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B.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C.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小题2】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让人感动。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说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12: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空和尚
老马下岗了。他的腿受过伤,做不了重体力活,表哥在天岩寺给他找了个打扫卫生的工作。工资虽不高,但是够给他读高中的儿子交学费,也够他和媳妇的生活了。老马很满意。
老马是个勤快人,总是把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事的时候,老马喜欢听和尚念经。寺里会念经的和尚有三个,念得最好的是法号云空的和尚。云空和尚念的经,让人听了心里特别敞亮,凡来寺里进香的香客,都希望听到云空和尚给自己念经。
云空和尚为人随和,容易接近,老马经常问他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从来不恼。老马很喜欢和云空和尚在一起,俩人关系也很好。
一天,云空和尚病了,吃了几天药不见好转,只好去山下医院就医,好多天没回来。
寺里少了云空和尚,显得很忙乱,香客多要求念经,两个和尚应付不过来。寺主一时找不到会念经的和尚,忽然想到经常和云空和尚在一起的老马,问他会不会念经?老马说,我念得不太好。寺主说,你念一段我听听。老马就念了一段。寺主听后喜出望外,说,太好了,从明天开始,你就代替云空和尚给香客念经。老马说,我又不是和尚,我不念!寺主说,谁让你当和尚了,你不用剃头,也不用穿僧袍,只是在两位师傅忙不过来时,帮着念一会儿就行。老马还是不同意。寺主说,不让你白念,念一天给你五十块钱。
老马有点心动,因为念经的收入比他扫院子多得多。寺主见老马还在犹豫,又说,你要是不愿意念,等云空和尚病好了,你就可以不念了。
寺主把话说到这份儿上,老马就不好再推辞了。于是从第二天起,老马学着云空和尚的样子给香客念起经来。香客竟然很喜欢老马念的经。渐渐地,来找老马念经的人越来越多。
寺院又恢复了从前的样子,寺主很高兴。有一天闲着没事,寺主跟老马说,要不,你把头发剃了吧,我一个月给你两千。老马很生气,说,我又不是和尚,干吗剃头?!说完,不等寺主再说什么,当即回了家。
媳妇见老马为这事生气,说老马,你可真傻,让你剃头又不是让你当和尚,天底下剃光头的男人多了,难道都是和尚?再说,咱儿子马上就要上大学了,我正愁没处张罗学费呢。老马叹了口气,又回到了寺院,把头发剃了,成了假和尚。
云空和尚得了不治之症,老马经常下山去看他。这天老马去医院看他时,忘了换下僧袍,云空和尚见到老马,愣了一下,说,你,皈依佛门了?
老马摸着自己的光头说,没有,我是假的,我老婆孩子都指靠我呢,我怎么能出家呢。
云空和尚笑笑,没再说什么。
老马说,对了,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出家啊?老马听别人说过,云空和尚出家前有老婆孩子的。云空和尚摇摇头,什么也没说。老马想,肯定是发生了什么让他伤心的事,要不然,好好的谁会出家呢。
云空和尚日渐消瘦,他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所以不肯再住院,执意回到山上。老马每天照顾云空和尚的饮食起居,还问他想不想见家人,云空和尚总是摇头。
云空和尚圆寂前,把他那件最好的袈裟和那串他挂了一辈子的佛珠,还有一柜子的经书都给了老马。老马为云空和尚的离去流了很多眼泪。
老马想好了,等儿子毕业工作后,他就不在这干了,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去。他可不想像云空和尚似的,到最后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儿子终于毕业工作了,老马很高兴。正打算回家享清福呢,媳妇来找他,说儿子想买个房子结婚用,让咱们帮筹点钱。老马说,我上哪筹去?
