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勋章

津子围

傍晚的阳光暖暖地融入客厅,赵老的影子映在眼前的电视机上。赵老已经在电视机前坐了两个小时,他眯缝着眼睛,不知道是在看电视还是在打盹儿。

秋颖一手端着水杯一手拿着药盒,轻声对赵老说:“天晚了,吃过药就休息吧。”

赵老回过头来,认真地瞅了瞅秋颖,像是在思考并努力理解秋颖所说的话。秋颖示意一下手里的水杯,又将维生素E片和石杉碱甲片递到赵老嘴边。赵老习惯性地吃了药,慢慢起身走向卧室。

到了卧室门口,赵老又返了回来。他拉着秋颖的胳膊,有些神秘地指着书柜上方说:“立春呀,我的宝贝就放在那儿,那里有一个假墙,墙里有一个暗室,里面有一个盒子。我不会告诉任何人的,连你也不会告诉!”秋颖使劲儿点头,她说:“我知道,我知道,您不会告诉我的。”

其实这番话,赵老已经跟她说过多次。

“你也早点儿睡吧,立新,时间不早了。”

立春和立新都是赵老的女儿,秋颖已经习惯他这样张冠李戴了。

安顿好赵老之后,秋颖还真好奇地望了望书柜上方,她不确信那里真的有一个暗室。当然,她也不确信赵老有什么宝贝,他所说的宝贝无外乎一些老物件,眼镜、钢笔、手表,对,还有勋章,他最看重的是勋章。存折什么的应该是没有的,那些东西都保存在他的大女儿赵立新手里。

目光从书柜上下来,秋颖看到了窗台下的鸡蛋和蔬菜,她的心扑通扑通乱跳,那里本来是放多肉植物———静夜雪莲、紫公主、梦露、蓝丝绒一一的地方。秋颖快步奔向电冰箱,打开门,发现她精心饲养的“宝贝”整整齐齐地摆在里面。赵老是什么时候把冰箱里的东西换出来的呢?她怎么一点儿都没察觉?

秋颖是赵老的儿子赵建国请的护工。在她之前,赵家请过多少护工不得而知,秋颖只知道她是坚持时间最久的,已经6个月了。秋颖觉得,赵老的儿子和女儿对她都算满意。赵建国觉得秋颖有护理专业知识,比如秋颖不说“老年痴呆”而说“阿尔茨海默症”,她甚至还跟赵建国讲解海马细胞退化以及便秘导致肠内氨水多加重病情什么的,这让赵建国对秋颖另眼相看。赵老的小女儿赵立春在南方工作,难以见面。大女儿赵立新认为秋颖很善良,因为秋颖跟她讲过,一天夜里赵老独自对着树林讲话,唤早已过世的老伴儿的名字,向她解释自己参加大战役不能回家的原因。赵立新问秋颖:“不害怕吗?”秋颖说赵老脑子产生了幻觉,没什么可怕的,这个时候要配合他,绝不能躲避他,更不能指责他。赵立新对秋颖充满了感激之情。

天色微亮,秋颖起床了。她先到卫生间洗漱一番,随后准备叫醒赵老,可刚要推卧室的门,发现赵老已经穿戴整齐,独自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秋颖以她有限的专业知识认真打理赵老的生活。她将赵老的饮食调整得更加清淡,把用药时间控制得更加规律。每次陪赵老下楼前,秋颖为他挂上了胸牌,上面有联系电话和家庭地址。

平时,赵老都在干休所大院内活动,侍弄后院的菜园子或者清扫内部街道。他是一个忘我的保洁义工,经常把刚刚清扫过的地方再反复清扫几遍。下楼之后,赵老戴上手套,拿起笤帚就干起来。秋颖坐在梧桐树下的椅子上,一边看手机,一边监护着赵老……突然,秋颖愣住了,接着站了起来。赵老已经走出了秋颖的视线。秋颖四处寻找,仍不见他的身影。秋颖开始在大院内外奔跑,汗水很快湿透了衣服……这回赵老真的不见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赵建国、赵立新以及赵老的孙子孙女都过来了,大家一起商量找赵老的办法,近处该找的地方都找遍了,医院、派出所也都问过了,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后半夜,一家人昏昏欲睡,只有秋颖睁着眼睛,她最担心赵老横穿马路,夜里的车少,但车速都飞快。

