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济南某普通高中的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结合所学的大气知识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来探讨热量在大气和不同下垫面之间的传递过程及其差异。实验过程可简要描述如下:(1)取甲、乙两个同样的空密闭容器,且两者内部均为10℃的干空气。(2)接下来,在甲、乙两容器内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干沙子;并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温度计(已清零)分别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同高度处。(3)将两个密闭容器在同一时间并列放置在太阳下。实验的模拟图如下。请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思考并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面关于半小时内,丙、丁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A.同步升温
B.无明显变化
C.丙升温快于丁
D.丙升温慢于丁
【小题2】丙、丁两容器内的干空气,从初始状态下的10℃到实验过程中两温度计均出现了显著的读数增大情况(干沙子上部温度计的读数更高)。在此过程中,下面关于热量传递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A.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B.温度计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C.主要因水和干沙子对上部空气加热的结果
D.水和干沙子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了大气
【小题3】实验Ⅱ过程中,丙、丁两容器内的空气在气压(P)指标上发生的变化最可能为
A.与初始状态一致
B.P丙=P丁
C.P丙>P丁
D.P丙<P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01-14 10:1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图示意一天内不同时刻沿水泥混凝土面层(指路面最上层)纵向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对图示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水泥混凝土面层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B.14:00时在10 cm深度处温度最高
C.表层热量逐渐向下传递,其最大深度为20 cm
D.水泥混凝土面层温度日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小题2】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水泥混凝土比热容小,不适宜作路面建设材料
B.表层剧烈的温度变化会导致路面开裂,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应做防裂处理
C.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方法
D.一天中10:00~14:00水泥混凝土面层增温最快,应进行洒水降温
同类题2
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韦尔,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凌晨2时12分03秒成功落地。
读材料回答下题。
【小题1】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上界
【小题2】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将达到
D.先降低后升高
同类题3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冷却降温到 0℃以下,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而成的白色冰晶。民间有“雪落高山,霜打洼地”之说。下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霜常出现在
A.初春
B.初秋
C.春末
D.夏末
【小题2】图中
A.①表示夜晚山风
B.②表示白天谷风
C.③表示夜晚谷风
D.④表示白天山风
【小题3】图示气流可解释“霜打洼地”成因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同类题4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较为温暖,这是因为( )
A.多云的白天地面辐射强烈
B.多云的白天大气辐射微弱
C.多云的夜晚地面热量散失较多
D.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烈
同类题5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纳米布沙漠位于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如图1),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但其西部边缘的海岸地区常常形成浓厚的海雾,却无法形成降水,有人提出用大型网状捕雾器(材质一般为铝或铝合金,如图2所示)“捕雾”来解决当地缺水问题,去原理是雾可以吸附在网的表面,遇冷就会结成大的水珠,然后凝聚成水。
(1)分析纳米布沙漠成为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之一的主要原因。
(2)分析纳米布沙漠海岸地区多浓雾及难以形成降水的原因。
(3)推测纳米布沙漠海岸地区多浓雾但难以形成降水对沿海渔业的不利影响。
(4)推测当地利用大型网状捕雾器“捕雾”后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相关知识点
自然地理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