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烤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更有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迷恋着日本电影《小森林》里那种清新脱俗的乡村意象,“回家种田”的浪漫叙事成为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想象务农的流行模板,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或是一个人的自然救赎。

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楚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问题。在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要关心口感问题,也要从我们日益不安的食物消费之中窥见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化学农业,转基因及生态问题。而在世界寻求食物主权,是一场从无地农民到城市主妇、从耕作者到消费者的多面反击。

(摘编自新京报《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如今的食物,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蔬菜和肉越来越“没味儿”了。
B.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
C.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饮食成为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D.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食物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引出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并由此指出食品问题。
B.文章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提出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难题。
C.文章由食品的口感问题上升到政治,认为它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D.针对今天所面临的饮食难题,文章先指出现象,接着分析问题,最后具体指明了解决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得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
B.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使人们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C.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媒体青睐的的土味文化透露了生态农业的危机。
D.在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关心口感问题,更要看到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9:4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010。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 这意味着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一阶段,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媒体仅仅发布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跟随” “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正朝着“SG领跑”迈进。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大幅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让图文、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信息传播载体愈加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传统媒体要跟上时代,就必须紧跟信息革命的步伐,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摘编自谢新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3月26日)

材料二:

(1)2016年、2017年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分钟)

 

图书

报纸

期刊

电脑

手机

电子书

2016年

20.20

13.15

6.61

57.22

70.40

5.51

2017年

20.38

12.00

6.88

60.70

80.43

8.12

 


材料三: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不少传媒人认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衰落,就是传播渠道不畅造成的,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渠道才是王道,谁拥有了新技术传播渠道,谁就拥有了天下。所以不少媒体转向“渠道为王”“技术为王”,媒体生产内容因此被削弱了。

媒体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不管技术再新、渠道再快,不管制作多么漂亮,缺少高质量信息内容的支撑,最终必然会失去用户和读者。在传统纸媒被唱衰的今天,作为地方性报纸的《羊城晚报》却一纸风行天下,就是因为其内容受到了读者青睐。新媒体似乎以渠道、技术赢人,其实更加需要内容的支撑。“澎湃新闻”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于专注时政与思想,坚持“内容为王”。

(摘编自冯桢《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研究》2018 年8期)

材料四:

英国BBC近年来一直侧重于对数字内容的新媒体渠道和终端的拓展,在电视、PC电脑终端、移动终端均建立起新媒体业务。“分享”是BBC转型的核心战略理念之一。 基于这一理念,BBC大力开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鼓励用户建立博客、播客、 微博、社交区和讨论区,大量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

我国传统媒体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要保持和发扬其专业采集、深度分析的优势,更充分占有海量数据,通过深度挖掘,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正确引导;又要开放媒体平台,让内容生产变得更加多元、专业和智能,从而为传统媒体平台带来更加丰富、 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传统媒体需要通过整合, 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比如整合国内各种星级酒店、个性餐厅、民间美食等资源,向国外用户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等服务,可以使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接受中国文化。

(摘编自匡文波、邵楠《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以英国BBC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11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信息时代,每个人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也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双向的特点,决定了媒体不能仅仅发布信息。
B.《羊城晚报》是传统媒体,“澎湃新闻”是新媒体,它们都重视内容支撑,坚持了“内容为王”的正确导向,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C.英国BBC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注重“分享”理念,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实现角色转换,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
D.在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同时,也要开放媒体平台,坚持内容为重,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这是我国传统媒体应当兼顾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通信技术从2G到SG,是加速进步的,这种进步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使信息传播载体和新闻报道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B.不少传媒人认为传统媒体衰落的原因,是缺少新技术传播渠道,因而错误地转向了“渠道为王”“技术为王”,这就削弱了生产内容。
C.传统媒体要重视信息革命以跟上时代,其路径之一是学习国外经验,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D.传统媒体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是为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如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服务等。
【小题3】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目前总体稳定向好,但仍要努力让监管工作始终“跑”在风险前面。

“我每天第一件事是检测鸡蛋质量。”江西省某养殖公司总经理说,“鸡吃的是东北运来的精选饲料,喝的是山泉水,为的就是从源头上保证鸡蛋的质量。”

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包装上印有二维码,消费者只需扫一扫,产品信息、配料信息就一目了然。企业也可通过产品二维码追踪至成品生产厂、基料粉生产厂,甚至追踪到牧场,掌握生产过程每个环节的信息。

