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苏无锡312国道高架桥发生的桥面侧翻事故让人痛心,安全出行永远是交通发展的第一要义,智慧交通的需求在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面前显得日益迫切。浅橙科技认为,城市智能交通大数据体系的构建,将在新时代道路安全稳定运行和提高用户出行体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对交通管理部门而言,乘客和车辆出行的海量数据可以被大数据系统有效提取和利用,通过实时收集车流量、客流量信息,掌握道路交通的真实具体情况,为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决定车辆的放行和管制。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种情况下的应对方案。比如在节假日车流量巨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历史路况进行分析,对一些特别拥堵路段提前做好疏散引导。改善节假日交通拥堵状况。特别是在极端恶劣天气情况下,通过对道路和车辆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分析,交通部门及时将注意事项发送给附近车辆,可以大大提高行驶的安全性。

对于个人而言,大数据在出行时也能提供不少帮助。司机通过车载终端或数据采集系统提供的实时数据,可以了解当前主要道路的交通状况,判断是否需要绕行。对乘客而言,若是孕妇送医、老人急救等情况,家人也可立即向交通部门求助。当然,除了道路状况,大数据系统还能对车辆的安全性、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做出一些合理的判断,提前做出预警,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摘自浅橙科技《大数据赋能智慧交通,让出行更安全》)

材料二:

城市智能交通大数据体系总体框架

(摘自“大数据期刊网”)

(摘自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2019年Q3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材料三:

大数据环境下城市交通系统面临诸多困境。当前情况下,城市道路信息较为复杂,并且归属于交通、公安、民航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掌控着城市大量交通信息,但出于各自利益考虑,城市交通信息共享难度较大。同时,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的参与者非常复杂。例加,一个机场的参与者,涵盖了多个航空公司、地面处理公司、零售商。空中交通管制、海关以及机场运营公司本身。每个企业参与者都能够收集各自领域的数据,但是却不愿意共享。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内容进行翔实的分析,从而可以判断内容的真实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城市交通信息涉及多个层面的隐私,具有保密性强的特点。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通过技术手段保护居民个人、企业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交通数据信息安全性有待提高。

(摘自曾联进《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设计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智能交通大数据体系涵盖基础支撑、创新应用和长效发展等三个子体系,为城市智能交通运营管理提供方案。
B.道路交通数据经感知、分析后,传输到企业和政府,企业据此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服务,政府依此进行合理决策。
C.湖南、山东、北京高规划热度医院平均拥堵延时指数居高不下,是因为它们智慧交通数据的提取、利用效率偏低。
D.相比重庆市、吉林省、湖南、山东、北京三个省市高规划热度医院对城市智能交通大数据体系的需求更加迫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分述部分介绍了城市智能交通大数据体系构建对保障新时代道路安全稳定运行和提高用户出行体验的作用。
B.为改善节假日部分路段特别拥堵的状况,交通管理部门可使用城市交通大数据体系分析历史路况,从而提前做好疏散引导的工作。
C.城市智能交通大数据体系面向民众提供服务时,可为司机提供道路实时数据,为乘客提供帮助,对车辆安全、气候变化等做预警。
D.交通、公安、民航等多部门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参与者的复杂性,共同加剧了城市道路交通数据共享的难度。
【小题3】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大数据环境下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困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10:4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哀  蝶

迟子建

我童年时曾是扼杀蝴蝶的小妖魔。大兴安岭有一种俗称“大马莲”的蝴蝶,深紫色,羽翼上有一点点赤金的颜色,它比一般在花间蹁跹的蝴蝶要大上好几倍,雍容华贵,飞起来姿态娴雅,美得令人炫目。这种蝴蝶不大喜欢徘徊花间,它们通常是在林间的草地上翻飞悠游。我和许多女孩子那时最热衷的事便是用衣服罩住这种蝴蝶,将它捉到手中,它的羽翼在我的指间簌簌抖动的时候,我们便将它在掌心拍死,然后在蝴蝶的蛹上插一颗图钉,将它按到白纸棚的灯畔。晚上拉亮电灯,哗地一照,灯畔那一圈已死的蝴蝶便栩栩如生了。

