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的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语出鲁迅《藤野先生》。“精通时事”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B.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语出胡适《我的母亲》。“野蛮”即“不文明”之意。)
C.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语出朱自清《背影》。“聪明”在句中实为“愚蠢”之意,是作者自嘲、自责的说法。)
D.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先生,以上就 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语出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赞誉”原意为“称赞”,这里用作反语,实为“控诉、谴责”之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4-17 11:0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人们之所以喜欢阅读长篇小说的原因,就在于小说能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而长篇小说的标志就是长度和密度。

长篇小说的长度,是指小说的篇幅。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很难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当然,把小说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   )。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丘壑、大山脉、大气象。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丘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______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的内涵。

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______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对事件的简单______,不是流水账。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要个个鲜活、千姿百态。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正确思想,所谓的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与作家的主观意图______。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喜欢阅读长篇小说的原因,就是因为小说能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B.人们之所以喜欢阅读长篇小说,是因为小说能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
C.人们之所以喜欢阅读长篇小说的原因,就在于小说能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D.人们之所以喜欢阅读长篇小说,就在于小说能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一种艺术的大营造、一种胸中的大气象
B.而且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
C.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
D.而且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营造了一种大艺术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间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挥洒自如 排山倒海 排列 南辕北辙
B.天马行空 排山倒海 罗列 背道而驰
C.天马行空 移山倒海 排列 背道而驰
D.挥洒自如 移山倒海 罗列 南辕北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上市,让人们首以待的新年高潮到了——元宵节。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月当空。春节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张灯结,男男女女都踏月、看灯,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而美丽。人们每每_______地制成各样的冰灯,______,是好看。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用来养神佛,神佛享之后再留给人们。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奋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________。一样的九同庆,以前,人们是托神鬼的佑,现在是要靠大家自己开创。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一(fù) 火(chì) (qiào)首以待
B.是(shà) (gōng)养 (hào)月当空
C.(xīn)享 馄(tun) 张灯结(cǎi)
D.(xīng)奋    佑(bì) 九(zhōu)同庆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出心裁   巧夺天工   熏陶
B.标新立异   玲珑剔透   熏染
C.独出心裁   玲珑剔透   熏染
D.标新立异   巧夺天工   熏陶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