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今天的我们,对儿童教育空前重视。但吊诡的是,早教培训如过江之鲫,新奇玩具推陈出新,儿歌创作却乏善可陈。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儿童音乐创作没有多大利益可图,一首优质儿歌的收益远不如三两句话忽悠家长购买课程来得高。
(乙)“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儿歌不是纯消遣,只要旋律欢快就能“哄孩子”的观念不免过于狭隘了。它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很多时候,孩子们就是从中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形成最初的价值观和善恶感。(丙)歌词优美还是粗鄙,意境澄澈还是污浊,对孩童人格形成,视野开阔的影响大相径庭。《让我们荡起双桨》曾在多少人的童年记忆里留下碧波荡漾、白塔红墙;《歌声与微笑》用词简明活泼,长大再唱都不禁笑在眉间……或许正因如此,重视儿歌之呼吁近年愈发高涨。
人们指指点点他、说他的脸是在那种地方见过的最平静的脸。甲当西德尼·卡登迈着最后的步伐向死亡走去时,他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呢?也许他看到了未来……
“我看到巴萨德、德法热、法官们都在这个可怕的机器下面死去。我看见一个美丽的城市正在这片可怕的土地上建立起来。我看到新一代的人民将在真正的自由中生活。我看到我为之付出生命的人们,他们幸福安宁的生活在我再也见不到的英国。我看见路西年老的时候,每一年的这一天都会为我哭泣,我知道她和她的丈夫会一直到死都记着我。乙我看见他们的儿子,有着和我一样的名字,现在长成了一个男人、一位著名的律师,并通过他的工作而使我扬名四方。我听见他给他的儿子讲起我的故事。
丙我做的是一件很好的事。它远远好过我所做的所有的事。它将是一个很好的长眠,远比我所知道的要好。”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甲)只有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亘古不变的洧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经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雪泥鸿爪的思考。(乙)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无边无际地蔓延,(丙)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