蝴蝶的美是靠羽翼的震颤来传达的,而它的死亡也是由此带来的。折断它的羽翼,它便丧失了传达美的能力。艺术的羽翼同蝴蝶一样是华美而脆弱的。比如一幅名画,它可以在欣赏它的人面前呈现丰满辉煌的羽翼,给赏画的人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和震动,但同时,一把意外的大火会使它化为灰尘。比较而言,陶器的羽翼才算最为坚硬,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都无法伤害它的本质,即使深埋地下,陶还是陶,所以陶才最能成为中国的象征,才经久不衰。

我曾经异想天开,认为应该把伟大的艺术品放入坟墓保存。因为展览大厅明亮的光线会使一幅画改变颜色,人的混浊的呼吸会伤害画的神经。但是如果创造艺术是为了让它进坟墓的话,那么人类又如何进行艺术的传达呢?又如何进行精神的交流呢?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我们无法得到梵高身上的一片指甲,但他的向日葵却比地球上所有开放的向日葵都灿烂、明亮和忧伤;我们无法得到柴可夫斯基的一根头发,可他的音乐的羽翼将在漫长世纪的空中低回,并且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一代的人。所以我不再做把艺术品放入坟墓的梦想。我们庆幸人类的先知,他们创造了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等的艺术形式,他们向我们传达了已逝世纪的辉煌与宁静,喧嚣与平和,他们艰难地扇动着艺术的羽翼,告诉我们战争、和平、瘟疫、繁华、颓败等等人类曾经历过的一切,我们承受并延续着这一切。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因为艺术的羽翼既长久又脆弱,它很可能在飞向某一个世纪的途中而彻底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创造这艺术的人的名字也一同沉沉地消失。但这些担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总会有艺术的羽翼会飞向未来的天空,它仍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如同童年时我在苍茫的暗夜中哗地拉亮电灯,能看到那圈美丽的蝴蝶一般。

我曾写过一篇悲观的文章《谁为这个世界送葬》,说是大地上翻飞的画卷、四散的书籍、破败的琴和空旷的建筑为这个世界送葬。当一颗流星最后一次划破天幕,它会看到大地上我所设想的壮观场景,没有比这种送葬更动人的了。

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其实缘自内心深处对艺术深深的痴迷和渴望,也可视为对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激励。于是,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成了我深信不疑的一个真理。人死后暴露出的白骨是那么千篇一律,可人的心灵创造出的艺术光华却又是那么斑斓夺目。这样想来,艺术的确是完善人生的一种途径了。

当我按住蝴蝶,当它的羽翼在我指间轻轻颤动,我还会扼住它的呼吸吗?虽然我知道蝴蝶不经我的手早晚也会成为泥土的一部分,但现在我的心还是为二十几年前的过失而颤抖了。能够让羽翼震颤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不然那羽翼又有何用?静止千年的美,也抵不上飞翔一瞬的美更动人心魄,因为后者是一种流光溢彩的美。所以我深深祈祷艺术的羽翼不要轻易被人折断,让它自由地颤动并且深入人心吧。同时,我也愿意在这遥远的北国,深深地向着极北的童年生活领地鞠一躬,哀悼那些毙命于我掌心的蝴蝶。

(选自《我的世界下雪了》,有删改)