媳妇说,你去寺里问问。
老马问寺主能不能借点钱给他。寺主说,一万以内可以,多了不行。老马又问,那能不能给我涨点工资?寺主说,涨倒是能涨,不过有条件。老马问,什么条件?寺主说,你得做真和尚。老马说,我现在和真和尚有什么区别?寺主说,当然有。真和尚要守清规戒律,不能有老婆。老马说,做真和尚,一个月给多少?寺主说,五千。
老马默默地走回家,把这事跟媳妇说了。媳妇听后,也沉默了。老马说,你要是没意见,我就去当真和尚了。媳妇就哭了。老马说,你别哭,我还能还俗的。媳妇说,我等你,我一定等你。
老马和媳妇离了婚,在头顶烧了戒疤,成了真和尚。那天老马第一次穿上云空和尚送给他的那件袈裟,戴上了云空和尚送给他的那串佛珠,大家都说,老马的身形和气度,俨然另一个云空和尚。
老马每天念经诵佛,但他心里仍想着老婆孩子。后来,他老婆和一个胖男人来往了。老马心痛不已,万念俱灰。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女人和一个年轻人来到天岩寺找老马。老马面对他昔日挚爱的妻儿,像不认识似的。凝视很久后,只说了一句话:贫僧法号云空。
(摘自《世界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马”的儿子为了凑够上大学的费用,为了买房子结婚,逼迫老马去当和尚,可见“老马”的儿子是个唯利是图的人。
B.作者写云空和尚对老马为僧不言语,死后却将一切都留给了老马,是为下文老马终将接下云空的衣钵这个情节做了铺垫。
C.作品通过写“老马”这一典型人物命运的异变,向我们揭露了寺庙的黑暗,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和极强的现实批判意义。
D.“老马”的妻子上山来探望“老马”,表明她已经对当初的背叛心生愧悔,这给“老马”绝望的生活添上了一丝温情,作者写得温馨动人。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公“老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的动物园
毕飞宇
①动物园的出现标志了人类对地球生命的最后胜利。人类终于可以挎上相机、挽上情人的手臂漫步狮身虎影之前了。人类从来没有这么自信过,敢用食指指着狗熊批评它的长相,敢和雄狮对视呲牙做个鬼脸;人类也从来没有这么潇洒过,轻意地对鳄鱼扔一只烟头,对昏睡的老虎吐一口唾沫。人类总能把自己恐惧的东西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
②这样一想我便害怕,九天缚龙、五洋捉鳖之后,人类的敌手又将是谁呢?我读过几部关于动物的书,在许多这样的科学读物里,都有动物“作用”的介绍,而这样的“作用”又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的,比如说,一提起犀牛,便是:肉可食、皮可制革,角坚硬,可以入药,有强心、解热、解毒、止血之功效。这个意义上说,_____。而一旦动物们以“人”的姿态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时,三岁的孩子都知道,那只是“童话”,假的。
③完全可以这样说:动物园时代开辟了动物的奴隶主义时代。说到这里很自然地要写三样动物:狗、猫、猪。我之所以要提及这三位先生,是因为我的一个发现:所有的动物园里,几乎都没有他们的身影,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一笔而过。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家常”,即:通了人性。先说狗。狗的口碑并不好,是谓“小人”也,“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狗娘养的”、“狗尾巴”都已经“人格”化了。然而人类爱狗,狗乃人类一宠物也。何故?他是通了人性的。狗的“似人非人”满足了人类“主子”思想与“奴才”思想的矛盾需要。人类用一块骨头或一只肉包使狗渐次“异化”,终于落到“狗不狗、人不人”。狗在这一点上不如狼的坚决。人类之所以不能蔑视狼,是狼有自己的原则:不给我骨头我吃人,给我骨头我同样吃人。狼这么恶狠狠地一路吃下去,人类只能远之。狼总是对人类说: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动物园里最焦躁不安的就是狼。
④猫要下流得多。我几乎不想提这东西。她泪汪汪的大眼和满嘴胡须简直莫名其妙。她小心翼翼的小解模样、躲在角落里打量人的姿态、眯起眼睛弓了腰体贴主人的抚摸触觉的努力,都标示了她的委琐。猫的最大特点在其腰板上,猫的腰板那样没骨力还背了个脊锥动物的名,真是讨了大便宜。但谁又计较她呢?猫的不怕甩打可能是另一种天赋,一跤之后,她总能站得很稳,立场坚定,四爪朝下。可不知道怎么回事,猫站得愈稳,我愈觉得恶心。
⑤关于猪,我想说它是一种植物。长满肉,随屠夫宰割。或者说,它是一种会走路的肉。人类用几千年心血教它做奴才,它就是连这点心智也没有,只能把它杀掉。猪是唯一在杀戮时得不到同情和尊重的生命。生得肮脏,死得无聊,作为生命,猪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⑥站在动物园里,我时常想,如果没有人类,世界的主人到底会是谁呢?我看好狮子。这里头当然有我对狮子的偏爱,但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推论。我注意过古埃及人的图腾意识,他们的“狮身人面”像给了我极大的困惑。古埃及人在尼罗河畔、金字塔下、黄沙之上对生命的理想格局一定是绝望的,“狮身人面”说明了他们矛盾的心态。这种绝望心态给了他们极大的勇敢想象:人类的理性精神+狮子的体魄=理想生命,只有这个生命方能与“自然”打个平手。
