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建安初,正入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今策渊、郃才略,不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选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 善:良好
B.尽驱巴西、梓潼民涪水以西    内:进入
C.今策渊、郃才略,不国之将帅   胜:击败
D.先主命黄忠高鼓噪攻之 乘:趁着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B.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C.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D.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法正与张松觉得自己得不到刘璋的重用,很不得意;在对曹操、刘备进行比较权衡后,决定投靠刘备,并暗中进行谋划。
B.法正在初次见到刘备之后,就向刘备献计说,可以趁着刘璋软弱无能,与张松里应外合,先夺取益州,然后图谋大业。
C.郑度认为刘备孤军深入,兵力单薄,未得民心,钱粮匮乏,不能持久作战,只要刘璋坚壁清野,就能击退并擒获刘备。
D.法正判断夏侯渊、张郃的能力不如蜀国的将领,建议刘备带上黄忠出战,就一定能战胜他们,刘备很认同他的见解。
【小题4】翻译。
①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②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③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11:4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祖父歆,为汉司徒。父延,为太尉。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张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B.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C.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D.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即征召,常见于科举制形成之前,多由皇帝出面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绶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拴在印纽上,也用于拴勋章;后印绶合称以借指勋章。
C.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古代指地位居于下的人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D.世子是古代对王爵长子的称呼,对贵族嗣子也可用,以示尊重,但不做正式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范性格恬静,不爱争名逐利。虽然祖父、父亲和弟弟都是汉朝官吏,但他一直没有入朝为官,直到见到曹操后,才出任议郎一职。
B.张范以德服人,决不趋炎附势。面对袁术的盛情邀请,他假称身体有疾,拒不相见;派遣弟弟与袁术面谈时强调汉王室的正统地位。
C.张范勇敢果断,能够讲求道义。在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同时被贼人擒获的情况下,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孩子,也要保全弟弟的儿子。
D.张范德才兼备,深受各方敬重。曹操请他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做参谋,世子用对待长辈的礼节对待他,受他救助的人们都衷心归附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
(2)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B.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C.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D.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提拔、升进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拜”“除”“迁”“谪”“转”“徙”等,“迁”“谪”都指贬官。
B.“旬月”是十天至一个月之间,指较短的时日。古代一月为三旬,一旬为十天。朱然平讨山贼旬月而定,足见行动迅速。
C.“节”指符节,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孙权授予朱然兵符,说明对其非常信任。
D.古人的字依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然有勇有谋,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率领军队夜间突击。
B.朱然与孙权是旧相识,情谊深厚,孙权很赏识他并委以重任,他曾擒获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屡立战功,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声名远播。
C.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D.朱然胆识不凡,对事物的发展有预见。事先发觉马茂有负国恩、怀奸诈之心,并上表孙权对取得胜利稳操胜券,后来果传捷报。
【小题4】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
(2)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艾字士载,少孤,为农民养犊。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①,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

景元四年冬,召诸军征蜀。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

艾至成都,禅率群臣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B.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C.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D.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 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B.“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一般而言名是供长辈称呼,字供晚辈和平辈呼唤。
C.“辟之为掾”中“辟”是征召的意思,“掾”即掾吏,是官府中的最高长官。
D.“面缚舆榇(chèn)”,一种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面缚”指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指将棺材装在马车上,表示听凭处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艾不囿贫窘,努力上进。自幼失怙的他以陈寔碑文自勉,不因口吃、家贫而自暴自弃,后得司马懿的赏识,出任官职。
B.邓艾善于用兵,智谋出众。嘉平年间与蜀军对峙,他料得姜维必先声东击西而后诈降还击,于是先发制人,占据洮城,得以避免失败。
C.邓艾艰苦卓绝,成功入蜀。景元间,他亲率魏军在荒无人烟处开山架桥,于濒临绝境中挺进江由,最终大破蜀军。
D.邓艾绥纳降附,受人称赞。进入成都后他手持符节接受刘禅投降,督查约束将士,安抚众人,让他们回复旧业,受人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抗传

抗字幼节,孙策孙也。(陆)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乃上疏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晋车騎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跟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讣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评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徵,可谓克构者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益州牧     领:兼任
B.力则安者制危  侔:弱小
C.黎民未     乂:安定
D.谦如常     冲:谦虚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抗具有他父亲的风范。他受到孙皓的赏识,被加授为镇军大将军。他优虑国事,上 疏劝谏,常夜不能寐。
B.诸将都想急于攻打步阐,陆抗总是不答允。宜都太守雷谭要求极为恳切,将领们听从 他的命令去攻打一次,进攻果然不利。
C.晋车骑将军羊祜率领军队向江陵进发。陆抗宁可放弃江陵,也要奔赴西陵,因为江陵 城固兵足,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D.营都督俞赞逃跑投降杨肇,他深知陆抗军中的虚实底细。于是陆抗撤换了素质不高的 夷兵,给杨肇以出其不意的一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2)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小题4】文中陆抗认为能征服天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表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遗逊及亲成还吴,进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孙权为将军,始仕幕府。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栈,为作内应,权遗逊讨栈。栈支党多而主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黄龙元年,权东巡建业,征逊辅太子,时建昌候虑于堂前作斗鸭栏,进正色曰:“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虑即时毁彻之。射声校尉松于公子中最亲,戏兵不整,逊对之其职吏,南阳谢景善刘虞先刑后礼之论,逊呵景曰:“礼之长于刑久矣、廙以细辩而诡先圣之教,皆非也。君今侍东宫,宜遵仁义以彰德音、若彼之谈,不须讲也。”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且闻二宫势敌,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琮子寄,果阿附鲁王,轻为交构,逊书与琮曰:“卿宿留阿寄。终为足下门户致祸矣。”琮既不纳,更以致隙,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开以亲附太于,枉见流徙。太子太傳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志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宣私出以要荣利
B.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
C.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
D.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
B.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也借指官爵。
C.髡,古代一种刑罚,指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是对人的侮辱性的惩罚。
D.藩臣,无论宗室外姓,有封国的亲王郡王都可称藩王,藩王的臣子称为藩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逊少负才干,为政体恤百姓、他少年时因年长堂叔几岁便能帮助堂祖治家;兼任海昌县令期间,开仓放粮,救济旱灾贫民,勉励并督促耕织生产,百姓得利。
B.陆逊智勇兼备,刚正不避权贵。讨伐费栈,因敌设计,他多树旗鼓,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终使匪兵溃散;孙松治军不严,他当看孙松的面对其职吏处以髡刑。
C.陆逊耿直务实,为人坦荡真诚。建昌侯孙虑在住所堂前修造斗鸭栏,他直言斥责,孙虑即刻撤除;全寄阿附鲁王,他写信劝全琮不要纵容儿子,全琮全不在意。
D.陆逊正谏不讳,为臣结局凄凉,他认为太子与藩王势均力敌是国家大忌,两者恩宠地位有差别方能相安无事:终因受太子太傅的牵连招致孙权的斥责愤恨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之长于刑久矣、廙以细辩而诡先圣之教,皆非也。
(2)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適庶之分,以匡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