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雪飘饺子包

——幸福瞬间

周涛

今天雪下得很大,雨转雪,空气中弥漫着湿气。没有一丝风,雪便在空中一路吸收了湿润,黏成了大朵儿的片、团、絮,降落下来,覆盖住这个被雨下湿的世界。

凄清的宁静外加了温馨的悠扬。

似有音乐,雨滴和雪落;又似无声,夏日和冬季在深秋时的会晤、交接,仿佛两个换岗哨兵的注目敬礼,却没有一句话。

我读着一本使我愉悦的书,沉浸在雨雪般的思绪里面,没有人来惊扰我。在我读书的时辰,厨房里隐约传来剁肉馅儿的声响,传进我的耳朵时,变成了有节奏的使人舒适的遥远处伐木的斧斤声。

等我读得感到有些累的时候,一盆剁好的馅放在饭桌上,等我包。馅是鲜嫩的羊肉、黄萝卜、洋葱剁成的,肥瘦相宜、红白相间,搅拌在盆里,丰厚而诱人食欲。油黄鲜亮的一盆,已经把原来毫不相干的动物和植物浑然凝为一盆,散发着与窗外的弥天飞雪相和谐的香味。

我专注地包起来,并沉浸其中。

擀好的皮儿一叠一叠的,像面粉的耳朵,全都等着包纳一部分内容。好似被子在床上等着睡觉的人,衣服等待肉体,不然一切就不圆满,就没有生命。

我是非常认真的,而且熟练。对每一个饺子,都认真到类似创造。是我赋予它们适量的内容,也是我让那些馅儿躺在各自合适的外壳里,还是我把它们像蚌一样合拢,然后放在两只手当中一捏,它们成形了。

在撒了薄粉的方形秫秸板上,它们站立起来,一排排挺立如小锡兵,陈列整齐。它们每一个都有公鸡似的冠子,每一个都有我的指纹和手印,挺胸凸肚,活灵活现。我觉得我有点像创世者。

我给了内容以形式,给了形式以内容,并且我赋予了它们形体。它们的皮肤是光洁的,不粘手的,它们的形态是富足的和吉祥的,它们有内脏,有五脏六腑,假如谁再能吹一口仙气,它们就活了。

我在创造它们的时候全神贯注,每一个都是我亲手造成,如同上苍当初造人一样,我甚至觉得上苍造人也没有我这么认真。我沉浸在大自然雨雪纷飞的伟大旋律中,我的心情也暗含着这旋律,一切浑然和谐,天衣无缝。我迷醉在这简单的手工劳作中,手眼并用,心游万仞。

谁也不知道我想到了些什么,我内心的天空和窗外的世界一样湿润,一样雨雪纷飞。一些人,一些事物,一些片断,一些有趣的际遇,一些耐人寻味的话语,一些表情,一些笑容和眼神……都来到我心里,让我猜测、回味、解释,这些全都和我的生命发生了关系,全都深深地进入了我,然而它们不知道。

思绪的雨和雪纷扬飘飞,包容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然而手和眼只盯着饺子。专注之下,暗藏着一个何等天马行空的心灵!

每一个饺子里都包进了一小段时间。

同时,时间在窗外谁也包不住地紛扬……

这时,我感受到了幸福。

独享的,幸福。

我说:“幸福不是躲在远方的一座城堡,而是撒在你生命周围的一些肉眼不易看到的碎金。它一开始就被上苍弄碎了,随手撒向人间,却诱骗一代代的人去寻找那份完整。”

