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烤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更有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迷恋着日本电影《小森林》里那种清新脱俗的乡村意象,“回家种田”的浪漫叙事成为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想象务农的流行模板,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或是一个人的自然救赎。

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楚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问题。在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要关心口感问题,也要从我们日益不安的食物消费之中窥见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化学农业,转基因及生态问题。而在世界寻求食物主权,是一场从无地农民到城市主妇、从耕作者到消费者的多面反击。

(摘编自新京报《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如今的食物,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蔬菜和肉越来越“没味儿”了。
B.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
C.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饮食成为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D.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食物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引出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并由此指出食品问题。
B.文章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提出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难题。
C.文章由食品的口感问题上升到政治,认为它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D.针对今天所面临的饮食难题,文章先指出现象,接着分析问题,最后具体指明了解决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得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
B.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使人们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C.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媒体青睐的的土味文化透露了生态农业的危机。
D.在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关心口感问题,更要看到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9:4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 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 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 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 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 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小题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小题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 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昆舞源于昆曲,是对昆曲表演艺术优质基因的提炼以及传承发展的成果,也是继“戏曲舞蹈”“汉唐舞蹈”和“敦煌舞蹈”之后产生的又一种带有流派意识的中国古典舞形式。2003年底,大型舞蹈诗《昆韵》的创意在舞蹈家马家钦脑海中开始萌生,当时适逢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于是该项目很快在苏州被正式立项。之后十余年间,以马家钦为首的昆舞研创团队建构了一套包含昆舞本体、教学训练和理论研究在内的完整体系,又经由实践和教学的双重打磨和检验,并在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和学术论证之下不断完善、发展,使其实践与理论体系日臻成熟,成为今人对传统的创新性发展成果。
昆舞的生发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得益于昆曲艺术母体的孕育,传承和延续着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在创化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品格,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点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之一。昆舞创化成功的一个很大优势,就体现在对昆曲精髓的直接汲取上。
昆曲“程式化”的解构与古典舞本体的重构性回归是昆舞创新的两个标志。昆舞生发于昆剧,但不等同于昆曲表演艺术,姓“昆”却又超越“昆”,属于地地道道的舞蹈样式而不是戏曲,是一种按照舞蹈艺术特性再造、重塑并具传统审美特征的中国古典舞。昆舞在舞蹈的表现语汇上,并没有简单照搬戏曲程式化的动作套路,而是从中挖掘、提炼传统的舞蹈性元素,创化出了诸多的动态“意象”,继承了具有高度写意性与虚拟性的表演特征,扬弃了其固有模式(生、旦、净、末、丑等脚色、行当)表演套路,经过重组与整合,实现了回归舞蹈本体的创化过程。如昆舞的基本手位“背、掌、推、拉”,以及基本手式“五指莲花式”,即是从昆曲的“水袖”和“昆扇”中提炼出来的;“顺”“连”也是从昆曲中继承过来的形态特征,但昆舞中的“顺”“连”是基于舞路线性运动表现的需要(线条美),表演幅度相对要大。
昆舞的艺术表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过程:前一过程主要为“内化、体悟”的生发阶段;后一过程为“外化、显象”的体动阶段。一般来讲,内化、体悟的功力越深厚,外化、映射的意境就越高远。
昆舞是从中国传统乐舞文化根基上生发、衍伸出来的一枝新秀。就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了的文化而言,它有望成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审美鉴赏的中国古典舞范式之一,同时也为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摘编自谢建平《昆舞:“昆”的活化与舞的新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舞源自昆曲,因此可以说,昆舞既是一种戏曲,也是一种古典舞。
B.昆舞和昆曲的基本手位、基本手式具有相通性,但又具有自己的特性。
C.昆舞的艺术表现“内化、体悟”和“外化、显像”构成了正比关系。
D.昆舞对传承发展文化具有借鉴作用,它已被当代人的审美所广泛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昆舞是如何诞生的,重点讲解了昆舞的实践与理论知识。
B.文章从审美价值、创新标志、艺术表现等三个方面对昆舞进行了剖析。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昆舞和昆曲的关系,彰显了继承发展和创新。
D.对于昆舞,文章先交代其如何产生,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它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对昆曲的继承发展,就很难有昆舞的产生。
B.只有坚持创新,类似昆曲等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具有新的生命力。
C.如果昆舞比昆曲更受欢迎,那么说明人们更喜欢舞蹈而不是戏曲。
D.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一个难题,昆舞的成功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

