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超越性文化,讲究言外之意,境外之境,味外之旨。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传统的礼乐教化就是一种强调超越性的、提升境界的教育。《礼记》所记,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行天下”。这里的“五至”指志诗礼乐哀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三无”则指超越性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其实,“境界”一词原为佛学用语,意即个人意识所达到之处,近代王国维则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修养与事业的“三境界”,突显“境界说”的美育意蕴。丰子恺则明确将“境界说”运用到艺术教育之上,认为人生犹如三层楼即三重境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灵魂生活,精神生活要以艺术为主,距离灵魂生活最近。冯友兰则在《新原人》中提出从“自然境界”经“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的“人生觉解论”,进一步完善“境界说”。不仅美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更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最具精神与情感力量,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形成不可或缺的互补。美育的境界提升作用有助于我们抛弃教育上的功利主义,将精神、情感与心灵的塑造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之上。

【小题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至”“三无”都是指超越性的境界,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
B.“三无”是最高境界,“五至”是超越性的境界,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
C.人们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三无”是最高境界,“五至”是超越性的境界。
D.人们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五至”“三无”都成为超越性的境界。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三重境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灵魂生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B.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C.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倘是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美育虽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更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
B.不仅美育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而且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
C.美育既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又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
D.美育既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又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22 08: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为西方世界理解,国人却能心领神会。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奔波与辛劳。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有个______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身处北上广的托尼、露西,回到村里,就变回了二狗、翠花。撇开戏谑的成分不谈,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实,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又何止是个人?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春节的每一个底色,也被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无需_______的宣传,也无需不厌其烦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的幸福画面中。当然,我们不必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______、停滞不前,并不是可取的态度。在饭桌上被亲友逼问、催婚,为了领压岁钱不停地磕头,凡此种种,都给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添上了不和谐音。因此,想要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陋习。( )。有人说,不再看春晚是家庭气息淡薄的表现。其实,全家一起看电影或看网剧,又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更自由、更丰富。同理,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_________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敢于拥抱新生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新生。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家喻户晓 雷厉风行 故步自封 千篇一律
B.耳熟能详 大张旗鼓 抱残守缺 千篇一律
C.家喻户晓 大张旗鼓 抱残守缺 众口一词
D.耳熟能详 雷厉风行 故步自封 众口一词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
B.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春节的每一个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
C.每一个春节的底色由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也被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
D.春节的每一个底色由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特征也得到了印证 。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同时需要我们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B.同时,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是我们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具体行为。
C.我们为了传统的文化生生不息,同时也应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D.同时,为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我们也应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6月8日下午高考结束后,考生心理也一下子从极度紧张的状态松懈了下来。据媒体报道,有学生吃喝玩乐三天三夜,结果晕倒送医。这种不加节制的做法会对考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备战高考是一场身体和心理的   ,考生们都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超负荷学习,睡眠不足,压力剧增。而到了正式考试的两天,考生心理应激反应到达顶点,心理能量也几乎枯竭。考试结束后,考生们最需要的就是充足的休息,尤其是补充睡眠,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文体娱乐活动应该适度,压力的释放应该____。家长也需要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不能因为考试结束就____他们。

相对来说,更为普遍的一种考生心理其实是焦虑。有的学生甚至比考试期间还要紧张,彻夜难眠;有的学生过分担心录取情况,____;还有的考生认定自己考试不理想,(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专家希望社会和家长重视“后高考时期”学生们的心理问题。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6月8日下午高考结束,考生心理也一下子从极度紧张的状态松懈了下来。
B.6月8日下午高考结束后,考生心理也一下子从极度紧张的状态放松了下来。
C.随着6月8日下午高考结束,考生心理也从极度紧张的状态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D.随着6月8日下午高考结束后,考生心理也从极度紧张的状态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小题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持久战   循序渐进   放任   郁郁寡欢
B.拉锯战   循序渐进   纵容   如履薄冰
C.拉锯战   按部就班   纵容   郁郁寡欢
D.持久战   按部就班   放任   如履薄冰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因而情绪低落悲观,自我否定
B.情绪低落悲观,自我否定,甚至因此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C.因为情绪低落悲观,自我否定,所以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D.并且自我否定,情绪低落悲观,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深深感到: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  )。

《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也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  ,能读两本更好。”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我建议,一个学生在中学毕业前的阅读量应突破千万字。

在这里要注意,引导孩子阅读,要选择适合孩子的书,而非惟名著是从。好多家长向我抱怨,“你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欢读书,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欢”。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很多家长带孩子去书店,一买就是提高成绩的书、  的书。其实,孩子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线改革”,阅读更是如此,一定要学会等待、学会慢慢滋养。只要坚持两个学期以上,一定能看到孩子能力的提高。

在选择图书上,要警惕一种名著“缩写本”。现在,不少名著被改编成连环画、缩写本,可能有些人觉得名著太厚,孩子们读不了。这一缩写,结果情节删减了,人物不丰满了,孩子们读书也________了。此外,还要警惕“假的”少儿书籍。有一次,我看到一本给小学生读的科普书,随便拿出一句话来:“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越搞越糊涂吗?不但孩子们读不懂,大人恐怕都很难理解。

选择好的阅读,选择好的方式。相信  ,不仅是孩子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更是成就他一生的财富。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我们要以阅读为基础,有效提升孩子的其他能力
B.但我们还要培养孩子更多方面的能力
C.但如果这些能力不提升,也很难有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D.但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走马观花 水到渠成 索然寡味 矢志不渝
B.走马观花 立竿见影 味同嚼蜡 持之以恒
C.快马加鞭 立竿见影 索然寡味 持之以恒
D.快马加鞭 水到渠成 味同嚼蜡 矢志不渝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还没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有时不肯看书,是因为不喜欢你给他的书
B.我还没发现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
C.我还没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之所以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
D.我还没明白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