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王方柱走 还: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 比:并,列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疑其有改悔,复请之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而卒惶急无击轲
C.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从这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06: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
苏秦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燕策》)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B.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C.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D.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期,大的诸侯也称“万乘”。
B.“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身无咫尺之功”,就是“我”最近没有功劳得以接近燕王的意思。
C.“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这段文字中的“足下”就是这种用法。
D.“三王”“五霸”,指的是先秦时期的八位杰出的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B.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
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小妾一样,因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2)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

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三)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小题2】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④非学无以广才
⑤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和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万物殷富,政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政一家 由:如同
D.人众车 舆:众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狠毒,刻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丹不忍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B.①樊於期前曰:“为之奈何?” ②臣得有以报太子
C.①吾每念,常痛骨髓    ②燕王拜送
D.①伏尸哭,极哀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