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真,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本乡,监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徇地。军次鹿城,城主遺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作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晢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李迁哲传》,卷四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B.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C.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D.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徙”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
B.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车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若有美味,就分赏给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2)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5:0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协,武功郡守。
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太祖饯于东都门外。临别,谓让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太祖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谓惠达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之才。太祖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
属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及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绰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
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太祖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四年,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美阳县子,邑三百户。
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太祖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太祖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之而已。绰尝谓治国之道,当爱民如慈父,训民如严师。
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太祖痛惜之,哀动左右。至葬日,又遣使祭以太牢,太祖自为其文。明帝二年,以绰配享太祖庙庭
(节选自《周书·苏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
B.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
C.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
D.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原指汉代郡守级别的官员,后泛指地方重臣和朝中高品阶的官员。“累世二千石”说明苏绰家世显赫。
B.“朱出墨入”本指用红色的字记录支出,用黑色的字记录收入,苏绰提出的这一区分出入情况的记账方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红头文件”。
C.“太牢”指古代天子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配享太祖庙庭”指苏绰的神位被供奉在太庙即配享太庙,太庙供奉皇帝先祖及本朝历代皇帝的地方,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绰才华横溢,深得众人喜爱。受堂兄苏让的推荐,做了行台郎中。行台各官署有疑难之事都向他请教,惠达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干。
B.苏绰广闻博识,受到太祖倚重。当太祖问起汉故仓地的事时,众人皆不知,苏绰却能详细作答。太祖在昆明池观看过下网捕鱼的第二天早上,当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之职。
C.苏绰很有谋略,和太祖心意相通。大统三年齐兵入侵,众将都打算分兵御敌,只有苏绰与太祖的意见相同,主张合力迎战窦泰,结果证明苏绰的计策是正确的。
D.苏绰节俭朴素,为国事鞠躬尽瘁。苏绰不治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广求贤才俊杰。政事无论大小他都了如指掌,最后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
(2)太祖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之而已。

同类题2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未及弱冠,父已卒。徽少与母居,尽心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遭母忧,丧毕,乃归于魏。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大统初,进爵为。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逐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使还,迁都官尚书。十二年,瓜州刺史成庆为城人张保所杀,都督令狐延等起义逐保,启请刺史,乃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竞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周书·申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竞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B.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竞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C.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竞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D.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竞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体魄还未强壮。
B.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也泛指达官贵人或士大夫,如王侯将相。
C.侍郎的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职位低于郎中;郎中的职责是护卫、陪从,后来亦可作医生的代称。
D.豪右,豪门大户:右指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右边,故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为人忠信,颇具古人风骨。元邃被关囚车之时,宾客皆弃元邃而去,只有申徽只身前往送行;河桥之战,大军失利,申徽总是不离文帝左右。
B.申徽富有才干,常被委以重任,就任大行台郎中时,他草拟各类文书;瓜州刺史被杀后,他受命出任瓜州刺史,在任五年,边地百姓安居乐业。
C.申徽有胆有谋,能够临机决断。在受命谋取意图谋反的刘彦时,他轻车简从,令刘彦不起疑心,再派人说动刘彦前来归顺,趁此机会将其逮捕。
D.申徽谨慎廉洁,深受百姓爱戴。南方归顺之初,官员们有相互馈赠的风气,但是他却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来警戒自己,离任时送行的人绵延数十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逍遥游》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审慎,不妄交游,遭母忧,丧毕,乃归于魏。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
弼每率兵征讨,朝受令,夕便引路,不问私事,亦未尝宿于家。其忧国忘身,类皆如此。兼复性沉雄,有深识,故能以功名终。元年十月,薨于位,年六十四。世宗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给大辂、龙旗,陈军至于墓所。谥曰武。寻追封魏国公,配食太祖庙庭。