食药监总局要求,除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风险严控:严控潜在风险。目前,新技术、新原料、新品种层出不穷,未知风险增多,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游离于监管之外。比如,近年来网络销售、网上订餐等新业态的普及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严控社会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今年,食药监总局要继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每周公布食品抽检信息。对总局发布的不合格产品抽检信息,企业所在地省局要在一周内向社会公开风险控制措施并报告总局,三个月内公开案件处罚结果并报告总局。

严控管理风险。基层专业技术力量、检验检测手段和经费短缺,个别地方还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也存在乱作为的问题。监管部门首先要对自己从严要求,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摘编自《跑在风险前面 确保舌尖安全》,原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17日)

材料二:

2015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场所分布情况图

注: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抽检数据统计

(选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项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单一部门管理和多部门管理两种类型,这其中又可分为分类管理和分段管理两种形式。在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修订过程中,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调整为两段式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是两大主体: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则承担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责任。过去分管部门多、职责不清,分段、分类两种管理形式交叉混杂的情况,在新法中得到了改善。

新法增添了很多新的监管内容,尤其是对有重要民生影响的产品进行了专门规定。从处罚力度来看,新法规定:出现问题后,罚款的金额最高达到30倍货值;累计三次以上被罚款、警告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就会面临停业停产乃至吊销许可证。“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名不虚传。

(摘编自《新食品安全法史上最严 固定两段式食品安全监管》,原载《北京青年报》2015年5月27日)

材料四:

德国将食品安全工作交由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下设风险评估研究所和食品安全局两个机构。风险评估研究所主要负责食品安全有关风险的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和政策建议。食品安全局负责风险管理,应对突发事件,协调国内各州食品安全事务以及与欧盟有关机构的联系。

法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农业部、财经工业部和卫生部三个部门承担。农业部负责从生产到销售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包括制定有关技术规范。财经工业部负责市场交易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诚信监管。卫生部负责调查食品安全事件,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摘编自罗云波等著《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和启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工作涉及生产、流通、餐饮三大环节的各种场所,其中尤以对餐饮环节的抽检力度最大。
B.网购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不合格率最高,这说明食品流通新业态的普及给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C.根据材料二可知,在生产环节的各个场所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次数越多的场所,抽检样品不合格率越高。
D.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新的《食品安全法》增添了监管内容、加大了处罚力度。
【小题3】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与德国、法国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清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羊凹岭的人把耍杂技唤作要把戏。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了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上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厩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下,另一头的尖刀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霹雳啪擦,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胀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了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们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姓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羊凹岭人看要把戏,都是给一点粮食。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钢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的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地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多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
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钢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用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钢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C.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
D.“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小题2】小说多处描写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敲铜锣”的情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

