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釆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等《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材料二:

材料三:

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教育是非常严肃的一个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一种教育模式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件当然是人才。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好的课程一般都有好的教学体验。然而,好的教学体验不同于受学生欢迎。我们希望寓教于乐,可是别忘了,寓教于乐必须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应该是内容,乐应该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既不可偏废,其地位也不可颠倒。现在,我们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它们不是在诲人不倦,而是在“毁”人不倦。这一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摘编自文峰等《给教育产业戴上质量“紧箍咒”》)

材料四:

除了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免费通识类教育课程之外,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也涌现出来,如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应对雅思、托福、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比如,当课程后台大数据显示,在课程进行到某一时段时,有超过一半的学员做出了暂停或回放的动作,那么可以就此了解课程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摘编自丁雅诵等《在线教育,打开你的知识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在线学习,有着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等特点,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B.在线教育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来采取更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C.在线教育不是商业,那些一味追求金钱的教育机构,可能会给学生好的体验,但由于教育底线的缺失,也在毁掉学生。
D.在线教育借助于互联网模式,使学习呈现出了全新的认知过程,可以更好地关注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模式下,课程的建设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教育者可以根据课程后台显示的大数据,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B.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前景喜人。但必须谨记,不管平台如何细分,环节怎样细化,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
C.在线教育只有根据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实施受教育者能够喜欢和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D.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显著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简言之,在线教育课程建设不再表现为师传生受。
【小题3】当前网络在线学习存在着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2:4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长春

李庆山是在袁店河边放羊时被罗汉山上的“杆儿”——红枪会的人带走的。

“羊不少就算了,李庆山找不着就找不着吧,反正大活人一个,也许过些日子就回来了。”袁静侯抿了一口茶,摆了摆手,大管家就躬身退了出去。

李庆山再回来,是袁店河上下的几绺“杆儿”被解放军剿灭后的事了。当时,他也作为“杆儿”差点被镇压了。

李庆山怎么会被罗汉山上的“杆儿”——红枪会的人带走了呢?因为他会画。

有一天,李庆山在街上碰到一件事儿,一位远客在码头上找了个挑夫挑东西,挑夫走得快,三转两拐,远客找不到挑夫了。远客的东西一定很贵重,急得要哭,李庆山就走上前说:“我给你画。”远客说挑夫的眉目,李庆山左一描,右一擦,嘴大点儿,脸小点儿,不一会儿,画出了一个人。远客和李庆山跑到挑夫行让人指认,就有人说是谁谁了,就往那人家去。敲开门,那人正对着担子里的东西犯愣:尽是一卷卷纸,上面是曲曲连连的线,有的能看出来是树、水、山沟吟的。

李庆山没有见过这样的画,却觉得像是画的袁店镇。那远客赶紧把东西收拾了,给那挑夫撂下一块银元,带着东西走了,回头对李庆山说了一句:“兄弟,谢了啊!”

这是李庆山被“红枪会”带上罗汉山之前的事儿,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儿,他才会被“红枪会”从袁店河带上罗汉山的,那挑夫就是“红枪会”会员。也因着这件事儿,后来,李庆山没有被作为土匪镇压,因为那远客是解放军的一个侦察员,属于挺进中原的陈毅野战部队。

上了山,李庆山就是“红枪会”的人了。“红枪会”强逼他入伙的原因是他会画。扮货郎,扮算卦的,扮游方郎中,扮锔锅的,跟着两三个人,下山,到大地主或大财主家去,转悠一遍儿,李庆山就记心上了,回来后画,哪里有池,哪里有树,哪里有家丁,哪里有狗,哪里有碉堡,清清楚楚的。开始,李庆山故意画错,“红枪会”的人就用枪敲他的脑门。画就画吧,李庆山就认了。可是,李庆山坚决不画袁静侯家的大院,也不画袁静侯的孙子袁仁之的长相。他说:“那是我的老东家,要是没有人家,我早就在河边饿死了。你们要是逼我,我就去死!”

李庆山再回来,再进袁家大院时,袁静侯大吃一惊。袁静侯知道李庆山为匪的事了。李庆山咚地跪下:“我来取我的画。”袁静侯没有想到李庆山会在羊圈的二檩窝处藏了一大捆画。晚上,李庆山在共产党分给他的房中看画时,那位远客叩开了他的门,笑着交给他一件任务:“把你交往过的土匪头子画出来,有好几个跑了,我们得找到他们,以免再祸害袁店河的百姓!”李庆山答应得很爽快。那位远客带着两位警卫员消失在夜幕中。

