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小题2】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
【小题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
D.围湖造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7-05-24 06:1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图是某大陆东部沿海地区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在水平自然带分布中,落叶阔叶林对应的气候类型应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小题2】植被由山麓常绿阔叶林到山顶针叶林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同类题2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行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小题2】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海拔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同类题3
2018年8月,北京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甲、丙两地照片反映的自然带类型。
(2)描述甲地植被景观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3)判断到达乙地时可能见到的生物景观,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4)概括研学小组到达丁地时应注意的问题。
(5)归纳此次研学路线所见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同类题4
干旱河谷上游地区的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的混合交错带称为林树下线。某河流上游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干旱河谷小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杉、冷杉林—高山灌丛、草甸。左图是该河流上游河谷林树下线海拔与坡向的关系及变化示意图,右图是该河流上游河谷聚落区与非聚落区坡度与林树下线最大海拔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该山地不同坡向林树下线海拔高度不同的最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坡度
D.土壤
【小题2】该地林树下线
A.西北坡一直高于西南坡
B.东南坡一直高于东北坡
C.聚落区始终高于非聚落区
D.随坡度增加而降低
【小题3】1999-2009年,该地林树下线的变化可能是因为
A.气候变暖
B.过度樵采
C.人工育林
D.修建梯田
同类题5
读我国某区域雪线高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沿AB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并简要分析主要原因。
(2)图中①地区为我国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说明其自然原因。
相关知识点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洞庭湖区湿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