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挺拔之姿

①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注释:①井渫:jǐng xiè比喻洁身自持。②挥麈:huī zhǔ,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挥麈,挥动麈尾。③瓦甓:wǎ pì,泛称砖瓦。
【小题1】结合文本,分析一下作者笔下的竹子形象。
【小题2】文章第④段引用了屈原写《离骚》的例子,请说说其使用的手法及作用。
【小题3】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一谈你对文章第④段“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10:4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整个着陆过程没有来自地球的无线测控和遥测数据支持,全部依靠自主控制。

“嫦娥四号”降落相机拍摄的影像图会在着陆后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传回地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李春来和同事利用这些图像对“嫦娥四号”的着陆轨迹进行了重构。根据降落相机和“玉兔二号”巡视器传回的影像图,“嫦娥四号”着陆在一个退化撞击坑的缓坡上,距离北边一个直径25米的撞击坑边缘很近,且着陆点周围共有五个撞击坑。随后,作者根据另一台导航相机拍摄的图像,精确计算出“嫦娥四号”的着陆点为东经177.5991°,南纬45.4446°,高程-5935米。

该研究为将来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自主着陆(比如在小行星表面着陆)提供了依据。

(摘编自《重构“嫦娥四号”着陆轨迹》)

材料二:

长久以来,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月球背面的各种传言:月球背面是外星人的基地;月球内部是空心的,里面是外星人居住的巨大城市……我们从地球上观测月球时,看不到月球背面绝大部分区域,那里一直是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

月球为什么会有正面和背面?

月球的运动可分为质心的运动(公转)和环绕质心的转动(自转)。我们通常将月球和地球近似视为全部质量集中在质心的质点,且只有相互的引力作用,构成地月系统。从惯性坐标观察,地月系统的公共质心绕太阳公转,月球和地球又分别绕着公共质心作相互转动。根据二体运动理论可知,月球围绕地球质心作平面椭圆轨道运动。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所以天体都是东升西落。月球也不例外,我们看到的月球东升西落,实际上反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而月球还在围绕地球公转,因此,如果我们每天在同一时刻观察月亮,会发现它在星座间自西向东移动。月球绕地球一周历时27天7小时43分11.47秒,称为“恒星月”,即月球从某颗恒星的近旁出发,又返回到该星附近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月球在自己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02千米/秒,平均每天东移13°,因此月球每天升起的时间不同,月亮平均每天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升起,一个月之后,恢复原来的升起时间。

月球背向地球的半球离地球较远,受到的地球引力较面向地球的半球小,即月球的腹背受力是不同的。如果月球自转周期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不相等,那么月球上同一部位受到的地球引力是随时间变化的,这将导致月球不同岩层之间的摩擦,逐渐减慢自转的速度,最终使得月球自转的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即月球被地球的引力“潮汐锁定”,从地球上看,就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摘编自郑永春 《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

材料三:

在距离地球40万公里之遥,人类视线不可及的月球背面,“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地外天体登陆,成就了人类又一个梦想——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具有决定性的一步,给了人们足够的信心。

尽管人类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登上月球,但对月球的了解仍然浅显,抵达月球背面实地探究,是全世界科学家长久以来的向往。“嫦娥四号”的着陆区,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不像对着地球的那一面受到各种无线电干扰,月球背面可以说“风清月朗”,拥有绝佳的天文观测和宇宙信号接收环境,能为未来对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期”的探索打下基础。

科学探索同时是富有挑战的探险之旅。面对重重困难,中国探月人大胆创新、努力攻关,将设想化为现实,体现出科技实力和创新底气,以及将科学梦想转换为现实的执着。

四五十年间,从第一颗卫星上天到拥有了卫星导航系统,从飞出大气层到航天员能够在太空驻留三十天,从在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可以将探测器送到月球,时间的标尺不断丈量出梦想的距离。

