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雪飘饺子包

——幸福瞬间

周涛

今天雪下得很大,雨转雪,空气中弥漫着湿气。没有一丝风,雪便在空中一路吸收了湿润,黏成了大朵儿的片、团、絮,降落下来,覆盖住这个被雨下湿的世界。

凄清的宁静外加了温馨的悠扬。

似有音乐,雨滴和雪落;又似无声,夏日和冬季在深秋时的会晤、交接,仿佛两个换岗哨兵的注目敬礼,却没有一句话。

我读着一本使我愉悦的书,沉浸在雨雪般的思绪里面,没有人来惊扰我。在我读书的时辰,厨房里隐约传来剁肉馅儿的声响,传进我的耳朵时,变成了有节奏的使人舒适的遥远处伐木的斧斤声。

等我读得感到有些累的时候,一盆剁好的馅放在饭桌上,等我包。馅是鲜嫩的羊肉、黄萝卜、洋葱剁成的,肥瘦相宜、红白相间,搅拌在盆里,丰厚而诱人食欲。油黄鲜亮的一盆,已经把原来毫不相干的动物和植物浑然凝为一盆,散发着与窗外的弥天飞雪相和谐的香味。

我专注地包起来,并沉浸其中。

擀好的皮儿一叠一叠的,像面粉的耳朵,全都等着包纳一部分内容。好似被子在床上等着睡觉的人,衣服等待肉体,不然一切就不圆满,就没有生命。

我是非常认真的,而且熟练。对每一个饺子,都认真到类似创造。是我赋予它们适量的内容,也是我让那些馅儿躺在各自合适的外壳里,还是我把它们像蚌一样合拢,然后放在两只手当中一捏,它们成形了。

在撒了薄粉的方形秫秸板上,它们站立起来,一排排挺立如小锡兵,陈列整齐。它们每一个都有公鸡似的冠子,每一个都有我的指纹和手印,挺胸凸肚,活灵活现。我觉得我有点像创世者。

我给了内容以形式,给了形式以内容,并且我赋予了它们形体。它们的皮肤是光洁的,不粘手的,它们的形态是富足的和吉祥的,它们有内脏,有五脏六腑,假如谁再能吹一口仙气,它们就活了。

我在创造它们的时候全神贯注,每一个都是我亲手造成,如同上苍当初造人一样,我甚至觉得上苍造人也没有我这么认真。我沉浸在大自然雨雪纷飞的伟大旋律中,我的心情也暗含着这旋律,一切浑然和谐,天衣无缝。我迷醉在这简单的手工劳作中,手眼并用,心游万仞。

谁也不知道我想到了些什么,我内心的天空和窗外的世界一样湿润,一样雨雪纷飞。一些人,一些事物,一些片断,一些有趣的际遇,一些耐人寻味的话语,一些表情,一些笑容和眼神……都来到我心里,让我猜测、回味、解释,这些全都和我的生命发生了关系,全都深深地进入了我,然而它们不知道。

思绪的雨和雪纷扬飘飞,包容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然而手和眼只盯着饺子。专注之下,暗藏着一个何等天马行空的心灵!

每一个饺子里都包进了一小段时间。

同时,时间在窗外谁也包不住地紛扬……

这时,我感受到了幸福。

独享的,幸福。

我说:“幸福不是躲在远方的一座城堡,而是撒在你生命周围的一些肉眼不易看到的碎金。它一开始就被上苍弄碎了,随手撒向人间,却诱骗一代代的人去寻找那份完整。”

