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杂文,必说鲁迅;有了鲁迅,杂文才有说头,甲以鲁迅为标杆,杂文的写作至少要有两个要件:一是独立的写作姿态;一是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好的杂文总能给人以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惊喜,它能点醒我们沉睡的大脑,让那些似是而非、若有若无的念头与思绪一下子贯通,让我们的思想进入一种澄澉清明的状态。乙读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看到细腰蜂对小青虫耍的伎俩,便顿悟了专制文化的“要诀”,那就是要人们“不死不活”——不死,便可为其所驱使;不活,便可为其所奴役。对历史下这样的论断,没有拨云见日的思想穿透力,那是不可想象的;读这样直抵根基的杂文,内心不受冲击,那似乎也是不堪设想的。丙鲁迅把杂文比作“小小的显微镜”,它“也照秽水,也看脓汁”。杂文的价值,正在于它澈浊扬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写作,要向经典作品学习语言。经典作品之所以千古传诵,不但因为它们是一个时期人文或文学的最高成就,也在于它们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语言范式。(甲)《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宝玉黛玉初次见面时的对话,《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有关雪的描写,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对老葛朗台见到金子时眼神的描绘,托尔斯泰在《复活》开始时对法庭陪审团人物的介绍,等等,都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这种语言往往极为精粹形象,(乙)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极简洁的一个排字,既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又通过这个动作,点出了人物的境况和性格。
经典作品的语言有借鉴价值,但如果只会借鉴不思创新,语言修养也很难提高。(丙)有创新意识的作者,才有可能让笔下的文字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或遣词造句让人拍案而起,或场景描写让人刻骨铭心,或叙述抒情让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