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挺拔之姿

①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注释:①井渫:jǐng xiè比喻洁身自持。②挥麈:huī zhǔ,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挥麈,挥动麈尾。③瓦甓:wǎ pì,泛称砖瓦。
【小题1】结合文本,分析一下作者笔下的竹子形象。
【小题2】文章第④段引用了屈原写《离骚》的例子,请说说其使用的手法及作用。
【小题3】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一谈你对文章第④段“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10:4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皆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屈原在《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朝着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中有千千结。
【小题1】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B.中国结的“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
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于中国先民在文化形成时期对绳子的崇拜。
B.本命年里为了驱痫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C.中国人往往用“同心结”表达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D.梁武帝诗有“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是借“结”表达相思和别情。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了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吉祥结、蝴蝶结、如意结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新的“结”。
B. 中国结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古到今未曾改变。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绳结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
C. 《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文化将会因现代人的重视而再次复兴和繁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无纸化办公,即不用纸张办公,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办公,其主要传媒工具是计算机、ipad、手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可以实现不用纸张和笔进行各种业务以及事务处理。
在无纸化办公环境中,计算机、应用软件、通信网络是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无纸化办公将人从繁琐、无序、低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核心事务,整体提高了单位办事效率和对信息的可控性,降低办公成本,提高执行力,使管理趋于完善;是为社会减少纸张的浪费,提倡环保办公的理念,也是预示现代科技时代的来临。
(“百度百科”词条“无纸化办公”)
材料二:
有数据显示,美国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年打印或复印的纸张数量高达一万亿张。如果再加上诸如收费票据、发票、银行账单等这些专用纸张的话,这一数字甚至可以达到1.6万亿张。
那么1.6万亿张纸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如果我们将这些纸张从下至上堆叠在一起的话,它们的高度甚至是珠穆朗玛峰的1.8万倍,几乎可以覆盖从地球到月球一半的路程。
事实上,早在40年前我们就最早就提出了“无纸化办公”的概念。在1975年的一期《商业周刊》中,一名来自理特管理顾问公司的分析师就预计纸张在办公室的使用量将在1980年开始逐渐减少,并在1990年代开始彻底消失。
但职场中“无纸化办公”的分水岭直到2007年才真正出现,因为此后一年中家庭和职场中打印纸张的数量首次出现了明显下滑。另有数据显示,最近五年来职场中对于纸张的使用量已经出现了每年下降1-2%的稳定趋势。就拿2016年来说,今年全年职场打印和复印纸张的预计数量相较2007年的顶峰期将迎来10%的下滑。
应该说,这一趋势的出现同诸如电子签名技术以及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但小型、中型企业在实现“无纸化办公”理念方面显得尤为落后,因为他们始终无法高效的将自己的工作完全数字化。
需要指出的是,纸张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理想的办公用品之一,因为这是目前唯一一种几乎没有重量、成本极为低廉、无需互联网接入,且非常适合阅读的输入和显示媒介。
有人曾组建了专门团队用于研究人们乐于打印纸质材料的原因所在。他们的研究发现“因为有太多传统规则和既定工作理念的存在,老牌企业在实现办公理念转变的时候会显得十分困难”。
而当问及这些企业员工“为什么要打印出那40%不一定需要打印的文件”这个问题时,他们给出的答案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他们喜欢纸张”。
(摘自《“无纸化办公”这次可能真的要来了》,《腾讯科技》2016年09月19日期)
材料三: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公司由传统纸质化办公转向无纸质化办公,协同办公系统的方便和快捷也在日常办公中得以体现。
相比传统办公方式,无纸办公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上和流程上的优势,现在的协同办公系统只要你登陆手机app,照样可以审批文件和财务,完全不存在时间上地域上的耽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自无纸质化办公方式进入市场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无纸质化的办公方式的优势。节约纸质上的交流传递,减少了印刷、笔墨、订书钉等办公用品费用的支出,大大节约了资源。
