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三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6分)
①塔山石榴历史悠久,在晋代潘岳所著《安石榴赋》中就有“榴者,天下之奇树,塔山之名果”的记载。②塔山石榴之所以闻名的原因是“色泽艳丽、果大皮薄、味甜汁多”。③塔山石榴目前已形成以塔山为中心,绵延50多公里,总面积超过6万余亩的石榴种植基地生态群落。④为把“塔山石榴”这块金字招牌打造好、利用好,淮北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石榴文化旅游节。⑤文化节带动了当地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形成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多赢。⑥塔山石榴先后获得“安徽省优质农产品”“全国优质石榴”等称号,成为淮北市的一张精美“名片”。
(1)序号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序号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4-04-29 03:3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谜: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茵,校舍十分简朴,但是_____工宇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水木清华”四字确是_____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淘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  )西园棒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斷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土山的背后,缓缓地流动着一条小河,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______的去处……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______,招致革革学子的钦羡,使人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终生都值得回味的一段读书。

【小题1】依次填写在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干二净 当之无愧 依依不舍 如雷贯耳
B.一尘不染 无可厚非 依依不舍 振聋发聩
C.一干二净 无可厚非 流连忘返 振聋发聩
D.一尘不染 当之无愧 流连忘返 如雷贯耳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耗了不知多少黄昏
B.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
C.不知多少黄昏消耗了
D.黄昏不知消磨了多少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终生都值得回味的一段读书时光。
B.书声与清风相应和,终生度过一段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C.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D.书声与清风相应和,终生度过一段都值得回味的读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何给高考作文命题, 。有人反对作文题太贴近现实,也有人认为作文题还是应该多接一接地气,接洽时代风采,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很显然,无论怎么出题,都不难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读死书、死读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该变变了,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不能让考生拘泥于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代年轻人是有抱负的,更有社会责任,也更有资格享有出彩人生。究其因,他们处于一个更多元的新时代,他们将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说作文旨趣只是“ ”,那么步入大学或踏入社会之后,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置身 的新时代,只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人需要写好高考作文,更要写好人生大作文。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各执己见 不合情理 坐而论道 推陈出新
B.见仁见智 不合情理 坐而空谈 推陈出新
C.见仁见智 不合时宜 坐而论道 日新月异
D.各执己见 不合时宜 坐而空谈 日新月异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
B.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因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C.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由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D.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超越性文化,讲究言外之意,境外之境,味外之旨。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传统的礼乐教化就是一种强调超越性的、提升境界的教育。《礼记》所记,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行天下”。这里的“五至”指志诗礼乐哀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三无”则指超越性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其实,“境界”一词原为佛学用语,意即个人意识所达到之处,近代王国维则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修养与事业的“三境界”,突显“境界说”的美育意蕴。丰子恺则明确将“境界说”运用到艺术教育之上,认为人生犹如三层楼即三重境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灵魂生活,精神生活要以艺术为主,距离灵魂生活最近。冯友兰则在《新原人》中提出从“自然境界”经“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的“人生觉解论”,进一步完善“境界说”。不仅美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更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最具精神与情感力量,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形成不可或缺的互补。美育的境界提升作用有助于我们抛弃教育上的功利主义,将精神、情感与心灵的塑造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之上。

【小题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至”“三无”都是指超越性的境界,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
B.“三无”是最高境界,“五至”是超越性的境界,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
C.人们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三无”是最高境界,“五至”是超越性的境界。
D.人们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五至”“三无”都成为超越性的境界。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三重境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灵魂生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B.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C.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倘是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美育虽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更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
B.不仅美育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而且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
C.美育既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又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
D.美育既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又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