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起于中原、确立于河洛的天下观念,是一个美学问题,因为现代以来的美学研究,已彻底溢出了美仅关乎个体自由及艺术的框架,成为与人的世界经验 的概念。这种经验的感性或者非客观性,天然地铸就了它的审美属性。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人对天地中心和四方的设定天然表现出 的性质。……中国先秦两汉史,除了对天下这一框架的审美创构,它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对其内部空间进行了美学填充。据此,文明价值从中心到四方的递减与美学品质的递减就是一致的;相反,从地方到中央则反向显现为审美品质不断递增的过程。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对天下的认识基本就是这种审美阶梯制的表现。道家则认为,社会愈是文明,愈背离人的自由本性,而荒蛮则预示着人性的真纯和天然。( )。所谓天下观则正是在儒与道的两两相契中实现了对美的全面肯定。在文明与自然之间,因为儒与道对天下审美属性的肯定重点在于中心与两极的边际,所以崛起于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家使其中间地带饱满起来。原本自然混成、一片苍茫的空间世界,也就在诸种感性元素的配置中朝审美呈现,成为色香味俱全、的世界。所谓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在此则表现为既 又万物井然的世界秩序。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等礼相亢 一树百获 琳琅满目 活色生香 |
B.等量齐观 一树百获 在在皆是 活龙鲜健 |
C.等礼相亢 一厢情愿 在在皆是 活龙鲜健 |
D.等量齐观 一厢情愿 琳琅满目 活色生香 |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儒家视野中远离文明中心的荒蛮之地,反而代表了道家的审美理想,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 |
B.道家视野中远离文明中心的荒蛮之地,反而代表了儒家的审美理想,两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兼容 |
C.道家视野中远离文明中心的荒蛮之地,反而代表了儒家的审美理想,两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 |
D.儒家视野中远离荒蛮之地的文明中心,反而代表了道家的审美理想,两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 |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之所以儒与道对天下审美属性的肯定重点在于中心与两极的边际,是因为崛起于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家使其中间地带饱满起来。 |
B.如果说儒与道对天下审美属性的肯定重点在于中心与边际的两极,那么崛起于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家则使其中间地带饱满起来。 |
C.只有儒与道对天下审美属性的肯定重点在于中心与边际的两极,那么发起于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家才使得其中间地带饱满起来。 |
D.尽管儒与道对天下审美属性的肯定重点在于中心与边际的两极,可是发起于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家却会使其中间地带饱满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