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域
专业资料
文学书籍
教育文章
时事新闻
健康心理
其他资源
份额
36.30%
21.70%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材料二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C.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小题3】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结合文本,请分别给国家、商家、消费者提条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7 11:1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异。:学+科+网
具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之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了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西游记》是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之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说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最初都是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经过长期积累而内容日益丰富,最后才写定为书面语言,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所谓“章回小说”的“回”,就是说书艺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除了长篇巨著外,还有一些短篇故事,从宋元直到明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唐宋人所谓的“说话人”,就是指讲故事的艺人;而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话本”。如果有人摹拟这种“话本”的体裁来写故事,就叫“拟话本”。比如《错斩崔宁》是宋元话本,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明代的拟话本,至于《快嘴李翠莲记》,则是宋元时代比较原始的说唱体故事了。这种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过来而形成的小说传统,无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同封建士大夫只靠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极为明显的差别。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其所以能长久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都是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再通过民间的说唱体的艺术形式,最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写定,并发展为文学家个人的创作,就是我国古典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选自吴小如《古代小说鉴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同时也是史传文学的源头,所以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学著作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唐代传奇,还是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都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
C.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的传统的影响,刻画人物力求全面,评价人物爱憎分明。
D.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稗官野史,继承史学和说唱文艺的传统,经文人加工,发展为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发展过程。
【小题2】(小题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读小说既要注意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和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又要注意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之间的差异。
B.中国古典小说是运用传统史书中的纪事本末体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如《西游记》连缀若干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头有尾。
C.在施耐庵对鲁智深、林冲、武松等若干主要英雄人物的描写中,我们都能看到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
D.中国古典小说,如《聊斋志异》中,可以找到作者在诙谐中表现悲戚,在委婉中予以鞭挞的具体例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对于人物的描写细致、详备,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已经能达到无一贬词却又针砭透彻的艺术水平了。
B.“说话人”讲话的底本叫“话本”,用“话本”的方式写成的短篇故事叫“话本小说”,“拟话本”是在“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继唐宋以来广泛流行的说唱文艺之后,中国古典小说出现了《水浒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红楼梦》等这些纯属文人笔下的作品。
D.正因为汲取了说唱文学的丰富营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一流的小说才能长久地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捕

罗广斌 杨益言

“江姐!”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江姐一转眼,便瞥见一个瘦长的人影,闯进门来。啊,这人是甫志高,穿着一件半旧的蓝布长袍,比送江姐上船时瘦了一些,装束也朴素了一些。他一见到江姐,嘴角上便露出一种惊喜的笑意。“江姐,我找了你好久。”甫志高四边望望,脸色略显慌张:“我有要事找你,这里没有外人吧?”

江姐犹豫了一下,便招呼对方走进堂屋。她不明白甫志高为什么到这里来了。

“支援农村工作委员会派我秘密送来一批军火,要马上派人去下货,最好你也去检查一下。”

江姐沉默地听着,看看甫志高,没有答话。

“老许同志亲自派我送来的,余新江病了。”

“余新江病了?”江姐审慎地问。同时,她注视着对方回避躲闪的眼睛。

“他患了斑疹伤寒,进医院好久了。还没有脱离危险期。”

“重庆最近的情况如何?”江姐忽然问。

“你离开重庆以后,各方面工作变化很大。”甫志高笑嘻嘻地回答着,仿佛他对情况十分了解,江姐想要知道的事,他都说得出来。

“最近有同志被捕吗?”江姐打断了他的话。

“没有。”甫志高故作镇定地回答,并且反问:“你从哪里听到这样奇怪的消息?连我住在重庆都不知道,这完全是谣言!”

“哦——”江姐淡淡地说:“没有人被捕?我还担心同志们的安全嘞。”江姐又随口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住在这里?”

“老许亲口告诉我的呀!”

