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那么,如何有效和顺利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关键是要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据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甚至对立的同一。这意味着,没有众多的存在着种种差异的国家,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这意味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业已形成、人类整体利益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不能眼里只有自我的特殊利益而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能以自身特殊利益来损害人类共同利益。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强权国家私利膨胀,常常以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或理由指手画脚,任性妄为,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这实 际上也是把狭隘的自我利益至上化、绝对化的强权主义的做法。
(摘编自邱耕田《哲学视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客观和主观、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先有客观现实后有主观认识,先有实践后有意识。
B.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在此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C.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和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两方面的内容。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这里的利益指人类整体利益而不是某国的利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从实践和意识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B.文章从人类实践活动全球化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以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顺序逐层分析,论证过程严谨。
D.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构建,正是对共同利益生成和发展的一种确认和反映。
B.要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世界各国有必要从维护自身利益慢慢过渡到维护共同利益。
C.人类的共同利益由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形成,因此我们要确保不同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D.某些西方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国家,实际上是把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8:5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车位

王明新

我在另一个小区租房住的时候,有天加晚班回来,在小区外兜了好几圈没找到空车位,只好把车开进小区碰碰运气,没想到真有个空车位。我知道小区里的车位都是付费私家车停车位,但想到这么晚了,也许这个车位的车出了长途,或许车主今晚不回来了,犹豫再三还是把车停了进去。谁知道第二天我上班去开车,发现车身两边各被划了长长的一道,真够黑的!想找车位的主人理论,一是没有真凭实据,再者自己理亏在先,只好吃了个哑巴亏。

后来我买了房,搬离了那个小区。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很晚才能回来,为了避免回来没处停车的尴尬,我咬咬牙,一入住就买了车位。现在车位越来越紧张,幸亏我动手早。再慢一步就买不到了。一天晚上我开车回来,发现自己的停车位被另一辆车霸占着,不由在心里骂道:谁这么不长眼?车位上明明写着“付费私家车停车位”还敢往里停。我想教训教训这辆车的主人,便从车里拿出一把螺丝刀,打算给这辆车弄点“皮外伤”。

就在我要动手的时候,两个保安走了过来,我下意识地把螺丝刀装进了裤兜,向保安投诉,说这是自己的停车位,却被别的车占了。保安先向我表示了歉意,然后说天这么晚了,不好大张旗鼓地找人,打扰居民休息,要不麻烦您去小区外面找找看有没有空车位。见我站着不动,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一位保安主动提出来帮我去找,并一路小跑出小区。

真是倒霉。我开车出了小区,在那位保安的帮助下,转了20多分钟才勉强把车停下,停车的地方离小区大门有好几百米,明天上班至少要多走10多分钟路。

这样一折腾,晚睡了一个多小时。我越想越生气,打算第二天早起一会儿,给那辆车留个记号,让车主往后长点记性。谁知第二天没能按时醒来,上班要迟到了,想到下了楼至少还要多走10多分钟,我更来了气。我摸摸裤兜,昨天放进去的螺丝刀还在。我急匆匆走到我的停车位,那辆车早已溜了!我恨恨不已,心想这次算你逃得快,如果还有下次,肯定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正当我要离开的时候,无意中看见在写有“付费私家车停车位”的铭牌上有张纸条,纸条在晨风里飘呀飘的,本来以为是被风刮来的废纸,但它飘呀飘呀飘的,怎么刮不走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揭起胶粘在铭牌上的纸条,纸条下面还有一张50元面值的人民币。开门见喜,这是哪路财神眷顾我?我急忙去看纸条上面的字:车位主人,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喝醉了,是代驾帮我把车开回来的,占了您的车位,实在对不起,再次道歉!

