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
B.医生建议我多外出散步。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除非不碰上坏天气,或者病加重了。我都从不问断地要到公园里走一走。
C.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很多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发烧症状。
D.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05-29 03:48: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作品是枯燥呆板还是_ ,理论研究是玄虚莫测还是直面现实,能否在“身入”之外做到“情入”至关重要。正因为毕生坚守“启人心智、服务人民、资政育人”的信念,“红色理论家” 郑德荣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奠定了党史学科。

心怀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行万里路、进万家门,用功是   的前提。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不思纺绩之辛苦,就不知创业营生之艰辛。皇甫村蹲点14年,直到对农村各种人物、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______;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握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 主持起草的五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影响深远。“不下汪洋海,难得夜明珠”。忍受寂寞、抵制诱惑、潜心向学,留下的将是佳作巨著,成就的将是____。 漫漫时间长河,( ) 。今天,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铺展开来,近14亿人民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革,文艺工作查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生龙活虎    厚积薄发    洞若观火    大将风度
B.活灵活现    厚积薄发    了如指掌    大家风范
C.生龙活虎    一鸣惊人    了如指掌    大将风度
D.活灵活现    一鸣惊人    洞若观火    大家风范
【小题2】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奠定了党史学科。
B.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不思纺绩之辛苦,就不知创业营生之艰辛。
C.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握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主持起草的五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影响深远。
D.今天,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铺展开来,近14亿人民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革,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命不过一瞬,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却可以永恒
B.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可以永恒,生命却不过一瞬
C.生命不过一瞬,可以永恒的是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
D.可以永恒的是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生命却不过一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________,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_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
B.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其笔法的变换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体现在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其笔法的变换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