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年来文学作品的改编呈现可以说是影坛的一大趋势。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剧作家创新能力的枯竭,二是网络文学的读者已经成为影视市场中非常具有潜力的受众。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有可能会引发原著读者的不满。

②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来谈谈文学与影视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思潮,也称“文本间性”,取消原创,消解权威,指涉文本之间或明或暗的互动。狭义的互文性若用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上,就是指在媒介转化的过程之中,我们既可以探究不同艺术体裁内部的诸如符号学、修辞学、叙事学等问题,也可以将其延伸到外部,在文化研究领域发现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历史话语参与等秘密。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受众放置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③每一位观看文学作品改编影片的受众,都能在观看体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过原著的观众,会调动起曾经的阅读记忆,并且将个人经历与审美旨趣、文化素养发散开来,从而全方位调动个人情感体验的“爆发点”。而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也能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达成主动参与,事后可能会找到原著小说进行比对,从而实现与文本之间的互文。

④受众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对“是否忠实于原著”的问题的简单回答,而是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释放自我的各类记忆,它不仅包括读者个人的文学记忆,也包括其人生阅历、情感体验、文化构成、艺术修养等,这些因素无疑影响着每一位读者对阅读活动的接受。原著粉对原著作品的执念,从理论上来说仅仅是文学影视化接受过程中的一个元素,其关注点并不在具体情节和人物本身,而是经由对个人情感的调动,与情节背后的价值指向和释义解码发生共鸣。

⑤2015年的电视剧《琅琊榜》可以说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尝试。在影视化的过程中,作品产生了很多与原著不符合的情节,甚至删掉了原著的很多支线,人物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改编者始终将受众的阅读期待作为关注的焦点,在原著作品的价值表达、改编作品的主题指向和受众的接受之间,一直贯穿以非常明确的精神核心线索。在此精神线索的指引下,影片受众在原著、影片与自我心理的互文解读中体悟到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寄托与普世价值,这一互文解读深度契合了受众的内在观影心理,产生了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从而引发了受众在精神上的震撼与洗礼。

⑥影视作品相较于文学作品,它的形象传达更为直观,与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迅速发生关系的程度更高,讨论度与受众面更为广泛深刻,因此,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不是简单地将对话转换为台词,将情节搬到银幕,它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更多人能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这是一个很广义的行为,不是仅为满足比照性阅读的互文性解读而产生的文体转化。

⑦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并不是忽视创作者在作品诞生过程中的价值,而是说受众越来越多地与文学作品传输发生共谋式的或合作式的创作。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摆正这个“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平衡,应当会有更为重要的东西在作品欣赏中值得被关注和重视。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是利是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改编呈现是影坛的一大趋势,但也会引发原著读者对改编作品的不满。
B.互文性理论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思潮,将受众放置在重要位置上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C.在回答“是否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类记忆,就是受众的重要意义。
D.文学作品影视化是将对话转换为台词,目的是使更多人通过形象领悟情节,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讨论主要问题时引出“互文性理论”,使得文章更具有理论性,说服力更强。
B.作者举《琅琊榜》为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事例,说明文学影视化要契合受众的内在观影心理。
C.作者引用罗兰·巴特“作者已死”一言,旨在说明受众和创作者共同塑造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证明论点,从现象入手,说理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过程中,贯穿明确的精神核心线索对于拉近剧作和受众的距离是极其重要的。
B.原著粉对原著作品的执念主要来自个人情感和剧作背后的价值所产生的共鸣,具备个性色彩。
C.不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的作品即是不忠实于原著的作品,这样的改编也不可能获得受众的认可。
D.在作者看来,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和互文性理论都指向受众的关键地位,二者存在共通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10:4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舟一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等功能。

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天舟一号”将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刘诗瑶《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人民日报》2017年4月21日)

材料二:

“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而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将突破并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成功,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一系列空间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实施阶段。