1992年11月14日深夜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开篇写夏冬两季如同在深秋换岗注目敬礼,用比拟手法写岁月不居、季节更替,大自然季节轮回宁静而安详,庄重而严肃。
B.这盆饺子馅肥瘦相宜、红白相间,诱人食欲,让人联想到“舌尖上的中国",作品源自生活,富于亲切而浓郁的生活气息。
C.作者从包饺子这种家庭生活常见的劳作中,想到了人类的缘起,生活,生命的真谛,可谓大中取小,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D.作品展现了对人生的奇思玄想,自由跳脱,雄健浑厚,与注重精致缜密、温婉秀丽的风格不同,体现出西部散文的特点。
【小题2】此文的副标题是“幸福瞬间”,文中让作者感到“幸福"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结尾作者的这段话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2:5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一样有着大略相同的发展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并且萌芽了手工业。说到根,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很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有了些闲暇和冥想,在主观思维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也即灵与肉的关系。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人类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人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无论是从佛教的因缘说还是从我国的儒家学说都可以看出,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或者说丢失得比较早,后世缺少记录),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文化。因为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炎帝文化的研究。炎帝是我们的始祖,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把炎帝为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同时,要将研究成果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少咸宜的语言和形式,告诉子孙后代: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这有助于我们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选自2016年4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农耕时代与农耕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耕时代出现在采集狩猎、游牧、畜牧时代之后和手工业时代之前,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基本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
B.农耕时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农耕时代很长。
C.农耕生活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D.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是从尧舜时开始形成的,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小题2】关于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先民在农耕时代有了些闲暇和冥想,他们在主观思维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开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
B.中华文化特别重视“和”,强调以“和”来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伦理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要求众人合作的特点密切相关。
C.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华民族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这导致中外学术前辈公认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
D.农耕生活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和摇篮,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俗语中就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
B.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今天的中华文化就处在前代农耕文化的下游,农耕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C.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人们为了牟利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与农耕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
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农耕文化的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作者的愿望和期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不仅有利于人们认识和研究大气环境质量,还可为有 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课题组对全国42个主要城市2001〜 2010年的曰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秋、春次之,夏季污染最低。这种季节变化规律,表现出我国以煤烟和二次扬尘为主的大气污染特征,也与天气气候条件以及局地因素的季节变化有关。冬季降水偏少,气候干燥,植被干枯,西北风强劲,易引发起沙、扬尘天气;另外冬季,尤其是早晚,容易出现逆温层,抑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同时冬季为采暖期,燃料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故量大,更加剧了大气污染。春季是沙尘暴频发的季节,多发生于西北的沙尘暴借强劲的西北风可长距离输送影响中国的不少城市,有时会席卷大半个中国,沙尘加大了空气中的含尘量,从而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然而,夏秋两季降水增多,湿度增大,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大(相对于春、冬两季),而且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层热力对流旺盛,逆温出现的几率小,空气的扩散条件好,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空气质量无疑相对较好。

(摘编自调查报告《中国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注: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L。

材料三

近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阶段性成果,引发广泛关注。

这一汇聚全国2000多名一线专家参与的联合攻关项目,如同给大气污染状况作了一个“全身CT”,使人们对雾霾的来龙去脉,看得更为清晰D对病根全面检查和诊断的结果,表明前几年的药方是对症的。最新攻关研究成果使得各地各部门有信心持续照方抓药、标本兼治,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路子继续走下去。

不过,大气污染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治环境污染的沉疴,不能指望药到病除,过程中 必然会有曲折和反复例如,去年秋冬季,由于区域气象条件较差、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等因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PM2.5浓度同比不降反升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很严峻。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蓝天保卫战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这是绝不可取的做法。如果不能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定力,动摇、松劲、开口子,以牺牲蓝天白云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将来付出的代价必定是“难以承受之重”。

治理污染要动真碰硬,也要依靠科学,不能蛮干。对大气重污染病因的精细分析,为下一步精准治理提供了依据。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必须打好打赢。

(摘编自《坚定信心,打赢蓝天保卫战》,《人民日报》2019年3月28日)

材料四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高敬)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2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35. 8%;全年优良天数比率79. 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2.2%,

21日,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受国务院委托,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作报告,介绍了上述情况。

李干杰说,去年我国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同时,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秋冬季重污染依然多发。此外,他指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日趋复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难度加大。

(摘编自《2018年我国有12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人民网2019年4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辐射强烈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能得到有效地抑制,这使空气质量呈现出了相对较好的状况。
B.经过努力,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果,但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治理难度很大,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C.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信念不能动摇,哪怕当前国际形势严峻,经济发展困难,也不能越过生态保护的红线
D.去年我国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全国有1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空气污染治理前景值得期待。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二中变动率及季均值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到AQI的波动幅度及周期性波动规律。
B.根据材料二可知,两年的AQI的季节变化特征均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春秋居中的特点。
C.由于冬季干燥易引发沙尘天气,天冷供暖又导致燃煤量激增,这使得AQI值达到一年中的顶峰。
D.空气质量指数能描述空气质量状况,越大说明空气质量情况越好,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小。
【小题3】围绕“污染防治”,以上三则文字材料所呈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从文体特征角度,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传家金簪
秦嗣林
⑴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代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地产,晚年生活优渥,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她的儿子黄先生则在市场里摆了个菜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⑵不过有一天,黄老太太却上门来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型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里头是一个摩挲得发亮的木盒。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只金簪,样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⑶我问老太太:“这只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黄老太太扬声说:“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不孝的儿媳妇偷走。”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⑷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地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让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⑸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喙。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⑹黄老太太说:“好,就当5000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只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那个女人(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⑺我很好奇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
⑻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黄老太太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犹如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温柔地说:“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婆婆的举动无疑宣告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身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
⑼至此,我总算了解黄老太太为何不断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因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⑽没想到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终究还是生病住院了。她的几个女儿帮忙整理房间,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平常收着私人物品的抽屉找到当票。于是黄老太太的儿子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黄老太太住院了,他要赎回金簪。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⑾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要霸占他们家的金簪。
⑿我索性敞开来说:“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来我这里当吗?相信你和你母亲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你应该跟妈妈好好商量。”
⒀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十二点,黄先生竟再次闯进店里。
⒁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他们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⒂我问他:“我不只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可是我又觉得你太太不像是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⒃黄先生苦笑说:“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时,我妈妈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秦先生,你知道吗?我在妈妈和太太之间夹了20年啊!”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⒄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我便告诉他:“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你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⒅约莫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进到店里。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⒆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摘编自《29张当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当票”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没有“当票”,黄先生就不会来找“我”而“我”也不会劝导他,最后母子两人也不会重归于好。
B.小说中一些细节描写独其匠心,如写黄老太太的那个装金簪的木盒“层层包裹”,“木盒摩挲得发亮”,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C.本文的故事围绕传家金簪展开,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母子两人对这支金簪的重视引发了人们对家族传统文化的深思,升华了主题。
D.黄先生在母亲生病住院后,不顾撕破脸皮,极力要从“我”这里赎回金簪,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
E. 小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的结局,暗示了母子两人重归于好,场面温馨感人,内涵丰富让人回味。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黄老太太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小题3】“传家金簪”有什么含义?作品以它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谈及古建资源保护的不足,当然可以找出太多的理由与现实原因,资金不足、产权纠纷等等。但一切事在人为,就古建保护而言,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当是摆正意识的问题。讽刺的是,与大量传统古建筑、古村落遭致冷落相比,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挖掘地方历史资源上,似乎又并不缺乏热情与投入。这再次反映了古建筑的保护,可能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对于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不足,自然会影响到地方在投入上的偏好。事实上,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强化古建保护,也是为地方的未来进行投资。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古建筑、古村落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无论是作为旅游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其价值都将提升。梁思成有言:“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反之,无视古建筑价值,肆意毁坏它们的代价,越往后也将越发体现出来。