江姐问着,心里却在盘算,这处联络站的地址,是许云峰不知道的。

甫志高又急切地提出要求:“江姐,车上的同志们正等着我们的人去搬运哩!”

“好。”说着,她找出纸笔,一边写着纸条,一边说道:“你把这封信送上华蓥山,山上便会立刻派人来运军火。”

“上山的路,我不熟……”甫志高嗫嚅着,不敢接江姐递给他的纸条。

“你不是本地人吗?出城去一条大路,就上山了。”江姐心里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危险处境。

“不过,”甫志高狡辩道:“新来乍到,我的行动容易引起注意。”

江姐不再勉强对方。她走到旁边,拿起梳子静静地重新梳理她的短发。

甫志高心神不宁地在堂屋里走来走去。他斜眼瞟了一下,江姐仍旧默然坐着,脸上毫无表情。他娓娓动听地谈起来:“江姐,我真感谢你的帮助。你在重庆临走时教诲我的话,至今我也不敢忘怀。我一定永远遵循你的教导,为无产阶级光荣伟大的不朽事业献身……”

“住嘴!”江姐脸色一变,鄙视着甫志高,厉声问:“你到底来干什么?”

“你——”甫志高猛然后退一步,眼珠转了转,又露出伪装的奸笑,迎向前来。“我送军火来的呀!”

江姐一挺身,昂然站在甫志高面前。“你想搞什么鬼?”

“我好意来看你,请不要误会。”甫志高强自辩解着,一步步退向墙角。

“原来是你带领便衣特务……”江姐盯着甫志高陡然变色的脸,她缓缓地,但是斩钉截铁地说出几个清清楚楚的字:“无耻的——叛徒!”

“叛徒?我叫叛徒?”甫志高咬咬牙,阴森地冷笑着。干瘪的嘴脸,现出凌厉的凶相,一再后退的脚跟突然立定,声音迅速一变:“党给了我什么好处?凭什么要我为你们卖命?哼!一天到晚担惊受怕……可是现在,老实告诉你,我是专员了,军统局的中校专员!”

“哼!我要抓完……”叛徒一步步逼上前来。他伸手一摸,乌黑的手枪,突然对准江姐的心窝。“举起手来!江雪琴,我今天到底找到了你!”

江姐轻蔑地瞟了一下枪管,她抬起头,冷冷地对着叛徒狰狞卑劣的嘴脸,昂然命令道:“开枪吧!”

叛徒一愣,仓皇地朝后退了一步。江姐立刻迈步向前,一步,又一步,把紧握手枪的叛徒逼到墙角。江姐站定脚跟,慢慢抬起手来,目光冷冷地逼视着不敢回视的叛徒,对准那副肮脏的嘴脸,清脆地赏了一记耳光。

