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背参军,数赋颂,因言:“臣自七岁辞,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今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

会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肃宗立,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客罪故,罢宰相。甫上疏言:“罪,不宣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称:“琯,宰相子,有大臣体,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以客罪故罢宰相。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数:多次
B.臣自七岁辞,且四十年  属:归属
C.罪,不宜免大臣 细:微小
D.左右其母,奔救得止    白:告诉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琯客罪故,罢宰相   武世旧,待甫甚善
B.自七岁属辞,四十   甫谢,
C.陛下果委相之 好论天下大事,高不切
D.唑下忍弃之 观深念主忧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少时家贫,科举不中,后因赋文被赏识。皇帝称赞他文风“沉郁顿挫,随时敏给”,可及扬雄、枚皋。
B.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之交。房琯获罪时,他挺身而出,上疏劝谏,不顾安危,在皇帝面前反复为房琯求情。
C.杜甫一生漂泊贫困,秦州时甚至负薪拾橡栗自给。流寓蜀地,幸得好友严武接济。严武死后,他辗转于梓、夔之间。
D.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加约束,也因此被严武怀恨在心。后来严武心起杀意,幸得严母解劝才得幸免。
(4)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河西尉    
若今执先臣故事
臣叹其功名未    
圣心
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8 03:2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崔祐甫,字贻孙,太子宾客孝公沔之子也。以礼法为家,世闻。第进士,调寿安尉。安禄山陷洛阳,祐甫冒矢石入私庙,负木主以逃。自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性刚直,遇事不回。时侍郎阙,祐甫摄省事,数与宰相常衮争议不平。衮怒,使知吏部选,每拟官,衮辄驳异,祐甫不为下。会朱泚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衮率群臣贺,祐甫独曰:“可吊不可贺。”问状,对曰:“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猫职不修,其应若曰法吏有不触邪,疆吏有不捍敌。”代宗异其言,衮益不喜。

帝崩,衮入临,遣从吏扶立殿墀上,祐甫指之谓众曰:“臣哭君前,有扶礼乎?”衮不胜怒,乃劾祐甫率情变礼,挠国典,请贬潮州刺史。德宗以为重,改河南少尹。子仪、泚言祐甫不宜贬。帝以衮罔上,以衮河南少尹,而拜祐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衮当国,凡奏请一杜绝之,惟入第乃得进,然无所甄异,贤愚同滞焉。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帝尝谓曰:“人言卿拟官多亲旧,何邪?”对曰:“陛下令臣进拟庶官,夫进拟者必悉其才行,如不与闻知,何由得其实?”帝以为然。

淄青李正已畏帝威断,表献钱三十万,以观朝廷。帝意其诈,未能答。祐甫曰:“正已诚诈,陛下不如因遣使劳其军,以所献就赐将士。若正已奉承诏书,是陛下恩洽士心;若不用,彼自敛怨,军且乱。又使诸不以朝廷为重贿。”帝曰:“善。”正已惭服。时议者韪其谟谋,谓可复贞观、开元之治。

甍,年六十,赠太傅,谥曰文贞。故事,门下侍郎未有赠三师者,帝以其有大臣节,特宠异之。

(节选自《新唐书·崔祐甫传》,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B.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C.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D.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主,是最早的已故之人的替身物。用木头简单地雕成人形木偶,以象征死者,上书死者姓名及图案,用以长久祭拜。
B.缗,绳子的一种,先前用它来串联物品,后来也用此种绳子穿铜钱,因每串一千文,故“缗”也指一千文钱即一贯钱。
C.藩,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民政、财政,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相抗衡。
D.三师,是辅导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官的合称,也称“东宫三师”,常为位高权重的实职,也用来追赠死去的重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祐甫深谙谋略。李正己假献巨款试探朝廷,崔祐甫劝皇帝顺水推舟,一举多得,广受称赞。
B.崔祐甫深受宠遇。他的建议,多被皇帝重视,死后依然破例以门下侍郎追赠太傅,尽享殊荣。
C.崔祐甫唯才是举。他秉政时只要是人才,就举贤不避亲旧,凭公正行事,选拔了大批人才。
D.崔祐甫性情刚直。他多次与宰相常衮交锋,毫不退让,故意激怒常衮,终被贬为潮州刺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
(2)正已诚诈,陛下不如因遣使劳其军,以所献就赐将士。

