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左图是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某处墙壁上树木生长景观图,墙壁刚完工之时,石缝中以水泥填满,但很快有杂树种子在缝隙中发芽,树根很快长大并深深扎根于石缝中,使缝隙逐渐撑大,为防止树根撑裂石墙,学校每年都要清理石墙缝隙里的树木。右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材料一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表。
地形坡度
<5°
5°~8°
8°~15°
15°~25°
>25°
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6
5
20
34
35
材料二 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河流落差很大,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1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砾石滩照片,图2是带队老师提供给学生参考的河流不同流速下搬运物质颗粒的大小。
结合材料和图,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下面示意了风化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
材料二: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柱、沙丘等。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等。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V”型谷、冲积平原、冲积扇等。波浪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柱、海蚀崖等。下面是常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景观图。
(1)①什么是风化作用?图示风化作用主要受哪几种因素的作用?②风化在外力作用过程中有何意义?
(2)①写出图A、B、C、F地貌名称。②用地质作用解释各地貌景观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