在那一瞬间,我像被点了穴,一时竞动弹不得。

(摘编自《羊城晚报》2018年4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位是行文的线索,也是“我”内心矛盾冲突的转折点。“我”占用别人车位,车子被划花;“我”的车位被他人占用;有心报复,车又开走了;失落时又见纸条。
B.“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里的人物,这给人以“亲历”感,仿佛“我”遇到的这件事是真实发生的,使小说的叙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C.“真是倒霉”一句透露出“我”对两位保安的厌恶心情。保安向“我”表示了歉意,一位保安主动帮“我”找停车位,破坏了“我”给那辆车弄点“皮外伤”的计划,刻画了人物形象。
D.小说情节简单,却有波澜。通过对比,讲明了车位被占用后的两种结果——“我”的车被划和“我”收到别人占用“我”的车位离开后留下的现金和歉意纸条,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在那一瞬间,我像被点了穴,一时竟动弹不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请结合作品探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产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去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拒绝承认同汉服文化的关系。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商场及车站等公共场所常见身穿汉服的身影。
B.“西塘汉服文化周”创办人方文山,是汉服复兴者,属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塔尖。
C.汉服生活者与汉服爱好者、汉服复兴者相比,参与汉服文化实践的程度不高。
D.继承传统文化主要需要文化精英的引领,也需要庞大的基层爱好者的支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与产业资本领域的突破,证明汉服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
B.文章区分了汉服文化圈不同构成人群的特点,对汉服爱好者的相关论述较多。
C.文章从汉服圈内部阶层脱节、正统性与纯洁性二元对立等角度论述了其焦虑。
D.文章先交代汉服文化实践近况,再分析复兴的焦虑,后指出要注意的方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服圈内的阶层分化与阶层之间的脱节,可能成为汉服文化实践的发展障碍。
B.汉服爱好者的介入动力首先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其次才是被主流文化吸引。
C.汉服圈出现二元对立现象,表现为汉服爱好者与汉服复兴者和生活者的对立。
D.厘清汉服爱好者的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热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这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是一个保安小兄弟讲的:我是到帝豪小区当保安的第三天认识阿兰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她主动来和我搭讪并请我吃苹果。这是我在这座富人住的小区中受到的最高礼遇。这里的其他住户,通常是车进车出,像害怕掉出冰箱的冰激凌一样地小心呵护自己,而保姆们,也因为忙或别的什么原因,不怎么爱搭理人。
从相貌和装束上看,阿兰也是保姆,但也许是来城里很久了,她的举止言谈和衣着,并不像其他小保姆那样,浑身上下要么是未谙世事的青涩感,要么就是急于摆脱以往的形象而用力过猛的装扮。她始终穿着一件洁白干净的衣服,套一双价格低廉但样式还算好看的皮鞋,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气,不是桅子花,便是黄桷兰或茉莉。她每次出现,都带着一个小男孩。小家伙白白胖胖一脸营养过剩的样子,他的衣着,永远是最新最时尚的衣裤。
每天下午六七点,阿兰就会带着小胖胖准时来公园。阿兰永远穿着一身浅淡的衣服,而小胖胖,则像一个变身小精灵,身上的衣物和手中的玩具一天一个花样。小胖胖一来,就和孩子们一起去滑滑板车或扮游戏,阿兰就站在一旁,远远地看着孩子,像看一幕精彩的电影,随着他的表现而变换着表情。
我问阿兰:你的工资一定很高吧?看把孩子带得多好! 阿兰对此,总是含笑不答。
几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和阿兰也混成了熟人,小胖胖每次见面,隔很远就会喊叔叔,有时还会将口袋里的糖,掏一块送给我。我们已将彼此的碰面作为一种习惯,如果偶有下雨或别的原因没看到他们,就会有怪怪的感觉。
有一天,保安队长对我说:最近有业主反映,外面时不时有非业主混入花园,极有可能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或小偷团伙的卧底。一定要加强警惕性,将这些不安全因素清除出去。
领令之后,我睁大眼睛努力寻找队长所说的可疑人物,但几天下来,一无所获。
有一天,一个中年妇女来向我举报线索,说有个女人,老是带个娃娃来和她孙子套近乎,她在小区里没见过这女人,深度怀疑其动机不纯。
她指的女人是阿兰。
这是我不愿认可的事情,但为了不让那女人继续向队长投诉,我决定悄悄查一查。
这天夜里,我换上便衣,跟在从花园里出来的阿兰身后,远远听见孩子叫阿兰妈妈。阿兰赶紧制止住他,说:小声点,我给你说过多少遍,茌这里不要叫妈妈,要是被别人听到了,你就不能来这玩了。
我悄悄跟着他们,左拐右拐走了几里路,来到一处城中村,这里是外来人口聚居地,我刚进城的时候,也住过类似的地方。
我跟着他们,从狭窄而杂乱的巷里穿过。突然觉得前方夜色中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与周遭的环境是那样的不协调,像两朵花落入垃圾筒。
在一处小杂货店,他们停下,店里一位明显比阿兰大的男人没好气地说:又跑哪去了?你不嫌折腾?这孩子每月折腾的钱,够我们吃半年了!
阿兰进店,很快换了件蓝布衫,端着一个盛满碗的大锅,蹲在街边,一面洗一面说:折腾?你忍心让娃娃像咱这样混一辈子?我就是要让孩子去好一点的环境,和素质高的孩子玩!总不能让他跟咱们周围这些野孩子去交流怎么捡垃圾刨沙土?那样就永远完了!我不能给他好的环境,但我一定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男人没言语了,空气中只有小胖胖轻声哼着从别的孩予那里学来的英语儿歌。
我没有把所看到的情况向队长汇报。每天仍努力以平静的神态,继续和阿兰母子打着招呼。直到半年后,我被调去守会所,我还给后任的小徐招呼,请他好好照顾阿兰,我依稀记得,我的前任老吴,在交接工作时,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
故事讲完,有人在这里面听出了辛酸,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感动,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无奈与伤感。不知道你能从中能听出点什么?反正我听完之后,接连两宿都没睡好觉,眼前,总闪着母子的身影,耳朵里,冷不丁会回响起那声让人心碎的声音:在这里,你不要叫我妈妈!