第二天早晨才有赵老的消息,一家人立即赶到老区一家私立博物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昨天夜里,赵老躲过了值班保安,从三楼阳台爬到了四楼,顺利进入一间小仓库,在仓库门后的暗室里拿到了三枚老勋章。

很显然,赵老不是到博物馆偷东西的。经过议论和推测,赵立新理出一条线儿来:那个博物馆是保护建筑——早年东北局的办公楼,赵老年轻时曾在那里办公,他一定想起了自己藏的东西,独自来寻找了。

赵建国对整个推断存有疑惑,父亲的确得过勋章,可那些勋章在后来动荡的日子里丢失了。为了安慰赵老,赵建国在旧货市场高价买过勋章,那些勋章都是真的,他送给赵老时,赵老如获至宝。

看着拿到三枚勋章的赵老一脸满足的表情,赵建国和赵立新都眼中含泪。兄妹俩对视一下,又快速躲开,接着低声饮泣。

秋颖说:“谁说赵老痴呆了?我看咱谁也赶不上他的记忆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了赵老叫秋颖时的张冠李戴、话语的自相矛盾,以及行动的异于常人,具体表现了赵老痴呆的特点。
B.小说多处前后照应,如“他最看重的是勋章”照应了后文找勋章的情节,给赵老挂胸牌照应了后文得到其消息的内容。
C.“兄妹俩对视一下,又快速躲开,接着低声饮泣”,此细节表明兄妹二人对父亲患病后对勋章念念不忘的痛心和感动。
D.作者以“勋章”为中心谋篇布局,既使情节紧凑集中,又利于表现主人公赵老的形象特征,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3】小说在人物设置上重点突出了护工秋颖这个人物,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10:4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和谐文化建设:自然美的和谐价值
①审美文化因其独特魅力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美作为审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心灵守护的双重作用。关注自然美中的和谐价值,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②环境美学中“肯定美学派”曾提出“自然全美”的主张,代表人物伽德洛维奇将其观点总结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一是自然中的所有东西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二是自然物所具有的全面肯定的审美价值不可比较和分级。自然是有机的生命体,它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特质,因而可将自然美定义为生命之美,即自然界的有机生命体自身的美。自然是自由的最高象征。因此,自然美又可定义为事物按其本性存在的自由之美。这就意味着自然美的自我完成性质,决定着“自由”的本性可以代表美的最高理想,因而其审美价值高于艺术美。“自然全美”的观点尽管存在某种程度上贬低艺术美创造之嫌,但其中所极力推崇的自然神圣的内核却对我们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很有助益。
③倡导尊重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有利于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抵制目前打着各种“开发”旗号进行的“建设性破坏”,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已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导致自然美遭受严重破坏,尤其像山体岩礁这类无机自然物,一旦破坏则不可再生!“自然全美”的思想核心恰恰就是要尊重自然原貌的价值。自然并不只是在人的控制、征服、改造、利用中被欣赏,而往往是因为它的原始性、陌生性、多样性才备受青睐。因而,审美活动的实现不应当再以“自然的人化”为唯一途径,而应当增加“人的自然化”这一反向生成的维度。对环绕人类的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等所有环境因素实行全面、系统的和谐保护。如果我们不能对诸如大气能源、山海农田、江河湖泊等等自然环境破坏加以重视,我们明天生存的空间将是多么可怕。
④倡导关注自然美,学会以审美的眼光欣赏自然,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美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心灵守护作用。审美文化具有涵养国民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而对目前存在的心灵的空虚、精神的失落的物欲主义倾向,季羡林先生曾感触地说过: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到处都是你争我夺。而中国向来是一个追求和平、和谐的国度,应该在新历史条件下加以弘扬。这是切中时弊的有识之见。
⑤发扬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精髓,发挥自然美在涵养国民心态方面更直接、更亲和、更广泛的陶冶功效,在全社会普遍养成发现美、欣赏美的目光和对自然的呵护之心,让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这不仅有助于在“至美”中引发“至善”,提升国民的审美文化素质,而且有助于抵御物欲主义的侵蚀,在赏心悦目之余培育出全民族的和谐精神。
【小题1】文中引用“肯定美学派”代表人物伽德洛维奇总结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有何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文章中“自然美中的和谐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有效推进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材料二:
在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方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长足发展机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314亿元,比2015年增长7.5%。在此基础上,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迎来更高速发展,并进入深耕细作,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产品进一步融合,我国文化产业迈入发展黄金期。
业内将中国消费结构的发展划分为三次升级,分别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电器消费、汽车和住房消费,并预言,第四次消费升级会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际上,文化消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进,其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统计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巨大前进空间。
(摘编自《文化产业:提升国民幸福总值》2017年12月15日中国青年网)
材料三:
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要影响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必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应体现“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赞赏带着血性和担当的电影《战狼2》高扬国威,为中国文化产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作出示范;取材于真实故事的《湄公河惨案》横空出世,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运营探路。他评价说,“这两部电影都是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典范,讲述中国故事,讴歌伟大时代,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定位,把文化放到了兴国强国的高度,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表示,文化工作者应有更高的使命和更广的视野,真诚记录和展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成长足迹,艺术地告诉人们中国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走向,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广泛传播注入更多的精神内涵,让文化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文化产业如何拥抱新时代》2017年1月4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产业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2年到2016年五年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又增加了将近0.6个百分点。2016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
