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成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

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立,而其箕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李疑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B.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C.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D.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遺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巷,小的街道,借指民间。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居民的区域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B.吏部,曾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其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
C.邸,犹旅馆,古代为旅客提供膳宿的建筑。官办的旅邸在都城有馆、驿、邸、舍名称,供公出的官员差吏使用。
D.京师,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是帝王与朝廷所在地。后也用来称首都周边地区。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2)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10:47: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叶兑,字良仲,宁海人。以经济自负,尤精天文、地理、卜筮之书。时太祖已定宁越,规取张士诚、方国珍;而察罕兵势甚盛,遣使至金陵招太祖。兑知天运有归,以布衣献书太祖,言天下大计,其略曰:
愚闻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规模。韩信初见高祖,画楚、汉成败;孔明卧草庐,与先主论三分形势者是也。今之规模,宜北绝李察罕,南并张九四。抚温、台,取闽、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称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其兵力资财,以攻则克,以守则固,百察罕能如吾何哉?今闻察罕妄自尊大,致书明公,如曹操之招孙权。窃以元运将终,人心不属,而察罕欲效操所为,事势不侔。
张九四之地,南包杭、绍,北跨通、泰,而以平江为巢穴。今欲攻之,莫若声言掩取杭、绍、湖、秀,而大兵直捣平江。城固难以骤拔,则以锁城法困之。分兵略定属邑,收其税粮以赡军中,彼坐守空城,安得不困?平江既下,巢穴已倾,杭、越必归,余郡解体。此上计也。
方国珍狼子野心,不可驯狎。往年大兵取婺州,彼即奉书纳款。后遣夏煜、陈显道招谕,彼复狐疑不从。遣使从海道报元,谓江东委之纳款,诱令张昶诏而来。且遣韩叔义为说客,欲说明公奉诏。彼既降我,而反欲招我降元。其反覆狡狯如是,宜兴师问罪。攻之之术,宜限以日期,其归顺。彼自方国璋之没,自知兵不可用。又叔义还称义师之盛,气已先挫,正可胁之而从也。
福建本浙江一道,兵脃城陋。两浙既平,必图归附,下之一辩士力耳。如复稽迟,则大兵自温、处入,奇兵自海道入,福州必不支。福州下,旁郡迎刃解矣。威声已震,然后进取两广,犹反掌也。
太祖奇其言,欲留用之,力辞去。赐银币袭衣。后数岁,削平天下,规模次第,略如兑言。
(注)①太祖:与下文中“明公”意同,即明太祖朱元璋;②察罕:即察罕帖木儿,汉名李察罕,元末将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闻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规模 规模:规划,计划
B.其兵力资财 藉:凭借
C.诱令张昶诏而来  赍:携带
D.宜限以日期,其归顺 责:责备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元运将终,人心不属,而察罕欲效操所为,事势不侔。
(2)太祖奇其言,欲留用之,力辞去。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2)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节选)》)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B.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C.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D.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爱好读书,学问功底深厚。他于书无所不读,尤其精通《易经》及宋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咸以令器期之。遂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注】。县未有学,乃首建孔子庙,既又延儒士为之师,以教后进。至正元年,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既而军饷不给,又奉命出籴于江浙,召父老谕曰:“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盗贼何。夫讨贼者必先粮饷,以我不汝扰,故命我复来,盖讨贼即所以安民耳。父老其谓何?”众咸应曰:“公言是也。”不逾月,粮事以毕。丁母忧,中书遗赙且起复,不应。
未几,太师脱脱南征,辟从军事,督馈饷,馈饷用舒。升吏部侍郎,铨选于江浙,时称其公允。适朝廷有建议欲于河间、长芦置局造海船三百艘者,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后分部彰德,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微公言,吾民其毙矣。”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迩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保定岁输粮数十万石于新乡,苦弗便。月鲁不花请输京仓以便之。俄除吏部尚书。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剧贼程思忠据永平,其佐雷帖木儿不花伪降,事觉被擒,杀之,思忠壁守遂益坚。诏令月鲁不花招抚之,众悉难其行,月鲁不花毅然曰:“臣死君命,分也,奈何先计祸福哉。”竟入城谕贼,贼皆感泣,罗拜纳降。
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于是贼即登舟攫月鲁不花令拜伏,月鲁不花骂曰:“吾朝廷重臣,宁为贼拜邪。”遂遇害。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二》,有删改)
【注】 达鲁花赤:头目、领袖。元代在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了达鲁花赤一职,一般由蒙古人担任,以监视汉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延儒士为之师   延:迎接
B.辟从军事   辟:征召
C.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   具:详细
D.剧贼程思忠据永平   剧:大,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B.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C.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D.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鲁不花在贼人程思忠占据永平时,主动前往招抚,别人都替他担心,他却毅然前往,最终贼人受到感动而投降。
B.月鲁不花反对在河间、长芦县造船并谏止了此事,他还曾请求把保定输粮的目的地改为京仓,这些举措都方便了百姓。
C.月鲁不花为官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他担任台州路录事司的达鲁花赤以后,在当地建立了孔子庙,把它作为学校。
D.月鲁不花前往山南道任职,在铁山遭遇大量倭贼,因寡不敌众而被贼人抓住,他誓死不降,最终被贼人杀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
(2)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微公言,吾民其毙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 同“调”“徙”“迁”都是古代有关官职变动的词语。“转”一般指平级调动。
B.“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C.“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D.“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2)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节选自《元史·察罕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泸江 次:驻扎B.除武昌 竟:最终
C.吾独其责   当:承担D.昆弟贫来者   归:回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问,元代各行中书省所属有理问所理问与副理问,明、清承宣布政使司沿置。
B.浮屠,亦作浮图,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又称佛塔为浮屠。文中指的是佛教徒。
C.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参与政事,秦始皇始设此职。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罕天资聪颖,博闻强识。他读书多记忆好,通晓多国文字,奥鲁赤让孩子拜他为师。
B.察罕善于辞令,明于事理。他怒斥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他劝仁宗以国事为重。
C.察罕明察秋毫,断案公允。他在江西及时识破谣言,在广西区别处置妖术惑众之人。
D.察罕善良友爱,德行深厚。他把田宅分给兄弟,接济贫苦兄弟,并释放奴婢为平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
(2)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