为了对空间实验室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支持,要通过货运飞船进行货物补给。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中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货物运载量将是俄罗斯“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的3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旨在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五·一”劳动节到了,这两天,勤劳的快递小哥“天舟一号”也在太空中用自己的努力工作致敬了劳动节,除了送货,他还为“天宫二号”提供了“加油”(补加推进剂)服务。我国稳步迈入空间站时代。

不久前,美国运载火箭发射出现问题,它的货运飞船失利了,俄罗斯给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也发射失利,眼看国际空间站就要“断顿”,于是有人问,我们能不能对国际空间站支持一下呢?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服务能力,应该说是中国具备的,但是在细节上,在对接接口标准上还不一样,需要进一步做工作。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美国与中国的航空计划有任何接触。如果说,中国之前的技术水平确实不高,将中国纳入国际空间站,会担心中国有“偷师学艺”的嫌疑,今天,中国已经通过自己的研发,有了自己的技术,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此时,打破地缘政治迫在眉睫。浩瀚的宇宙从来就不属于某个国家,更不属于某个个体,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揭开更多未知的秘密,造福地球。

(摘编自《天舟一号任务圆满完成,未来我国空间站建成什么样》《齐鲁财富网》)

材料四:

2017年7月2日晚,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消息已经披露,人们不禁扼腕痛惜。

航天实验从来没有平坦大道,总是与高风险为伴,可谓“刀尖上的舞蹈”。每每遇到瓶颈和挫折,航天人都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有时甚至会为航天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只有不惧失败、跌倒后重新爬起、继续砥砺前行的人,才能摘得世界科技高峰上的明珠。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评论员文章《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个货运飞船,它能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为其提供必要的补给。
B.“天舟一号”和“神州十号”都往返天地间,但一是货运工具,一是载人工具;“天舟一号”货物运载量大,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C.中国具备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服务能力,但要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需要进一步做好美国国会的工作 。
D.航天实验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天舟一号”的发射过程中也可能遇到过一些瓶颈和挫折,航天人也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舟一号”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对未来我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意义重大。
B.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稳步推进,“神舟十号”载人飞行成功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建成,然后“天舟一号”发射成功,这其中,货运能力最为重要。
C.浩瀚的宇宙不属于某个国家和个体,中国航天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技术实力,应该参与到揭开更多宇宙未知秘密、造福地球的行动中来。
D.中国载人航天与高风险相伴,既有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成功的辉煌,也有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任务失利的挫折。
【小题3】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每种语言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名人故居的多少是一座城市历史悠久和文化厚重程度的标志之一。重视历史名人的遗迹,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诗经•甘棠》就留下了“棠荫”、“棠树”等词,专指曾有名人流连并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保护这些地方的原貌,使之不因时间流逝而毁弃,不仅让后人感受到我们文明长河的久远,而且还能形成一种文明氛围,让仰慕文化的人们产生对这个地方的敬仰。

当一个参观者步入一所文化名人故居时,仿佛重新翻开了一部丰富厚重的历史书籍,这部史书默默无声地向每一位到那里参观的膜拜者叙述着名人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以及历史功绩。展柜中的各种陈列品、被时间侵蚀的房间,无不打上历史的印迹,可以说名人故居营造的特殊人文环境是某一特定历史的缩影,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等待着参观者去体会去领悟。

在一些人眼里,所谓名人故居就是些历经苍桑的几间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而已。殊不知,少了一个不见得占了多大地方的“破烂”,可能就少了一个文化符号,就少了一个成长的痕迹。应当看到,当现代城市建设愈发趋同之时,开始比拼的、能够增添魅力的则是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名人故居就是重要标志之一。莎士比亚故居、托尔斯泰故居、鲁迅故居留给后人的是独特的文化回响,它们是世界宝贵文化无法复制的遗存,生动、写实的记录着特定时代的文化魅力。

