
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想必苏州的雨也分外撩人,那拙政园的荷塘,那枫桥的绿水,以及那满街满巷的俏丽女子和他们手中的小花伞都牵动着我的情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开头概写苏州城的梦幻迷离,风姿绰约,并以拙政园和留园的特点引出散发着幽香的故事,以及那故事里的动人歌谣和图画。
B.我们看到唐伯虎既是潇酒的也是哀怜的两面,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苏州城也具有两面性,如拙政园大气,留园小巧玲珑。
C.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起苏州,说明所写之景、之人,乃是回忆,此为虚;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写现在,此为实。
D.“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一句意味深长,“静静”是“平淡之意,“长眠”是“永恒”之意,“五湖明月”既寓意平淡,又寓意永恒。
【小题2】文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这篇散文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最主要的原因是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C.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由做官是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寻。
B.①②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
C.③④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D.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即使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亦未必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
D.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做到了“仁者不忧”,是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趣味的特点可以说处在一个悖论中。一方面,艺术趣味作为人们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心理定向,是主现的、自由的,因而是无可争辩的,但另一方面,艺术趣味有高级和低级之分,趣味是可以争辩的。饶有意思的是艺术趣味的功能也是一个悖论。艺术趣味的功能就是它具有定向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一方面表现为封闭的、保守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开放的、转移的。
作为心理定向的艺术趣味是在长期的、无数次的艺术感知和艺术体验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因此艺术趣味一旦形成,无论是选择欣赏对象的范围,还是选择欣赏的方式、欣赏的习惯等,都固定下来,呈现出某种封闭状态.这就是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具体表现为趣味的偏狭性,只能欣赏自己偏爱的某一类、某一种形式的艺术品,而排斥其他类型、其他形式的艺术品。艺术趣味选择的偏狭性,还表现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理解,如对《诗经》的欣赏.孔子把自己的伦理情感强加上去,归结为“思无邪”。实际上,《诗经》的思想感情很丰富,绝不是“思无邪”三个字概接得了的。这是由思想感情的单一所造成的欣赏的偏狭性。性格的不同也可能造成艺术趣味选择的偏狭性。合乎自己性格爱好的便赞叹诵读,而不合自己性格爱好的就加以抛弃。
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偏狭性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使审美判断片面化,在保守性和偏狭性的支配下,劣质的作品因符合他的趣味而被任意抬高,优秀的作品因不符合他的趣味而被随意贬低,这种倩况有时甚至发生在一些大艺术家身上。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偏狭性还可能导致对艺术创新的反对。
但是,艺术趣味选择功能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的另一面。艺术趣味达到较高水平的人.必定是有足够的 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人。具有好的艺术趣味的人虽然在开始时往往只对合乎他的艺木趣味的艺术作品感兴趣。但由于他的艺术欣赏能力比较强,感悟力特别出众,所以当他把自己的欣賞对象扩大一番时,就有可能对其他的作品也逐漸产生兴趣,从而使自己的趣味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例如一位本来只对格律诗有浓厚兴味的欣赏者.当他把欣赏的视线转移到自由诗上时,由于他的艺术趣味所养成的对诗的感悟能力.他有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对自由诗的审美实践,而产生对自由诗的审美趣味。可以这样说,艺术趣味从本质上说是对于生命的彻悟,而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彻悟也总是越来越多,因此趣味也就可能时时刻刻在变化。一个读者重要的是自己的彻悟能力.只要有了对文学艺术的彻悟能力.那么你的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不但不会使你变得偏狭,而且会帮助你走向开阔。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又具有开放性、可转移性。
(选自童庆炳《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现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趣味选择的保守性,除体现在艺术欣赏对象、方式、习惯的固定外,还表现在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上.
B.艺术趣味选择的保守性.偏狭性会妨碍对艺术作品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大艺术家也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
C.越是艺术趣味水平高的人,越能拓宽中级艺术欣赏的对象,从而使中级的趣味更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
D.总的来说,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偏狭是有害的,而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开放、可转移是有益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趣味的特点和艺术趣味的功能都处在悖论中,本文主要论述了艺术趣味功能的悖论性。
B.文章介绍了艺术趣味的形成和其选择功能保守性、偏狭性的形成、表现及发展到极端时的危害。
C.第四自然段先论述了艺术趣味选择功能幵放性和可转移性形成的原因,然后说明了其功用。
D.文章以孔了对《诗经》思想感情的归纳为例.说明艺术趣味选择功能偏狭性的一种表现,很有典型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趣味是在长期的艺术感知和体验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其选择的保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能避免的。
B.正是由于艺术趣味具有主观性,自由性的特点.所以才形成了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和偏狭性。
C.艺术趣味本质上是对生命的彻悟.所以随着—个人生命的不断进展,他的艺术趣味也会不断变化。
D.苏轼除了擅长作词外,还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这与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