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末魏晋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两类人物:英雄和名士。(甲)前者以曹操、刘备、祖逖、桓温为代表,后者的典型则有孔融、阮籍和嵇康。
他们截然不同,但也不乏相通之处。名士们纵然放浪形骸,不拘礼节,英雄们又何尝把礼教和舆论放在眼里?桓温读《高士传》,看到某“道德楷模”的故事,竟厌恶得把书都扔了。
(乙)在英雄看来,成就大业,夺取天下不过囊中取物。因此他们大多豪气干云,充满自信,不惮把自己的本色甚至野心展露出来,此之谓“英雄气”。而名士却多半只有派头,因为他们并不能创造历史。于是名士的骄傲和自信,就只能表现为个人风采和人生态度。比方说,风流倜傥,恃才傲物,卓尔不群。
(丙)也许,这就是区别:英雄气,名士派;英雄本色,名士风流。
【小题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然不同B.纵然C.展露D.恃才傲物
【小题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1-15 03:0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一个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 桥去。车从桥边跚地 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 轮辐。卡车嘎地驶上坡就开远了,把一切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的尘土中躅着。但那个老人 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节选)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dài)眼镜   路(páng)    —(zuó)
B.(fú)桥 (pán)跚 (zhí)躅
C.轮(fú) (gá)嘎   (lúo)车
D.(pōu)在 脚(huái)   (xié)坡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涌过   挪上   推动   却
B.挤过   爬上   挪动   还
C.涌过   爬上   推动   却
D.挤过   挪上   挪动   还
【小题3】对上面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场面描写,由路边歇脚的老人、浮桥上嘈杂拥挤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 以及踯躅的农夫等构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B.本段文字,首尾运用两个特写镜头,鲜明地勾画出一个满身尘土、疲惫不堪、孤独无助、病入膏肓的老人的形象。
C.本段文字几乎一笔一景,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体现了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的特点。
D.本段文字,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甲)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来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乙)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丙)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无时无刻
B.惦念
C.安宁
D.一派苍凉
【小题2】文中的划线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