同时,故居中的某些用品还有文物价值。故居内部文物包括作品、手稿、照片、相关文件、重要史料、生前用品等,它们承载着名人身上浓厚的文化精神,不仅能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名人当年生活的真实情境,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走进名人所生活的时代,更有利于对有影响的名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无论在哪里,每一所名人故居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如果能怀着静谧和敬仰的心境,在故居里徜徉,品评旧宅自然风韵,回味名人曾经的历史,这不仅是一种高雅的闲趣,而且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更是多样人文素养的滋润。

在谈到名人故居价值时,冯骥才说:“名人故居大多普普通通,看似平常,甚至狭小简陋,可是当我们得知一种曾经影响世人的精神或时代审美诞生其中,它就变得异样神奇,散发出夺目的光彩了;就像我们在巴黎近郊不足七平方米的斜顶而昏暗的梵高故居里感受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由此我们更坚定地认为:名人故居的真正意义是,在历史巨人这个特定的生命场中,将他们的精神影响后人。”

材料二

北京建都800余年,作为历史悠久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聚集过无数的名人,他们以各种方式,点缀了北京历史的天空。记录名人生活场景的文化故居也作为难得的文化资源,成为这座古城的精神财富,延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时至今日,很多文化名人故居却面临严重的问题。

居住在北京的名人可谓群星璀璨,而目前有幸挂牌保护的故居却甚少,与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极不相称。名人故居普查数据显示,仅东城区、西城区就有300余处名人故居,而目前而已经挂牌保护的国家级、市级、区级名人故居却只有39处。有些名人故居虽然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状态并不理想,需要极大改进。

绝大多数北京文化名人居住的是四合院,大多是砖木结构,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风雨雨,必然会发生自然的老化而破败不堪。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名人故居后来都变成了多户合住的院落,在旧城改造和拆迁中,大多数四合院包括保护院落逐渐消失了,四合院中的名人故居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院落内部格局遭到破坏,私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拥挤不堪,杂物满地,昔日的名人故居,已经沦落为破旧的大杂院。

故居内部文物包括名人的作品、手稿、照片、生活用品等,这些文物是名人故居最大的价值所在,能够更全面的表现文化名人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北京名人故居由于房屋质地和格局以及后来的变迁等问题,很多文物的保存并不尽如人意。另外,相关部门没有对故居进行完善的保护开发,导致展示空间小,展品少,内容比较单调,管理者也大多只是看摊,陈列的方式与内容也缺乏新意。

大多数故居都存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如徐悲鸿纪念馆位于新街口豁口,这里现在是西城区最重要的商业地段,众多的服装店、餐馆、小卖部等形成了浓重的商业气息,使这座艺术殿堂处于颇为尴尬与孤立的境地。一些故居被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之后,周围的商业场所不断涌现,这种商业化气息与故居的文雅古旧之气严重的不协调,破坏了文化名人故居的文化氛围。

材料三

名人故居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可以给我们提供深远丰厚的历史记忆,也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文化动力。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已经迫不及待地提到日程上来。在这方面,域外成熟的保护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俄罗斯政府对莫斯科名人故居充分重视,给予大量资金扶持,派遣专门人才管理。只要名人在这里留下过足迹,都要立牌表示纪念,牌上面注明“某某人曾于某年某月某日某事到过”的字样。在莫斯科,凡是与文化名人有关的建筑,都会被谨慎地保留下来,即使这人仅仅只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的几个月,街墙上的人物浮雕时时会映入你的眼帘。俄罗斯绝大多数博物馆都不出售门票,最多也就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些参观费用。为了让俄罗斯人能够去名人故居参观,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鼓励年轻人了解和认同国家历史中这些应该被记住的人和事。