(节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光赴洛弼/因求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B.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C.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D.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中国古代官名,西汉时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从隋唐开始,为六部的副长官,地位次于尚书。
B.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多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横行天下”等,这种用法沿用至现当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
C.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开说,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谷神和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专指国家。
D.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指授予官职时,“拜”与下文“寻除南秦州刺史”的“除”用法基本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弼身出名门。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祖孙六代都受到过皇室的青睐,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
B.李弼少有大志。李弼少时正值魏室衰亡之际,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以安定社稷求取功名。”
C.李弼屡建战功。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D.李弼足智多谋。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在李弼的诱导下,其部下归附太祖,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翮译成现代汉语。
(1)岳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2)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直,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哲本乡,临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 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鴈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着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狥地。军次鹿城,城主遣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
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哲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爵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卷四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B.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C.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至/狼狈遁走
D.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徒”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改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B.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以气度和真诚赢得太祖的敬重。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军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代替米,分给兵士们吃又亲自为病患医治,受到拥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2)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端犹高,得无诈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定,字愿安,河南洛阳人也。祖比颓,魏安西将军、务州刺史。父道龙,征虏将军、钜鹿郡守。
定惇厚少言,内沉审而外刚毅。永安初,从尔朱天光讨关陇群贼,并破之。除襄虏威将军。及贺拔岳被害,定从太祖讨侯莫陈悦,以功拜平远将军、步兵校尉。魏孝武西迁,封高邑县男,邑二百户。从击潼关,拔回洛城,进爵为伯,增邑三百户,加前将军、太中大夫。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战河桥,定皆先锋,当其前者,无不披靡。以前后功,累迁都督、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帅都督,增邑三百户。邙山之役,敌人如堵,定夺矛冲之,杀伤甚众,无敢当者。太祖亲观之,论功为最,赏物甚厚。
十三年,授河北郡守,加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增邑通前一千户。定有勇略,每战必陷阵,然未尝自言其功。太祖深重之,诸将亦称其长者。十五年,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魏废帝二年,以宗室,进封建城郡王。三年,循《周礼》,爵随例改,封长湖郡公。世宗初,拜岷州刺史。威恩兼济,甚得羌豪之情。先时生羌据险不宾者,至是并出山谷,从征赋焉。及定代还,羌豪等感恋之
保定中,授左宫伯中大夫。久之,转左武伯中大夫,进位大将军。
天和二年,陈湘州刺史华皎举州归梁,梁主欲因其隙,更图攻取,乃遣使请兵。诏定从卫公直率众赴之。梁人与华皎皆为水军,定为陆军,直总督之,俱至夏口。而陈郢州坚守不下直令定率步骑数千围之陈遣其将淳于量徐度吴明彻等水陆来拒量等以定已度江势分遂先与水军交战。而华皎所统之兵,更怀疑贰,遂为陈人所败。皎得脱身归梁。定既孤军悬隔,进退路绝,以人乘胜,水陆逼之。定乃率所部斫竹开路,且行且战,欲趣湘州,而湘州已陷。徐度等知定迫,遣使伪与定通和,重为盟誓,许放还国。定疑其诡诈,欲力战死之。而定长史长孙隆及诸等多劝定和,定乃许之。于是与度等刑牲歃血,解仗就船。遂为度等所执,所部众军亦被囚虏送诣丹阳。居数月,忧愤发病卒。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陈郢州坚守/不下直令定率步骑/数千围之/陈遣其将淳于量/徐度/吴明彻等水陆来拒/量等以定已度江/势分/遂先与水军交战
B.而陈郢州坚守不下/直令定率步骑数千围之/陈遣其将淳于量/徐度/吴明彻等水陆来拒量等/以定已度江/势分/遂先与水军交战
C.而陈郢州坚守/不下直令定率步骑/数千围之/陈遣其将淳于量/徐度/吴明彻等水陆来拒量等/以定已度江/势分/遂先与水军交战
D. 而陈郢州坚守不下/直令定率步骑数千围之/陈遣其将淳于量/徐度/吴明彻等水陆来拒/量等以定已度江/势分/遂先与水军交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有持节、假节。“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信物,如《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
B.歃血,指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或涂抹于钟鼓之上,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如违约背叛盟友,将遭神的制裁,命如此牲。
C.《周礼》是儒家经典,它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是古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
D.宗室,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中国古代也称大宗的庙为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人宗室之列,历代就此规定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定出身将门,光大祖绩。他跟随太祖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破沙苑,战于河桥。凭功累迁为都督、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帅都督,增加食邑三百户。
B.元定刚毅勇猛,恩威并用。邙山战役中,面对强敌,他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世宗初年,元定担任岷州刺史,治政有方,很能得到羌人豪强的认可爱戴。
C.元定敦厚寡言,深沉低调。他为人沉稳,行事慎重,有勇有谋,身先士卒,虽屡立战功,但从不矜功伐能,太祖十分器重他将领们也尊称他为长者。
D.元定走投无路,忧愤而死。他身陷困境,顽强不屈,然而战事凶险,势单力孤,本想拼尽 全力,决一死战,但因轻信敌人而被速捕,最终忧愤病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时生羌据险不宾者,至是并出山谷,从征赋焉。及定代还,羌豪等感恋之。
(2)天和二年,陈湘州刺史华皎举州归梁,梁主欲因其隙,更图攻取,乃遣使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