很快,一个又一个逃匿的“杆儿”头子被通缉,这些人被逮捕被枪决……

一个春光很美的下午,李庆山和袁仁之正在袁店河边一边闲聊,一边看着各自一岁多的儿子吹着蒲公英的小白花。几个穿军装的人走过来,李庆山一愣,忙低声对袁仁之说:“一会儿,不管发生啥事,咱俩谁也不认识谁!你把两个孩子带好!”说着就迎着那几个人,快步走过去。

前面的一个人冲李庆山敬了个礼,说:“您好,您是李庆山先生吧?”李庆山平静地笑了笑。来人说:“我们首长请您去县城一趟,有要事。”袁仁之不说话,牵着两个孩子,并特地挡着了李庆山孩子的视线,很快走进了柳树林……

李庆山从此就在袁店河畔消失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也不知道那些带走他的人到底是谁。只是后来,李庆山被追认成了烈士。为这事,袁仁之的孙子跑回家给袁仁之高腔大调地说:“爷,李小保的爷咋会是烈士了?老师说是被漏网的土匪给骗到山里头给杀了……”

袁仁之不说话,看墙上挂的一幅画:几只虾,没有水,可眼瞅着虾在水中游,看着看着,虾模糊了,水汪汪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8期,有删改)

(注)①“杆儿”是南阳土话,指土匪。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别具一格,交代了李庆山被红山会的人带走的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B.小说描写李庆山在红枪会时,乔装打扮去踩点,回去后画出来交给土匪,说明他已认清现实,开始助纣为虐。
C.李庆山与袁仁之在河边闲聊,见到穿军装的人走过来,对二人之间语言、行为的描写暗示出二人之间很有默契。
D.文章最后一段写袁仁之观画的细节,一方面描写了袁仁之睹物思人的伤感,另一方面凸显了李庆山绘画技艺的高超。
【小题2】小说中插入李庆山帮助“远客”找回失物的情节,有何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概括李庆山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地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唯一蓝色星球。我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但是,随着化学能源的消耗,全球可用淡水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污染重创,人类可饮用水资源日益匮乏,目前全世界超过8.84亿人口无法使用干净的水源。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2亿人因饮用污染水而患病,15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不洁水引发的疾病。

净水与节水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说到净水与节水,就不能不提起和水息息相关的净水器。目前市场上充斥着相当一部分劣质净水器产品,耗水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广大用户最信赖的反渗透净水器,耗水量十分惊人。很大一部分反渗透净水器的水能效非常低,净水与“废水”的比例普遍在1:3,甚至更低,这无疑造成了严重的饮用水资源浪费现象。针对净水器行业的节水政策,国家在2017年出台了净水行业的首个强制标准。

(摘编自中国家电网)

材料二:

反渗透净水机调查数据

(数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中怡康)

2017年11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34914—2017《反渗透净水机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国家标准。该标准于2018年11月实施,给消费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新标准明确,净水产水率是指在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不降低反渗透模块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净水机经过反渗透系统净化后,总净水量占总进水量的比率。水效等级最高的级,净水产水率应当大于或等于60%,等级最低的级,净水产水率大于或等于35%。自2018年11月起,禁止生产净水产水率小于35%的反渗透净水机。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瓶装、桶装饮料,除人工配制的汽水或果汁外,主要分为天然水纯净水和矿泉水三大类。三大类饮料的共同点主要是未受污染、不含细菌等微生物或其他任何有害成分,并基本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可作为日常除自来水以外的辅助性饮料。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各自所含的元素成分不同。矿泉水中含有钠、钾、钙、镁、重碳酸盐和硫酸盐等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而且还含有某些符合规定含量的微量元素。纯净水经过净化处理,基本不含上述各种常量元素。由于三类饮料的元素成分不同,对人体的反应和生理作用也有所不同。其中,矿泉水除了能起到饮用水的作用外,还具有营养、保健和防病的作用。

人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汲取所需的矿物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饮用水正是人体从自然环境中摄取无机矿物质元素的重要途径。人体得不到足够的矿物质元素的补充,将产生一些“元素缺乏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都与某些矿物质不足有关。

(摘编自《2017年中国饮用水市场规模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四:

德国《饮用水条例》对于饮用水的标准做了明确而且严格的规定。德国所有自来水管中流出的水都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除了水的质量标准,《饮用水条例》还对水质检测有严格的规定。水质检测的频率与用户数量有关。一个小村子可能每年只需一次水质检测,而在像柏林这样的大城市每年则要检测上万次。

早在1974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安全饮用水法》,通过从水源地到水龙头整个过程的保护来确保饮用水安全。该法律由美国环境保护署及各州的环保署一起执行。美国目前大约有16.1万个公共供水系统,可为公有或是私有公司。为保证对自来水检测结果的及时、准确,美国环保署建立了一套对自来水公司水质抽检的程序,规定了一些污染物的抽检频率。调查表明,大部分人相信直接喝自来水对健康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绝大多数美国家庭会在厨房的水龙头下面安装过滤水的装置,进一步提高饮用水的质量。