【小题1】“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2】文章第4段《谁为这个世界送葬》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以“哀蝶”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认为,“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根据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团队的统计,传统汽车在大部分时间内(96%)处于空闲状态,利用率较低,无人驾驶汽车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供需要的人使用,因此可以更好地统筹安排家庭内车辆使用,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减少车辆消费总量,有效减少碳排放。当交通不再拥堵时,行车电脑控制的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将车近乎定速行驶,车辆也无需在停车、起步之间不断切换,大大降低了能耗。另一方面,智能汽车可以根据实时路况自动选择到达目的地的最优路径,能源消耗更少。
(摘编自陈慧、徐建波《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材料二 :
我国已经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汽车市场之一,2016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498万辆和9386万辆,我国汽车生产和销售数量分别达到了2812万辆和2803万辆,单一国家汽车产销份额已超过全球1/4。同时,中国也是智能手机的全球最大市场。智能手机的普及对汽车的智能化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汽车成为了众多复杂数据的重要输入口,越来越多的厂商已经在汽车上引入联接手机与汽车的相关端口,车载系统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投射手机内容,并具备简单的交互控制能力。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HIS预测,中国的CAV(智能汽车的英文缩写)市场将在未来逐渐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国内行业专家预计,到2035年,CAV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5%,相关事故率为零,以CAV为基础的协同式交通模式将使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减少25%,普通道路的交通效率提高80%,CAV专线彻底消除拥堵。然而,汽车的终端用户购买的不是安全、节能和环保,他们购买的是时间、效率和舒适,事故、污染和消耗只是为此而付出的可接受代价。如果CAV不能更快捷便利、更舒适,用户是不会为开发费用买单的。
摘编自于丁一《一汽集团智能汽车发展战略研究》
材料三:
下面是新华社与业内知名汽车频道共同推出“您看好智能化汽车吗?”的网络调查.
不同年龄被访者对汽车智能化的期待

材料四:
从理论上讲,将人类特别是老年人从驾驶座上移开是一个好主意,这样可以使交通更顺畅,而且可以减少污染。然而,这样的自动化存在一些道德问题。例如,不让司机进行生死选择,而是将生死抉择的权力交到专有算法的手中,是正确的吗?你应该让一台机器来做道德判断吗?如果一辆车计算出为了救两个喝醉酒跑着过马路的陌生人,而把车撞到树上并让你死亡是值得的,你会怎么想?
摘编自(澳)理查德·沃特森《智能化社会》
【小题1】下面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汽车可以一定范围内统筹安排车辆的使用,改变传统汽车大量闲置的现状,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
B.专家预测,到2035年,智能汽车在中国广泛使用,交通事故将不再发生,普通道路交通效率大大提高。
C.我国汽车产销份额占全球四分之一强。中国已跻身于全世界最主要的汽车市场。
D.总体来看,年龄越大,对智能汽车安全性能的期待较高,对通信、娱乐功能期待较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汽车能有效降低能耗,原因之一是无人驾驶汽车可以通过行车电脑的控制一直保持准定速行驶。
B.智能汽车能提高汽车的使用率,减轻汽车对环境的污染,这将是消费者购买智能汽车的主要原因。
C.智能手机可与汽车交互控制,中国作为智能手机的最大市场,在汽车智能化发展上具有相关的优势。
D.智能汽车带来的道德问题,涉及人生死抉择权利的让渡,将成为智能汽车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阻碍。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对未来智能汽车的发展提出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18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表,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咯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这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

(摘编自2017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材料二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

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诖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

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但书店毕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购买商品的价值之外,承载了关于一些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一个人可能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书,却大多会有一个难忘的书店,有一本最喜爱的书。那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时的喜悦和敞亮,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善莫大焉。但问题是:数字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和阅读率却持续偏低,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不足5本,远低于发达国家。排在各大书店畅销榜单上的书单,除了考试辅导类书籍,就是各类成功学和养生学书籍,阅读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再看看各大读书网站排名前列的,也无外乎是些言情、玄幻和惊悚小说。

开卷有益、读书有用。在数宇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前段时间,北京的三联书店开始尝试24时运营,吸引挑灯夜读重开卷的爱书人。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但在运营模式的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提供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之外,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哀悼的将不仅是实体书店的消亡,而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

