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给予文化发展思想创意、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更多冲突与困惑。以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文化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消费、生产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如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文化、电竞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已经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涌现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提升了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幅增加了文化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例如,用数字图像复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去年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一改历史和文物的严肃面孔,将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亲切,引发了广大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间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③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供给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企业开展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文化和科技分属不同行政管理系统,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总体而言,文化外和科技融合是一种创新行为,产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是新兴市场,因此具有与其他创新活动类似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主体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

④为解决上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摘编自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是持续的。
B.当前人们生活中的冲突与困惑,都是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起的。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通过科技手段把严肃的面孔转化为动态的影像的文化产品。
D.我国文化科技制作技术装备只依赖进口,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国产化率不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时,由表及里,重在分析问题,然后联系当前现实。
B.文章前两段论述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正面论证;第三段是反面论证。
C.文章论述时,举例典型,如第一段举三个不同时代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D.文章第三段先总说文化与科技融合存在很多不足,后分说原因,条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可以支持文化发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文化活力和生命力得到提升。
B.当前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已发生改变,一些文化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
C.使用现代科技焕发历史文化的生机,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这样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D.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虽成就巨大,但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未充分发挥,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08:4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的豫园与内园
陈从周
①豫园与内园皆在上海旧城区城隍庙的前后,为上海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旧园林。上海市文化局与文物管理委员会十分重视这个名园,除加以管理外,并逐步进行了修整,给人口密度最多的地区以很好的绿化环境,作为广大人民游憩的地方,充分发挥了该园的作用。年来我参与是项工作,遂将所见,介绍于后:
