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公予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釐异母弟也。昭王,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魏安釐王二十年,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教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见候赢,侯生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公子遂将晋鄙军,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郫,存赵。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公子亦自知也。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诸侯闻公子将,各遭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秦王患之,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王未也。魏王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B.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C.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D.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鄭/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先秦指称诸侯的儿子或女儿,后来通称贵族子弟,也用来尊称别人儿子。
B.薨,意义不固定,周代指称天子之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之死也称作“薨”。
C.虎符背有铭文,铜质虎形,左右两半,朝廷存右,统帅持左,用于调动军队。
D.河外,与河内相对,以秦、晋、赵、魏等国家地理位置不同,故意义也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子急公好义,欲救赵难。秦侵犯赵;平原君夫人向魏求救,魏王害怕秦国,名义上派兵救赵,实则观望。魏公子多次请求,魏王不从。
B.魏公子问计门客,窃符救赵。得侯赢献计,魏公子求助于魏王爱妃如姬,如姬感念公子报父仇之恩,从魏王卧室偷出兵符,送给魏公子。
C.魏公子心忧故国,却秦存魏。秦常出兵攻击魏;魏王焦虑,于是请公子回国,魏公子得到诸侯支授,领五国军队在河外击秦,败走秦军。
D.魏公子威震天下,被泰陷害。秦王害怕魏强大,假装恭贺公子做了魏王,魏王中计,忌惮公子的才能和威望,免去公子兵权,代之以他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2)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8:5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止,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惟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多。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何,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C.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D.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小题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我国史书还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等体例。本文和课文《荆轲刺秦王》都是《史记》中有名的篇章。
B.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也就是成语“五音不全”中的“五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D.春秋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B.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调用军队的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C.王翦把六十万大军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赐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为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①,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注释:①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沛公”是因为他起兵于沛,受到群众拥戴。“汉王”源于刘邦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的情形。
C.在我国古代,“迁”可以之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指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文中提到樊哙“迁为左丞相”,指的是降官。
D.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侯,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言辞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提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下令让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捉拿到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于难。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②是日微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语文读本》)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接战   兵:士兵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D.我何面目见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自刎而死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5】翻译画线句子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回:“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B.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C.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D.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善于识人,情趣不凡。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沛公进咸阳,唯独萧何不求取金帛财物,表现出与诸将不同的情趣。
B.萧何推荐贤才,外不避仇。萧何曾经举荐韩信;萧何素来与曹参不和,汉惠帝询问萧何在萧何百年之后能否让曹参行相国之权,萧何认为人选合适。
C.萧何忠心耿耿,不重私产。汉二年,萧何守关中,转运粮饷,补充兵员,成为汉王坚实的大后方;购置田宅居处偏僻,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D.萧何纳谏解危,终得保全。采纳鲍生意见,派亲人到汉王营中效力且作人质;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示自己无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
【小题3】下列加点字的翻译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人之力而之 损害    ②善留侯张良 向来
③于是项伯复夜 离开 ④ 芷阳间行 道路
⑤而其愈奇 看见 ⑥ 则或其欲出者 责怪
⑦足以视听之娱 穷尽 ⑧无物以之 相互
A.①②④⑥B.④⑤⑥⑧C.①③⑦⑧D.②③⑥⑦
【小题4】下列翻译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师焉,或否焉----或者从师,或者不从师
②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败兵
③蒙故业,因遗策----继承已有基业,沿袭前代策略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孝悌的道理告知百姓
⑤群贤毕至----众多贤才都聚集在这里
⑥何可胜道----哪里说得准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5】翻译下列各句
(1)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3)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历(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厉:lài,同“癞”,癞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B.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C.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D.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人,即加刑于人。也指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受刑之人充服劳役的奴隶,《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即是此意。刑人还可指代宦官。
B.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称为“委质”。呈献礼物,表示忠诚信实,进而引申为臣服、归附。
C.近幸,宠信,宠爱,也指君主宠幸的人。其中的“幸”,有“宠幸、宠爱”之意,如“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封建时代皇帝亲临也叫“幸”。
D.国士,是指国中才华出众或勇力过人的人。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种类繁多,如贤士、智士、策士、巧士、勇士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知恩图报。为报智伯知遇之恩,豫让想方设法刺杀赵襄子,或伪装成刑人,或改变其容貌,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
B.豫让为人磊落。他宁愿残身苦形也不愿假意投靠再伺机报仇,他认为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
C.豫让心有信仰。他信奉并践行“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他之所以愿为智伯而死,是因为智伯以国士礼遇他。
D.豫让为义牺牲。他第二次行刺被擒后,明知自己不能活命,但仍然拔剑跳起来刺杀赵襄子,最后义无反顾伏剑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2)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