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众字仲师,吴兴武康人也。祖约,梁特进。父旋,梁给事黄门侍郎。众好学,颇有文词,起家梁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是时,梁武帝制《千字诗》,众为之注解。与陈郡谢景同时召见于文德殿,帝令众为《竹赋》。成,奏,帝善之,手敕答曰:“卿文体翩翩,可谓无忝尔祖。”当阳公萧大心为郢州刺史,以众为限内记室参军。寻除镇南湘东王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兼散骑常侍。聘魏,还,迁骠骑庐陵王谘议参军,舍人如故。侯景之乱,众表于梁武,称家代所录故义部曲,并在吴兴,求还召募以讨贼,梁武许之。及景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余人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贼东府置阵军容甚整景深惮之梁武于城内遥授众为太子右卫率。京城陷,众降于景。

景平,西上荆州。元帝以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寻迁司徒左长史。江陵陷,为西魏所虏,寻而逃还。敬帝承制授御史中丞。绍泰元年,除侍中,迁左民尚书。高祖受命,迁中书令,中正如故。以众州里知名,甚敬重之,赏赐优渥,超于时辈。
众性吝啬,内治产业,财帛以亿计,无所分遗。其自奉养甚薄,每于朝会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永定二年,兼起部尚书,监起太极殿。恒服布袍芒屩,以麻绳为带,又携干鱼蔬菜饭独啖之,朝士共诮其所为。众性狷急,于是忿恨,遂历诋公卿,非毁朝廷。高祖大怒,以众素有令望,不欲显诛之。后因其休假还武康,遂于吴中赐死,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陈书·沈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景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余人/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贼东府/置阵军容甚整/景深惮之/
B.及景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余人/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贼东府置阵/军容甚整/景深惮之/
C.及景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余人/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贼东府置阵/军容甚整/景深惮之/
D.及景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余人/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贼东府/置阵军容甚整/景深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我国古代文体。赋盛行于先秦,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B.永定,为陈高祖年号。年号是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C.起部尚书,官职名。西晋始置,为尚书省属官,掌管营造宗庙、宫室。
D.休假,汉代时出现明确的官员休息制度,每五天休息一次。唐代时改为旬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众爱好读书,文采斐然。梁武帝制《千字诗》,沈众为诗作注解。他和陈郡谢景同时被召进文德殿,他写的《竹赋》一文得到了梁武帝的赞赏。
B.沈众临危请命,为君分忧。侯景叛乱之时,沈众主动请缨,他上表给元帝,请求回乡招募祖辈的故交和部下军队来讨伐侯景。
C.沈众性格急躁,不堪受责。对于满朝士子的指责,他忿恨不已。于是对公卿进行恶意攻击,并且还诽谤诋毁朝廷。
D.沈众本性吝啬,极其节俭。他家中产业十分丰厚,却分毫不施与他人。他穿着俭朴,常常穿着布袍草鞋,用麻绳当作腰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众州里知名,甚敬重之,赏赐优渥,超于时辈。
(2)高祖大怒,以众素有令望,不欲显诛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7:4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聞中/又往慰劳众军
B.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關中/又往慰芳众军
C.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 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關中/又往慰劳众军
D.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闔中/ 又往慰劳众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C.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减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之后,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职。
D.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起家梁宣城王国左常侍。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除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贞威将军。京城陷,遁还乡里。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承圣元年,除和戎将军、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及宝应结婚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垒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扦秦曰: “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扦秦但泣而已。 宝应既擒,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文帝寻敕都督章昭达以理发遣,令寄还朝。寻兼散骑常侍,聘齐,寄辞老疾,不行,除国子博士。顷之,又表求解职归乡里。高宗即位,除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戎昭将军,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十一年卒,时年七十。

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厚,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自流寓南土,与兄荔隔绝,因感气病,每得荔书,气辄奔剧,危殆者数矣。 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才期年数月,便自求解退。常曰:“知足不辱,吾知足矣。” 及谢病私庭,每诸王为州将,下车必造门致礼,命释鞭板,以几杖侍坐。常出游近寺, 闾里传相告语,老幼罗列,望拜道左。或言誓为约者,但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

