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著名的红军长征“过草地”就是过若尔盖草原。(见下图)若尔盖草原是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一个相对断陷下沉的凹地,这里气候独特,(见下表)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该地泥炭资源十分丰富,平均厚度约为 1 米。其形成是生物(主要是植物)在死亡后沉积在沼泽底部,无法完全腐败分解,经几千年演化形成。通常在较潮湿的地方泥炭层的形成比较快,有机物的分解度比较低,而较干燥的地方则相反。泥炭的积累速度不但取决于植物的生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受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的制约。泥炭质轻、持水、保肥,既是栽培基质,又是良好的土壤调解剂,并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殖酸及营养成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均温℃
-10.1
-7
-2.3
1.7
5.5
8.7
10.7
10.1
6.5
1.8
-4.2
-8.8
降 水 量(mm)
4.8
7.9
17.2
36.6
76.8
101
122
112
101
57
7.8
2.8
材料二:若尔盖县气候资料
(1)分析若尔盖草原形成大面积沼泽的原因。
(2)分析若尔盖草原丰富泥炭形成的地理条件。
(3)你是否赞同当地开发泥炭资源?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8-11-12 02:5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1970-198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A.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薄
B.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晚
C.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偏高
D.南方冻雨频次偏低
【小题2】下列年份,我国江淮地区伏旱期不明显的是
A.1890年
B.1920年
C.1940年
D.1960年
【小题3】与1900年相比,1920年黄河三角洲
A.泥沙沉积量小,海岸线前移速度快
B.泥沙沉积量小,海岸线前移速度慢
C.泥沙沉积量大,海岸线前移速度慢
D.泥沙沉积量大,海岸线前移速度快
同类题2
(题文)仙安石林位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百多米高的仙安岭上,属于罕见的热带喀斯特剑状、针状石林。下图为“海南省沿109°E的地形剖面及岩石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
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
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同类题3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区域植被类型,东侧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形成东西两侧植被类型不同的气候要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温度
D.水分
【小题2】图示信息反映图中虚线可能是( )
A.山地
B.分水岭
C.山谷
D.山脊
同类题4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A.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B.地理环境各要素虽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独特的功能,各要素相互作用不会产生新功能
D.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同类题5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后及时将秸秆粉碎归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下表为某地冬春季节实验前后数据比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实验结果反应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
①保持土壤水分 ②增强土壤透气性 ③增加大气湿度 ④减少空气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小题2】根据实验资料,下列四地中最适宜使用“保护性耕作法”的是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河套平原
D.江汉平原
相关知识点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湿地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