(摘编自吕洪《网络营销改变阅读习惯?》2014年5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和雕刻时光咖啡店同步运营,联手互动。书店以经营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图书为主,兼及音像制品、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每年经常性、有选择地举办诸如讲座、新书发布、研讨、展览等各类营销活动百余场。

(摘编自三联书店官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2015年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图书阅读率增长速度快。
B.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较前一年有所增加,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还是要比电子书阅读量大。
C.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手机阅读接触率持续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D.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实体书店既有销售商品的价值,也承载着一些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还是难逃厄运,一些实体书店的规模在不断缩小,甚至关张。
B.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使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但这种阅读方式能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对整个社会和时代是有利的。
C.实体店困难重重,纸质图书不受欢迎,因此,政府应重点扶持实体店,使其能承载相应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
D.实体书店的存在是必要的,它的消亡意味着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了精神家园,这是一种精神的迷惘。
【小题3】如何才能让实体书店重新焕发生机和魅力,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陆谷孙:“绅”之风流,“士”之风骨
“你的名字不但会活在你的亲人们中间,更会在你的同仁心中和读者心中活得同《英汉大词典》一样长久。”1991年,《英汉大词典》编写组成员之一的乔艾宓猝死,陆谷孙在追悼词中这样说。 时隔25年,说这话的人也走了。2016年7月28日下午1时39分,陆谷孙先生在上海新华医院与世长辞。 是时,上海雷声轰烈,暴雨如注。
陆谷孙30岁与词典结缘。此后21载,《新英汉词典》《英汉大词典》先后出版,成就一世泰山北斗的盛名。
1970年,陆谷孙进入《新英汉词典》编写组。埋首五年,跟随葛传、林同济先生,顶着催逼和监督的压力“曲线救书”,提高词典的实用性。初版即赢得热烈反响。
1986年,他接受任命,成为《英汉大词典》主编,当场立下军令状:编完词典之前不出国、不兼课、不另写书。拿着一叠草稿,他跑去北京跟许国璋、王佐良等老一辈大师们汇报。1991年,历时十几年编纂的《英汉大词典》出版,在查得率和收词量上成绩斐然,被香港学者董桥形容为“不可一日无此君”。
新千年伊始,他又将心力投入了《中华汉英大词典》。 不同于《英汉大词典》,这一次没有专业团队,所有参编人员全是兼职,聚散无常,唯有陆谷孙坚守阵地,倍加沥血呕心。在一篇名为《关于生和死的思考》的文章中,陆谷孙写道:“我常想,《英汉大词典》当然是我们大家所钟爱的‘精神产儿’,但与此同时又好像是一种物化了的巨大的吞噬力量,无情地消耗着我们的心血乃至生命。既然是一项事业,它就要求牺牲……”这似乎也成了《中华汉英大词典》和他自己的写照。
《英汉大词典》的出版,陪同朱镕基访问香港时与时任港督互背莎士比亚名句,使陆先生的社会影响力大增。1991年评奖,有四个头衔非要给他不可,最后他推了三个,勉强拿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劳动总归还是劳动了的,不算太亏心,别的都太虚。