(摘编朱昌俊《莫让古建因缺乏保护意识而消亡》,《光明日报》2016年8月18日)

材料二:

山西的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票号的发祥地,在中外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95年6月15日,国家文物局开会“审议推荐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其中包括苏州园林、辽宁牛河梁遗址、丽江古城等,平遥古城没有被列入书面推荐名单。郑孝燮拍案而起:“为什么平遥不能进入名单?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汉族文化,贯穿着封建礼制的规范,形成了讲求方正、对称、中轴、主次及等级关系的城市布局形制,并特别突出了晋中地方民居的建筑特色。不是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么?我们中国这样有特色的古城已经不多了。”

他还引用了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保持古城特色的平遥县城规划》一文中的题言:“妥保斯城,务使旧城新貌,两不干扰。”郑孝燮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赞同,平遥古城得以被申报,并最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摘编自《百年风雨护古城——追忆“古建卫士”郑孝燮》,《光明日报》2017年1月26日)

材料三:

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当前我们主要应该警惕认识上的大问题,认为保护世界遗产,经济效益就大大地有了,“摇钱树”的思想很明显。在这样的认识下,势必就会出现开发利用过度,或者错位利用,忽视保护,不断出现建设性破坏的种种问题,甚至有的世界遗产竟然搞出股票上市,或者转包、出售经营权等等非常错误的做法。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问题,我们不仅需要有识之士,尤其需要“有识之官”。当然,这里面不仅要解决认识问题,也有个立法约束的问题,现在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还不够完备,各地还需要出台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议政与建言”周刊郑孝燮建言2017年7月1日)

材料四:

在新兴城镇化大迈进的当下,城市拆迁有指标,古建筑保护无指标是普遍现象。事实证明,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

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老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不成比例: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公元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著名的山西应氏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随着大量西方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日益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老建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剑雄近日撰文指出,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相较国外,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古建筑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是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古建筑给予我们现代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个民族灵魂的寄托和自信心。古建筑保护于你,于我,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历史责任。

(摘编自《如何处理好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建筑网”2016年5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存古建筑的数量和我们的漫长历史及古老文明不匹配,中国古建筑保护是一个自古以来的难题,主要问题不是资金不足,而是保护意识不强。
B.“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这句话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古建筑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其旅游资源及文物资源价值都将提升。
C.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要纠正保护就是为了经济效益的“摇钱树”思想,对世界遗产不能过度开发利用,更要反对转包、出售经营权等错误做法。
D.不同时代的古建筑会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样式;优秀的古建筑也是寄托、安放文化灵魂的殿堂,会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等方面有着较高热情与投入,这反映出这些地方官员对于古建的价值认识不足,定程度上存在不当的政绩观。
B.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外金融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没有郑孝燮的力争,它就会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失之交臂。
C.郑孝燮认为平遥古城的布局形制体现了儒家重礼尊礼的汉民族文化特点,并突出了晋中地方建筑特色;引用陈从周教授的题言在于强化自己的观点。
D.在城镇化、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当下,中国古建筑保护困难重重,因此,在修建西方风格摩天大楼的同时,在古建保护上也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
【小题3】当前,怎样才能有效保护中国古建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