对于传统办公模式,日常办公中的工作总结、报告、通知通告等只能通过纸质来传递公告,而且需要一级一级传递。
从纸质化办公到现在的无纸质化办公,协同办公系统的推出保证了信息共享的实时性和信息息共享的迅速性。企业通过协同办公平台,在平台上共享资料信息,员工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通知、资料等。后期文件的存档入档、查找等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摘自网络百科“知乎专栏”2017年8月期)
材料四:
根据阿联酋的官方报告,目前在整个阿联酋辖区内的41个独立的联邦实体和部委中,96.3%的办事流程都使用智能化的应用端。人们只需要按一下按键,就可以随时进入阿联酋政府的所有公共服务,实现了政府面向全体公民的即时服务,也提升了每个政府工作人员工作的透明度。如今,阿联酋面临的挑战是酋长能否与国内所有联邦实体和部委的智能化服务实现无缝连通,同时,提高所有智能应用的质量,升级应用实现保持系统与技术更新同步。
不光阿联酋,现在很多国家政府都开启了“无纸化”办公,比如我国在两会期间,就全面开启了这一模式,除了留下存档的印刷,简报全部用电子版的形式发给代表。人大代表人手配置一部安全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建议、查找会议文件、阅读会议简报等,更低碳、更高效。
(搜狐财经,2017年8月6日)
【小题1】下列材料中“无纸化”办公的好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纸办公最大的优势就是将人从繁琐、无序、低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B.无纸办公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通信网络等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办公,预示现代科技时代的来临。
C.无纸办公实时传递,保证了信息共享的实时性、迅速性和无障碍,整体提高了对信息的可控性。
D.无纸办公不用纸张和笔,减少了印刷、笔墨、订书钉等费用的支出,绿色环保,大大节约了资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纸质化办公浪费惊人:仅美国每年所用的纸张就可达1.6万亿张,堆叠的高度接近珠穆朗玛峰的1.8万倍,长达从地球到月球一半的路程。
B.无纸办公虽然减少纸张的浪费,但因为其主要传媒工具是计算机、ipad、手机等,今后必然会因电子产品的使用而产生新的浪费。
C.“无纸化办公”的概念40年前就提出了,而衡量职场中是否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则是看打印纸张的数量是否出现了明显下滑。
D.目前在整个阿联酋基本实现了政府部门的“无纸化办公”,但他们的酋长与国内所有联邦实体和部委的智能化服务却无法无缝连通。
E. 我国在两会期间,也全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模式,人大代表人手配置一部安全智能终端,简报全部用电子版的形式发给代表。
【小题3】简要概括在一些企业中难于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史记》最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城取得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但是,评价《史记》仅仅从艺术的层面还不够。司马迁自己的评价,也就是《史记》的写作宗旨,一共十五个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换句话说,《史记》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天、人、古、今”,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三千年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自成一家思想体系。“国学之根柢”的意义即在此。司马迁定位《史记》是效《春秋》而作的道徳伦理典籍,其思想体系是两“立”:一为后王立法,二为人伦立则——《史记》就是为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树立法则。把司马迁自己对《史记》的评价和定位与鲁迅的评价结合起来,就是“治国之宝典,国学之根柢”。

“治国之宝典”,指《史记》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即:一是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二是贤人治国,追求君明臣贤。《史记》开篇《五帝本纪》阐释国家草创,记述的是历史不断进化和国家建构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了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的历史观。《史记》全书生动记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的社会变革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如避免动乱发生就需要施政者自觉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更化变革,不断地因时调整,所以《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供后人采择。最有名的变法改革,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是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渐进改革,历时二十年;商鞅变法急进改革,一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功效。渐进改革有许多保留,但所付成本小,负面影响也小;急进改革彻底清除旧制,见效快,但所付成本大,负面影响也大。两种模式供后世借鉴。