同类题3

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外卖垃圾的危害不可小觑,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等都属于塑料垃圾,大多均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这些塑料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通常直接焚烧或填埋,会给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可重复利用和可降解材料推广普及不够。目前,很多外卖平台出于成本考虑,使用的材料多是一次性、不可回收的,源头上导致了污染的产生;另一方面,塑料回收渠道不畅。塑料回收价格低、再资源化成本高,无论是垃圾回收企业,还是城市的“拾荒大军”,均对回收塑料制品没有兴趣。此外,回收难还与我国回收体系不完善有关。
(新华网《外卖垃圾渐成“围城”之势减少危害还要从源头入手》)
材料二
三大网络外卖平台一次塑料餐具日均产生量(单位:个)
美团外卖
130万
饿了吗
80万
百度外卖
20万
 
2014 年至2016 年我国废塑料回收情况
数据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回收利用率
2000万吨
1800万吨
1878万吨
回收价值
1100亿元
810亿元
957.8亿元
回收均价
5500元/吨
4500元/吨
5100.1元/吨
 
(数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每年约有800 万吨的塑料倾倒入海洋,中国的倾倒量大约占1/3.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到2025年,海洋里每一条海鱼(按一条1千克来计算),就有330 克塑料萦绕在它生活的海域。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将会超过这些海鱼自身的重量。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现在几乎所有的海洋物种的体内都有塑料污染物,包括地球上离人类最遥远的物种。这些塑料会带来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或者成为塑料微粒,积累在鱼类体内的、有致癌致畸风险的这些污染物会沿着食物链重新回到人类体内,最终带来各种疾病。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2010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中国每年产生近10 亿吨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建设垃圾5亿吨。
(2018.08.18《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
材料四
塑料制品的回收其实是一个世界难题。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加上处理中的损耗,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
在调查中,很多餐饮企业老板都表示,使用塑料餐盒也是无奈之举。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虽然也有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但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并不适合中餐,因为容易渗水渗油,难以被消费者接受。除此以外,业内人士指出,市场上一些可降解餐盒大多也含有较高比例的不可降解塑料成分,其成本高于传统塑料餐盒,但在使用性能和环境友好型方面并无优势,既不能回收,在环境中破碎成片后反而更难处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普遍关注,一些外卖平台也认识到了外卖垃圾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有助于环保的行动。
2018年4月,饿了么推出新一代环保可降解塑料袋,目前正在全国范围推广。此外,饿了么还呼吁一次性餐具环保国家标准尽快出台,从原料、生产、使用到回收,对一次性餐具进行全链条监管,让企业有法可依,真正把环保落到实处。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则提出了“共享餐盒”的概念,“用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餐盒,比如不锈钢产品。对消费完的餐盒进行回收,消费者也不需要承担这个成本。”对于大量无人回收的发泡餐具,专家呼吁,建立起相应的补贴机制,鼓励对废弃塑料等再生资源进行回收。
(青年时报2018.09.15《激增的外卖垃圾该怎么处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外卖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塑料垃圾,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
B.材料二中三大网络外卖平台一次性塑料餐具的日均产生量大得惊人,外卖背后带来的垃圾隐患引人深思。
C.倒入海洋的塑料会带来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会沿着食物链重新回到人类体内,最终带来各种疾病。
D.材料三通过具体数字的对比,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如果不处理,将会危害下一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由于可重复利用和可降解材料推广普及不够和塑料回收渠道不畅等因素,塑料垃圾回收难。
B.从材料二中我国废塑料回收情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塑料垃圾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成为再生资源。
C.现在,越来越多的塑料垃圾开始倾倒入海洋,从而导致塑料的重量超过海鱼自身的重量。
D.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这是我国外卖使用塑料餐盒过多的主要原因。
E. 市场上一些可降解餐盒因含有较高比例的可降解塑料成分,其成本高于传统塑料餐盒,不宜推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域
专业资料
文学书籍
教育文章
时事新闻
健康心理
其他资源
份额
36.30%
21.70%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材料二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C.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小题3】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结合文本,请分别给国家、商家、消费者提条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理解大数据这一概念,首先要从“大”入手,“大”是指数据规模,大数据一般指在10TB.(1TB.=1024C.B.)规模以上的数据量。大数据同过去的海量数据有所区别,其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V来总结(Volume、VA.riety、VA.lue和VeloC.ity),即体量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速度快。

