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单霁翔在任期间,故宫批量产出网红产品,成为国民文化lP。故宫IP的光环,也令其继任者——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备受外界关注。

王旭东曾对身边人说,“现在的传播手段太丰富了,就显得内容不够。”所以他不主张一味迎合用户需求,打造爆款文创产品。据说王旭东甚至砍掉了许多他认为没有文化传播意义的项目,他一直反复强调,要真正体现敦煌文化,做到精而美。

与敦煌文创的谨慎不同,故宫博物院在过去爆款迭出,围绕故宫IP打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节目让普通大众通过镜头走进故宫,而故宫口红、故宫睡衣等文创产品以及角楼咖啡、故宫火锅等,更是引发公众对故宫IP的追捧。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不主张一味迎合用户需求》,“财经网”2019年4月9日)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文创产业增加值增加了66.09%。在庞大的文创市场迎来“井喷”的同时,也吸引一大批入局者。不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颐和园等文化类展馆正加码生机勃勃的文创产业。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已有2 50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围绕馆藏进行IP开发。

目前来看,博物馆文创正在食品、彩妆等领域大展拳脚。例如,国博馆的文创产品已推出灵感源自青花瓷与粉彩瓷的食品棒棒糖,以春夏秋冬元素和每个朝代文物对应的手绘二十四节气锦色书签,以清朝画作《芙蓉双鹭图》为设计灵感的芙蓉双鹭保温杯等文创产品。数据显示,2018年,国博馆结合馆内藏物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国博衍艺”产品90余款,累计国博文物、品牌元素产品形成的市场销售规模达到7.92亿元。

类似的博物馆文创案例还有很多,划分到广东本土同样亮点纷呈。据悉,广东省博物馆凭借首个推出“粤藏”“粤光宝盒”“风尚”三款文创蛋糕的博物馆身份而爆红网络。

(摘编自《故宫文创一年卖出15亿元 博物馆文刨不甘落后》,“新快网”2019年4月1日)

材料三:

博物馆IP主要是指博物馆拥有的知识产权,如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博物馆的品牌图像、建筑、陈列设计方案等。博物馆IP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其他的行业和产品提供创意与内容,文创产品开发只是博物馆lP运营的一部分。通过赋能的方式,跨界融合进行全产业链的“二次开发”才是博物馆挖掘IP价值的核心方法论。

但是现在IP授权在不少博物馆手里是个烫手山芋,主要因为无法确定IP授权的费用。据北京自然博物馆负责经营运营管理的翟幼艾透露,自然博物馆曾联合外部设计师开发了上千个别具特色的文创IP,但开发出来后便被束之高阁,无法量产,因为无法为这批IP授权定价。据悉,目前国内IP授权没有统一的价格,即使是在IP授权领域较为成熟的海外博物馆,也没有明确的行内标准报价,只能由博物馆和被授权方自主协定。该为“IP”授权定价几何才不至于无形资产流失?