(摘编自《全球各国饮用水处理情况大调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可饮用水资源一天天地减少,导致每年因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生病人数超过十亿,并且还有很多儿童因此失去了幼小的生命。
B.反渗透净水器是当前用户最信赖的净水设备,但该类设备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产品质量差,水能效低,导致饮用水资源严重浪费。
C.2017年我国净水行业发布首个国家强制标准,将反渗透净水机水效分为几个等级。它的实施意味着有三成以上的反渗透净水机将被淘汰。
D.净水行业2017国标实施以来,净水产水率达到或超过50%的3级水效的净水机销售情况最好,而1级水效的产品同比负增长,呈现被淘汰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然水,纯净水和矿泉水三大类饮用水的共同点主要是未受污染,不含细菌等微生物或其他任何有害成分,可以饮用。
B.矿泉水中含有钠,钾等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而且还含有某些符合规定含量的微量元素,纯净水基本不含钠,钾等常量元素。
C.天然水,纯净水和矿泉水三大类饮用水,对人体的反应和生理作用有所不同,只有矿泉水具有营养,保健和防病的作用。
D.饮用水正是人体从自然环境中摄取无机矿物质元素的重要途径,人得不到足够的矿物质元素补充会生病,许多疾病都与某些矿物质不足有关。
【小题3】外国对饮用水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季
杨晓敏
你围在牛粪火旁,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免怨天尤人,愁肠百结。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毫无生气可言,一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点缀着难挨的岁月。
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鸟语花香的碧波里流连忘返。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跨越心理上的障碍,编织出彩色的梦幻。就像被哨卡周围林立的皑皑雪峰困住一样,你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
你被一阵阵吆喝声召唤出来。
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人群中间,跳跃着一头小兽,连续几天落雪,这只在哨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儿出动了,偌大的雪域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
你看见狐狸在一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大伙儿头上笼罩着一团和气,喊叫着围拢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
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烧……
士兵们击鼓传花般传递着狐狸。
“郎格搞的?一挨它,手上的冻疮就消肿了。”
“我说川娃儿,别吹壳子啦,它可不是你整天装在衣袋里的那个细妹,有恁乖?”
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话。他把狐狸贴在脸颊上,贪婪地抚摩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我怎么会闻到甜丝丝的味道?”
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在心里对他们说,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意识在发挥作用,冬季太可怕了。
不知何时士兵们不做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表达出来——杀掉狐狸,做条围脖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递了过来。
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当你充分意识到这种思维的不和谐、不现实甚至离题太远时,你在短暂的沉默中,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
四川兵手中的刀捏不住了,落地时,众人的目光倏地变得复杂。有人“哼”了一声,用脚把雪花踢得迷迷蒙蒙——对你这个哨卡最高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表示出极大的蔑视和不信任。
你的腮帮子鼓胀了几下,吞咽一口唾液,弯腰从雪窝里抠出那把刀。你再一次抬起头来,大家依然无动于衷。你只好试试刀锋,左手抓过狐狸,把它构造精美的头颅向上一扳,用嘴吹开它脖颈上飘逸的柔毛,右手缓慢而沉稳地举起刀……
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之至。
士兵们似乎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
时间凝固了。脸上裂花的新兵,扑通一下跪在雪地上,抱住你的腿呜咽着说:“哨长,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
你的思绪变得明晰,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爱怜地抚摩几下新兵的头,心里说,你也教育了我。尔后大吼:“起来!”手一甩,刀“嗖”地飞出老远。
狐狸蜷曲在雪地上,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们中间逡巡起来,待大伙儿让开一条路,便腾跃着向雪域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
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过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
(选自《远东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开头以“你”的观察视角带领读者走入偏远的“雪域孤岛”,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之间的距离。
B.哨长看到狐狸时,开始感觉到它的眼睛是幽怨的,姿态是娇嗔的,觉得它是“美的精灵”,这为他后面的心理变化做了铺垫。
C.小说详写士兵们捉到狐狸时的种种表现,既突出了他们生活环境的艰苦,也暗示了后面在哨长准备杀狐狸时他们会请求放掉狐狸。
D.小说画线部分句子对新兵的动作、语言做了细致刻画,这些描写充分体现了新兵的善良,哨长被新兵深深感动,最后做出了抉择。
【小题2】文中第一自然段对哨卡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边防哨长的情感出现了多重波动,试探究其变化过程及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平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已《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是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杨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为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B.由于诗人们借“柳”“柳絮”以言“愁”。因此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
C.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意象,它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D.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B.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涵义进行了阐述。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相思的意象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