⑦然而,就狮子自身而言,他蔑视“智能”。狮对自身体能的自信与自负使他视智力为雕虫。狮子的目光说明了这一点。我常与狮对视。从他那里,我看得见生命的崇高与静穆,也看得见生命的尊严与悲凉。与狮对视时我时常心绪茫然、酸楚万分,有时竟潸然涕下。我承认我害怕狮子。即使隔了栏杆我依旧不寒而栗。他的目光使我不敢长久对视。那种沉静的威严在铁栏杆的那头似浩瀚的夜宇宙。那种极强健的生命力在囹圄之中依然能将我的心灵打得粉碎
⑧生命的高级与否往往取决于一点:有无孤寂感。高级动物们都有一种懒散、冷漠、孤傲的步行动态,都有一双厌世不群的冰冷目光。他们无视世界的接受与理解,只在懒洋洋的徜徉中再懒洋洋地回回头,看看自己留给苍茫大地的踪迹,他们便安静地沉默了。不像蚂蚁能闹,为了一粒米,一块肉屑,一只苍蝇的尸,出动了成千上万的部队,万众欢呼,群情激愤,汹涌而上,汹涌而退。
⑨听说,仅仅是听说,不少国家——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是有“国家动物园”的。国家动物园的玩法和城市动物园的玩法有一同一异。同,都是看动物;异,方法是相反的,一个是动物在笼子里,一个是人在笼子里。如果这个“听说”是成立的,“国家动物园”就太反讽了。
⑩然而,我倒是希望我们的国土上能有一座“国家动物园”,从中走一遭的人,应该都能成为真正的人。至少,能知道人类的今天还是有点乐趣的。这么说吧,上帝既让我们做人,上帝既拿我们作“人”看,总得对得起上帝吧。 (本文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在第②段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语句。(20字以内)
【小题2】第③段说“所有的动物园里,几乎都没有他们的身影”,请简述其原因,并说说此处为什么用“他们”而不是“它们”?
【小题3】赏析第⑦段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4】结合文章主旨的理解,谈谈结尾“从中走一遭的人,应该都能成为真正的人”的内涵。
【小题5】文中许多地方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举例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遥,一位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家
郭军平
山原起伏、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既是一块贫瘠落后的地方,也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地方。明末最大的农民起义就是从这里发起,撼动、摧垮了腐朽、垂死的朱明王朝。高迎祥、李闯王的故事在这里代代流传。再向北,就通向了浩瀚的沙漠、辽阔的草原,成吉思汗的英雄故事也在这里代代流传。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叉地带的陕北人民,既有着固守家园的传统思想,也有着粗犷豪放、改变穷苦命运的游牧文化思想。在这里,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既孕育出了温婉动情的陕北民歌艺术,也孕育出了像安塞腰鼓那样雄浑壮丽、吞天吐日的高原文化。这里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一个曾经集中了全民族最优秀的人才的渊薮地。饱受战争洗礼的人民往往饱含革命激情与革命信仰,他们曾经用自己的热血捍卫了红色革命政权,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块深受英雄精神洗礼的土地,一块饱受苦难与抗争浸染的土地,这是路遥精神成长的母土。路遥,就是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英雄的马兰花。一方面,它有着顽强的生命抗争力;另一方面,它又能给苦难中的人们带来美好和希望。在路遥成长的人生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到精神导师柳青对他的指引作用。他在书信中曾经为柳青说过的这段话而激动:“从黄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需要一天的时间就够了,然而,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代的。”柳青的话深深地嵌入路遥的内心,令他激动不已。当然,柳青对路遥的期待与寄予的厚望,自然不言而喻。要说柳青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尤其对陕西作家的深刻影响,那不亚于一面旗帜、一位精神导师、文学教父。因此,柳青的话以及柳青的伟大指导也就自然成为激励他冲刺文学高峰的精神动力。当然,这里还有诸如曹谷溪、陶正等一大批热爱文学的挚友们对他的文学帮助和启发,也有一大批欣赏他、帮助他的编辑老师的指导与教诲。正是受着他们帮助与激励,路遥一步步走向了事业巅峰。