一群便衣特务,冲进门来,惶惑地张望着。叛徒躲在屋角,一手握枪,一手捂住热辣辣的瘦脸发怔。

江姐不再说话,伸手披拂了一下自己的衣襟,凛然跨出堂屋,迈开脚步,径直朝洞开的黑漆大门走去……

(节选自《红岩》,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江姐询问甫志高“最近有同志被捕吗”,说明她担心同志们的安全,意在表现其时刻关心爱护同志的优秀品质。
B.“甫志高咬咬牙,阴森地冷笑着。干瘪的嘴脸,现出凌厉的凶相……”等语句,形象地刻画了甫志高狰狞卑劣的丑态。
C.小说叙述了江姐与甫志高周旋、斗争、被捕的过程,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D.本文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开故事,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对往事的叙述来展开故事的写法不同。
【小题2】请简要概括江姐的性格特征。
【小题3】小说倒数第五段之前一直称呼甫志高的名字,之后全部以“叛徒”称之,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节选自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罗森塔尔)
材料二: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意味着中华民族这段历史的血色记忆成为世界记忆,“申遗的成功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新里程碑”。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仅在2017年,就有26万余外国人来到纪念馆参观,在纪念馆的留言本上也留下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字。
“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应该被世人铭记,并且以后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加拿大圣托马斯市市长海瑟·杰克逊参观纪念馆后留言,“参观了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料,非常震撼,捍卫和平是人类的心声。”挪威学者、有着“和平学之父”美誉的约翰·加尔通感慨。
继2016年10月《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冈城进行后,2018年6月,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捷克。展览以“欧美人士视角”为切入点,以“第三方档案”为素材,客观呈现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短短几天内吸引很多当地市民自发前往观展,并给他们带来深深的震撼。
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馆长史利亚赫金感慨:“《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将促进两国人民对二战历史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彼此的了解。把记忆存留下来,是为了让悲剧不再发生,推动世界和平。”
捷克摩西州副州长卢卡斯为之动容:“欧洲民众渴望加深对亚洲国家二战史的全面知晓。尽管说什么都无法让无辜死难者重生,但我认为纪念这样的历史事件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让所有人都在心中记住战争的残酷,在内心深刻反省,这样才会防止战争历史重演,推动世界和平。”
(节选自《新华日报》2018年12月13日 第F01版《共同推开记忆之门,一起点亮和平之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头描绘一幅和平优美的景象,目的是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集中营形成鲜明的对照。
B.材料一中“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是说,这里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没什么好说的。
C.材料一参观者“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沉重,暗示这里曾经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D.材料二中《南京大屠杀档案》收录了大量日军侵华的史料,客观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成为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新里程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用“居然”和“还有”来强调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反差面前极度的惊讶与难以置信,含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痛和愤怒。
B.材料一1—3段是本文导语,交代了写作动机,强调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同时也呼应标题,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距离。
C.材料二用参观纪念馆的具体人数和不同文字的留言以及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捷克等事实反映近年来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
