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海洋给我们提供氧气,他们能调节气温,给我们提供食物和能源,难以想象,世界没有了健康的海洋会如何,我仍然认为我们有能力来改变这种浪费资源和毒害海洋的情况,我们可以展望一个有着健康海洋的未来。当我展望未来时,我相信如果我们正在做的事,可以被推广学习,哪怕只是一点点,这些动物就会有生存的机会。我想这最终需要我们每个人对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选择负起责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正是这些日常选择的积累才产生改变。

(摘编自《蓝色星球2》剧评)

材料二:

(摘编自《我国近海海水污染现状及评价》)

材料三:

海洋污染的现状是:污染源多,污染范围广,程度严重。海洋污染主要包括石油污染、赤潮、毒物污染、塑料垃圾和核污染。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水体的生产力,进而危害鱼类;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在海域中积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乃至人类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而且石油分解时还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危害海洋生物;有机物污染会使海水富营养化,使海藻异常繁殖,赤潮泛滥,破坏生态平衡。

(摘编自《海洋污染》)

材料四:

高新技术在开发海洋环境探测新仪器方面的应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即水生探测技术和卫星遥感遥测技术。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的出现是水生探测技术的最新发展。探测方式有船载式、拖曳式、坐底式、自容式、直读式等多种形式,自动化程度很高,不仅可以测量一个垂直剖面上的海流分布,而且测量准确,使用方便,在现代海洋环境探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卫星遥感可获得海洋表层的温度、水色、海平面、波浪、海流等相关信息,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应用卫星定位技术还进一步发展了现场观测技术系统。此外,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也推进了海上现场探测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对海洋环境进行监管,及时发现违规行为,保护海洋环境,监测赤潮等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与治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海洋污染”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改变浪费资源和海洋污染现状,拥有一个健康的海洋,每个人都需要负起责任,通过日常选择的积累产生改变。
B.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多,污染范围广,程度严重,海洋污染主要包括石油污染、赤潮、毒物污染和核污染。
C.海洋污染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而且石油分解时还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危害海洋生物。
D.高新技术在开发海洋环境探测新仪器方面的应用,能及时发现违规行为,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海水质量整体良好,近几年状况稳定。绝大部分水域符合一类水质要求,劣于四类水占到一定比例,说明海水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B.世界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会将致陆地上资源日益枯竭,会使人们将目光转向海洋。。
C.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自动化程度很高,策略方式多样,策略准确,在现代海洋环境探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D.运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海洋环境进行监管,及时发现违规行为,保护海洋环境,监测赤潮。
【小题3】根据文本,谈谈你对我国海洋污染及治理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8 08:4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B.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隐士人数相当多,如巢父、许由等。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的处世策略。
B.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C.传统隐逸文化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隐身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B.从汉代的朝隐到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无一不彰显了儒道的融合互补是传统的隐逸文化的基础。
C.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入冬以来,我国流感活动水平上升较快,很多人感觉今冬流感“来势汹汹”。国家卫计委就此回应说,今冬流行的优势毒株已有多年未成为优势毒株,导致人群缺乏免疫屏障,易感人群增多,这是造成今冬疫情高发的原因之一。据了解,国家卫计委已组织专家制定了《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版)》,要求对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性疾病的重点人群要及时治疗和使用抗病毒药物,对重症患者要集中收治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派驻省级专家到医院加强指导。
虽然乙型流感病毒“来势汹汹”,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指出,总体上,近期全国的流感病毒活动仍处在较高水平,但各地区流行水平和高峰时间会有所差异,预计多数地区随着学校和托幼机构放寒假,季节性高峰将出现回落。
(摘自《今冬流感为何“来势汹汹”》)
材料二: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
在流感病毒的大家族中不存在“垄断”,流感“老大”始终在更替中,这和流感流行度有关,更和大部分人群中抗体有关。乙型流感在三年前曾流行,这两年都未出现。随着型别替换,人群抗体衰减,要注意防控乙型流感在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流行甚至暴发。
流感对高危人群的损害或伤害比较大。针对高危人群的疾病防控,最有效的预防途径是注射流感疫苗,一般在秋季11月份注射。当前已过了疫苗接种最佳时机,那么最适宜的预防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传播主要依靠两种途径,其一,2至3米内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其二,接触传播,在流感的传播上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年老体弱等人群,流感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过于密集处。对于健康人群,居家务必定时开窗通风,家中有患者应做好消毒和必要的隔离。流感季节应勤洗手、正确洗手,同时戴好口罩避免呼吸道传播,需强调的是,前往医院就诊时务必戴口罩。