②一、豫园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间尚书潘恩所筑,取“豫悦老亲”的意思,名为豫园。从明朱厚熜(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开始兴建,到朱翊钧(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完成,前后花了十八年工夫,占地七十余亩,为当时江南有数的名园(潘宅在园东安仁街梧桐路一带,规模甲上海,其宅内五老峰之一,今在延安中路旧严宅内)。十七世纪中叶,潘氏后裔衰落,园林渐形荒废。清弘历(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该地人士集资购得是园一部分,重行整理。当时该园前面已在清玄烨(圣祖)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筑有“内园”,二园在位置上所在不同,就以东西园相呼,豫园在西,遂名西园了。清道光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地方官曾通令由各同业公所分管,作为议事之所,计二十一个行业各处一区,自行修葺。曼宁(宣宗)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是,英兵侵入上海,盘踞城隍庙五日,园林遭受破坏。其后奕詝(文宗)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更大的破坏。清末园西一带又辟为市肆,园之本身益形缩小,如今附近几条马路如凝晖路、船舫路、九狮亭等,皆因旧时凝晖阁、船舫厅、九狮亭而得名的。
③豫园今虽已被分隔,然所存整体,尚能追湖其大部分,上海市的新规划,将来是要将它合并起来的。今日所见豫园是当年东北隔的一部分,其布局以大假山为主,其下凿池构亭,桥分高下。隔水建源,贯以花廊,而支流弯转,折入东部,复绕以山石水阁,因此山水皆有聚有散,主次分明,循地形而安排,犹是明代造园的一些好方法。
④萃秀堂是大假山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山的东麓,系面山而筑。山积土累黄石而成。出叠山家张南阳之手,为江南现存最大黄石山。山路泉流纡曲,有引人入胜之感。自萃秀堂绕花廊,入山路,有明祝枝山所书“溪山清赏”的石刻,可见其地境界之美。达巅有平台,坐此四望,全园景物坐拥而得。其旁有小亭,旧时浦江片帆呈现槛前,故名望江亭。山麓临池又建一亭,倒影可鉴。隔池为仰山堂,系二层楼阁,外观形制颇多变化,横卧波面,倒影清晰。水自此分流,西北入山间,谷有瀑注池中。向东过水榭绕万花楼下,虽狭长清流,然其上隔以花墙,水复自月门中穿过,望去觉深远不知其终。两旁古树秀石,阴翳蔽日,意境幽极。银杏及广玉兰扶蔬接叶,银杏大可合抱,似为明代旧物。大假山以雄伟见长,水池以开朗取胜,而此小流又以深静颉颃前二者了。在设计时尤为可取的,是利用清流与复廊二者的联系,而以水榭作为过渡,砖框漏窗的分隔与透视,顿使空间扩大,层次加多,不因地小而无可安排。
⑤小溪东向至点春堂前又渐广(原在点春堂前西南角建有洋楼,1958年拆除,重行布置)。“凤舞鸾鸣”为三面临水之阁,与堂相对。其前则为和煦堂,东面依墙,奇峰突兀,池水潆洄,有泉瀑如注。山巅为快阁,据此东部尽头西眺,大假山又移至槛前了。山下绕以花墙,墙内筑静宜轩。坐轩中,漏窗之外的景物隐约可见,而自外内望又似隔院楼台,莫穷其尽。点春堂弯沿曲廊,可导至情话室,其旁为井亭与学圃。学圃亦踞山而筑,山下有洞可通。点春堂,在清奕詝(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人民起义时,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解放上海县城达十七个月,即于此设立指挥所,因此也是人民革命的重要遗迹。
⑥二、内园原称东园,建于清玄烨(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占地仅二亩,而亭台花木,池沼水石,颇为修整,在江南小型园林中,还是保存较好的。晴雪堂为该园主要建筑物,面对假山,山后及左右环以层楼,为此园之主要特色,有延清楼、观涛楼等。耸翠亭出小山之上,其下绕以龙墙与疏筠奇石。出校门为九狮池,一泓澄碧,倒影亭台,坐池边游廊,望修竹游鱼,环境幽绝。此池面积至小,但水自龙墙下洞曲流出,仍无局促之感。从池旁曲廊折回晴雪堂。观涛楼原可眺黄浦江烟波,因此而定名,今则为市肆诸屋所蔽,故仅存其名了。
⑦清代造园,难免在小范围中贪多,亭台楼阁,妄加拼凑,致缺少自然之感,布局似欠开朗。内园显然受此影响,与豫园之大刀阔斧的手笔,自有轩轾。然此园如九狮亭附近一部分,尚曲折有致,晴雪堂前空间较广,不失为好的设计。
⑧总之,二园在布局上有所差异,但局部地方如假山的堆砌,建筑物的零乱无计划,以及庸俗的增修,都是清末叶各行业擅自修理所造成的后果。今后在修复工作中,还是要留心旧日规模,去芜存菁,复原旧观才是。
⑨其他如大荷池、九曲桥、得月楼、环龙桥、玉玲珑湖石、九狮亭遗址等,均属豫园所有,今皆在市肆之中,故不述及。(作者按:在1958年的兴修中,玉玲珑湖石及九狮亭、得月楼等皆复原,并在中部开凿了大池。)
【小题1】根据上下文,第⑦段中“内园显然受此影响,与豫园之大刀阔斧的手笔,自有轩轾”的“轩轾”的意思是
【小题2】下列表述或推断,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豫园”和“内园”的称呼源自此二者地理位置的不同。
B.豫园现存的整体布局,仍能充分体现明代造园循地形而安排的特点。
C.清代因为园西一代辟为市肆,故在小范围里贪多,令内园显得局促。
D.豫园的主人是明嘉靖尚书潘恩,是当时江南著名的私人园林。
【小题3】仔细阅读全文,请简要比较明清两代在造园上的差异。
【小题4】根据你的判断,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什么?
【小题5】陈从周先生早年学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是古代建筑园林专家,请结合本文,赏析他的清丽的文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 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有着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小题2】贾大山常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读了此文,你从莲池老人身上学到了哪些“好”?
【小题3】有人说:“生活中多一些‘莲池老人’,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联系现实,依据文本对这句话的含意进行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大作家,都是喝着民间文学的乳汁长大的。民间文学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种文化基因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

