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局外人

何君华

我刚把早报扔进垃圾桶就听见有人敲门。我说:“请进。”

“你好,我是市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有人打电话向我们报告,说我们几个月前逃跑的一只大猩猩跑到了你们这里。我们是过来核实的。”来人亮明目的,并出示了一张工作证。

我接过工作证,朝来人看了一眼,坚定地说:“我们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大猩猩,你们肯定是搞错了。”

“不可能搞错,”来人肯定地说,“我们有举报人拍的照片。虽然照片是用手机拍的,很不清楚,但我肯定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大猩猩。”

来人递给我一张用针式打印机打印的彩色图片。我接过来一看,发现画面中的确有一只大猩猩,它正安静地坐在一间狭小的格子间里。

这个城市到处都是写字楼,写字楼里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办公室,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格子间。来人当然不能因为这样一张毫无说服力的照片就断定他要找的大猩猩在我们这里。

我摊开双手表示不解:“这能说明什么呢?”

来人显然明白了我的意思,跟身后的人说了一句:“叫举报人进来。”

只见我们楼层的一位保洁工走了进来。她看了我一眼,然后指着办公室西侧最后一个格子间说:“艾经理,它就在那里。”

我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发现果然有只大猩猩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看起来,它已经在那里呆了很久了。

大猩猩听见我们走近的脚步声,慢慢抬起头。很快,它就认出了熟悉的动物管理员的橘黄色工作服。它低下头,挥起大掌极其愤怒地拍了两下桌子,然后极不情愿地站起来,垂头丧气地跟穿橘黄色工作服的人走了。

我对我们办公室闯进来一只大猩猩竟然无人察觉这件事感到震惊不已。我恼怒地逼问所有正在低头噼里啪啦打字的职员:“你们成天都在干什么,屋里闯进来一只大猩猩居然都不知道?”但是除了离我最近的两个职员站了起来,其他人几乎毫无反应,他们仍在低头噼里啪啦地敲击电脑键盘。

其中一个站起来的职员跟我说:“艾经理,我正在处理一份报表。”

另一个跟我说:“我正在打印一份重要的文件。”

其他人似乎根本不知道我正在咆哮,就像不知道刚才市动物园来人带走了一只大猩猩,而他们已经跟它共处了很久一样。我只好气咻咻地质问保洁工:“你怎么搞的?发现了大猩猩也不向我汇报?”

“艾经理,你总是很忙。你知道的,我去过你的办公室,但是你一直没有抬起头。”保洁工无奈地说。

“你是怎么发现它的?”我继续问道。

“那天我低头拖地的时候,发现一双赤脚。抬头一看,发现是一只大猩猩。我想起市动物园登的广告,便立即向你汇报,但是你根本没有理睬我。我只好打电话通知了动物园。”保洁工说,“他们记下了我的报告,但是并没有立即派人来。他们说,有太多市民给他们打电话了,他们得一个一个核实。”

“你发现它多久了?”我问道。

“三个月了。”

“三个月了?”我大吃一惊。

“是的。我等了些日子,动物园一直没有联系我。我想他们恐怕一时半会儿不会派人过来。因为,就像他们说的,实在有太多市民向他们报告各种线索了。我只好拍了张照片作为证据寄给动物园。这次,他们终于派人过来了。”保洁工不紧不慢地说。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是一个紧急通知,让我立即起草一份函件。我陷进椅子里,像所有人一样头也不抬地忙了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保洁工看似不起眼,却是推动情节的关键人物。小说中她不是“局外人”,她发现格子间里的大猩猩并报告动物园,与其他人构成对比。
B.小说开头“我”把早报扔进垃圾桶这一细节寓意深刻,报纸是人与外界联系的媒介,“我”把早报扔进垃圾桶,暗示“我”对外界不想关心。
C.小说划线部分属于环境描写,城市里办公室、格子间全都一模一样,说明现代城市生活整齐划一、井井有条,呈现出典型的现代城市生活背景。
D.办公室里的职员对于大猩猩闯进办公室毫不知情长达三个月,对“我”的咆哮也毫无反应,表现了当下办公室人员的忙碌、封闭、漠然和麻木。
【小题2】得知办公室里闯进了一只大猩猩后,“我”对此事的态度先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具体的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荒诞离奇的,但却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4:4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
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有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发扬。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后来绵延不断,直至晚清民国,是我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刊印流传的家训作品,数量多、历史久、影响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说来,古代家教文化的作品,以家训为名者居多,以家规等为名者相对要少一些。在古代文化的知识分类中,成文的家训家规属于子部儒家类礼教之属;在成文的家训家规外,还有家族内口传的不成文的家训家规。二者都促成了家风的形成,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家教文化。一般说来,家训表达了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家规制定了家庭关系与活动的具体规范,二者常常互通互见。
家风则整体体现了这一家庭的道德风貌。家训家规都是家教的具体方式,家风则不是形诸文字的具体训导,而是一种文化,是在家庭实际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一种风尚。“家风”一词较早见于魏晋南北朝,唐以后大量使用。古人把家风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唐宋以后家族形态有所变化,但仍重视家风的传承。
家训家规是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由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往往都是士大夫家族所制定,社会影响较为广泛,故这些家训家规的功能远超出对本家族的教育作用,而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一般家庭提供了范本和楷模。尤其是,这些家训家规对其原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容易引起后世更多人们的关注和效法,从而使得本来作为家族内的训规成为道德教育的普遍教材。
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众多,虽然各源于不同作者的亲身生活经验和文化感受,但主题内容大体相近。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在古代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对家庭实行有序治理,重视其规范的功能。其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家训家规的另一重点是“修身”,即家训家规不仅提供行为规范,重视约束,更强调道德修身、德性养成,把家庭作为道德培养的基本场所,认为有了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作为基础,就可以推之于社会实践的其他范围。
(摘编自陈来《中国家规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有形的家训家规与无形的家风相结合,成为我国教育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B.成文的与不成文的家训家规,都促成了家风的形成,并一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家教文化。
C.家训家规的功能往往远超对本家族的教育作用,因此能为社会一般家庭提供范本和楷模。
D.以“治国”、“平天下”为前提的“齐家”理念使家训家规在内容方面更注重道德修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从家规家训刊印流传情况及家规家训的简单区别等方面论述了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B.文章前两段对家规家训与家风之间关系的论述,表明了家风是不形诸文字的一种风尚与文化。
C.文章论述了家训家规的内容、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力,强调了家风的传承为什么受到重视。
D.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了家训家规的主题内容,证明了其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和谐与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表明一家一族的训规可以成为后世社会教育的普遍方案。
B.《颜氏家训》制定家训的宗旨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可见家庭是培养道德的首要场所。
C.由“昔称幼学,早训家风”“自童子耳熟家训”可见古人把家风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
D.家训家规重“齐家”“修身”,可见其是儒家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深入社会基层的重要渠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刚刚过去的元宵节,因“紫禁城上元之夜”一票难求的新闻,故宫再次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不是故宫第一次成为话题中心。从雍正表情包到故宫口红,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魔性H5《穿越故宫来看你》,从紫禁城里过大年到来故宫看雪和吸猫——我们发现,600岁高龄的故宫正摆脱威严神圣的皇家面孔,成为很多人争相打卡的网红胜地和新一届“带货王”。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文化符号,故宫正以新的形象收获粉丝。