在文化遗产保护法建设方面,法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据不完全统计,法国在近百年的法制建设中,便颁布过一百多部文化遗产法,这些法律为法国人依法管理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巴黎的名人故居作为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法律的保护下无疑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与管理。在法国遗产保护工作乃至故居的管理开发上,一些专门学者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学者的积极参与,确保了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同时也避免了政府部门因缺乏专业知识而给普查、保护工作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富有特色的英国首都伦敦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名人故居更是英国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被照管维护的极其完善。伦敦街头的文化名人故居门前都挂着一种蓝色的牌子,是受保护的文物,叫做“英国遗产”。它们绝大多数并没有被开辟为博物馆或者纪念馆,里面大多依旧住着普通人,只是加以妥善保护,不准拆除,不得改变外形,还要定期修缮。英国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蓝牌委员会”来管理此事,其对象就不限于英国本国,伦敦就为纪念中国的老舍也挂了蓝牌。英国有许多民间组织从事着包括文化故居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们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市场,市场化运作有多种方式,最为常见的就是将文化遗产产业化,通过观光赢得效益,经费较为充足,管理开发情况也比较好。

【小题1】材料一中的加点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桑B.静谧C.徜徉D.震撼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关于“名人故居的价值”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名人故居具有历史价值。
B.名人故居具有文化价值。
C.名人故居具有经济价值。
D.名人故居具有文物价值。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甘棠》中曾用“棠荫”、“棠树”来指代名人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B.名人故居营造的特殊人文环境是指故居中各种陈列品和各个古老的房间。
C.参观游览名人故居可以培养高雅的情趣,可以享受多样人文精神的滋养。
D.冯骥才认为名人故居看似普通实则神奇,是因为在此能感受到一种力量。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北京名人故居现状”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北京名人故居保护的好坏取决于是否挂牌保护、是否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B.北京名人故居多是四合院,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化进展,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C.北京名人故居的文物展品单一,展览形式单调,保护文物工作多有欠缺。
D.有些名人故居虽然被保护下来,但由于环境变化,丧失了原有的历史形态。
【小题5】下列对在北京至今留有故居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曹雪芹的一生坎坷而又光辉,他创作的《红楼梦》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B.86年的生命中49年住在北京,沈从文创作的《边城》以湘西为背景,借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人性的善良美好。
C.北京是鲁迅生活最久的城市,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塑造了狂人、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D.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老舍作品中大多以北京为背景,反映的多是北京普通人的生活,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小题6】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体:“载”音zài,与“载歌载舞”之“载”音同。
B.璀璨:“璨”音càn,形容光彩夺目,偏旁为玉字旁。
C.尴尬:“尬”音gà,共七画,第二笔是“丿”(撇)”
D.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也可写成“迫不急待”。
【小题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城市对名人故居保护开发有哪些有益措施值得借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你弟弟

朱 宏

老人是在菜市场截住梁贵的,当时梁贵刚买好了菜,推车要走,老人用干枯的手钳住了车把。

“你姓杨吧?”老人像是问话,但是口气却很确定。

梁贵说:“我姓梁。”

“没错,你就是毛弟。”老太太把车把攥得更紧了。

梁贵认为这位杨姓老兄肯定做了对不起老太太的事儿,一口大黑锅眼看着要扣到自己背上来了,吓出了一身冷汗。于是,提高了声音说:“你认错人了,我真的不姓杨,也不是啥毛弟。”

老太太就哭了起来,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姐对不起你,姐对不起你啊。”

老太太这一哭,立刻就吸引了人过来围观。人们通过老太太的哭诉逐渐听出了原委。

事情还得从抗战年代说起。

那时候杨姓老太太还是个小姑娘,村里人唤她毛丫,毛丫下面有个弟弟叫毛弟。毛丫爹娘死得早,只有姐弟俩相依为命。膏药旗要进村的时候,毛丫就领着弟弟逃出了村子。

那一天毛弟走不动了,毛丫把他按在墙根说:“蹲在这里别动,等姐回来。”