1992年11月14日深夜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开篇写夏冬两季如同在深秋换岗注目敬礼,用比拟手法写岁月不居、季节更替,大自然季节轮回宁静而安详,庄重而严肃。
B.这盆饺子馅肥瘦相宜、红白相间,诱人食欲,让人联想到“舌尖上的中国",作品源自生活,富于亲切而浓郁的生活气息。
C.作者从包饺子这种家庭生活常见的劳作中,想到了人类的缘起,生活,生命的真谛,可谓大中取小,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D.作品展现了对人生的奇思玄想,自由跳脱,雄健浑厚,与注重精致缜密、温婉秀丽的风格不同,体现出西部散文的特点。
【小题2】此文的副标题是“幸福瞬间”,文中让作者感到“幸福"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结尾作者的这段话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2:5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贡米
任林举
仲秋一过,氤氲于天地之间的水汽如领了号令一样,倏然散去。大地恪守着自己的宁静和沉稳,将攒了一春一夏的阳光收集在一起,再铺展开来,即是遍地耀眼的金黄——千亩万亩的稻子熟了。
当初,人们交给土地的,是小小的一粒稻种,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的一份契约或默契。是规约,是风险,也是信任。农人代表人类立了这个无字也无言的契约之后,就得一步步躬耕践行,付出自己的力气、汗水、智慧、情感……大地则如一个严格的慈母或一个胸有成竹的魔术师,承诺在心,却秘而不宣。先是一个细嫩的芽儿,由鹅黄或嫩绿慢慢地演变着,然后就是一棵苗、三棵苗、五棵苗……当一棵孤零零的小苗分蘖、滋生出一把攥不下的大簇稻秧时,农人仿佛受到了巨大的赞许和鼓舞。此时,虽然心花怒放,但还不到开怀大笑的时候。直到稻秧里流动着的浆液自下而上随时间慢慢传输,在穗子上、在稻壳里悄悄凝结成晶莹的玉,他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大地终于兑现了承诺。那暗暗浮动的米香呵,如丝丝袅袅无色无形的流泉,从农人的生命和大地的肌肤里源源不断地散发而出。
我一直相信,1671年秋天的色彩和饱和度,一定不亚于今天。那时,这片黑土地还不属于百姓,而是作为“龙兴之地”被皇家独自占据、严格监管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史上,凡一方之最新、最好的物产,都要向朝廷交纳,供皇室享用,称之为皇贡。
康熙第一次东巡,也就是1671年的秋天,北方的金秋正壮美如画,但那时对于一个政权初稳的年轻皇帝来说,还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去关注那里的美景与粮食。1682年,他再一次带着浩浩荡荡的巡查队伍来到既是故乡又是边疆的东北,考察当地民情。康熙第二次东巡,前后历时80天,同行七万众,光是消耗的吃的,就数目惊人:从各大官庄征用猪62头,鹅235只,鸡620只,鸭140只,粳米11.57石,红白高粱米、燕麦等杂粮10.57石,白面1974.5公斤,芝麻油501.4公斤……队伍行至松花江之滨,皇帝享用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特意为他准备的一锅米饭。当一口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白米饭入口之后,吃遍了天下珍馐美味和八方五谷的皇帝欣喜不已,叹为天赐神物,并即兴作诗一首:“山连江城清水停,稻花香遍百里营。粗碗白饭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宁。”
从此,松花江流域的稻米便成为专供皇宫御用的“贡米”。可怜的百姓,只能把出自自家之手的“仙家味”悉数奉送给皇家,以至于很多人只听说过“粳子”之名,而不知粳米之味。晶莹如玉又唇齿留香的米,连绵不断地自吉林这片苦寒之地流往繁花似锦的京都。京都的皇帝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开心,便又兴高采烈地写起诗来,爷爷写,孙子也写,赞美大米,抒发踌躇满志的情怀:“松江万里稻兴滔,碎碾珠玉降琼瑶。绵香宜腹还添力,慰我黎庶尽辛劳。”
乾隆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赞美松花江流域大米的漂亮表象,很有想象力,也很贴切,优质的粳米本来就如晶莹剔透的琼瑶美玉,但是后两句可就有一点铺排过当了。上好的米当然可以“绵香宜腹还添力”,可是,米根本就进不了平民之腹,又怎么去慰“黎庶”的辛劳呢?当一种东西成为紧俏、稀缺资源时,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罹患灾祸。其实,谁都不想这样,但人心的曲曲弯弯和世道的沟壑纵横,却总是把千百年的历史逼进窄巷,呈现出的事实总是难免“这样”。绥德出硬汉,绥德就户户当兵撂荒千里,不再有人种田;米脂出美女,米脂的男人就很难再娶到漂亮的媳妇;凤阳拼上了三千年的内力出了个皇帝,那地方就穷得最后只剩下一曲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尽管如此,不问世事的稻谷却按照春种秋收的规律岁岁归来,维系着人类与土地之间的默契与信赖,温暖着耕种者屡伤不死的心。一代代朴实而倔强的北方农民,则在“谷丰年不丰、谷歉两手空”的梦魇里死守着那片并不成全人的黑土地和从不富人的粳稻,前赴后继将它们培育成更精更优的佳品,恪守并提升着昔日贡米的品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段中,作者善于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土地和稻米,表现了稻种发芽成熟,大地兑现承诺的过程。
B.十多年间,康熙两次东巡,目的各不相同,因偶然吃到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吉林米饭而欣喜不已,并写诗将其列为“贡米”。
C.作者认为,只要一种东西成为了紧俏、稀缺的资源,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就得不到好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遭遇灾祸。
D.文章主要写贡米,提及绥德硬汉、米脂美女、凤阳花鼓,是为了证明人心与世道会将历史发展逼进窄巷的道理。
E. 文章书写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对农民的压迫、盘剥,同时也赞美了淳朴农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品质。
【小题2】第四段中,作者详细地罗列康熙东巡消耗的食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3】鲁迅文学奖称任林举的写作“融叙事、抒情、沉思于一炉”,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镇的良知

凤凰

美国加州的一个偏僻小镇上,来了一对母子。这位叫玛丽的母亲来到镇上后,租下了一家闲置了很久的门面,开了个百货店。并且,玛丽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镇上的学校读书。似乎玛丽要在这里安家落户,小镇上的人都很高兴,在玛丽的百货店开业那天,他们都来祝贺玛丽。

玛丽的百货店很有特色,吸引了小镇上的人,每天都有很多人去她的百货店里购物。尽管玛丽要照顾百货店,她每天还要接送儿子,还要买菜洗衣做饭,但是她却没有请个服务员。也许,玛丽没有多余的钱来请服务员;也许,玛丽想自己辛苦一些,把钱存起来将来好在小镇上真正地安家落户。