网红故宫的进阶之路,反映了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生之势。谈到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往往会提到“保护性开发”“活化传承”等字眼。言下之意,很多传统文化由于脱离了原先的使用场景和文化语境,从而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一种“死”的文化。不可否认,随着流水线代替手工作坊,智能化生产取代工业流水线,现代文明正进行着高速的自我迭代和更新。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重新焕发生命力,很多博物馆已经走在路上。

活化传承不能只就文化谈文化,而应当首先破除思维的藩篱,善开脑洞,解放思想。故宫每每制造的话题,缘何总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在社交网络上形成刷屏之势?原因就在于故宫总是能够出其不意却又顺理成章地打动观众。纵观故宫翻红的历程,可以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秀一波惊艳的操作。

从2014年开始,故宫开发了折扇、手机壳、日历等衍生品,这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一年就卖出了近10亿元。其后,故宫画风突变,走上了反差萌路线,一改过去严肃深沉、一本正经的风格。紧接着,故宫尝试跨界合作,在食品、彩妆、珠宝、游戏等领域都做了不少尝试,甚至还和谷歌打造了一个快闪实验室。近来,随着《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的热播,大众对故宫的探索逐渐深入,中轴线之外的区域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前不久,故宫举办的“紫禁城里过大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元宵节的活动则是紫禁城古建群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这两场活动如同一次行为艺术,在传播中国传统佳节文化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品牌营销。透过这些,我们看到故宫虽然形容未有大变,但气质早已截然不同。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当然离不开新兴科技的加持。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保护和复原文物本身,也可以对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内涵进行创新性的表达和传播。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选择让冰冷的文物走出橱窗,以动态、立体、有温度和个性化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共同策划的“数字供养人计划”脱胎于敦煌石窟“供养人”的概念,这一产品精选了30余幅壁画内容,利用互联网公益的形式,既普及了敦煌璀璨的文化知识,也让更多人关注文物保护。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绝不是简单地用新技术套用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不管是故宫还是敦煌,无论研发的产品有多另类、传播的形式有多时尚、跨界的尺度有多意外,都是基于自身的馆藏资源进行挖掘。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住文化初心是最基本的要求。

(摘编自康琼艳《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经济日报》2019年2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是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能登上微博热搜,说明它正以新的面孔和形象获得了人们的青睐。
B.现代文明正在高速迭代更新,传统文化因脱离原先环境面失去生命力。鉴于此,对待传统文化要“保护性开发”和“活化传承”。
C.纵观故宫翻红的历程,从一波被惊艳的操作,我们看到了故宫的形容虽然未有变化,而气质早已截然不同。
D.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利用新兴科技,使敦煌壁画以个性化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和保护文物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就“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话题展开论述,材料翔实,观点新颖。
B.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章从思维创新、新兴科技加持和守住文化初心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层次清晰。
C.文章以“紫禁城上元之夜”为切入点,联系故宫近年来的改革举措,由点到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行性。
D.文章中使用了一系列网络新词汇,语言新鲜生动,贴近生活,增强了时代感,使读者能更直观的感受到“活”字的含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发衍生品、变化画风、跨界合作,故宫的这些进阶之路,反映了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生之势。
B.破除思维屏障,解放思想,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重新焕发生命力,很多博物馆已经做出了尝试。
C.“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故宫举办的这些活动,既传播了中国传统佳节文化,又完成了自身的品牌营销。
D.关于活化传承,博物馆要基于自身资源,守住文化初心,不能一味追求产品的另类、形式的时尚和跨界的尺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对老伴的深情和对儿女的理解。
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