B.国民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发展,文化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也得益于文化产业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
C.虽然我国实际文化消费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但是仍然远远没有达到市场潜在的规模。这就决定着我们必须把文化消费确立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D.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更快,这是在十三五规划中把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得到重视与发展给予的结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十八大以来,由于政策的扶持,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有效推进。这使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B.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并直接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转变。
C.其实中国消费结构的四次升级发展,充分反映出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到改善生活条件再到生活日益富裕的过程。
D.像《战狼2》和《湄公河惨案》属于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旋律电影,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E. 文化工作者应有更高的使命和更广的视野,不要再写虚构的作品,把我们民族的成长足迹和中国历史的真相表现出来。
【小题3】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9日正式发布。作为一个第三方机构,此次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共回收样本约26.8万份,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及814个专业、665个职业、326个行业,这是其第六年发布就业蓝皮书。
据调查结果,本科院校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比2011届(90.8%)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学毕业半年后以98.3%的就业率高居所有主要本科专业榜首,而应用物理学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垫底,为88%。
2013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2%,均与2012届(分别为69%、62%)持平,均略高于2011届(分别为67%、60%)。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
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周凌波认为,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对专业相关工作不认同。2013 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为“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5%)。
调查还显示,“民营企业/个体”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4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则有63%。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规模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1%),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45%,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中小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雇佣者,鼓励中小民营企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是提升就业的主要渠道。
此外,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2.0%)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1.6%)高0.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3.3%)高于本科毕业生(1.2%)。
(《光明日报》2014年06月10日)
材料二:
2013年“史上最难毕业季”已经远去,2014年“更难就业季”如期而至。近日,中华英才网发布了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该报告自2014年2月份开始样本和数据的采集,历时3个月共收集有效样本近5万份,对中国大学生择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截至2014年5月底,38.9%的受访大学生仍未有明确的就业单位。其中,从地区上看,生源地为上海、北京的大学生签约率基本在8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4~29个百分点;而东北、华中的学生签约率全国最低,华中地区比平均水平低了约16个百分点。从专业上看,哲学、管理学、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签约率较高,理学和农学专业总体较低。
报告显示,有30.4%已签约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的单位就业,没签约的大学生也有30%打算在一线城市就业,而对参与调查的所有大学生来说,这个数字是30.3%,比2013 年的21.8%有较大比例提高。
从行业看,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次是金融业,第三是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从单位性质看,35.9%的在校大学生把国有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
不过,在工作三年以上的就业人群中,仍选择国企的比例下降为 23.91%,而愿意选择民营企业的比例则达到了 33.63%。该报告分析称,尽管国有企业在福利保障体系和职位稳定性方面依然具有优势,但随着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大量新兴市场机会的出现,国企的吸引力已经开始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毕业大学生中,有自主创业倾向的人占到了18.9%,接近两成,较2013年的2.21%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南方周末》2015年3月20日)
【小题1】(分析新闻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分别就2013年和2014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作了报道,概括说明这两则材料中大学生就业情况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小题2】(归纳概括新闻材料内容要点)简要概括本则新闻两份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4

寂静的春天(节选)

(美)蕾切尔•卡逊

(1)现在我们主要关心的已不再是那些曾一度在全世界引起疾病的生物,卫生保健、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新式药物已经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传染性疾病。今天我们所关心的是一种潜伏在我们环境中的完全不同类型的灾害——这一灾害是在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发展起来之后由我们自己引入人类世界的。