民间文学是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民间文学所蕴含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价值观、审美趣味等,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过程。

民间文学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原创性的精彩文本及样式。在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中,观音、妈祖等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神话形象,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民间文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也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郭超《民间文学再不抢救,今后就没有了》)

材料二:

民间文学的演述始终与某一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民间文学与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结最为牢固,同时也具有多向度的社会意义。倘若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民间文学便无以演述,也失去了演述的必要。比如,在壮族地区,情歌只有在歌圩的情境中才能充分显示出生活的价值。

民间文学的实际状况让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城乡一体化进程迅速导致民间文学口传文本枯竭,民间文学研究不再可能从田野中荻得源源不断的文本资源。如今,在大部分乡村,人们已听不到村民演述农耕生活的各种口头文学了。

(摘编自万建中《打捞失落的民间文学》)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直在为民间文学传承人才的发掘、培养而努力。命名了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并通过民间艺术表演展示活动、民间文艺学术研讨及交流活动、民间文化传承人专题研修班等相关研修和培训活动,为培养民间文学传承人和研究学人搭建发展平台。

八年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经过一大批民间文学专家及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已经亮相。该数据库包含神话、传说、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民间说唱等,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口头文学收集的原始资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堪称“民间四库全书”。

尽力恢复民间文学曾经生存的民俗场,是破解民间文学传承难题的关键。否则,对传承人的保护就只能是暂时的,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可能也会治标不治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恢复民俗场。比如,受到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冲击,山歌这样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也就失去了传承的民俗场。但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完全可以在一些旅游景点开展山歌对唱的民俗表演活动,这种民俗表演既能够吸引游客,又能够培养新的传承人,不失为一种新的民俗场类型。

(摘编自王锦强《如何唤醒沉睡的民间文学资源》)

材料四:

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民间文学作品中那些富于感染力和思想性的内容,将长期存活在人民的口耳之间,不过,它们必然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异,被讲唱的机会也将大为减少。大量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新的口头创作,则会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它们在现在和未来,都将是民间文学中占主要位置的部分。

不过,大多数民间文学研究者由于向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的民间文学方面,忙于“抢救”而往往忽略了对各种新的口头创作的研究,因此,这一领地还是我国现阶段民间文学研究上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安德明《变异与永恒——民间文学的现状与未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许多著名作家就是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才创作出了文学精品的。
B.民间文学不仅塑造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也为中国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C.民间文学的演述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各种仪式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
D.城乡一体化进程使我们距离传统的民间文学越来越远,我们很难再从田野和乡村中获得演述农耕生活的各种口头文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掘和培养民间文学传承人才,命名杰出传承人并开展各种展示、交流、研修和培训活动,是解决当前民间文学传承问题的重要举措。
B.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是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阶段性成果,是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堪称“民间四库全书”。
C.传统民间文学演述的民俗场因现代化进程的冲击而遭遇破坏,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民俗场的恢复方面做些努力。
D.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学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无视现实生活中丰富鲜活的口头文学现象,应关注当代产生的活跃在民间的口头创作。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是直面读者的文学,网络文学在线更新,和读者及时互动,作者知读者之痛痒,读者为作者建言,作者和读者趣味相投,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所写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紧密相关。

表面上看,那些玄幻、穿越、历史架空小说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它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它通过升级、奇遇、金手指、开挂等途径让主人公由“废柴”变成可以“逆天”的世间强者,这个过程中主角会经历各种磨难,但凭借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闯过一道道关,其中还会有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故事,涉及团队精神、家国情怀、人生境界等精神层面的问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主角不畏强权、不畏困难、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这样的故事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它给读者以梦想,也强化了所有的幸福都主宰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帮助那些渐渐长大的青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

在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鲍鲸鲸的《失恋三十三天》、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曼陀罗天使的《七年之痒》《纸婚时代》《亲人爱人》,这些网络小说以切近现实生活的笔触,和读者一起面对生活难题,作者用生活智慧教会读者如何经营情感、事业、家庭,如何面对阶段性的人生困境,如何活得更精彩。

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的人越多,作品产生的影响才会越大。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是自觉分类的,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类似玄幻、历史、穿越、悬疑、游戏、职场、言情等作品分类标签针对的是不同读者的口味,这种分类细化的做法类似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类型化的网络文学更接近通俗文学,与大多数通俗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的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晰和强化。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又有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印迹,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既有传统精神价值的弘扬,也有对现代观念的书写。

网络文学对读者的引导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通过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为读者舒缓压力,放飞梦想,识理明志。几乎每一部走红的网络小说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读者津津乐道,有一些“名句”被粉丝读者转录、传阅。读者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地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化为自身心智情感结构的一部分。网络文学中的“大道理”是春风化雨式的,因为精彩的故事是首要的,网络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小题1】下列不符合“网络文学是直面读者的文学”这一定义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在线更新,和读者及时互动,作者与读者趣味相投。
B.网络文学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以情节取胜,无时代烙印。
C.那些玄幻、穿越小说表面上看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它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
D.网络文学通过作者的现身说法,将作者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玄幻小说中主角不畏强权、困难的奋斗精神能使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逐渐获得独立意识。
B.《杜拉拉升职记》以贴近现实生活的笔触,洞明世事,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
C.网络文学为满足不同读者的情调与趣味,被迫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各种作品。
D.网络文学接近通俗文学,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得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