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灵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á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乙)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批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这也表现到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例如禅观决疑的弥勒)上。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丙)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结构、色、线、装饰、图案等)。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地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甲)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稍,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乙)辽阔的空间,悠邀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丙)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熔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