(选自《今晚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通过保安的讲述,塑造了一个想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环境影响的母亲形象,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发人深思。
B.阿兰自己省吃俭用,却要给自己的孩子穿最时尚的衣裤,玩最好的玩具,并每天带他到富人区玩,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融入到富人区中。
C.阿兰的丈夫并没有阻拦阿兰的做法,但他对阿兰的那些没好气的话语,说明他并不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只是考虑如何赚钱、攒钱。
D.保安和阿兰聊天的时候夸她把孩子带得很好,并猜测她工资很高的时候,阿兰对此总是含笑不答,表现了阿兰质朴、不善言谈的个性。
E.保安眼中的阿兰的形象,从相貌和装束上看,质朴整洁,像是保姆,这是她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小区而刻意打扮的。
(2)请结合小说,分析“我”(保安)在小说中的作用。
(3)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阿兰这个人物形象。
(4)“故事讲完,有人在这里面听出了辛酸,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感动,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无奈与伤感。”你从这个故事中听出了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北宋时期的梅饶臣,才华横溢,却仕途失意,只好寄情山水,反而成了著名的诗人。欧阳修有感于此,得出了“诗穷而后工”的结论。这里的“穷”,不是贫穷,是指经历的坎坷、处境的艰难。而由此产生的痛苦、忧伤等情感,用心理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性体验。。
人生体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事业成功、爱的温暖或才能的充分发挥等引起的愉快、满足;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因事业不顺、爱的缺失或才能无法施展等引起的痛苦、愤懣。
挫折、痛苦是任何人都不愿面对的,但一定程度的挫折和痛苦对有价值的人生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压力,人的身体就要爆炸;没有重物压舱,船在大风大浪中就要翻覆一样,若一切都顺利、美满,生命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司马迁说“发愤著书”,韩愈说“不平则鸣”,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都说明了痛苦忧患对作家、诗人的重要意义。
“穷”为什么能使诗人的诗更“工”呢?
首先,“穷”是创作的动力。挫折使诗人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宣泄的欲望。而挫折带给诗人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极限,就会产生强烈的宣泄欲望。对于诗人来说,宣泄的最好方式就是写诗。所以,“穷”是诗人之不幸,但从创作角度来讲,也是其大幸。正是“穷”,使诗人积蓄了深刻饱满的情感,把他推上了创作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穷”塑造了诗人。
其次,“穷”造成诗人独特的感受。客观世界只有一个,可心理世界却因人而异。诗人的痛苦、哀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种情结,无论他感知什么对象,都会受到这种情结的影响,从而出现感知变异。如李煜,从堂堂的一国之君突然变成囚徒,巨大的落差使他的心始终浸泡在痛苦之中,这让他眼中所有的物象都染上一层凄婉哀伤的色调。这种情绪是消极的,却也成就了他的词作。
第三,“穷”使诗人的想象定向化。当人处于痛苦、失意中时,对其所失去的或先前所渴望的对象充满更加强烈的向往,从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跟这一向往联系起来。如陆游,其理想是收复中原,但恰恰这一理想无法实现。“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种情感使他执于一念,无论做什么,都会联想到“扫胡尘”“靖国难”。如果陆游的理想得以顺利实现,那么么他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而不会成为诗人。然而恰恰因为“穷”,因为忧伤、痛苦,才使他产生了如此激昂的想象力,从而写出了极“工”的诗篇。
(摘编自童庆炳《“穷者而后工”的心理学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所说的“诗穷而后工”,意思是诗人如不经历坎坷挫折,就写不出好诗。
B.挫折、痛苦无人愿意面对,但它却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诗人、作家尤其如此。
C.客观世界只有一个,但每个人感受却都不同,诗人感知到的是一个变异的世界
D.诗人如无法获得渴望的对象,对对象的向往就愈加强烈,对它的想象就更加活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梅尧臣的事例提出论点,并对“穷”和“缺失性体验”进行了阐释。
B.文章从“创作动力”“独特感受”“想象定向化”三方面,论证“穷而后工”。
C.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概括论述“穷而后工”,后分层细论“穷而后工”。
D.文章采用举例、比喻、引用等论证方法,使深奥的文学创作原理变得浅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尼采说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都是“痛苦使然”,这是国外版“穷而后工
B.假如李白也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估计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比现在的还要高。
C.优秀诗歌产生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穷而后工”只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D.辛弃疾能登上南宋词坛的高峰应该跟他收复中原的志向无法实现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