看到市场上对博物馆文创充满热情,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却无比冷静地表示,博物馆的商业化浪潮虽然势不可挡,但博物馆的品牌和IP还在孵化期,并没有达到很成熟的地步,因此商业化到什么程度,每个博物馆应当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毕竟宣传教育展示才是博物馆的主业,很多时候我们会拒绝特别商业的项目。”蒋菡称若合作只是让博物馆给产品背书,这样的合作对博物馆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摘编自《“博物馆+”与文创古老的博物馆红了》,《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4月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重视文创项目的文化传播意义,因此他不主张开发那些缺少文化内涵、一味迎合用户需求的爆款文创产品。
B.近年来,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和地方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类展馆围绕馆藏进行IP开发,产品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C.博物馆里,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品牌图像、建筑、陈列设计方案等都拥有相应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是“博物馆IP”的主要内容。
D.博物馆的文创项目不排斥商业化,但商业化要有度,博物馆应拒绝只是给产品背书的合作,因为宣传教育展示才是博物馆的主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故宫口红等文创产品,以及角楼咖啡、故宫火锅等,都体现了故宫文化的真正内涵。
B.材料二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各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产业增加值,还是参与开发单位的数量,都有长足的进步。
C.由于无法确定IP授权的费用,担心无形资产流失,所以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外部设计师开发的文创IP,被束之高阁,无法量产。
D.对于“博物馆+”与文创,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与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的观点比较接近,都反对过度商业开发。
【小题3】“博物馆+”与文创如何才能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8 09:4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礁石与灯塔——诗人艾青印象
张骥良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读到艾青先生写于 1954 年的这首《礁石》,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油画家刘宇一先生为这位现代诗人画的半身侧像:蔚蓝色的大海上,白浪翻卷,海鸥翱翔,礁石旁的诗人,目光凝视着远方。
我第一次见到艾青先生,是在 16 年前。1980 年 3 月 5 日,那天晚上风很大,20多名诗歌爱好者早早赶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等着聆听艾青先生谈诗。我去得尤其早,抢占了一个有利地形,就坐在诗人斜对面,连诗人的呼吸都能感觉到。重返诗坛的诗人,精神饱满。那天晚上,围绕着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 他谈了许多。我甚至来不及抬头领略先生风采,只是带着崇敬之情,埋头记录他讲的每一句话。这次谈话后来被整理成文章收入他1982年出版的《诗论》。16年过去了,那本当时用的笔记本已经泛黄,但我一直珍藏着。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为写《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赏析文章,我找到了诗人下榻的北纬饭店,再次拜望了这位我自小敬仰的诗坛前辈。先生一眼就认出了我,大概因为我视力不好特征太明显。我伸手到裤兜里找烟,发现自己匆忙中竟带了一个空烟盒。先生看着我站在那里的尴尬样子,笑了,顺手递给我一支“中华”。家里刚好没别人,先生执意要亲自为我泡茶,我怎么劝阻也无济于事,只好红着脸接过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茶。从那次听先生讲诗,我已经知道他平易近人。但一个年逾古稀、蜚声海内外的诗坛泰斗,竟给一个二十出头的后生小辈递烟、泡茶,还是让我不知所措。先生的烟瘾很大,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先生每吸一支,都没忘了也递给我一支。我渐渐地忘却了拘谨,无拘无束地与先生聊起来。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先生把我带到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代。他带着淡淡的微笑回忆起他父母怎样听信算命先生的话而嫌弃他。而当他谈到那个叫大堰河的保姆时,他的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那样多的感激和依恋。老诗人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朴素真挚的感情,使我默然很久。
又过了半个月,我拿着写好的鉴赏文章再次登门求教。先生认真地阅读了拙文后,认为大体还可以,只是有些话说得过了头。我看我的原稿上密密麻麻批满了字,在那些他认为说过了的地方,他都画上了粗线。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写文章一是一,二是二,别说过头话,别人为地抬高,也别人为地贬低,要实事求是,做人也是这样。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 说自己的心里话。”这一席话使我想起了先生的另一首诗《在浪尖上》。诗通篇都是大白话,但由于感情朴素真实,朗诵时一次又一次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打断。我想起我坐的这张沙发上,坐过文坛泰斗,也坐过我这样的业余作者。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先生这里感受到诗与真。记得我的朋友——河南省周口地区商水县的农村残疾作者娄自立,曾跟我提起他拜望先生的情景。当他蹲着用双手搬着双脚,一寸一寸蹭进这个客厅时,先生格外热情地接待了他,满足了他的一个又一个要求,为他题字,与他合影。临别时还把自己正在使用的金笔送给他,并执意送他出大门。娄自立说起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泪花。先生的确教给我很多。
这次以后,我看先生年高体弱,不便打扰,一直未去看他。1993 年金秋十月,我带着 40 多位残疾作者的共同心愿,又一次走进先生的客厅。第一眼看到先生,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生竟已老成这个样子。他的话明显地少了,精神有些不济。我这次本来想请他为我们选编的残疾人作家诗文集《地平线的呼唤》题词。看先生这样老态龙钟,我张了好几次口都没好意思说。过了一会儿,先生的儿媳傅大姐走了进来。她向我介绍了先生的近况。老诗人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尽管打上了钢筋,手还是抖得厉害,写字已经很吃力了,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交往应酬。我终于不肯放弃这个机会,鼓起勇气向傅大姐转达了残疾人作者对先生的敬仰之情,简单介绍了我手里的诗文集的编选标准和过程,表示希望得到先生的题词。仅仅 5 个字的题词,加上签名和日期,先生竟写了十多分钟。看着“残月同样美”这 5 个厚重的字,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先生已老迈,但仍能简练准确地概括出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并形象地表达出来。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艾青先生的《礁石》,使“我”想到刘宇一为艾青先生画的半身侧像,侧像画上,礁石旁的艾青“目光凝视着远方”,说明艾青先生很有远见。
B.艾青先生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和“我”谈到大堰河保姆时,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感激和依恋,说明他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那种感情是朴素的真挚的。
C.艾青先生认为写文章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的心里话,不人为地抬高或贬低自己。
D.艾青先生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写字已经很吃力了,一写字手就抖得厉害,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很多的社会活动与交往应酬。
【小题2】本文主要写了艾青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小题3】简要回答艾青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②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恢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③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的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