苦难的土地给予了路遥坚韧不拔的精神,也给予了他昂扬向上的动力。在其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里的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等身上,我们总能看到路遥的影子——一个个充满着奋斗精神的形象,一个个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对于苦难的摆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是多么地热切啊。是啊,对黄土地苦难的深深理解与承受、反叛,一直主导路遥寻找美好的人生,路遥在寻找美好人生的途中,遇到了文学缪斯的青睐。这让他深深地迷恋下去。没有想到,他的一次次努力,都给他带来了荣誉与希望,是文学让他走出了苦难深重的黄土地;也是文学,让他深深地痴迷于其中而最终累垮在人生的路途上。
他反叛黄土地,但他更热爱黄土地。黄土地的苦难让他抗争、奋斗、反叛;然而,黄土地上勤劳、朴实、善良的人民,又令他深深感恩。他是一位不满足于现状的夸父,倒在逐日的路上。在文字的征伐上,他就像英雄成吉思汗一样,有着崇高的目标、宏伟的蓝图。可惜,经年累月的勤奋著作,终于让他积劳成疾,留下了诸多遗憾。他虽然英年早逝,但人生无憾,正如作品内容简介里写到的:“路遥的短暂人生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光焰,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普通读者。”
路遥是强者,是文坛硬汉。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洋溢着崇高英雄主义精神的人生。这种精神,对现今物质大丰富却缺少崇高精神追求的人们来说是最好的激励。我们的时代依然需要崇高信仰,依然需要崇高的人生追求。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不能做拜金主义的奴隶,更不能在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中度过。我想,这也是《路遥传》给我们的一个最大的精神启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宕开一笔,并没有直接去写路遥勤奋苦练的精神,而是从路遥生活的母土写起,虽为闲笔,其实不闲。
B.文章引用柳青的话,反映了柳青对路遥的影响力,路遥的文学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
C.本文语言生动、凝练,形象地表述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些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D.文章最后点明路遥身上英雄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树立崇高信仰,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命力顽强的马兰花来比喻路遥的文学精神,生动形象、鲜明准确,赞颂了路遥身上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B.以夸父逐日之精神来比拟路遥攀登文学高峰的精神,恰到好处,突出了路遥对理想的追求,对文学的崇拜。
C.“文坛硬汉”是对强者的生动概括,也是对路遥精神的准确生动地描述,突出了路遥的英雄主义精神。
D.作者用《人生》《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暗示读者,文中的主人公就是路遥,借此突出他的奋斗精神。
【小题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路遥是一位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寿彝的通史情缘
曹小文
白寿彝(1909-2000)是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国通史编纂领域建树颇丰。近代以来,撰写中国通史始终是众多中国史家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多卷本巨制——《中国通史》将这一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962年,白寿彝先生参加了巴基斯坦举办的国际史学大会。国际友人向中国代表表达了希望看到新中国史学家编写的历史著作的心声。作为历史学家,他深受感动和鼓舞,决意要在有生之年抓紧时间撰写一部中国通史。1972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编写中国通史的任务,相关部门曾两次组织写作班子,但都没有成功。此时,白寿彝撰写中国通史的信念依旧坚定不移:“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有这么长这么丰富的历史,我们不能满足那么简单的几本小书,这跟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不相称。”白先生将撰写中国通史作为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提升了自身的精神境界。
1974年,白寿彝再次访问巴基斯坦,国际学者纷纷打听中国历史新著情况。白先生无言以对,心里很难过。虽然距离上次访巴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但中国仍处于“文革”时期,不可能拿出新成果来。
白寿彝从1977年组织精干力量编撰小型中国通史。1979年,他将30万字的《中国通史纲要》交付出版社。该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发行总数逾百万册,并有英、日、德、法等多个语种版本问世,美国有些州甚至还将其作为学校的教材。
