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斜杠青年”是指不满足单一职业、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他们通常会用“/”来介绍自己的身份,如:作家/插画师/摄影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多重职业。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

其实,想想那些名人大家,只懂得一招的人并不多,许多人都是多才多艺的。比如,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马克思一生酷爱数学,歌德写《颜色论》,孔子更是多才多艺,冯骥才从篮球到写作到绘画到风俗文化研究等等,他们都是“斜杠青年”。

(摘编自《法制晚报》)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多重职业。斜杠后面连接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多重身份,也凸显时代的宽容与进步。

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今社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重大特征,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一部分充满活力朝气,敢于挑战的青年主动淬炼自己,掌握多项技能,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而现代人的就业观、择业观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社会对于这种多元职业选择秉持一种开放、认可的态度,使得“斜杠青年”层出不穷。由此可见,“斜杠青年”背后是科技进步、思想开放的强大背景。

(摘编自“南通网”)

材料三:

调查显示对于“斜杠青年”的优势,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是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52.0%的受访青年觉得可以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46.3%的受访青年认为职业体验更丰富,选择更多样。其他的优势还有: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45.5%);兴趣专业化,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能力(33.7%)以及减少单一职业的枯燥,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24.8%)等。

与此同时45.5%的受访青年指出“斜杠青年”往往每份工作都是“半吊子”,没有一项突出的技能,40.1%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会增加职业规划的迷茫感:40.0%的受访青年觉得“斜杠青年”的工作缺乏保障。此外还有:要平衡各职业间的关系,浪费时间和精力(39.8%);收入不稳定(27.9%)以及投入到每项工作的时间少,影响工作质量(27.5%)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就营造适合斜杠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而言,目前也还有一些观念和制度上的阻力需要突破。一方面,一些社会职业偏见仍未完全消除,比如不乏有人将斜杠青年视为“一心多用”甚至是“不务正业”的代表;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多数企业和公司对兼职依然有着明确的“禁令”,或是兼职模式所对应的劳动关系和法律,仍不成熟。这无形中抬高了做斜杠青年的成本。

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必然催生越来越多元化的人和生活方式,斜杠青年群体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体现。但在实际当中,斜杠青年群体仍需要克服自我层面的认知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这是在乐见斜杠青年群体壮大的同时,必须正视的现实。