D.材料二加拿大圣海瑟·杰克逊、白俄罗斯史利亚赫金、捷克卢卡斯等在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后都认为应当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小题3】材料一着力表现记者的主观印象,而材料二着力陈述被采访者对南京大屠杀的感受,试简要分析二者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 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 26 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 500~600 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 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 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 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 年 3 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 200 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 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 50 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1978 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 1 期第 1 至第 5 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 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相关链接)自 1963 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 26 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 500~600 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小题3】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数绵羊
王 溱
小戈桑没上过学,自然不知道什么潘多拉的盒 子,只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叫潘多拉草原,这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一捧捧青草,绿得要滴下来。之所以说捧而不是棵,小戈桑每次都是蹦跳着把它们像鲜花一般捧到族里的羊圈外,恭恭敬敬摆好。族长说,草原是神圣的!小戈桑点点头;族长又说, 每棵草都是草原的恩赐!咩——羊儿们一起仰头附和。 小戈桑常往族长家跑。族长的帐篷里有厚厚的一摞书,还有美丽的小乌依。小乌依笑起来的时 候,碱草飘飘、针茅摇摇、苜蓿起舞、冰草低下了头……整个草原如沐春风。小戈桑把笑声挂在风车上,绕着羊圈一圈又一圈地跑,才能甩掉脸上的红晕。 小乌依的牙很白很白,夜晚两人坐在羊圈 边说着悄悄话的时候,小戈桑只看见两排比月光更光洁的牙,像极了天上那些发光的石头。他们数星星,一颗,两颗……可是太多了,眼睛根本盯不过来。小乌依忽然狡黠地一眨眼,猛地扬起鞭,原本安然咀嚼着月光的羊群惊起,绕着羊圈内围奔跑 起来,很快排成了一队。
快数羊啊戈桑!小乌依大喊,这可比数星星好玩多了。
戈桑瞪大了眼睛,看哪,雪白的绵羊居然在发光!它们像一团团发光的云,在黑夜里疾走,戈 桑赶紧开始数,一只,两只,三只……哦不对不对,这只数过了。戈桑的眼睛被晃得发晕,好怕一 个不小心它们就会长出翅膀来像天使一样飞走。
嘿!你真没用!乌依嘟起嘴,收起了鞭子。绵羊身上的光淡了下来,乌依眼睛里的光也暗了下来。
戈桑讨好地说,我数了,数了,是五十三只! 乌依笑了,谁不知道族里一共有五十三只羊,你根本没数!顿了顿,乌依忽然垂下了头,才五 十三只。 怎么了?戈桑问。
乌依揉着洗得发白的裙角,说,草原很美,可我们族太穷了,草丛里的蟋蟀都比我穿得风光。 戈桑把鞭子抽得啪啪响,说,等着,我们的羊会越来越多的,一定! 几天后,羊没有增多,反而少了一只。戈桑慌了,他沿着羊群走过的路一路寻过去,他把手圈在嘴边喊:咩——没有任何回应。 戈桑踏过一片无精打采的苜蓿地,绕过窸窸细语的蟋蟀群,戈 桑差点掉进一个大坑。大坑?草原竟然有个大坑!咩——坑底传来微弱的叫声,果然,羊就在那里。
戈桑狂喜,连爬带滚扑进坑里。可是当戈桑拽着羊往上蹬的时候,土一崩,摔了个四脚朝天。 戈桑的脚崴了,崴脚的戈桑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法爬上去,渐渐地,没进食的戈桑力气越来越小。戈 桑身上有刀,他可以把羊杀了,割羊肉,喝羊血,可戈桑不干,那是割自己的肉。虚弱的戈桑紧紧 抱着羊,仰头望着星空,满天乌依的眼睛在眨呀眨,他渐渐闭上了眼。 醒来的戈桑发现自己躺在陌生的矿工家里,在羊奶的滋养下,身强力壮的戈桑很快恢复了体力。 那矿工原本也是牧民,他兴奋地对戈桑说,放什么羊啊,草原底下全是煤矿,全是宝啊!
戈桑可不管什么宝,他牵着羊匆匆赶回族里。族里正在载歌载舞,乌依盛装打扮,坐在了家里 有金酒壶和金酒杯的矿主身旁。那天,戈桑喝了很多奶酒,他看见穿嫁衣的乌依特别美丽,他隐约 听见乌依说:我们族就要富起来了!
从那以后,戈桑代替乌依留在族长身边,还代替她照顾起了族里的羊群。戈桑也试过偷偷在夜 里挥动鞭子,可是羊们再也没有发过光。乌依走了,一切都黯淡了。正如乌依所言,族里很快富起 来了,草原上的大坑越来越多,可是羊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戈桑开始失眠,一躺下就总觉得羊掉坑 里了,少了一只,又少了一只。戈桑只好每天深夜都到羊圈去数羊,一遍又一遍地数  …… 好了,孩子,现在你明白睡不着的时候为什么要数绵羊了吧?睡吧,愿潘多拉草原上的小精灵 们伴你入梦。戈桑说。
可是爷爷,潘多拉草原在哪里呢?绵羊又在哪里呢?小孩问。 戈桑望向窗外,公路上呼啸移动 的车灯连成一条长长的线。戈桑开始数,一辆、两辆、三辆、四辆……终于,戈桑响起了轻轻的鼾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草原命名为“潘多拉”,取自于“潘多拉的盒子”,暗示了草原消亡的结局,并使小说 具有了浓厚的寓言色彩。
B.“碱草飘飘、针茅摇摇、苜蓿起舞、冰草低下了头”等景物描写,描绘了草原之美,也烘托了男女主人公朦胧的情愫之美。
C.小乌依扬鞭绵羊发光,收鞭光淡下来,这样的描写颇有 魔幻意味,很好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
D.男女主人公对待草原、财富的态度迥异,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价 值观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们爱情夭折的深层原因。
【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看,题目“数绵羊”有哪些含义?
【小题3】小说在结尾上有何特点?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