(摘编自 余建斌《让月球为我们的梦想转身》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测器依靠自主控制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着陆,整个着陆过程没有来自外部的无线测控和遥测数据帮助。
B.李春来和同事根据降落相机和“玉兔二号”巡视器传回的影像图,以及另一台导航相机拍摄的图像,计算出“嫦娥四号”的着陆点。
C.“恒星月”,指的是月球从某颗恒星的近旁出发,到达另一颗恒星附近位置的时间间隔,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47秒。
D.“嫦娥四号”着陆点位于一个退化撞击坑的缓坡,该区域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降落相机拍摄的影像图来重构“嫦娥四号”着陆轨迹的研究,为将来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自主着陆(比如在小行星表面的着陆)提供了依据。
B.月球被 “潮汐锁定”,而减慢自转速度,导致月球不同岩层的摩擦,使得其自转周期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从地球上就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C.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的未知世界,“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地外天体登陆,成就了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梦想。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嫦娥四号”为将来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自主着陆以及对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期”的探索提供依据,打下基础。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链
符浩勇
清晨,李梅照例五点四十分就到了瑞海苑小区。这时候业主们都还在酣睡着,小区显得很安静。她是小区的清洁工,朦胧的路灯光下,她的身影显得孤单而寂寞。丈夫去世了,女儿上大学全靠她,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H区绿化带打扫得干干净净。
瑞海苑是这座城市的高档小区,是白领集中居住的地方。在一条两边开满杜鹃花的甬道上,李梅仔细捡着晚上掉落的叶子,她觉得这么漂亮的小区不应该有一点垃圾。突然,地上一样东西让她的心抖了一下——那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项链!还有一个海蓝色心形链坠!
“这是谁掉的呢?”她看四下没有一个人影,便将项链捡起,揣进衣服口袋里。
八点前,李梅早晨的工作结束了,周末睡懒觉的业主们还未起床,她便回到家,打算晌午再去小区寻找项链的主人。
吃过早饭,她快要出门的时候,一种本能的欲望像调皮的孩子一样从心里蹿了出来!她试图让那调皮的孩子规矩一点,可没用。于是,她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了那条项链。
她其实很妩媚,只是,她的秀气被埋没了。那条项链使她心潮起伏,穿衣镜前,她红着脸将项链挂在了自己脖子上!她顿时觉得自己从未像今天这样佳韵迷人:白皙的脖子,光闪闪的项链,海蓝色链坠,做工异常精巧,戴上它简直妙不可言……
她在镜子前沉醉了片刻,终于管住了心里那个调皮的孩子。“我戴过金项链了!”这样想着的时候,她将项链小心地取下来,放进衣服口袋里。
瑞海苑小区里,有一个“事务公示栏”,有时也有业主张贴些温馨提示之类的启事。李梅先到那儿,想看看有什么线索。果然公示栏有一则寻物启事:“本人近日在小区丢了一条金项链,欧式工艺,有海蓝色链坠。有捡到送还者,必有重酬!”后面,落款人是H区22楼紫竹座杨女士,还有联系电话。
李梅敲开紫竹座漂亮的大门,进了那套富丽堂皇的厅堂,拿出那条项链的时候,杨女士一看就惊喜地叫着:“是它!就是它!”她把项链紧紧抓在手里。她很激动地说,这条项链对她来说很重要,那个海蓝色链坠里,有她最难忘的一段感情。杨女士没忘酬谢的承诺,递给李梅一万元!
李梅连连摇手,她觉得自己仅仅把别人的东西还给别人,这是任何人都会做的,怎么能要别人的钱呢?见她很坚决,杨女士只好收起了钱。
李梅起身要出门时,杨女士从卧室拿出一条很粗的项链来,说:“大姐,这条项链送给你,你戴上一定很漂亮。”李梅急了,说:“你这是干什么?我不能要!”杨女士笑了,说:“大姐您别误会!这是条仿冒的,就值三十块钱。”“仿冒的?”“虽是仿冒的,可看上去很漂亮,没人看得出来。”
李梅想想,有点羞怯地收下了。
此后,李梅在小区绿化带清扫卫生时,脖子上就戴着那条仿冒的项链。她心里舒坦,觉得自己又散发出妩媚秀气。
暑假,上大学的女儿回来了,惊喜地发现妈妈脖子上戴着一条漂亮的金项链,说:“妈妈,您真美!”第二天,女儿要和姐妹好友聚会,要借妈妈的项链,她就给女儿讲了项链的来历,最后说:“项链是仿冒的,只值三十块钱。”
“反正别人看不出来!”女儿高兴地戴上了项链。
晚上,女儿回来了。她一进门就对妈妈说:“妈妈您骗人!我去金店找师傅鉴定过,这金项链不是仿冒的,是真的!”
“真的?”
“已鉴定了,绝对是真的!”
李梅终于明白了什么,决定将项链还给人家!
她在瑞海苑小区当了十二年清洁工,捡到过钥匙、手机、钱包、金戒指,都交到物业管理处,寻找失主,物归原主,她没有将一样东西据为已有!她唯一捡了没还的,是她十八年前在街边一个破旧的垃圾桶边捡的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现在,女婴长大了,成了一名漂亮的女大学生。
她没有迟疑,毅然出门向H区22楼紫竹座走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梅看到小区四下没有一个人,便将项链揣进衣服口袋里,此时她产生了把项链据为己有的念头,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B.李梅发现金项链时,“心抖了一下”,这个细节表现了李梅吃惊的心理,这非常符合她日子艰辛,没有见过奢侈品的身份特点。
C.李梅的女儿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她让李梅明白了项链是真金的,是杨女士对她送还项链的酬报,并随即做出还回项链的决定。
D.李梅在小区清扫卫生时明知戴着的是仿冒的项链,但因为觉得自己拾金不昧,做了该做的好事,所以觉得自己秀美,心里舒坦。
E. 小说的叙事曲折有致,收放自如,行文中,李梅归还捡到的项链时的心理波动,项链由假到真的转折,造成了小说的跌宕起伏。
【小题2】小说中的李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项链”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27日,中国电信率先宣布自2017年9月1日起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随后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也先后响应,这意味着,三大运营商正积极贯彻国务院提出的“提速降费”的要求。