《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的层面是贤人治国,君要明,臣要贤。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许多明君贤臣的范例。司马迁笔下的明君,其正面形象有六个方面:或天下为公,任贤使能;或领导方法,察纳雅言;或关爱民生,珍惜民财。司马迁笔下的贤臣,亦有六个方面:或居官理民,依法断案;或为官清廉,当官自律;或治理积弊,救民水火。司马迁对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极力颂扬;对暴君昏主、权奸污吏则无情批判,留下正反两面的典型用以警示后世,合称“惩恶劝善”。《史记》不只是一部史学文学名著,还是一部人伦道德的教科书。

所以,《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名著,还是一部治国宝典,蕴含了许多冶国理政的珍贵经验,传递了一种有利于国治民安、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徳伦理观念。

(摘编自张大可《史记)是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国宝典》,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典籍更是一部道德伦理典籍,浓缩了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思想。
B.赵武灵王改革历时二十年,而商鞅改革十年大见功效,所以商鞅改革的效果更好。
C.主张贤人治国,国君要圣明,臣子要贤良,是《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层次的内容。
D.《史记》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所以被称作“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提及《史记》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史记》的思想体系。
B.文章论述《史记》是“治国之宝典”时,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事实,有力支撑了中心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几段分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在文学与史学领域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所以被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所以我们仅评价其艺术成就是不够的。
C.《史记》重视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追求君明臣贤,这是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历史观的表现。
D.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力颂扬明主贤君、忠臣义士,无情批判暴君昏主、权奸污吏,警示后世“惩恶劝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为贵
张孟志
小小的弈寨以弈风之盛而闻名,男女老幼皆善棋道,并多出弈林高手。
有一年战乱,一位大胡子标爷率重兵包围了寨子,却只是围而不打。这位标爷起事前也是位弈林高手,曾怀揣一张棋枰杀遍天下棋士,所向披靡。惟独没能与这里的高手过招儿,棋愿未了。
几天过后,标爷差人贴出告示来。告示上说,既然到了天下闻名的弈寨,万事俱须服从棋理,杀人也要杀出章法。明日起,标爷要亲自与小寨对弈,胜者活命败者祭刀。
标爷棋艺精湛,名不虚传。第一天来了三位高手,不到一个时辰,已有两位被拖出去砍了。小寨浸淫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第三位却是一翩翩少年。标爷见他年轻,便鄙夷地说:“还需再战吗?刚才两盘棋你都看见了,老的尚且不行,况一少年乎?弈寨闻名于棋坛,其实亦不过尔尔,欺世盗名罢了。”
少年略略一笑,露出皓齿,说: "未必。"
标爷见少年不卑不亢,毫无惧色,心中很有些诧异。不知怎的动了恻隐之心,说:"孩子你还未长大,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今天你若主动认输,我可以给你留条生路。"
哪知少年并不理会,手指棋盘道:“你开棋吧。”
标爷道: “开棋你可就没有机会了。”
少年道: “投降容易战死却不容易 机会难得,为何错过?”
标爷诧异: “你小小年纪乳臭未干,难道就不怕死?”
少年只是微微一笑,答非所问道:“我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
年轻人手指棋盘;“下了棋再说;”
第一盘,少年与标爷大战两个时辰;对杀激烈,精彩纷呈。虽下成和棋,却使标爷震惊不小。第二盘,年轻人妙招频出,步步紧逼。标爷以守为攻,亦是招架有术,显示出非凡的功力。最终战成炮士难胜单炮的和局。
“第三盘,再和棋算你赢。”标爷一边飞快地码棋,一边恶狠狠地自语道,“我杀了半辈子棋,还从来没有人与我杀满三盘。他妈的你小子能逼和我两盘!”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珠子几乎要掉了出来,血红血红。
第三盘摆上。这一盘只下到半个时辰,少年就忽然不动了。标爷瞪眼催道:“你为何不走棋?”少年笑道:“又和了。"标爷细看棋势,诧异道:”和?我攻势初成,和从何来?”少年说:“十步以后准和无疑。”
标爷不服,就催他行棋。
整整十步之后,果然战成和棋。
标爷叹服不已!
夫弈者,看五步即为高手。而眼前的少年居然能看出两个五步!“你赢了。我的棋力远不如你!”标爷由衷赞佩道:“可是我想问你,你的棋力如此高深,胜我当如囊中取物一般,为何三盘皆和,却不赢我?”
“我不赢棋,我赢你的心。”少年仍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输赢本乃弈家之常,赢一盘棋容易,却未必能使对方心服。所谓心服口服才是服,能赢其心者,虽和犹赢也。是故下弈赢棋,上弈赢心。这三盘虽然都是和棋,是因为我都让着儿于你,信吗?”
标爷面赤,楞了片刻由衷叹道: “我信!可是,可是我功力肤浅,还请明示一二。”
于是少年逐一复盘,演示如飞,一一指出每盘让在哪步。标爷目瞪口呆,面色蜡黄,气得胸前黑毛鷇觫不止。正待发作,又听少年说道:“弈的境界有三。最下一等是杀。这种人能力低下,只以屠戮为快,棋风狰狞,根本不识弈道为何物也。第二种境界是将。将,一赢胜百子,一输丢全盘,以置对方死地为快。岂不知这种快乐也只是很肤浅的快乐。乐到极处便生悲,有赢必有输,有胜就有败。这一等,还是不足取。所以为棋之道的最高境界便是求和。和棋,须得宽严相济,攻守得当。把玩局势于股掌之间,此为弈道之上品。古人有言,和为贵也。”
一席话,标爷折服不已“你赢了我的棋,更赢了我的心,敬佩之至!弈前你说有个条件,请尽快讲来,只要在下能够办到,定当万死不辞!”
“我的条件已在棋中,”少年说道,"标爷乃性情中人,何须多言乎?”
标爷若有所思,忽然眼前一亮,恍然大悟道:“高!实在是高!寓深意于棋中,令人叹为观止!你小小年纪,棋到这般境界,真羞煞我也!"