国家卫计委今年1月8日公布一批抗流感病毒推荐药物。这是流感诊疗方案时隔七年的首次更新。新方案明确,发病48小时内,抗病毒治疗效果最佳,西药奥司他韦、常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颗粒(口服液)、银翘解毒类等入选推荐药物。
(摘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四:
专家表示,甲型乙型流感同时流行,相互交织,也增加了人群流感患病的数量。除此之外,湿度、气温、人员流动等因素也使这次流感暴发“雪上加霜”,这些因素对流感传播有着重要作用。就流感病毒而言,流感病毒并不耐热,100℃环境下1分钟或56℃环境下20分钟即可使流感病毒灭活,而且流感病毒对常用的消毒剂、紫外线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在真空干燥低于-20℃环境下仍可存活。研究发现,室内湿度越高,流感病毒传染力就越差。在高湿度环境中,大部分病毒都会失去感染的活性,人们也更不易得病。而当室内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灰尘、细菌等容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同时容易诱发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摘自《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儿童、孕妇、有基础性疾病的重点人群比较容易感染流感病毒。
B.材料二中,2018年第一周南方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高于北方。
C.如果流感发病超过48小时再服用抗流感病毒推荐药物就没有效果了。
D.湿度影响流感病毒传染力,室内湿度越高,流感病毒传染力就越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入冬以来,我国流感活动水平上升较快,但后面随着学校和托幼机构放寒假,预计季节性高峰将出现回落。
B.2018年第一周,我国南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均高于近几年同期水平。
C.我国今冬疫情高发,原因是乙型流感在三年前曾流行,这两年都未出现,导致人群缺乏免疫屏障。
D.根据流感病毒的特点,杀死流感病毒可采用高温消毒,使用常用的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等方法。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说说流感病毒的传播方式有哪些?该怎样有效减少传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②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③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④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⑤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⑥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在面对自然时,不同于西方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中国建筑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
C.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或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与生活一体,彰显“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D.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只表现在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三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第一个差别时,概括了西方古典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各自的一些共性特点,通过对比来突出二者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
C.本文的一大特色是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这样做可以增添文本的文化内涵,使说理更有深度。
D.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对立的体现。
B.中国古典建筑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多呈现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的格局,体现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人摆在高于神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而西方建筑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
D.中西方建筑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预付式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具有“先付费,后兑现”“一次性付款,多次消费”和消费周期长、消费不连续等特点。它是一种典型的信用消费,完成整个消费过程的基础是经营者持续经营,并信守与消费者的各项约定。预付资金的本质是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款。消费者在购卡享受各种优惠的同时,应当了解,预付款不同于“定金”,它只是提前支付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款项,对交易双方并无其他惩罚性约束作用,一旦经营者不能履行交易约定,消费者只能要求经营者退还预付款。

关于预付式消费的几点建议:冷静地分析哪些是近期会频繁发生的消费,针对这一类消费考虑办理预付卡;要控制消费冲动,尤其不要被经营者的大幅度折扣吸引。

(摘编自搜狐网《办了卡,商家跑路了怎么办?》)

材料二:

所谓预付式消费,即通过网上办理或实体店办理预付费的消费模式,一次性付款但分期消费,单次消费金额比不办预付消费要便宜。

对于怎样的商户可以发行预付卡、发行预付卡是否要有资金账户的监管,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此没有相关规定,所以市场监管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监管,只能亡羊补牢。预付式消费一方面有利于商家提前回笼资金、锁定客户,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获得实惠。但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隐藏的问题越来越多,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对预付式消费应当制定一些规则,如明确具备相关资质才可从事预付式消费;预付费资金应有资金监管;从事预付式消费的企业应缴纳保证金;应保障消费者对预付费使用情况的知情权。

(摘编自《预付式消费乱象何时休》等,《法制日报》2019年6月13日)

材料三:

记者:最近,有关预付卡风险的话题再次受到人们关注。您对预付卡持什么态度?