长途漫游费起源于模拟时代的“高端商旅服务”。手机刚面世时,没有数字蜂窝网络,老式的模拟机信号很差,超出了当地基站的信号范围就用不了了,各地的模拟手机网只能供当地的“大哥大”使用。如果你去外地还想用原归属地的手机卡,那么首先你要打电话给运营商去“申请漫游”,告诉他们你要到外地。手机号归属地就通知外地,这个号码是我们的合法用户,明天它接你们网络,请允许接入并提供服务,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沟通、调试环节。当你在外地打电话时,占用了外地的频段资源,归属地的运营商自然会收取你更高的话费,把多收的分给外地的运营商,这就是“漫游费”!到数字2G时代末期,GSM网络不存在分省注册的问题了,但各省移动基站建设、维护还是各自为政,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频段,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另外,各地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投入、运营成本存在高低差异,同时,只能在本地使用的超低资费套餐也同样存在。所以,为防止各地通信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收取漫游费,依然是有道理的。

(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通信技术的升级,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但利润可观,2012年中国的移动漫游费收入累计达到718.5亿元,占通信收入的8%—10%。运营商们很长时间不愿放弃由此带来的收益。

2015年10月,欧盟决定将于2017年6月取消成员国之间的漫游费,这一举动引发了我国关于“取消漫游费”的讨论。受经济建设“多城联合”的推动,国内部分地区小规模试行了取消漫游费:2013年,广西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通信资费同城化;2015年,云南取消昆明、曲靖、玉溪、楚雄之间的长途通话费、漫游费,京津冀也首次实现了跨省取消漫游费。

另外,随着基站密度逐渐增大,人们对新建基站的需求也就不再迫切,同时,国内出现了统合三大运营商基站资源的“第四势力”——铁塔公司

(有删改)

材料三:

2016年,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3.2亿,不同年份,用户手机资费支出情况明显不同。下面是通信运营业统计的信息:

(有删改)

材料四:

目前4G套餐用户已基本没有漫游费,此次取消漫游费主要针对超过4亿的2C、3G用户。资费计算简化、套餐简化,对用户、运营商都有好处。但随着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现在人们对流量的需求早已多于通话,用户对运营商取消本地流量和全国流量的区别、手机流量价格下降的渴望愈发迫切。

漫游费和长途费的取消,象征着通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运营商而言,应以此为契机摆脱那种依靠收取漫游费、长途费等“躺着赚钱"的经营模式;对于整个通信业来说,则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信成本,提升宽带速度,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社会发展夯实基础,建好“信息高速路”。因此,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与其说是一种结束,不如说是另种开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模拟时代和数字时代,模拟机信号很差,各地的模拟手机网信号覆盖范围小,手机只能在当地网络范围内使用。
B.如果你出差到外地,需要先向手机号归属地运营商“申请漫游”,通过归属地运营商和外地运营商的沟通、调试,你的手机才能接受外地网络提供的服务。
C.长途漫游费的产生,是因为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频段资源,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
D.取消漫游费,对4G套餐用户影响甚微,受益者主要是超过4亿的2、3G用户,但资费计算简化、套餐简化对运营商也有好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模拟时代,漫游是一种比本地手机服务更高端的商旅服务,由于电信运营商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所以要求高回报多收费是合情合理的。
B.材料三中的图表显示,从2015年起,漫游业务开始缩减,这是运营商取消漫游费的根本原因。
C.强化通信业基础设施建设,使通信成本降低,让“提速降费”的所有目标早日实现,这是人们对整个通信业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之后的新期待。
D.随着微信等通讯软件的普及,居民对流量的需求多于通话,2016年,来自移动数据业务的收入已明显高于语音业务的收人,用户迫切渴望流量价格下降。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三大运营商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特”

格尼

马兰店人遇到不合群的,会概括成一个字:特。这个字放在明处,基本是玩笑话,意思是和常人两样,无谓好坏。但是,出现在背地里,就不大好。说那人很特,是包含着反感的,不讨人喜欢的。