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⑤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自觉表达出人生空漠之感,而且比前人的隐退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作者认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影响。
C.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把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才是他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
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作者认为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在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星之陨
周汝昌
乾隆二十四年,因平定西陲,圣上一心要大肆庆贺,命令修茸紫光阁,欲寻觅画师为五十名功臣绘像。人物肖像之外,还有巨幅的战役情景全图、地图若千帧。宫廷御画院人手不够用,江南总督尹 继善推荐了雪芹。这样的画是何情形?那是生命精气的巨大消耗,是画好了只有“圣上”一览,而世人永无欣赏之权利与荣幸。学艺一生,难道就为这样一个“结果”?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存。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这是《石头记》中的一首诗,而实在是他对于显责要招他入馆画像的一个回敬词。这种狂傲不拘的答复,不但回绝了君恩,也满可招来杀身之祸。
乾隆二十七年,是壬午年(1762)。夏秋之际,雪芹的处境又因书稿而引出巨大的变化。《石头记》被判为淫邪之书,一方面他要紧张地“删削”整编出一部应付“进呈(皇帝)”的本子,一方面地方官吏正在向百姓严加逼迫欺凌,以至于拆毁住房,横加驱逐。雪芹一生坎坷,途将穷而日薄暮,而时至此间,竞真如前人所说,奔走无家----及至有家,家复被拆,仅此数椽片瓦,亦难逃毒手。才人之困厄,虽自古史不绝书,然厄至于此极者,亦可称绝矣!拆毁居屋的打击十二分沉重。“删削进呈”的打击更是加倍严峻。拆迁被逐,犹可忍受苦挨,但笔墨心血的摧残破坏,则实在创伤了雪芹的整个身心,他几乎不能负荷精神之压抑迫害。
壬午这一年,遂成为雪芹生命精神能否支撑延续的关键岁月。
壬午年的新正,乾隆离京南巡。“圣驾”所到之处,真是千般锦绣,万众繁华,直使老皇上康熙的旧事黯然失色。乾隆还特下御旨,训诫各处官员,其中透露:“各处行宫,靡丽饰观,名山胜迹,凡所经过,悉多加修整;凡地方预备的一切饰具,均须异于凡俗。”于此,可见一斑。而其时各省灾情连续,与南巡的“盛”典,正是相映成“趣”。
“删削进呈”的事果然发作了。当时,人人皆知道作这部“淫书” “邪书”的人是谁。雪芹为此, 忧愤交加。辛酸之泪,书赖以成;而此时又为书之存亡、人之生死硬洒辛酸之泪水。艰难困顿,百般作计,勉强度过了这个壬午之严冬。但雪芹的身体,由此而日见衰坏。
连年的天灾,已使粮米百物之价不断上涨。百姓人家,更加日月难度。更奇怪地是连富人家也变穷了,以致于卖男卖女。雪芹想起了一首诗,他见传抄时年方二十,引起了誓欲为女子写传的愿望。 此诗为《鬻女行》,其中几句如下:“菽粟年年责不止,甲第因循变贫子。朝餐未饱曰又晡,夜来不见炊烟起。······男媒女妁争携带,背人却鬻东门外。愿君珍重良家人,看取他年掌上儿!”
此诗所写,一心欲讽当时的富贵人家,小心日后自己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也会成为被无情役使的卑贱女奴!此诗传为当时名诗人陈石闾所作,足以作为当年“盛世”的侧鉴。雪芹想到自己《石头记》中所写不幸女子,其中也包含着这一种类。而今的“菽粟年年责不止”又甚于十几年前,更不知道天下又有几多女儿正如那诗中之女,同归于一个“薄命司”中。想到这里,自己一人的穷愁,又算 什么呢?
谁知,古语说得不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桩史不见书的奇事发生了:痘灾夺取了万家儿女 的性命。从三四月起,直到十月止,北京内外,儿童死于痘灾的数以万计。他最怕的事终于临头了: 惟一的儿子染上了痘疹,不治身亡。
儿子殇后,雪芹悲痛难以自持,不久也病倒了。乾隆二十八年的除夕,别人家正是香烟爆竹,笑语欢腾的时刻,雪芹在极其凄凉悲惨的情境下离开了人世!
-----摘编自周汝昌《曹雪芹》
相关链接:
①孟子:说:“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正是必有一部曹雪芹传的缘由。
―周汝昌《曹雪芹》卷头语。
②雪芹名霑,字芹溪,一字芹圃,正白旗汉军。……寅子颓,即雪芹父,亦为江宁织造,故雪芹生于南京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庆祝凯旋乾隆皇帝决定在紫光阁绘画,这将消耗画师巨大的生命精气,可是画好了只有“圣上”一览,世人是没有欣赏的权利与荣幸的。
B.壬午这一年,之所以成为曹雪芹生命精神支撑的关键岁月,不仅因为他的笔墨心血被摧残被破坏,更因为拆迁被逐的遭遇。
C.壬午年乾隆皇帝南巡,其奢侈铺张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康熙皇帝,而各地灾情不断,可见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
D.曹雪芹一生坎坷途将穷而日薄暮,可谓困厄到极致,而痘灾夺走了他爱的妻子,成为压倒这位才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皇上下诏参与紫光阁绘画,本是极大的恩宠,更是不可违抗的君命。但是曹雪芹直接回绝了,可见其狂傲不拘的个性。
B.《石头记》一书,依赖曹雪芹的心酸之泪写成,而“删削进呈”一事,又关系到书的存亡,这使他从此一蹶不振,颓靡不堪。
C.《鬻女行》与《石头记》中描述的不幸女子同属一个“薄命司”,这让曹雪芹看轻自己个人的愁苦,表现出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D.文中多出运用夸张、对比、反讽的手法,表现了传主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愤慨之情。
E. 周汝昌的《曹雪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都亲切地称“雪芹”而不加姓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两位大家对曹雪芹深厚的情感。
【小题3】孟子认为,读书须知人论世。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