④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竖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⑤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按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节俗活动。

⑥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文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我们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春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族节日在农业社会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
B.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地位下降,产生蜕变。
C.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是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D.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我们可以从当代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民族节日的复兴。
B.与第二段不同,文章第三段采用对比论证阐述文化语境的改变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C.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协调问题是为了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论证。
D.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空洞化、表层化处理是因为“革命”的影响。
B.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C.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更多价值是丰富生活而非必需。
D.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要更为迫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

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是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生根本变化,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业的生疏关系,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新的特征昭示了我们向费孝通意义的“乡土中国”告别。

在城乡中国阶段,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目前的城镇繁荣与乡村破败本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更加剧了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外流与生产要素的单向配置,把“城市中国”当成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是导致二元体制形成和长期维持的根源,越是单纯用城镇化来发展城市,就越是带来歧视乡村和城乡不平等发展。“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关键的是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中国的提出,也是为了避免以乡土中国的公共政策惯性来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乡土中国形态,加上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结构转变更加固化了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产生巨大的路径依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导致决策思维与政策应对滞后于结构变革的需求,影响城乡中国的演化与向城市中国的转变。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中国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基于此,费孝通把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概括为“乡土中国”。
B.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个变化历近百年才实现。
C.大多数“农二代”之所以选择不回村、不返农,原因之一是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及农业的关系就不密切。
D.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费孝通“乡土中国”概念,引出下面自己关于“城乡中国”的概念。
B.文章接着谈论对于中国社会形态已进入“城乡中国”的判定依据及其重要特点。
C.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形态变化转型后公共政策安排出现的变化及其重要性。
D.文章最后展望未来,提出中国将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但过程可能并不容易。
【小题3】根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是费孝通研究、分析“乡土中国”时使用的重要概念。
B.在乡土中国阶段,大多数农民也离土、出村,但他们大多仍选择了回村、返农。
C.将“城市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一个阶段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
D.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阶段需矫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如今100多年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其中重要的文化精神是儒释道合一,这三家共同特点是顺应自然。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形成,天地人三才中,人类因为有分辨能力具有特殊性,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有能力也应该全面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在万物中的地位规范自己。中华文化根本特点是自觉和自律。自觉就是认识到人类跟万物不同,成己成物;自律就是要求人类管理好自己,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把这种自觉和自律总结为人本精神。这种人本精神早在西周就已经确立,而西方到了近代才破除中世纪神本主义,有了理性智慧的发生和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西方政治家、哲学家都在反思西方文化的片面性,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上世纪末,肯·威尔伯对西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做了全面反思,认为西方二元思维造成人类的灾难痛苦。“愈来愈多的科学家开始同意物理学家卡普拉的看法:‘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论点,反映出东方人的世界观’。”这两个基本论点就是钱学森先生经常提到的系统论和整体论。当代著名化学家,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在其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中译本序言中写道:“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进入现代社会,西方重举新人本主义大旗,为的是将人从财富牢笼中解脱出来,成为遵循人道、关爱人类、懂得自觉自律的人。伴随科技高速发展,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如生态破坏、沉湎于虚拟世界等等,都在剥夺人们对幸福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人既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即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主宰,而是要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结合,确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

现在我们进入21世纪已近20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还在继续调整,但我们已经看到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当前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方法,在标准化、流水化之外,因人因地不同对待。所以,我们要深入发桩,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并从基础教育做起,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选自楼宇烈《重新认识东方智慧》,2018年2月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人类因有分辨能力而在天地人三才中具有特殊性。
B.中华民族用10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伟大复兴的目标。
C.两次世界大战促使西方各界反思西方文化片面性,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新的人文精神。
D.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要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又主张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主宰自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发展历程,提出“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的观点。
B.文章运用较多篇幅阐述西方社会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以此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照应开头“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C.文章第二段运用文化比较的视角,通过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说明释道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精神。
D.文章列举了不少实例说明西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借鉴,强调深入发掘、宣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觉和自律是一种人本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点,它要求人类能够认识自己并管理好自己。
B.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因人因地不同对待的方法,说明了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统文化。
C.当前,不少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的现象反映了科技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
D.肯·威尔伯认为,西方二元思维是人类灾难痛苦的根源,要学习东方人的系统论和整体论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