邱宝昌:预付卡消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种相对比较新的消费模式,于经营者而言也是一种比较新的经营模式。这样的消费经营模式对消费者和经营者都有利,消费者可以节省费用,经营者可以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如果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这种预付卡模式对经营者和消费者而言是双赢,所以法律没有禁止这种模式。

朱巍:办理预付卡可以享受折扣,为消费者省下不少钱,但在办理后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服务态度转变、存在霸王条款等。因此,办不办预付卡,要看具体商家的具体做法,看商家是否值得信任。

记者:退卡退钱商家不得拒绝,但有些风险是消费者无法预见到的,比如资金链断裂无法给消费者退款,或者商家卷钱跑路。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如何维护权益?这种乱象应如何规范?

朱巍:办理预付卡的钱应该由第三方监管,并非由商家直接使用,消费者每消费一次商家可以从账户中提取一次,这样可以避免预付卡资金的控制权直接掌握在商家手中,也避免了商家在监管部门监管范围以外将钱挪用。

当下,我们应该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未雨绸缪。一是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尽量不要办这种卡,如果要办卡必须谨慎签订合同;二是引入第三方对账户进行监管,如果第三方监管不到位,让钱进入商家账户,消费者不用承担损失。

对于预付费模式,可以不禁止,但应该加以规范,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制,从而让这种新型消费模式健康发展,在保护好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避免经营者犯错误

(摘编自《建规立制推动预付式消费健康发展》,《法制日报》2019年6月13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预付式消费”的特点的一项是(   )
A.消费者一次性付款但是分期消费。
B.预付式消费存在一定的风险。
C.预付式消费是一种典型的信用消费。
D.预付式消费周期长、消费不连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付式消费有利于商家提前回笼资金、锁定客户,同时也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对经营者和消费者而言是双赢。
B.预付资金不同于“定金”,它只是提前支付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款项,因此对经营者没有惩罚性约束作用。
C.对于预付式消费商户的资质等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对此没有相关规定,因此市场监管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管。
D.预付卡消费是一种较新的消费模式,尽管出现诸多问题,可以不禁止,但应该加以规范,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制。
【小题3】请结合材料,阐述如何解决预付式消费出现的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手杖

京夫

要不是两个小孙子舞着它格斗,我倒忘了它。我不禁心一动,我仿佛看见他倔乎乎地扭转身子,生气地头也不回,不屑一顾那些东西,一边走,一边喃喃地说着。他就是那种人!

一九七四年秋,我被不明不白地遣往一个山区小县,住进了一所干休所。一天早饭后,我正为柴发愁,忽听院内传来卖劈柴的吆喝声。我急忙出门,见一老者,担着柴担,站在一条线儿的秋雨中。破烂的黑夹衣,前后心全湿了,紧贴在身上。从破帽漏下来的雨水,顺脸上深深的皱纹往下流,在下巴那儿成为小瀑布,跌落到胸前。他正扬着皱巴巴的脸,用一双被雨水模糊了的深陷的眼睛,对我的门望着。

我走过去,想帮他把柴抹下来。

“你闪开,又是泥又是水!”他说,走向台阶,把担子一闪动,一头落了地,脚一蹬,抹下一捆来,又一转身,一仰身子,放下另一捆。他把扁担靠好,摘下那沉重的草帽,用瘦骨嶙峋的大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眯缝着眼睛,开始打量起我来。端详许久之后,咧开没牙的嘴,笑了。

“你坐下抽支烟吧!”我把一个小凳放在他脚边,递了支烟过去。

他没有接烟,从靠在墙上的扁担上,解下一个破布口袋,走到小凳前坐下,解那口袋系儿。“有煎水吗?”