(摘编自《华西都市报》)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斜杠青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斜杠青年”具有多种职业、多重身份,他们许多人都是多才多艺的,充满活力与朝气,勇于挑战,掌握着多项技能。
B.“斜杠青年”的出现与民众就业观、择业观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多重职业选择的态度不无关系。
C.“斜杠青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高效地利用时间,充实生活,可以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
D.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阐释“斜杠青年”,并以一些著名人物为例加以具体解释,使读者对这一概念能有一定的了解。
B.根据材料二可知,“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宽容与进步,是“斜杠青年”出现的强大背景,其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
C.目前,“斜杠青年”还面临一定的观念和制度上的阻力,但只要他们能克服自我认知的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就能持续壮大。
D.四则材料都提及了“斜杠青年”出现的原因,其中包括“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多元化、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等。
【小题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斜杠青年”?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07:4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奶汤蒲菜
宋以柱
常大爷病了。
常大爷家住平泉胡同,小独院。左邻右里,一墙相隔,鸡犬相闻。
常大爷独居。儿子儿媳在美国,要常大爷和老伴去哄孙子,并欢度晚年。常大爷一口拒绝了。常大爷的理由是,在大明湖边长大,不会再离开了。常大娘叫李玉贤,随儿子儿媳去了美国。
常大爷疼爱孙子。不是不愿意去美国,他生的是儿子的气:“他们是在那打工,又不是能自己做主。”常大爷寡居至今,一晃已经五年多了。
常大爷从织布厂退休后,还是住湖边的老房子。一早到晚转大明湖,没人的时候就唱,唱河北梆子:“从今后上金殿你莫下跪,你与寡人我并肩齐。”腔调有点让人热耳暖心,是《打金枝》。左邻右舍知道他闷,不好说什么。倒是常大爷的二妹常二姑说:“我大哥心里苦。”常二姑离得也不近,在大明湖的南边。隔一两周,常二姑就来看看这位个子高脾气倔的大哥,给常大哥做做饭,洗洗衣物。常大爷喜爱的饭菜不复杂,蒸花卷,小咸鱼,奶汤蒲菜。见不到蒲菜的季节,常大爷就常叹息。好在常二姑会做蒲菜,花样并不多,常见的是:干辣椒炝蒲菜,蒲菜鸡肉羹,奶汤蒲菜。不管啥手法做的蒲菜,常大爷不声不响地吃。唯独那个奶汤蒲菜,常大爷一喝,就长叹一声,那声音的意思是:还不如清水白煮呢。
常二姑自然明白,话里不让常大爷,不紧不慢地说:“不如你家李玉贤做得好吧?”常大爷赶紧地拿扇子出门,去湖边唱那两句《打金枝》。
常二姑接到电话,才知大哥住医院了。常大爷只留了常二姑的电话。李玉贤倒是常常来电话,偷偷摸摸的,毕竟是长途,说不了几句,就得撂电话。常大爷生气,那边电话也不留。常二姑还没见到常大爷,就先给引到医生办公室。
“出院吧,胰腺上的病,在这和在家一样。”医生问明白常二姑和常大爷的关系,直接和常二姑说。
常二姑不同意,她说:“家里就他一个人,倒在地上连个应声的都没有。”二姑含了眼泪说大哥替父母把我们几个养大,最后落个老来无人管。
二姑央求医生说:“让我大哥在这儿住半个月,用点好药,别让他身子塌下来。半个月后我一准接走。”
这半月时间,二姑天天来,一日三餐,洗洗刷刷。常大爷脾气大,还常数落她:“你瞧你做的蒲菜,汤不是汤,菜不是菜!”常二姑打小嘴不让人,常大爷病了也一样,那嘴像二月二爆豆子:“你两个弟弟不在这边,你老婆孩子在美国,没闲人伺候你,你还跟我这使劲,嫌三嫌四的,没饿死你。”常二姑嘴上使劲,心善,饭菜有花样有软硬,衣物干净利索。日光好的时候,常大爷走去院子西南角唱那两句《打金枝》,常二姑就怎么也止不住泪珠子。
雨水已过,未到惊蛰。湖里还有冰碴。湖边的绿色已经可见了。湖里的蒲草冒新芽了。湖边的人多起来了。常二姑从家里经湖边去医院,走得一天比一天累。大哥从年轻时又当爸又当妈,对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严厉到苛刻,打小,两个弟弟就和大哥做对头,到现在,在感情上还是和大哥有隔阂。两个弟弟,还有常二姑,却都没当工人,都大学毕业有了好工作。倒是常大爷自己到结婚时,还光溜溜只有几间老房,大明湖周遭没见到那么寒酸的婚礼。
“真不如牲畜呢。”常二姑私下也骂二哥三哥。
常大爷出院了。他一再坚持,回大明湖边的老房。“回去舒坦几天。”常大爷舒一口气。对妹妹常二姑说:“妮子,我可吃够了你的蒲菜了。”哈哈哈大笑。声音不洪亮了,有点儿勉强。
常大爷瘦得让人不敢认了。四邻一看都明白。到了院门口,常大爷步子猛地快起来。常二姑在后面一笑。院子里站着儿子儿媳和一个小小子,一大堆箱子皮包。
“爸,那边收拾利索,耽误了几天。”儿子搓着手。常大爷没理,三两步跨进门去。桌子前站着的是李玉贤,满脸的泪。矮脚桌上,是一碗奶汤蒲菜,宛若白玉汤,飘着几块火腿。
“是这个味。”常大爷看着李玉贤。“就是这个味。”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1期)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常二姑的形象特点。
【小题2】文中常大爷三次唱《打金枝》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味”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迷惘的分工
岑嵘
中世纪的分工是这样的,神父专事祷告,骑士专事杀人,农民专事供养所有人。不过这种分工并不太明确,作为公关顾问的神父和神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就会把责任推给了农民。当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灾祸的责任并非神父祈祷不济,而是农民信仰不忠。那些神的公务员吃饱后站在布道坛上诅咒农民:“肉体为奴的人啊,你们该受神的惩罚。”
在1945年8月之前,裕仁天皇的分工是神,他每天坐在宫殿里扮演着天神。而在那个庞大战争机器的金字塔分工体系中,有的家伙则比较倒霉,分到了人体鱼雷或是自杀飞机。1945年的8月,当一个叫做麦克阿瑟的美国佬把锃亮的皮靴踏到日本本岛以后,这个分工体系就彻底变了,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1944年,德国人为挽回颓势,发明了V2飞弹,这玩意可以从法国打到伦敦。当然,这条长长的V2产业链要靠上万人分工来完成。对于那个点火发射的家伙来说,则是茫然地望着升空的飞弹,直到看不见,然后拍拍身上的灰收工回家去喝啤酒,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了。而在英国伦敦的某个地方,一帮倒霉蛋走在街上,忽然轰地一声,莫名其妙被炸得粉碎。
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指出分工提高了效率。到上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也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然而随着产业链的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世界也彼此割裂,另一种迷惘从人们心底生出。