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

数据类型繁多。如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

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

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或者承载的方式。

(摘编自岳麓山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大数据应用及其解决方案)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5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

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和产业革命也将带来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从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信息共享,再到利用大数据平台形成社会治理合力,用好大数据这个利器,将有力提升治理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新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推进“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医疗”等,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教育、就业、医药卫生、住房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弥补民生短板;加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助力。

(摘编自新华社《用好大数据,布局新时代》,新华网2017年12月10日)

材料三:

今天,数据价值堪比石油,引得商家“争抢”,是因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已经被算法包围。企业利用算法挖掘分析用户数据,可以精准判断用户的消费需求,从而精准“推销”产品、谋划产业布局。但是,对用户而言,乐也算法,忧也算法。乐的是算法带来服务个性化,忧的是算法提供的服务“太精准”。一旦数据泄露或者被滥用,骚扰电话、网络诈骗等也可以从过去的“误打误撞靠运气”变得“精准定制有底气”。保留免受骚扰的权利、自主选择的权利,正是用户重视数据安全感的根本原因。

捍卫数据安全,就是在守护美好未来。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把关,不仅要养成安全使用手机软件的习惯,而且还要在发现隐私被侵犯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企业亦如是,如果不是目光短浅,便一定能看得清,一旦安全事故的“灰犀牛”来临,商家将丧失更多用户;只要数据安全受到威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商业前景就会受到挑战。放弃窃取、滥用数据的眼前利益,共同守护数据安全才是明智之选。以制度构建立体防御体系,形成个人、企业与相关部门共同发力的监管网络,方能阻断窃取隐私的“不法之手”。

今年两会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发言人张业遂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列入本届立法规划”。这意味着我们将告别个人信息保护分散立法的状态。未来,有了专门法律做“靠山”,企业非法收集、滥用数据的“灰色空间”将越来越小,用户的数据安全感也将越来越实。

(摘编自姜赞《共同守护数据安全》,《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2日)

【小题1】下列对“大数据”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并不等同于海量数据,“大”是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只有当数据规模达到10TB.以上,才能称之为大数据。
B.大数据虽然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但也可能掺杂了太多无用信息,因而价值密度不高,需要用户对信息进行甄别。
B.大数据有多种呈现类型和广泛,网络日志、图片均是其呈现类型,各种传感器都是数据或承载方式。
C.大数据作为一场技术和产业革命,将对国家治理带来深刻变革,用好大数据有利于提升治理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庞大,跃居世界第二,这得益于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为表现的数字经济新模式的快速发展。
B.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以及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都是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
C.商家通过分析用户数据有利于精准判断用户需求,从而为产品营销、产业布局带来好处,因而数据成为商家竞相争抢的一种资源。
D.用户重视数据安全感的根本原因,是算法在带来服务个性化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因提供的服务太精准,而使其失去自主选择权。
【小题3】如何才能守护数据安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