1980年,《中国通史纲要》完成出版后,白寿彝就开始了大型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而此时的他已年逾古稀。一个学者已经走过了70年的人生道路,还能实现编撰《中国通史》这个夙愿吗?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白寿彝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他说出了一句平实却也极不平凡的话:“我70岁以后才开始做学问。”
20年的时光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而言,却意味着他生命的全部。1979年,年届古稀的白寿彝雄心勃勃,腰板挺直,步履矫健,笑声朗朗,全无老年人的暮气。但1400万字书稿的修改与审定,以及纷繁复杂到常人无法想象的组织协调工作,耗去了他整整20年的光阴。1999年,当人们欢欣鼓舞聚集在北京庆贺白寿彝先生九十华诞和《中国通史》全部出版之际,他却连站立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位睿智的老人,为了编纂这部巨著已罄尽了所有。
在《中国通史》长达20年的编撰过程中,仅主编就有20多位,作者达500位之多,而一个耄耋老人毫无怨言地承担下了所有的组织协调工作。
从1975年,白寿彝提出编撰《中国通史》的倡议,得到了众多响应,到1983年《中国通史》编纂课题被定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整整八年,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完全靠着白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学术威望开展工作。
白寿彝不放弃任何机会孜孜不倦地工作,包括四次住院手术和去北戴河疗养的日子。他每次都把病房当作工作室,资料书稿堆满了整个房间。在双目几近失明的状态下,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采用耳听口述的方式,完全通过思维能力组织文稿的写作和审定。在审稿过程中,白先生非常认真,遇到任何疑点,一定要核实。
就这样,白寿彝坚持将1400万字的书稿审阅、修改完成。1999年3月,由他总主编的12卷22册1400万字的《中国通史》全部出版。
(文章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中国通史》众多的主编和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白寿彝相交多年的挚友,如考古学家苏秉琦,甲骨文专家胡厚宣,科技史专家王振铎,语言学家季羡林,历史学家周一良、何兹全、韩儒林、史念海、王毓铨、陈旭麓、韩国磐、陈光崇等等。著名史学家侯外庐担任全书编撰工作的顾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大多数史学家来说,撰写通史是一生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是最伟大的事业。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这一伟大事业的最高峰。
B.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发行量极大,并有多种语言的译本,美国有些州甚至还将其作为学校的教材。
C.《中国通史》的编撰让年届古稀的白寿彝一扫老年人的暮气,变得雄心勃勃,腰板挺直,步履矫健,笑声朗朗。
D.白寿彝说:“我70岁以后才开始做学问。”这句话体现出他对编撰《中国通史》这一事业的热爱和珍惜,以及“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学术品格和追求。
【小题2】白寿彝在古稀之年开始编撰《中国通史》,并最终完成,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壮举。促使他成功的外在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说白寿彝先生的编纂工作是靠着他的个人魅力和个人学术威望展开的,文中体现了他的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破云之血
酉蕾宁
高个儿红军倚着树干一动不动,弄得乡民趴在灌木丛中大气都不敢喘。鸟儿们像被枪声吓破了胆,这儿静得让人头皮发麻。吸引他跟随这个掉队军官翻山越岭的,是那个看上去鼓囊囊的皮包。都在讲这支缀五角星的军队见土豪就打,值钱的东西肯定不会少。乡民朴素地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只是那把系着红绸带的手枪让人惧怕,他只得以豺狗般的耐心等候猎物乏累并打盹。
透过树冠的缝隙,高个儿红军没见到一丝阳光,他郁郁地叹口气:几万战友的热血还没能争来一片灿烂,那么再加上一个吧。他为解救大众而不惜生命的热忱和此时的体温一样滚烫。这样的病体看样子不能随部队远征了,他打开文件包拿出张《红星报》,用短铅笔头在空白处唰唰地写,眼泪不由自主掉下来——亲爱的首长、同志们,一个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离你们远了,心却更近……忽地有串塞塞率率的声音使他警觉地竖起了耳朵!