田万方家就很特。早些年,人们没发现田万方家很特。田万方一家人都喜欢笑,小眼睛一眯,嘿嘿两声,龇出一排小尖牙。样子狡诈了些,人却憨实耿直,乐于助人的。那时,龙老三家还没儿女,眼看年纪往上长,非亲非故的,田万方倒急得睡不好,常去寻些偏方,不是挖蚯蚓就是抓蚂蚁,泡了酒给龙老三喝。龙老三四十多岁得了双胞胎,田万方乐得像撒欢的耗子。看起来倒像他家生了双胞胎。屯里不管谁家有啥难事,田万方都是这样热心,平时也不招谁惹谁,遇见两家互不待见的,田万方就两头劝。那时,人们还没意识到田万方一家人整体很特,他们是多么喜爱田万方那黑不溜秋的一家人啊!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屯里的壮年男女开始往外走,他们看够了低眉顺眼的土坯房和一声不吭的漫天繁星,去那满眼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地方,赚钱,生活。

田万方家的儿子媳妇没走,一直没走。人们问田全有为啥不出去,田全有说:“种地就好好种地,地里啥都有。对劲儿!”

起先谁也没在意,出不出去是人家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也碍不着谁。屯里年老的人只是在老天爷用冰雹、山洪、烈日、狂风把庄稼毁了的时候奉劝田万方:“让你的儿子出去吧,外面好找活,好赚钱。”田万方挺起枯瘦的脊梁嘿嘿两声笑,露出两排小尖牙。“要不是因为钱能换拖拉机换衣服换电,我不种那么多地,种够口粮完事。不出去。”又一个灾年之后,大伙又劝田万方让儿子出去,再不出去找点活,裤子都穿不上了。田万方望望天,看看地,俯身抓把黑土揉捏半晌,又慢慢起身把花白的头发将了很久。都以为田万方要让儿子出去了,哪知田万方仍是一头转不过弯的老倔驴。“不出去!对劲儿!”田万方扯扯破旧的衣襟,斩钉截铁地说。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人们不会意识到田万方家特,心尖上也不会一点点生出矛头来。田地到外面玩,不是手里的豆包被抢了,就是裤腰上别着的木头枪给折断了。田地哭,回家拱到爹妈怀里蹭上一会就好了。这让那帮爹妈不在身边的孩子心里尤其气恼,回家朝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要爹要妈,把老头老太太要得直抹泪。他们开始想方设法怂恿田全有出去,说不通田万方和田全有,就找老田太太说。老田太太不管事,他们又让外面回来团圆的人给田家媳妇说,把外面说得天花乱坠。他们还用外面寄回来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馋田地,让田地找爹妈要。哪知田万方一家人穿连档裤的,就是不为所动。田地有时爬到田全有肩膀上,像个小巨人出现在孩子们中间,惹得那些孩子回家闹腾。人们怨气也就上来了,背地里少不了讲究。

“那家人特,不是一般的特。看他家起那些名吧,田万方,田全有,田地,越叫越没边。简直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掉田字格里出不来,一辈子和土坷垃打交道,没出息的货。”

田万方一家人明显感觉到人们对他们的排斥怨忿,使人们牙根痒痒的是这家人即使撞见大伙讲究,也仍然是那副样子,小眼睛一眯,嘿嘿两声,龇出一排小尖牙。让人有怨气也找不到正地方发。有时老田太太和田家媳妇手挽手出现在傍晚话家常的人群中,田家媳妇时不时给婆婆揉揉肩捶捶背,更让屯里的老太太们心生嫉妒,气得呸呸直吐唾沫。“这年头装腔作势的人总是有,碍手碍脚碍眼睛。”老田太太和田家媳妇像听不懂一样,双眼带笑,黝黑的猪腰子脸凹成深槽,把黄灿灿的夕阳盛得满满的。

“这家人,不是一般的特!”人们说。

(节选自格尼《啃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平实生动,常有精妙之语,如“撒欢的耗子”就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田万方的古道热肠;还因方言土语的使用而富有乡土气息。
B.小说对田万方一家人的外貌描写采用了明抑实扬的技巧,表面说他们“黑不溜秋”、“猪腰子脸”,实则以此反衬其情怀之高尚。
C.小说中两次出现了村民们对田万方家的评价——“那(这)家人,不是一般的特”,第一处表现了对田万方家的怒忍和不理解;第二处表现了村民的赞扬和肯定。
D.小说中屯里人想方设法怂恿田全有夫妇外出,表面看来是因为他们自家小孩的哭闹,实则表明大家已接受了城市化带来的命运改变。
【小题2】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对田万方一家人的“特”,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