第二天,标爷拔营起寨,向寨子深鞠躬,离去。
(选自《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漓江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爷对弈寨围而不打,主要是因为和这里的高手对弈的棋愿未了,这为下文对弈提供了紧张的背景,为情节的开展作了铺垫
B.在和少年下第三盘棋时,标爷恶狠狠自语,眼睛血红,表现出他想用面上的凶恶来遮掩内心的惧怕和自认难以战胜对手的心理
C.少年到最后也没有说他所提的条件是什么,而含蓄委婉地说标爷是性情中人,无须多言,这样写出了少年的持重和智慧
D.小说讲述了标爷和少年弈棋的传奇故事,弈棋过程写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棋道亦人道,“和为贵”是小说所要张扬的精神。
【小题2】标爷与少年对弈前后及整个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以“和为贵”为题,试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周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语,人们多关注文句中的“道”“器”两概念,对于道器的分界线“形”则未免有所疏忽。那么这个“形”应该指什么呢?
徐复观先生在《心的文化》一文中有此观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天道,形在战国中期指的是人的身体,即指人而言。器是指为人所用的物。”依徐先生之言,“形”指的是人的身体、形体。此论大抵是准确的。笔者姑且再提供两则战国时期关于“形”为身体的论证:《孟子·尽心上》有“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之论,其中“形色”“形”,皆为“身体”义、“人”义;《庄子·大宗师》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之“形”,亦指身体,引申为“人”。此用法在先秦文献中颇多,不赘言。其实,若结合《易传》所述,问题似更明朗。《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表明《周易》为贯通“三才”的天人之学。若以“三才”天、地、人与“道、器、形”相对照,那么,“形”则对应于“人”。如此看来,“形”或曰“人”乃是划分道与器的中界线,高于人者为道,人之下者为器。
古哲又云,“道器不二”。这是说道通过器显现出来:无器,道无从显;无道,则器无成。此为儒家共识,譬如,宋儒陆九渊言“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胡宏在《知言》中言“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言“非器则道无所寓”,皆如是。质言之,道为体,器为用。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莫若程颐所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倘若如此,问题又来了:既然道器不二,那么,作为道器的中介“形”(或“人”)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
绝非如此,对于“道器不二”,我们当从两层意义上解读。其一,从宽泛意义上,“形”或曰“人”亦是一器(人可视为存储“灵魂”的容器,朱熹的弟子陈淳亦言“心只似个容器一般,里面贮底物便是性”),这是说作为器的人亦不离“道”;其二,更重要的在于,器中之“道”的最终揭示则靠“人”(形)。只有“人(形)”方可将器中之道“带”到光亮处,让“道”真正活动起来;不但儒家持此主张,道家亦有此见,《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谓“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即如此。其中,“玄”乃无形之大道;“化”乃成形之器,中介之人则为弘道之关键;否则,大道隐匿器中,难以显现。基于此,儒家方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论,这无疑彰显了“人”(形)的作用。作为肉体的人,终不过是一器耳,焉能弘道?人能弘道、践形的核心,在于人有“仁”之基质,而“仁”之基质最终源于“心”。既然心能“达”道、“通”器,能容万物,如何在“心”上下功夫就成了关键。以儒者立场,须在我心、立心和正心上用功。
(节选自郭继民《形而中者谓之“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复观先生认为,《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里的“形”,在战国中期指的是人的身体、形体。
B.作者引用陆九渊、胡宏、顾炎武、程颐几位古代儒家学者的言论或著作中的观点,证明“道器不二”的观点是儒家共识。
C.人可视为存储“灵魂”的容器,但是肉体的人终究是器,人有“仁”而后才有“心”的基质,“仁”的基质是人能弘道、践形的关键。
D.“道器不二”可以从两层意义上理解:作为器的人离不开“道”;更重要的是“器”中之“道”的最终提示则靠“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周易》中“道”和“器”这两个概念关注较多,但对“形”——道器的分界线却往往忽视。
B.根据徐复观先生的分析,《周易·系辞》中所说的“道”指的是天道,而“器”则是指被人所用的物。
C.在儒家看来,“道”和“器”是相互依存的,“道”通过“器”来显现;没有“器”,“道”不会形成。
D.《黄帝内经》中所阐发的“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的观点,与儒家在这方面的主张相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重视在“心”上下功夫,认为只要在践心、立心和正心上用功,心就能“达”道、“通”、“器”,就能容万物。
B.文章列举了多家学说,印证了把“形而上”中的“形”理解为“人”的观点,作者也基本认同这一观点。
C.把“阴阳”“柔刚”“仁义”分别作为立天、立地、立——人之“道”,这表明《周易》是贯通“三才”的天人之学。
D.儒家学说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无疑彰显了“人(形)”的作用,而人可以看作存储“灵魂”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