在经济学研究上,专业分工也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经济学在1800年前后就达到顶峰。此后,经济学变得更专业化了。不断深化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批对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但他们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无所知。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说:“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陷入了一个陌生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华丽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答普通人提出的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这些问题常常让经济学家彻底傻眼。
精细的分工让人陷入迷惘,而混乱的分工则让人绝望。比如老舍先生,我们知道他应该搞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不晓得我有用,我是有用的,我会写单弦、快板,当天晚上就能排——你看我多有用啊……”不幸的是他分到的是当革命小将的批斗用具,于是他跳了湖。
沈从文先生是个天才,不但小说写得好,做学问也是一流。他说:“除服装外,绸缎史是拿下来了;家具发展史拿下来了; 漆工艺发展史拿下来了;前期山水画史拿下来了;陶瓷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扇子和灯的应用史拿下来了;金石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可惜他分到的是清扫厕所的工作,于是只能呆呆地看着天安门广场人来人往的景象,然后回过头对同伴说:“我去擦厕所上面的玻璃。”当我们的分工链条越来越长时,也是走向自我异化的时候,我们无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于是在遥遥不能相望的两端,有人当神,有人当蝼蚁,有人当圣人,有人当刍狗。
(摘自《北京青年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迷惘的分工”的一项是( )
A.中世纪的分工,神父专事祷告,农民专事供养所有人。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神父将责任推在了农民身上,认为他们该受神的惩罚。
B.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太少,进入分工极细的大型公司,常会为缺少能力和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而陷入迷惘之中,痛悔自责。
C.在民营企业中,常存在会计从业人员内部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比如会计、出纳一肩挑,或会计人员身兼数职,这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一。
D.文学理论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的分工使得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两翼共同发展,但理论研究者大多写不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作家大多也无法讲述出精细的文学理论。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分工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身份也会因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裕仁天皇在日本投降前的分工是神,他的民众是替他杀人当炮灰,1945年的8月,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B.在更加专业化的经济学研究中,世界上有一大批对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可就是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无所知。这是专业分工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
C.亨利•福特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这种细化分工为他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然而随着产业链的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彼此割裂的现象,这让福特从心底生出迷惘。
D.格里高利•克拉克的一段话说明,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产业化分工的越来越细,经济急速发展,社会陷入贫富悬殊的状态,面对此种情况,经济学家为无法回答普通人提出的经济学的简单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而陷入学术迷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产业要靠上万人分工来完成,产业的分工链条越来越长时,许多人会走向自我异化,他们无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像点火发射V2飞弹的那个家伙。
B.作者认为,精细的分工让人陷入迷惘,比如老舍先生,他本是应该搞创作的,不幸的是他分到的是当革命小将的批斗用具。
C.作者认为,混乱的分工让人绝望。比如沈从文先生,不但小说写得好,做学问也是一流,可惜他分到的是清扫厕所的工作。
D.作者认为,过于细化的分工,便会造成彼此间的割裂现象,同时也会产生自我异化现象,有人当神,有人当蝼蚁,有人当圣人,有人当刍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收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空”是静,是虚,“灵”是实,是有,空灵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B.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C.中国山水画的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D.中国山水画追求自然与人文完美统一,不追求繁芜的世界,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文章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王维画作为依据,论证了山水画诗意美并不取决于画作上所题的诗词字句。
D.文章由空灵美到诗意美,论证层层递进,为如何创作出意境美的画作提供了新思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B.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C.诗情与画意交融,达到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最高理想和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D.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并获得感悟,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你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C.文章主要用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和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分条阐述。
【小题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这两段话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