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语言文字运用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  )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____。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____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了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改动)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又何必那样呢?
B.因为这个人世大罗网根本逃不掉,又何必那样呢?
C.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
D.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这个人世大罗网逃不掉。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行云流水  烜赫一时 沽名钓誉  奉为圭臬
B.闲云野鹤  不可一世 沽名钓誉  顶礼膜拜
C.行云流水  不可一世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D.闲云野鹤  烜赫一时 矫揉造作  奉为圭臬
【小题3】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美表达出来了,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7-12 02:4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9年,在秦俑二号坑,考古人员发现了这样一座兵马俑,其位置和工艺并无特别之处,但清理完周围的泥土之后,和人们熟悉的粉红色、粉白色面孔的秦俑____________,这座兵马俑的脸全部是绿色的。有专家表示,戏剧舞台上的脸谱中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诈,而绿色和蓝色代表的是外藩。由此____________绿脸俑是融入了某些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陶俑。从地理位置看,(   )。这是一个民族交融的地区,秦人与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历史上呈现出一个漫长的____________过程。从战场实际看,秦军广泛吸收了不同民族的各种战法,虚心向不同民族学习军事技术。由此可见,地下秦俑军阵中的绿脸俑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的象征。

另外,战国时期,出兵打仗,有些国家往往在牛的角上绑刀,士兵的脸上涂抹各种各样的颜色,____________,借以吓倒敌方。秦俑脸部涂成绿色也不是不可能。也或许这个绿脸兵马俑的形象与真实模特有关——军队中出于某种需要存在着异于常人肤色的特殊人物;又或许与兵马俑的明器性质有关,可能当时人们认为,在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因为不合乎于常理,在死后世界更能表现其功能。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截然相反   估计   融合   装神弄鬼
B.截然不同   估计   演变   弄虚作假
C.截然不同   推测   融合   装神弄鬼
D.截然相反   推测   演变   弄虚作假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的甘肃东部天水一带,应当就是历史上秦人建国之地陇东地区
B.秦人立国初期所处的陇东地区,应当就是今天甘肃东部天水一带
C.秦人立国初期所处的陇东地区和今天甘肃东部的天水属同一地带
D.今天的甘肃东部天水一带应当就属于历史上秦人建国的地方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实世界中不合常理的事物,在死后世界里更能表现其功能。
B.现实世界中不合乎于常理的事物,在死后世界更能发扬其功能。
C.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因为不合乎于常理,所以在死后更能发挥其功能。
D.在现实世界中不合常理的事物,在死后世界更能发挥其功能。

同类题5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小题。
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美术教育更不能缺乏情感的贯注。(   )。技艺高超的作品只有凝聚了深厚情感,才能成为 。吴冠中在《春如线》中把一串抽象的点线化作对雪泥鸿爪的感悟,用一支画笔耕耘着人生之路。我们若凝视梵高的《星夜》中那平静村庄之上极度变形的星空,便能领悟这就是生命的烦躁与不安让艺术进入 的境界。王国维提出,应该以无功利的审美教育代替功利主义教育。然而当下的美育虽 ,却成了升学的利器,缺乏情感和趣味。过度的艺术技能培养把人与审美的自然关系斩断了,使人丧失了思考美、研究美的能力,这样必定会与美育的本质 。人们进行审美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美术教育中情感的贯注不仅培养了人感受美、表现美,还能让人获得人格的成长、道德的成熟。正如孔子把教育视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陶冶”人的美育能在整体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是情感,两者不可偏废
B.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是情感,没有情感则无以言美感
C.情感是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没有情感则无以言美感
D.情感是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拥有情感就能获得美感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吉光凤羽 登堂入室   甚嚣尘上   分道扬镳
B.黄钟瓦缶 别有天地   风靡一时   分道扬镳
C.吉光凤羽 别有天地   风靡一时   南辕北辙
D.黄钟瓦缶 登堂入室   甚嚣尘上   南辕北辙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美术教育中情感的贯注培养了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还能让人获得人格的成长、道德的成熟。
B.美术教育中情感的贯注不仅能让人获得人格的成长、道德的成熟,还培养了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C.不仅美术教育中情感的贯注能让人获得人格的成长、道德的成熟,还培养了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D.美术教育中情感的贯注不仅培养了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还能让人获得人格的成长、道德的成熟。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