同类题3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①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B.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C.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D.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小题2】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名有字。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的。名与字之间有一定联系,韩愈的名和字之间是“意义相反”的关系。
B.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C.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D.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三岁时丧父,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前任宰相郑余庆为他宣扬美名,因此而知名于当世。
B.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获升迁,还奉诏写了《平淮西碑文》。但李愬对碑文内容不满。
D.韩愈和张籍,孟郊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人。炎美须眉,峻风宇,文藻雄蔚。父丧,庐墓侧,号慕不废声,有紫芝白雀之祥,诏表其闾。炎三世以孝行闻,至门树六阙,古所未有。终丧,为司勋员外郎。德宗在东宫,雅知其名,又尝得炎所为《李楷洛碑》,寘于壁,日讽玩之。及即位,拜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旧制,天下财赋皆入左藏库,及第五琦为度支,京师豪将求取无节,琦不能禁,乃悉租赋进大盈内库。自是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宦官以冗名持簿者三百人。及炎为相,言于帝曰:“财赋者,邦国大本。五尺宦竖,操邦之柄,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知,则无以计天下利害。臣请出之,以归有司。”帝从之。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炎兴岭表,以单议悟天子,中外翕然属望为贤相。时卢杞与炎同秉政。杞无术学,貌么陋,炎薄之,托疾不与会食,杞阴为憾。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帝意衔之。先是,萧嵩尝度曲江南,欲立私庙,以为天子临幸处乃止,后炎复取以立庙。飞语云:“地有王气,故炎取之。”帝闻,震怒,会狱具,诏三司同覆,贬崖州司马同正。未至百里,赐死,年五十五。久之,诏复其官,谥平厉。
(节选自《新唐书·杨炎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B.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C.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D.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外大门的一种形式,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富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等。
B.度支,官名,“度支”原为度入为出之意,唐代为户部属官,掌管财赋统计与支调。
C.版籍,一指版图,可引申为疆域;二指户口册。文中“版籍”的意思应当属于前者。
D.私庙,犹家庙,为祖先立的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一般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炎注重孝道,承传优良家风。他家三代注重孝行,父亲去世后,他筑庐墓旁,思念哀嚎,得到朝廷褒奖。
B.杨炎忠于职责,直言规劝皇帝。他当宰相之后,规劝皇帝将租赋的管理权从宫廷之内重新归还给有关部门。
C.杨炎锐意改革,建议税法改革。面对租庸调税法的诸多弊端,他主张实行“两税法”并得到皇帝的坚决支持。
D.杨炎得罪权臣,招致杀身之祸。他得罪卢杞,引来卢杞怀恨,后来卢杞向皇帝进言,终致使他被流放,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自是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宦官以冗名持簿者三百人。
(2)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伦,节度使光乘之子。少以荫累授蓝田县尉。以吏事勤恪,杨国忠署为铸钱内作使判官。国忠恃权宠,又名称,多征诸州县农人令铸钱。农夫既非本色工匠,被抑令就役,多遭篓罚,人不聊生。伦白国忠曰:“铸钱须得本色人,今抑百姓农人为之,尤费力无功,人且兴谤。请厚悬市估价,募工晓者为之。”由是役使减少,益铸钱之数。天宝末,宫内土木之功无虚日,内作人吏因缘为奸,伦乃躬亲阅视,省费减倍。
会安禄山反,车驾幸蜀,拜伦监察御史。时内官禁军相次到蜀,所在侵暴,号为难理;伦清俭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赖其理。襄州康楚元、张嘉延聚众为叛,凶党万余人,自称东楚义王。襄州刺吏王政弃城遁走。嘉延又南袭破江陵,汉、沔运阻绝,朝廷旰食。伦调发兵甲驻邓州界,凶党有来降者,必厚加接待。数日后,楚元众颇怠,伦进军击之。生擒楚元以献,余众悉走散,收钱物近二百万贯,并不失坠。
乾元三年,以伦为襄州刺史、十州节度使。时李辅国权用事,节将除拜,皆出其门。伦既朝廷公用,又不私谒辅国。伦受命未行,改秦州刺史。时吐蕃、党项岁岁入寇,边将奔命不暇。伦至秦州,屡与虏战。
德宗即位,选堪使绝域者,征伦拜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持节充通和吐蕃使。伦至蕃中,初宣谕皇恩,次述国威德远振,蕃人大悦。使还,迁太常卿、兼御史大夫。再入吐蕃,奉使旨,西蕃敬服。朝廷得失,数上疏言之。为宰相卢杞所恶,改太子少保。泾师之乱,驾幸奉天。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伦居家孝友,抚弟侄慈爱称。贞元十四年十二月卒,时年八十三。

 (选自《旧唐书·韦伦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忠恃权宠,又名称 邀:谋取
B.汉、沔运阻绝 馈:运送
C.时李辅国权用事 秉:执掌
D.再入吐蕃,奉使旨 称:赞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役使减少,益铸钱之数 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B.伦调发兵甲驻邓州界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得过
C.伦既朝廷公用 谁大王为此计者
D.抚弟侄慈爱称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B.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C.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D.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伦正直敢言。杨国忠大量征用民工铸钱,搞得民不聊生,韦伦对杨国忠表达反对之意,并提出合理建议。
B.韦伦平叛有功。襄州叛乱时刺史王政弃城逃走,嘉延南袭,朝廷被困,韦伦调兵遣将,优待投诚敌人,最终抓获匪首。
C.韦伦不阿谀权贵。李辅国掌权时,韦伦没有私下去拜见,李辅国就设法阻扰朝廷任命,最后韦伦被改任秦州刺史。
D.韦伦出使吐蕃有功。韦伦初次出使,晓示皇恩,宣扬国威,吐蕃人大喜;再次出使,符合皇帝旨意,吐蕃人敬服。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伦清俭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赖其理。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