毛丫是太想给弟弟弄到吃的了,说完就独自讨饭去了。但她回来的时候,墙根下却没了弟弟的影子。

于是,她一边躲避战乱一边开始寻找弟弟,这一找就找了一辈子,就找到了梁贵家附近的这个菜市场。

有人说,恭喜你啊梁贵,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姐姐。

梁贵说:“你胡扯哩吧,她那弟弟到现在也有七十多岁了吧,差两辈人呢。”

老太太哭得紧,梁贵想走是走不了了,于是,就闹到了市场管理处。

市场管理处主任悄声给梁贵出了个馊主意:“你就认下吧,打发她走了,你就可以回家做饭了。”

没有好主意的时候,馊主意也算是个主意,认就认了吧。

梁贵就换了个笑脸说:“姐,我就是毛弟。”

老太太一听到这话,长出一口气,身子就软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大家把老太太放平在地上,梁贵吓得拨了三次才拨对了急救电话。

老太太住进了医院,人倒没什么大碍。事情本来跟梁贵没什么关系,但是又跟梁贵脱不了关系,梁贵只得垫付了医药费,并且还请了两天假,像孙子,不对,像亲弟弟那般照顾老太太。

老太太攥着梁贵的手不停地说:“好了,这下可好了,这下可以跟咱娘交代了。”

老太太又说:“毛弟,抽空回去看看吧,咱家现在好过了。”

梁贵说:“好呀,好呀,你病好了咱就回去。”然后就问“姐姐”现在家住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

两个中年汉子风尘仆仆地跑来了。

老太太一指梁贵说:“他是你舅,喊舅。”

汉子们愣住了,再看梁贵的表情似乎是认了这个姐,再看老太太,满眼的期待。汉子们张了几次嘴终于喊出了“舅”。

汉子们告诉梁贵,娘有时糊涂有时清楚,有的事糊涂有的事清楚。在找弟弟这事儿上是清楚的,但是对于弟弟到底应该多大就糊涂了,她可能感觉他弟弟才走失了没几年,因此就认为他弟弟应该是十几二十岁的后生。娘老是偷跑出去找弟弟,有时一跑就是几个月。

梁贵叹口气说:“你娘这辈子不容易啊。”

汉子中的一个说:“不管是真是假,找到你算是了了俺娘的心愿了。”

分别在即,梁贵安排了一桌告别宴。他对这顿饭有着矛盾的心情,一是觉得这顿饭本无来由,反过来又觉得这倒也算做了件好事。老太太端坐正中,慈祥地看着大家。汉子们喝得很酣畅,喝得张口闭口地喊“舅”,连梁贵自己都以为真的是他们的舅舅了。

大约三个月后的一天,梁贵接到了汉子打来的电话,电话里的人哽咽着说:“舅,俺娘,你姐她……走了。”

梁贵听到电话,心里一阵难过,眼里渐渐噙满了泪水。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开头先写梁贵在菜市场被老人截住的场景,然后才交代老人与弟弟失散的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老太太晕倒后“梁贵吓得拨了三次才拨对了急救电话”,反映出梁贵的紧张和恐惧。
C.对母亲认梁贵为弟弟这件事,小说运用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反映出汉子们由发“愣”,到狐疑,再到接受的心理过程。
D.小说写到梁贵对告别宴有矛盾心理,符合人物身份和情节发展,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丰满。
【小题2】小说中“老太太”有哪些形象特征?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梁贵接到汉子打来的老太太去世的电话结尾,这样安排结局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文发现120年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它们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商代历史的了解。

安阳的商代人灼烧骨片并按照裂纹预测吉凶,为了这一工作,他们首先选择骨料,打磨光滑,然后在每一片上钻出洞,凿出槽。使用的骨料有两种,第一种是家牛、水牛或少数其他动物的骨骼,主要是肩胛骨,第二种是龟的腹甲和(少数)背甲。