在复旦,陆先生开设的“英美散文”课,教室常常座无虚席。 在学生眼中,这位复旦英语系的传奇人物是“校宝”之一:既符合“象牙塔内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形象,又毫不古板,反倒风趣、时髦、有活力。在课堂上,他声如洪钟,健谈投入,思维敏捷,会讲流行的词语,开俏皮的玩笑,然后自己也笑起来。 英文系年年盛传“陆爷爷要退休”的流言,却年年抵不过学生请求他继续开课的高涨呼声。 “最后一届”带了一年又一年,直到2014年患了中风,他才真正离开了课堂。 2012年,复旦学生票选“复旦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名列榜首。他说:“我一生中得过不少奖,但这次是给我喜悦最多,让我最感动的一次。”
20世纪90年代初,下海者甚众。校车上从起点到终点,老师们多在谈论股票,沉下心来编词典的陆谷孙,大概也多多少少有些孤独。 及至晚年,他开微博、玩微信,从未在技术上落后于时代。对网络文化也持包容开放态度,甚至还收罗不少网络用语进入词典。
2016年8 月1日,上海龙华殡仪馆外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群延伸到大厅门口,大厅内外的墙边摆满白色玫瑰和百合花花圈。
陆先生的照片悬挂在大厅前方的正中央,被白色鲜花团团簇拥。两侧的大屏幕上,生前一则访谈被反复播放:“经常有同学让我给他们题字,我觉得有一句话很好,身在丝绒樊笼,心有精神家园。”
有人红了眼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陆谷孙为乔艾宓写的追悼词,既体现了对同仁卓有成效的工作的高度赞扬,也体现了编纂词典的深远意义。
B.《英汉大词典》出版后,陆谷孙陪同朱镕基访问香港与时任港督互背莎士比亚名句,这件事让他真正名声大噪,社会影响力大增。
C.陆谷孙开设的“英美散文”课程在复旦大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被学生票选为“复旦十大杰出教授”之首后,一生获奖甚多的他深感喜悦,备受感动。
D.开微博,玩微信,收罗网络用语,晚年的陆谷孙从未在技术上落后于时代,对网络文化也能持包容开放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谷孙30岁时与词典结缘,最初的五年,他与葛传、林同济先生一同顶着压力编写《新英汉词典》。
B.20世纪90年代初,有许多老师热衷于股票,而陆谷孙却不为所动,沉下心来编写《中华汉英大词典》,这足见其甘于寂寞、不改初心的品质。
C.陆谷孙曾在文章中把《英汉大词典》比作大家所钟爱的“精神产儿”,而他本人的呕心沥血恰恰是这个“产儿”能够孕育成功的保障之一。
D.一年又一年的“最后一届”,体现出陆谷孙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复旦学子对他的认可,他不仅是学术界的泰斗,更是教育界的名师。
【小题3】“身在丝绒樊笼,心有精神家园”可以视作对陆谷孙先生一生最好的评价。请结合材料,对陆谷孙心中的“精神家园”加以阐释。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书法程式美与个体生命创造并行不悖
肖云儒
中国书法以汉字的造型形象为单元,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与笔法、墨法、章法动态组合,将线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意趣普泛化、固态化、规律化、形式化,积以时日,便升华为一种程式,像草、隶、篆、行。这每一书写形态中,如草书,又凝固为章草、狂草、行草。各形态之间还嫁接出新的品种,如行隶、隶篆等等。艺术创作本来最忌重复和相似,艺术程式却偏偏强调“不易”和反复,中国书法也便要一贯强调认真切实地习帖学碑,讲究字的师从背景和文化渊源。
大家可能会提出一点疑问:强调“不变”的程式美学,会不会压抑艺术家的创造生命和创新思维呢?其实不然,中国书法程式既包含“形式”,也积淀着文艺论说中常常与之相对的“内容”,但这“内容”不是通常我们所指的文艺作品的人生及社会内容,它积淀的是抒情性内容,情绪性、审美性的内容。中国历代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实质上都是围绕着如何处理既有艺术程式和它所承载的生命体验、艺术体验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的。正如电影《梅兰芳》中用纸质的镣铐所作的比喻,我们不能扔也扔不下那无形的镣铐,却又要在镣铐的拘束中让生命、情愫流淌。