我倒了一碗开水给他。他大张着没牙的嘴,像喝粥那样,把一大碗泡馍,连汤带水灌下肚,“下苦人,铁疙瘩进肚都能克动。”“灶上没柴了吧!你住这地方,路难问,拐了好多弯儿。”

我明白了,他是专为我送柴的。这位耳朵不好的瘦老头,怎么会知道我呢?

我留他吃饭,他摇手谢绝。我把一张五块钱的钞票给他,他迟疑了,我摇手让他不用找回,他考虑了下,接着了。他扛着扁担又没入秋雨中了。

谁知,过了半点钟,他气喘吁吁进了门。化却从贴身的胸前口袋里掏出三张一元的人民币,压平放在桌上,匆匆出门走了。我久久地注视着他的背影,忘记了自己也站在雨中。

那担柴快烧完时,他又担柴来了。他的柴担上吊着一根白木拐杖,挺别致。他解下它来,说:“我来迟了,叫你栽了跤,要紧不要紧?”

我奇怪,五天前,我在渠沿,跌了一跤,三十里路外的他,怎么会知道呢?

他大约看出我的疑虑,说:“你做啥我都知道,谁都知道哩!你栽了跤,压着了几棵菜苗,你坐在地上扶苗儿,我知道,谁背你回家,我也知道。这年月,很多领导都说套话、空话,你不说,你总是说百姓吃不饱,做活太重了,你当我不知道,知道哩!”他把那拐杖郑重地递给我,“以后你出门把这拄上,羊奶木的,甭看不搭眼,它挺实着哩,夜晚我才削好煨干,你看高低行不行?”

杖是用一根连根的羊奶木做的,柄上烙着许多小梅花,柄端有一点红,仔细一看,是一颗小小的红五星,虽然刻得不甚对称,但精心刻雕的功夫是看得很分明的。手捧手杖,我仿佛看见同龄老人,神态肃然地就着如豆的油灯,眯缝着双眼用一把小刀,一刀一刀刻着,用没牙的嘴唇,鼓起来,吹去那刻下来的木屑……

他每隔十天来一次,不管阴晴寒暑。大约过了几个月,我接到通知,要我限期回到北京。我想送他一点钱,一些衣物,要他将养身体,又怕惹他生气。临行前,特意拜托我的邻居——一个新近由当地重新起用的干部,将东西转送给他。

到北京已经两个月了,渐渐把他淡忘了。偶尔见到这手杖,我想到他,想到他送我的东西。我把那手杖从孙儿手里夺过来,像抚摸被人委屈了的孩子一样抚摸它。正当我遣散顽童,手捧手杖,独立夕阳下的庭院出神时,小孙儿怀抱着一件包裹,小乌似的飞到我跟前。

“爷爷,老家寄来的!”

我赶紧把包裹接过来,打开了。这是我留给他的东西,由拜托人附上一封信。

信里告诉我,我的同龄人,拒不收受我的钱物,而且还生了气。他只得将原物原款寄回。他委婉地传达了同龄人的话:全国像我这样的老汉有千千万万,全国的庄稼人更多,他能给每个人这些东西,这些钱吗?他现在在北京任上,担负那样的重任,只要把庄稼人搁存心上,这比金子银子都贵重!

不知什么时候,我把这柄手杖紧紧地贴在我的胸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由手杖引出一个人物,可以引发读者猜想“他”是怎样的人,阅读者会有探究欲望。
B.小说运用了大量篇幅写人物对话,非常注重语言的个性化,使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同时也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C.小说运用细节描写手法,详细描写了手杖顶端的小红五星,并描写“我”想象老汉精心雕刻红五星的情景,意蕴丰富。
D.小说写“我”从孙儿手里夺过手杖,“像抚摸被人委屈了的孩子一样抚摸它”,表现了“我”对手杖被小孩玩弄的恼恨。
【小题2】小说中的卖柴老汉主要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手杖”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从主旨、情节两个方面陈述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