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小题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1-03 05:4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定王台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形势、人口规模、发展状况,把州郡、县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写定王台所处地理形势,声势不凡,为后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伏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B.“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中的“兴废”二字,承上启下,指出定王台繁华已逝,使人不禁慨叹兴废的匆匆,触发了反观历史的深沉思绪,从而引出下阕的伤今。
C.“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两句,写作者徘徊在萧瑟的秋风里,暮霭斜晖,一片惨淡,最后点出一个“愁”字,表现出作者的消沉和绝望。
D.本词描写作者登台览胜,忧然生感。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结构严密,寄慨深沉,有辛(弃疾)派词人之风。
【小题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②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③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 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空白九分头:用陈与义《巴丘书事》“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③云埋陵阙(què):皇宫与陵寝都埋没在远方的云雾中,词中指宋都汴京沦于敌手。陵阙:帝王陵墓、京都城阙,均为存亡的象征。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所选意象多大气开阔,“雄跨”、“大江”、“万里”等词让全词呈现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B.“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今昔对比,表现对西汉昔胜今衰的感叹。
C.“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表现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
D.结尾一个“愁”字,写出了词人对南宋王朝国势日衰的忧愤,充满壮志难酬的绝望。
E. 本词从深秋登临定王台开始着笔,中间写登临所思所见,最后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紧凑,饶有余韵。
【小题2】同为登临之作,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夫石
(唐)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山
(宋)陈造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妻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注)①诗人于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②山椒:山顶。③荡子:外出不归的男子。④行役:出门在外,这里指外出的男子。⑤红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所居。⑥良:实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为七言绝句,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在“望”字上做文章;陈诗为古乐府诗,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与问答,深入揭示女子的苦痛心情。
B.刘诗第三句,“几千载”突出苦恋之执着;末句“初望”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只似”“初望”,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与深切。
C.陈诗中,望夫女子自问自答,诉说自己的丈夫外出,音信断绝,自己抱恨无极,精诚不灭,而化成石头,接着又转入写景,渲染气氛。
D.陈诗起首四句,不仅写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同时又将当年望夫女子的容貌与心情灌注入石像中,从而起到了既写人又写石的作用。
【小题2】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试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