乡民凭几十年逮兔捉狼的经验马上判定危险已近,他顾不得窥探了,就地滚出去好几米远,但那只阴森的野兽比他更敏捷,早窜到他身后等着了。“呜”——那厮从胸腔里发出可怕的嗥叫声,一股豺狗特有的味儿直扑他鼻口。乡民来不及躲藏与反抗,只好紧闭双目等候末日的到来。叭叭!两声清脆的枪响使他不禁跪倒在地,半天都没缓过气。
老乡,它死了。高个儿红军手里握着的手枪还冒着蓝烟,蜡黄的脸满是关切,没事吧你?乡民胆怯地垂下脸。这里有民防团吗?高个儿红军左右看看,他知道开枪会暴露自己的行踪,但为救下这个乡民他无怨无悔。而乡民细而亮的眼不由自主又瞟向那个皮包。你能带我走出这座大山?高个儿红军伸手拉起乡民时和气地笑笑。乡民全身颤栗了:手里多了两枚圆圆的铜板。看样子跟这个军官真对了。
大山绵绵,云层厚厚。高个儿红军跟着一言不发的乡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揪心地看他冻红的赤脚与褴褛的衣衫。头顶的天幕昏沉沉的,可能只有鲜红的领章带给乡民一丝温暖了。凛冽的山风扑向高个儿红军,他全身开始发抖。这是在红军中长期肆虐、无药医治的“打摆子”,在它面前,信念之墙有多坚固呢?他强撑着跟乡民钻进一个黑乎乎的山洞。我去看看前面有没有民防团。乡民急慌慌道了句,偷偷张望那个黑黝黝的枪口,发现它老在抖动。
跑出好一段路,乡民手按着胸口,仿佛心都要跳出来。这个山洞里的秘密找谁诉说?为了镇静下来,他蹲在一条小溪边撩起凉水洗脸,这时一个更冰凉的东西抵上了他的脖子。小子,你丢魂了吧?看见谁了?——那是几个循着枪声巡山的团丁。乡民觉得所有枪口飞出来的都是阎王爷的索命小鬼。
团丁用几支长枪顶着不太情愿的乡民往山洞处走,快到洞口时,一向木讷的乡民猛地扭头与团丁讨价还价:我只要那个皮包行吗?话音未落他便结结实实挨了几枪托。穷鬼,你算什么玩意?小心吃老子的枪子儿。想起那条嘟嘟冒血的豺狗以及那张和气的脸,乡民心里堵得慌,他的脚步明显慢下来。进去!把共匪带出来!团丁如临大敌般拉枪栓占地形,把他死命推进了洞口。
山洞里空空如也,哪还有人影!石头上放着一双布鞋,乡民拿起鞋里面的一张纸条,像看一张天书——他不识字。好久团丁缩头缩脑进来了,一把抢过那张纸条费力地念:老乡,这鞋留给你。好哇!你把共匪放跑了!团丁气得哇哇大叫,把他捆得严严实实丢在角落里,冲出山洞四散追去。一时枪声大作!
乡民第一次发现自己绞肠似的难受,他在心里默默念叨:红军,你快跑吧……
枪声渐渐平息,洞口那块天奇异地散开了,露出些隐红来。乡民怎么都觉得那跟红军有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主人公高个儿红军无名无姓,是作者有意为之,高个儿红军只是几万红军的代表,更具有普遍性。
B.乡民因觊觎高个儿红军的东西而跟踪他,作者却用“朴素”一词写他的心理,其中蕴含了作者的同情与理解。
C.小说写乡民“全身颤栗”“急慌慌”“仿佛心都要跳出来”,表现出乡民对高个儿红军手中那把手枪的恐惧。
D.高个红军与团丁形成对比,都带着令人恐惧的枪,对乡民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也正是能否赢得乡民之心的根本。
【小题2】小说中“红军救乡民”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破云之血”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