(选自《陈书·卷十九》,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B.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C.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D.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是取士考试的一种方式。
B.结婚,古代为缔结婚姻关系。此处指陈宝应与留异两家结为儿女亲家。
C.国子博士,学官名,由操行纯正、通明经义者担任,负责教授国子学生学业。
D.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和品级。秩满,指俸禄和品级已到最高等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寄心怀大义,有先见之明。他发现陈宝应有叛逆之意,在劝说不果的。隋况下, 拒绝为陈宝应做事;陈宝应被擒后,他因此免遭杀身之祸。
B.虞寄淡泊名利,不迷恋仕途。文帝和高宗都曾任命、提拔他,他总是寻找理由推辞;他前后做官,都只任职一年半载,便自己要求解职。
C.虞寄聪敏有才,备受敬重。朝廷授任他中书侍郎时,陈宝应惜才,假托道路不通不让他去;每当诸王任州将,必定下车步行到他家门拜访来表达敬意。
D.虞寄仁慈厚道,德高望重。他因与兄隔绝而伤感成病,以至于多次有生命之危; 他退居期间外出,乡人便互相转告,老幼成群,在道旁叩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
(2)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时中书范缜闻其行业而善焉。会缜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等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选自《梁书·裴子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B.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C.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D.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孤,指早年丧父或丧母。古人对死很忌讳,故称父母之死为“见背”“弃养”等,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国子博士,学官名。始设于晋朝,最初只有一名,此后历代沿袭此官,唐代时,隶属国子监祭酒,共有六名,分掌六学。
C.五鼓,也叫五更或五夜。因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故得名。文中指五鼓时分,即凌晨五点到七点。
D.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中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子野恪尽孝道,感动苍生。祖母去世时,他才九岁就悲痛泣血;父亲去世,他离职服丧,每到墓所,哭泣处草木都为他枯萎。
B.裴子野才华横溢,令人叹服。年少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尚书仆射范云、撰写《宋书》的沈约甚至高祖,都对其文才赞美有加。
C.裴子野施行德政,以理服人。任诸暨县令时,不施行鞭打刑罚,以理服人,以理息讼;大家都称赞他,全县没有诉讼事件。
D.裴子野自守操行,舍家济人。家里没有住房,借用官地二亩修建茅屋得以栖身;妻子儿女常挨饿受冻,所得俸禄分给贫困的亲戚。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时中书范缜闻其行业而善焉。
(2)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 ,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
B.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
C.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
D.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汉宣帝以为“政平讼理,其帷良二千石乎!”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故长吏之职,号为亲民,是以导德齐礼,移风易俗,咸必由之。高祖逮践皇极,躬览庶事,求民之瘼。每选长吏,务简廉平,皆召见御前,亲勋治道剖符为吏者,往往承风焉。若新野皮苹诸任职者,以经术润饰吏政,或所居流惠,或去后见思,盖后来之良吏也。庾荜,字休野,新野人也。父深之,宋雍州刺史。荜年十岁,遭父忧,居丧毁瘠,为州党所称。弱冠,为州迎主簿,举秀才,累迁安西主薄、尚书殷中郎驃骑功曹史。博涉群书,有口辩。齐永明中,与魏和亲,以荜兼散骑常侍报使,还拜散骑侍郎,知东宫管记事。郁林王即位废,庾荜掌中书诏诰,出为荆州别驾。仍迁西中郎语议参军,复为州别驾。前后纲纪,皆致富饶。荜再为之,清身率下,杜绝请托,布被蔬食,妻子不免饥寒。明帝闻而嘉焉,手软褒美,州里荣之。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为骡骑功曹参军,迁尚书左丞。出为辅国长史、会稽郡丞、行郡府事。时值凋弊之后,百姓凶荒,所在谷贵,米至数千,民多流散,荜抚循甚有治理。唯守公禄,清节逾厉,至有经日不举火。太守永阳王闻而债之,荜谢不受。天监元年,卒,停尸无以殓,枢不能归。高祖闻之,诏踢绢百匹、米五十斛。初荜为西楚望族早历显官乡人乐蔼有干用素与荜不平互相陵竞蔼事齐豫章王嶷嶷薨蔼仕不得志自步兵校尉求助戍归荆州时荜为州别驾,益忽蔼。及高祖践阼,蔼以西朝勋为御史中丞,荜始得会稽行事,既耻之矣;会职事微有谴,高祖以蔼其乡人也,使宣旨侮之,荜大愤,故发病卒。
(节选自《梁书·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荜为西楚望族早/历显官/乡人乐蔼有干用/素与荜不平/互相陵竞/蔼事齐豫章王嶷/嶷薨/蔼仕不得志自步兵校尉/求助戍归荆州/
B.初/荜为西楚望族早/历显官/乡人乐蔼有干用/素与荜不平/互相陵竞蔼/事齐豫章王嶷/嶷薨/蔼仕不得志/自步兵校尉求助戍归荆州/
C.初/荜为西楚望族/早历显官/乡人乐蔼有干用/素与荜不平/互相陵竞/蔼事齐豫章王嶷/嶷薨/蔼仕不得志/自步兵校尉求助戍归荆州/
D.初/荜为西楚望族/早历显官/乡人乐蔼有干用/素与荜不平/互相陵竞蔼/事齐豫章王嶷/嶷薨/蔼仕不得志自步兵校尉/求助戍归荆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剖符,文中指帝王命将领统兵时,将调兵的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B.和亲指封建统治者与周边民族政权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目的面达成的政治联姻。
C.纲纪常指社会的秩序和国家的法纪,也指公府及州郡主簿等官,文中指荆州别驾。
D.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阼原指走上阵阶主位,后指即位、登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荜为人子颇孝顺,富有才华。他十岁时为父守孝,哀伤过度面消廋不已,受到当地人的称赞;他被举荐为秀才,数次升任;他博览群书,极有口オ。
B.庾荜为官清正廉,获得认可。他以清廉为下属做表率,杜绝请托,穿布衣,吃粗饭,妻子儿女难免受饥寒之苦,明帝听说后褒奖他,州里人以他为荣。
C.庾荜任职颇有政绩,律己甚严。他在地方上任职,百姓在饥荒中大多流离失所,他抚慰百姓,政绩显著;他平时只靠俸禄生活,不接受馈赠。
D.庾荜与乐蔼有芥蒂,愤恨而死。他原本瞧不起乐蔼,后因自己职事有失应受责罚,高祖知道乐蔼是他同乡,就让乐落去劝说他,因此他十分生气,导致发病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1)躬览庶事,求民之瘼。每选长吏,务简廉平,皆召见御前,亲勋治道。
(2)以经术润饰吏政,或所居流惠,或去后见思,盖后来之良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