在准备阶段,这些肩胛骨要被攻治,去掉残存的肉渣,龟甲锯开,然后打磨光滑作为准备工作的一部分,甲和骨都有可能浸泡在某种液体中使它们软化,以便钻凿、烤出裂纹和镌刻文字,但是具体细节还不清楚。

占卜时,出现裂纹,解释裂纹的形状作为向祖先提出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占卜吉凶在商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可能是很普遍的;但因为实际上所有刻字卜骨都是商王的问卜,我们就把我们的描述限制在商王宫廷里,显然,很多人介入了占卜的过程和结果;商王本人,有时他亲自问卜,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所有占卜都是以他的名义进行的;贞人,作为商王的代言人问卜;卜人,执行占卜过程;占人,专掌解释裂纹的含义;史,专掌记录整个占卜过程并将其刻在甲和骨上,在宫廷中,占卜是一项重要活动,无疑在王室成员和整个王国的决策中起重要作用。有些占问是常规进行的;有的则是根据需要临时问卜。无论哪种问卜,贞人都要要求卜人进行占卜,卜人要执行占卜过程,占人则接收卜人所求示的祖先发未的回答。然后史就当场记录下来这些疑问、预兆的内容,少数还记载是否应验,记录多数是用刀刻出的。

这些记录,提供了19世纪末以前从未获得过的源源不断的重要商代史料。很明显,商代宫廷有一个档案库,收藏这些刻字甲和骨,商亡后,这些档策成为殷墟的一部分湮没地下,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但是后来,它们被当作中药成分之一的“龙骨”收集并用于医疗,导致了甲骨卜辞的发现,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因为卜骨是用于宗教活动的,它们传递的主要是商代宗教的情况,然而商史学者们巧妙地利用它们去探索商代文化和社会的几乎一切领域。

王国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挖掘出关于王亥的完整证据链条。他考证,卜辞中经常提及的“高祖亥”,不仅就是《山海经》中的王亥,而且在其他典籍中其实出现过多次,只不过其名已经讹传成了核、该、胲等,一向被认为意思古奥难解的《楚辞·天问》中有“该乘季德”一节,前人一直认为完全无法理解,但有了甲骨文的提示,王国维把这一节贯通了,那个“该”字就是“亥”,金文讲的是王亥被害和族人报仇之事。

更令人意外的是,三千年前商人自己刻下的“亥”字写法,是一个今天的“亥”加上一个“鸟”的画符。《山海经》中王亥“双手操鸟”的传说,以及《诗经》中“天命言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加上商人自己的记述,一下子产生了奇炒的联系,借由甲骨文的“点石成金”,各种典籍中看似不相干的碎片竟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揭示了商族国家起源的重大线索。通过与甲骨文的互相印证,王国维重新发掘了许多历史研究中曾被忽视的古书如《山海经》的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年代最久的文字系统,甲骨文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商代历史的了解。
B.甲和骨都有可能浸泡在某种腐蚀性液体中使之软化,以便钻凿、烤出裂纹和镌刻文字。
C.占卜吉凶在商代社会的各个阶层是很普遍的,只不过现存刻字卜骨都是商王的问卜。
D.甲骨卜辞多数是用刀刻出,提供了19世纪末以前从未获得过的源源不断的重要商代史料。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论证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概括。指出了发现甲骨文的重要意义
B.二、三、四段介绍了甲骨的选择、准备和占卜工作的具体细节与流程,是文章的分述部分。
C.第五段简略交代了甲骨文被湮没和重新发现的大致经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第六、七、八段本身构成一个总分结构,同时这三个段落的内容也是对第一段的呼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占卜过程中,商王有时本人亲自问卜,有时委托贞人以自己的名义问卜。
B.在宫廷中,占卜是一项重要活动,可以影响在王室成员和整个王国的决策。
C.商代宫廷有档案库收藏刻字甲和骨,商亡后,这些档案湮没地下,成为殷墟的一部分。
D.王国维借助甲骨文考证出《山海经》中“王亥”的来历,这表明这部书可被视作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