(2)环境健康的一系列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各种形式的辐射,二是由于化学药物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杀虫剂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这些化学药物正向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蔓延开来,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单个或联合地毒害着我们。这些化学药物的出现给我们投下了一个长长的阴影,这一阴影并非吉祥,因为它是无定形的和朦胧的;这一阴影令人担忧,因为简直不可能去预测人的整个一生接触这些人类未曾经验过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物的后果。

(3)杀虫剂与环境疾病分布的相关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已经看到它们现已污染了土壤、水和食物,它们具有使得河中无鱼、林中无鸟的能力,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尽管他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现在这一污染已彻底地遍布于我们整个世界,难道人类能够逃脱污染吗?

(4)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与这些化学药物单独接触,只要摄入的总剂量达到一定限度,他就会急性中毒的。不过这不是主要问题。农民、喷药人、航空员和其他接触一定量的杀虫剂的人员的突然发病或死亡是令人痛心的,更是不应该发生的。无形污染我们世界的农药,被人少量吞食后所造成的危害是有潜伏期的,因此为全体居民着想,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倍加重视,研究解决。

(5)负责公共健康的官员们已指出:化学药物对生物的影响是可以长期积累的,并且对一个人的危害取决于他一生所获得的摄入总剂量。正因如此,这种危险很容易被人忽视。人们一贯轻视那些看来可能给我们未来带来危害的事物。一位聪明的医生莱因•达宝斯博士说:“人们平常只对症状明显的疾病极为重视。正因如此,人类一些最坏的敌人就会从从容容地乘隙而入。”

(6)这一问题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正如同对密执安州的知更鸟或对米拉米琪的鲑鱼一样,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生态学问题。我们毒杀了一条河流上的可厌的飞虫,于是鲑鱼就逐渐衰弱和死亡。我们毒死了湖中的蚊蚋,于是这些毒物就在食物链中由一环进入另一环,湖滨的鸟儿们很快就变成了毒物的栖牲品。我们向榆树喷了药,于是在随后而来临的那个春天里就再也听不到知更鸟的歌声了,这不是因为我们直接向知更鸟喷了药,而是因为这种毒物通过我们现在已熟知的榆树叶——蚯蚬——知更鸟一步步地得以转移。上述这些事故是记录在案的、可以观察到的,它们是我们周围可见世界的一部分。它们反映出了生命或死亡的联系之网,科学家们把它们作为生态学来研究。

(7)不过,在我们身体内部也存在着一个生态学的世界。在这一可见的世界中,一些细微的病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然而,平常似乎不易看出这种后果与那些病原之间的联系,因为病原出现在身体的部位离最初出现损伤的地方很远。有关当前医学研究动态的一个近期总结说:“在一个小部位上的变化,甚至在一个分子上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并在那些看来似乎无关的器官和组织中引起变化。”对一个关心人类身体神秘而又奇妙功能的人来说,他会发觉原因和后果之间很少能够简单、容易地表现出联系来。它们可能在空间和时间上完全脱节。为了发现发病与死亡的原因,要依靠将许多看来似乎孤立的、相互无关的事实耐心地联系在一起,这些事实是通过在广阔的、相互无关的许多领域中进行非常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取得的。

(8)我们习惯于找寻那些明显的、直接的影响,而不研究其他方面。除非这一影响以一种无法否认的明显形式急骤地出现,否则我们总要否认危害的存在。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推断,第(1)段提到的“一种潜伏在我们环境中的完全不同类型的灾害”具体是指:________。
【小题2】对第(4)段划线句的结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单句,宾语是“他就会急性中毒的”。
B.单句,宾语是“如果一个人……就会急性中毒的”。
C.复句,第一层次在“只要”前,是假设关系。
D.复句,第一层次在“他就”前,是条件关系。
【小题3】分析第(6)段所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小题4】第(2)段说,这些化学药物给我们投下的阴影是“无定形的和朦胧的”,综观全文,请分条陈述理由。
【小题5】以下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B.第(5)段主要说的是化学药物对生物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特别容易被忽视。
C.第(6)段和第(7)段分别从“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阐述生态学问题。
D.标题形象地展现了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带来的深重灾难,暗示着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