当玛丽去接送儿子放学上学的时候,当她去买菜的时候,百货店里有顾客在挑选商品,她不能赶别人走,可是,她又不得不离开,于是她只得告诉大家她有事离开一会儿,让大家选好了商品把钱放在抽届里就行了。

玛丽离开了百货店,心里却忐忑不安,她想人们会不会把她的东西拿走了,却不付一分钱呢?如果真是那样,她也毫无办法。玛丽一办完事就匆匆忙忙赶回小店,货架上的商品少了,抽届里的钱多了。

晚上,玛丽一盘点,她吃了一惊,收入远远超出卖出去的商品,也就是说人们多付了钱给她。玛丽在的时候,没有人多付钱给她,当然只能是在她离开的时候多付了钱。玛丽想也许是有人用大钞,见抽屉里没有小钞找零,只好不找了。每天,玛丽都有这样那样的事,她都不得不离开百货店,而店里总是有人在挑选商品,她不能得罪小镇上的人,只得告诉人们选好商品后把钱放进抽屉里。在她的抽屉里,她准备了很多小钞。玛丽离开百货店后,心里还是很担心有人拿了东西不付钱。

可是晚上一盘点,玛丽又发现人们多付了钱给她。玛丽白天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她觉得太奇怪了,人们怎么会多付钱呢?细心的玛丽发现,她准备的那些足够一天找零的小钞,人们却没有动一分。怎么会这样呢?玛丽想不明白。但她知道,人们不会趁她不在的时候白拿她的东西。

此后,玛丽放心大胆地离开百货店去做事,每天晚上盘点,她的收入都很多,人们都多付了钱给她,可是她又不知道是谁多付了钱给她,她无从还饯。这让玛丽很不安,好像她做错了事似的。

这天,玛丽去小镇的菜市场买菜回来,看到多莉太太往她的抽屉里放了五美元,而多莉太太手上的商品,只值四美元,多莉太太应该找回一美元才是,可她没有,而是轻轻地关上了抽屉。玛丽赶紧上前问多莉太太:“你为什么不找零?”多莉太太对突然出现的玛丽笑了笑,说“我不能找零!”随后,在玛丽的追问下,多莉太太这才道出了原委。

小镇上的人担心有人趁玛丽不在的时候拿了东西不付钱,坏了整个小镇的名声,所以买了东西都多付钱,希望能填补玛丽的损失。就算没有人拿了东西不付钱,大家多付点钱给玛丽,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相反,却能帮助这对远道而来的母子,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幸福一些。

多莉太太最后告诉玛丽,他们母子来到小镇,就是小镇的一员,小镇上的人,就有责任让他们过得幸福。如果他们过得不幸福,那就是小镇人们的错。弄清真相后,玛丽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第二天,玛丽离开了小镇。玛丽的百货店没关门,她的儿子也在镇上读书,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两天后,玛丽回到了小镇,她带来了她的丈夫,而她的丈夫,竟然是有名的大商人杰克逊。原来玛丽和儿子过不惯都市的生活,他们特地选择了这个小镇过一段平淡的生活。这次,她带丈夫来小镇,就是让他也感受一下小镇给她带来的幸福。

三个月后,小镇焕然一新,街道变得更平整更宽阔了,小镇的绿化树也美丽起来,并且,小镇上还有了一个大花园,一个养老院和幼儿园……为此,玛丽的丈夫花了几百万美元。

在小镇的花园门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你会拥有最大的幸福。这个有着良知的小镇,成为世上一个最幸福的小镇。后来,许多人都纷纷到这个小镇安家落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小说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小镇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玛丽的百货店购物,是因为人们在照顾她的生意,表现了小镇居民的热情好客。
B.小说多处描写玛丽担心人们拿了东西不付钱的心理,与小镇人们多付钱的行为形成对比,反映出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特点。
C.多莉太太购买商品的情节,解开了前文设下的关于人们没有动一分小钞的悬念,行文思路缜密。
D.小镇人们的良知感化了玛丽一家,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收获了最多的幸福。
【小题2】小说刻画了小镇居民什么样的群体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出现的关于“玛丽丈夫”的故事情节,有人认为不合理,应该删去。你是怎么认为的?有什么理由?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习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檐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会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我说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做了伏笔。
B.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小题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是怎样叙述老太太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情景作为核心范畴,很有中国特色。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事关系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深厚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具体分析文本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便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就更加僵化了。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上,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寻到了原因。“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定具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冷冷,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⑤在汉语中,实和真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虚则和假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体现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斯异不同”,诗文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摘编自孙绍振《古典诗话情景矛盾中的宾主、有无、虚实、真假》)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个角度讲,文章就是古典诗论中情景关系发展史。
B.文章开篇论述了古典诗论重视情景的原因,这正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D.文章第③段中的“神遇”之“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第⑤段论述了怎样避免由虚而假的问题,因此,第③⑤两段衔接更紧密,第④段应放到最后。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自认为是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对于景情割裂的问题,清人黄生、乔亿提出了“无景之景”“神遇”等概念,但他们没能解释“无景之景”“神遇”感染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