中国书法史上创新有多种途径,在此集中谈一谈主要的三种类型:
第一,“程式进入型”创新。这是承续性、归纳性创新类型。譬如赵孟頫。他前期刻意用古,“尽仿古人” 。但由于他的文化底蕴有厚度,又有丰厚的个人体验,得以回溯到前人书写的情绪状态中。不但有融会贯通前人程式的能力,也能够使之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情趣相熔接,因此逐渐写出了自家面目。这是一条通过对固有程式的深度进入,渐成大气象、营构新风景的路子。
第二,“程式突围型”创新。亦可称为程式冲决型创新。譬如历代的狂狷书法家,都是以生命冲决礼教,以真性童心冲决社会和艺术既有的游戏规则而实现创新的。作为一个大群体,情况又各有不同:有的是“心疾”之狂,如徐渭;有的是心性之狂,如怀素、张旭;有的是艺术之狂,如米芾;还有的是佯作之狂,如杨凝式杨疯子 。
不论是病狂、心狂、艺狂还是佯狂,狂癫精神状态都成为他们突围常态、突围传统、实现创新的强大动力,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走出了中国文化常有的平和冲淡,带有强烈的冲决色彩甚至断裂感觉。但不能不注意的是,从创作准备层面看,他们都对传统程式有深厚的功底,他们把前人的程式融进了心里;从作品显示层面看,他们却把程式抛在了脑后;从作品质地层面看,他们又把程式化在了笔墨中。
第三,“程式构建型”创新。这一类可以于右任为例。于右任从研习北碑起步,传统程式功力极深。法古却不泥古,自有一番天真潇洒的仪态。在《秋先烈(秋瑾)纪念碑记》中,楷书中时见行、隶笔意,隶笔又常以行、楷笔法写出,很是和谐自洽,雍容大度。《右任墨缘》中 ,他的书法由局部创造到整体构建,由“集古字”到“立我法” ,实现了构建新程式的大创造。他以自家的个性与功力融行、楷、草为一体,创立了《标准草书》 ,成为一代新程式,惠泽后世……
以上三种创新类型,也可以说是处理书法程式与生命表达关系的三种方式。一种是深研细习、得其精粹,在既有程式的内里找到自己的个性、生命独特的表达方式;一种是把程式消化于心里,然后以感性的、激情的生命表达,狂放地冲决程式而呈现创新气象;再一种便是在对传统程式的开放融汇中,理性地为自己的生命表达和艺术追求构建新的程式法度。这三种创新类型今天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节选自《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程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把汉字的造型作为单元,对笔法、墨法、章法反复练习,形成动态化、规律化的造型组合。
B.中国书法一贯强调认真切实地习帖学碑,是因为书法程式强调“不易”和反复,艺术创作最忌重复和相似。
C.中国书法程式既包含文艺论说中的“形式”,也包括情绪性、审美性、社会性等抒情性“内容”。
D.围绕着草隶篆行等书法程式和它们所承载的生命体验、艺术体验,中国历代书法在不断传承和创新。
【小题2】关于中国书法的创新途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式进入型”创新,要求书法家不但有融会贯通前人程式的能力,还能够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情趣,逐渐写出自家面目。
B.对于历代狂狷书法家来说,不论是病狂、心狂、艺狂还是佯狂,想要突围常态、突围传统、实现创新,狂癫精神状态都是他们的强大动力。
C.“程式构建型”创新,以于右任为例。他以自家的个性与功力融行、隶、楷草为一体,实现了构建新程式的大创造。
D.三种创新类型,将成为处理书法程式与生命表达关系的主要方式,今天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程式将线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意趣普泛化、固态化、规律化、形式化……每一程式可有多种形态,各程式之间还可嫁接出新的形态。
B.强调“不变”的书法程式,正如《梅兰芳》中的纸质的镣铐,我们不能扔也扔不下,还要在镣铐的拘束中,创造生命,创新思维。
C.以生命冲决礼教的书法家,从创作准备层面看,他们把前人的程式融进了心里;从作品质地层面看,他们又把程式化在了笔墨中。
D.在《秋先烈(秋瑾)纪念碑记》中,楷书中时见行、隶笔意,隶笔又常以行、楷笔法写出,作者在对传统程式的开放融汇中,很是和谐自洽,雍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